公共政策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目录

1.1.试述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1.2.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

主要贡献。

2.1.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

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2.2.试述科学的品格。

2.3.试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对于分析中

国公共决策过程的适用性及其特点。

2.4.试述学习公共政策的原因。

3.1.试述政府与公共政策的联系。

3.2.试述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3.3.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3.4.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5.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特点。3.6.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

成。

4.1.试述公共政策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4.2.试述国家机构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4.3.试述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4.4.试述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4.5.结合实际,试论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

4.6.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

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5.1.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5.2.试述类别分析法的涵义及运用原则。

6.1.试述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6.2.试述政策合法化的内涵。

6.3.试述当代中国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

6.4.试述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7.1.试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

7.2.试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7.3.试析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7.4.论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7.5.联系我国实际,试论政策执行过程中产

生偏差的原因。

8.1.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8.2.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为什么会抵制政

策评估?

8.3.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内涵。

8.4.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

动内容和方式。

9.1.试述政策均衡的特征。

9.2.论述政策制定者阻碍政策终结的原因。

9.3.论述政策执行者反对政策终结的原因。

9.4.依据政策调整采取渐进方式的合理性,

试析中国改革采取渐进路线获得成功的原因。

10.1.试述政策分析的意义。

10.2.试述公共政策分析的麦考尔一韦伯分

析模式。

10.3.试述公共政策分析中超理性分析的合

理性与必然性。

10.4.试述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0.5.试述政策信息咨询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答案

1.1.试述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答:

(1)我国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

的合理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策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为政策建议、政策选择、政策评估、政策咨询做了一定的安排。(2)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学制度。知识分子既然以读书为做官的准备阶段,所以很自然地就会关注政府的运作,热衷于“议政”;另外朝廷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还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

1.2.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

主要贡献。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策研究做出了伟大贡献:(1)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总纲领)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与方向。(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运用这一方法论进行政策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政策的本质,更有可能认识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政策过程的诸环节之间、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以及表层的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的作用。

2.1.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

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答:

公共政策学既不同于决策科学。也不同于

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具体地讲,虽然这

几门学科研究的都是组织的决策活动,但

是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1)作为决策

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

交通系统、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

等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

策。(2)作为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

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

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

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3)作为立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制定,指的

是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

活动,它不仅包括立法机关依法制定法律

的专门活动,而且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次

级国家政权机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

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4)作为公共政策学

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

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

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

策。

2.2.试述科学的品格。答:(1)科学的第一

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

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

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一切理论

要宣称自己是科学或者被别人称作科学,

不在于其假说形态,而在于它们是否能够

经受得住社会实践和经验事实的检验。(2)

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

维的产物。科学把理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和归宿,强调实事求是地用理论思维整理

材料。(3)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

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名副其实

的科学的理论,在逻辑上具有严密性和统

一性,经得住逻辑的分析与推导。而逻辑

分析与逻辑推导所使用的语言,其概念须

是清晰的、确定的。如果一种理论所使用

的语言在概念上是混乱的、所做的陈述是

自相矛盾的、所做的逻辑推导是有破绽的,

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理论。(4)科学的第四

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科学从观

察开始,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推导出普

遍性和共性,自多样性和复杂性逐渐走向

统一性和简单性。它总是力求把纷繁多姿

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归纳和简化,

提炼出一些尽可能简单而基本的法则,以

此来解释和把握自然和社会的本质。真正

的科学的理论是简单明了的.人们可以学

习和掌握;而且一旦臻于成熟,还可以做

到形式化,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简单化原

则和形式化是从理论表述上判断真伪科学

的一条原则。

2.3.试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对于分析中

国公共决策过程的适用性及其特点。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当代中国政治

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

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

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

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

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总体上

称之为“上下来去”模型。政策过程是政

策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公共

政策的主体是执政党和公共权力机关,它

们只有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才可能真正

地、完全地按照“上下来去”指示的决策

路线去制定和执行政策。这里说的“独立

自主”,既包括主权国家“能够完全独立地

根据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决定

自己的政治方针、政策和行动”,也包括地

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下属的其他公共权力机

关在统一的战略、策略之下,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的

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当时当地的工作任务

和工作方法。而这些都是在现当代中国具

备了一定的条件的。因此,我们现当代采

取“上下来去”的决策模型是符合我国国

情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

化建设。“上下来去”决策模型与西方经验

基础上的决策模型相比较而言,具有容纳

性和开放性。“上下来去”决策模型是一个

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

型。但是,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

本追求,所以客观存在乐于容纳从国外引

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

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上下来去”决

策模型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如决策

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一领导模型、民

主~集中模型、个别一一般模型等等。这

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显现出一个轮廓,

比较粗放,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充实。

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

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

被整合到某一个亚模型中去的,例如理性

决策模型中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之间的对

立,有可能在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中得

到消解,精英决策模型以科学决策为根本

诉求的成分可以被群众一领导模型所吸

纳,等等。更有意义的是,西方现代社会

调查和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等,都可以在“土

下来去”决策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

身手。也因此说,“上下来去”模型具有极

强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2.4.试述学习公共政策的原因。答:学习和

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

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

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

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

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可以使我们认识

到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

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

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2)

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

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

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

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

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

有效的方式。(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

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

究的取向。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

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

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

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因此,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

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

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种思考不应是形

而上学的和绝对化、片面化的,而应当是

实事求是的和进行全面衡量的。

3.1.试述政府与公共政策的联系。答:(1)

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公共政策是被组

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

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公共政策是政府为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而制定的目标和进

行的资源配置,而诉求的实现就意味着政

府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的利益分配的实

现。(2)政府利益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与认

定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很大影

响。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

并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自身的特殊

利益即自利性。但是理性选择学派从“经

济人假设”出发研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发现政府具有自利性并谋求自身利益的最

大化。这样就有一个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

利益的关系问题。政府系统的各个部门和

不同层级也各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既然这

样,政府系统及其子系统就会有谋求自身

特殊利益实现的自利性。在政府界定与认

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这种自利性可

能产生各种不同影响。(3)政府过程与公共

政策过程是同一的,或者说政府过程实质

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现代政府的基本活

动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政策。政府过程是

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

逻辑顺序,或者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

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4)公共政策是政府

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政府通过循环往复

的政策过程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规范、

调节和引导社会行为,配置社会资源,分

配社会价值;并采取各种刺激、说服和惩

罚措施,实现社会控制,塑造公共秩序。

3.2.试述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答:

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的类型差异,取决于

国家结构,同时也取决于各个层级公共权

力机关法定权力的大小和它拥有的实际能

力。(1)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是单一制

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

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由中央政策所决

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策有两

个、三个、四个层级:①直辖市一区(地级);

②直辖市一区(县)一乡(镇);③省(自治区)

一县(市)一乡(镇);④省(自治区)一市(地

级或副省级)、自治州(地级)一县(市一区

一自治县)一乡(镇)。与地方政策的层级相

一致,地方政策可划分为省政策、市政策、

县政策、乡政策。通常乡政策只是执行性

政策,所以地方政策一般指省级、市(地)

级、县(市)级这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

三级地方政策的制定都须以中央政策为指

导,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

关系。不同层级地方政策的制定本质上是

一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落

实中央政策的过程,是对中央政策予以执

行的过程。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与地方实

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3)在实行单一制国

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

有一定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为:其

一,地方政策、基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质

量对中央政策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

政策效果、实现政策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二,中央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须综合各

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中具有普遍性、反映

某一政策问题的国情特点的内容,“有些中

央政策本身就是在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

吸收地方政策的内容而形成的”。(4)当今

世界各国,不管采取哪种国家结构,其中

央政策(国家政策)为了适应全国各地方,

都只能是一些原则规定,可称为宏观政策。

地方政策对中央政策而言,是中央政策的

具体化;对地方政府所管辖的部门和下属

单位而言,又是一种原则和指导,所以说,

地方政策具有中观性。地方政策的中观性

在单一制国家里具有清晰完整的表现,且

以当代中国最为典型。这种中观性决定了

当代中国的地方政策具有双重依据、双重

制约、双重功能。

3.3.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答:现代公共政

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性中起

决定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

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

和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

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本质。所谓一定的

目标,首先是据有公共权力的个人与群体

从他们理解的公共利益出发所界定的目

标;其次是被公共权力机关代表的社会阶

级,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有其特殊的界

定;再次是公共权力形式上的委托人即公

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输入到政治体系之

后,聚合成为公共利益并进而形成公共目

标。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

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

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政策

主体制定什么样的政策、研究什么样的政

策目标,既取决于其主观认识,也取决于

他们能够配置的资源。所谓社会价值的分

配,指的是对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

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

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这里的

社会价值,指的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权力、财富、荣誉、地位等等被统称作“价

值”的那些东西。社会价值分配的不均衡,

是由政策制定者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

及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作为公共权

力的占有者,政府把价值分配给谁,不是

任意的、无的放矢的。政府总是选择那些

与其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价值

分配的重点对象。

3.4.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答:(1)政

治性。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

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2)阶级性。

公共政策虽然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

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虽然它的制定者是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但是据有

公共权力的统治阶级选择或制定的政策方

案,代表和体现的在实质上却不是社会全

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而是在政

治上、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

意志和利益。一定的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

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3)权威性。公共

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

效性有赖于它的权威性。公共政策的主体

是社会公共权威,主体权威性赋予了政策

的权威性。政策与权威紧密相联。(4)普遍

性。政策是要求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政

策须为人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行为

提供标准、设定限度,这种标准和限度在

政策主体所框定的范围内不因各种各样的

个别特点而失效,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普遍

性。(5)目标取向。任何政策都是为解决特

定问题而制定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就是政

策的目的。政策主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

及其行为的目的性、行为的能力,都会通

过政策目标的设定而得以体现。无目标取

向和目标取向模糊的政策,就是盲目的政

策。目标取向是公共政策的灵魂。(6)稳定

性与变动性。公共政策须以特定的客观情

势及其发展变化为依据,一方面政策要保

持一定的稳定性,才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及

政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政策也须发

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政策是稳定性

与变动性的统一。政策的变动性是绝对的,

稳定性是相对的。(7)预见性。尽管公共政

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

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导,必须具有预见

特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

训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永远适用的价

值。

3.5.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特点。答:

(1)当代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其基本政策的

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

的具体化;(2)我国地方政府一般有四个层

级,地方政策指省、市、县三个层级的政

策,乡级政策可称为“基层政策”。地方政

策是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

物;(3)地方政策、基层政策具有一定的能

动性,这表现在:①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的质量影响中央政策的效果;②中央政策

的制定须综合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中的有

关内容;(4)相对于中央基本政策和基层政

策而言,地方政策具有中观性的特点。

3.6.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

成。答:(1)从横向结构上进行比较。①美

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的立法机

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

互制衡,这就决定了美国的公共政策的形

式构成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

策.②当代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但从形式特征上

看,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是由三部分构成

的,即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2)

从纵向结构上进行比较。①中国公共政策

纵向结构的情况如下:当代中国作为单一

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

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

行、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我国的地方

政策在更确切的含义上指的是省级、市(地)

级、县(市)级这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

它们都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它们之

间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地方政策、

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地方政策

的中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地方政策具有

双重依据、双重制约、双重功能。②美国

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情况如下:美国作为

联邦制国家,其联邦政府、州政府两级政

府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制定政策,不存在两

级政策之间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

的关系;州与地方的关系具有单一制的性

质,州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

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市政策在

地方政策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县的

主要职能是作为州的行政管理单位,因此

县政策更强调是对州政策的执行;在美国

多数州的县以下不设乡,有的虽设乡但其

职能已消失殆尽,因此事实上并不存在乡

政策。

4.1.试述公共政策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答:

公共政策七大子系统,即信息、咨询、决

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决策子系统根

据信息子系统、反馈子系统、咨询子系统

提供的信息和预选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

和决策;信息子系统收集、掌握政策对象

的意见和要求,并传输给决策中枢系统,

形成政策问题;决策子系统经过研究、咨

询后,制定相应政策;执行子系统通过政

策实施把信息输送出去,再将其作用结果

反馈回来,据此调整和完善政策;咨询子

系统和评估子系统以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

为基础,根据客观情势,参照历史经验及

对未来的预测结果。对政策问题提出科学

的依据和可行性方案,供决策子系统参考;

监控子系统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总政策目标执行

政策;反馈子系统反映执行结果与政策目

标之间的差异,及时反馈信息,使决策子

系统及时调整政策,提高政策效能。公共

政策系统的运行正是在这些子系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

4.2.试述国家机构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答:

国家的组织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

结构及其效力范围。(1)国家的纵向组织结

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一般而言,公共

政策是由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组

成的,分别由不同规格或级别的国家机构

制定、颁布并具体实施。(2)国家的横向组

织结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中央政

府或其授权机关制定的总政策与基本政策

具有全局的性质,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地域、

行业、公民及公民团体;地方政府或其组

成部门制定的具体政策,针对的是特定行

业或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政治问题,因

而覆盖面较为狭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

(3)不同规格的国家机构所制定的政策在

权威性方面是有差别的。具体政策的制定

一般都要体现总政策与基本政策的精神,

服从并服务于总政策与基本政策的要求,

甚至要援引总政策与基本政策条文,以加

强其权威性。合理设计国家机构是保证公

共政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4.3.试述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答:公

共政策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

的关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或选民

不仅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同

时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作为政

策主体之一,公民有权向政策的直接制定

者表达其意见和愿望,他也有权通过各种

途径表达其利益要求,并影响公共政策;

作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或客体,公

民有责任也有义务遵从政策规定的内容。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一般而言,公民

总是作为消极、被动的政策遵从者而存在

的。虽然二战以来,随着民族解放活动的

兴起,民主化浪潮不断高涨,公民参政、

议政的意识空前觉醒,但我们必须承认,

公民更多的是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这是

因为:公民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济

实力去了解与公共政策有关的信息,只能

根据政府所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进行

决策,这样具有很大盲目性。全民决策成

本过高,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无法承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