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画观差异的原因—李品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概论》期末论文

中西方诗画观差异的原因

——以苏轼莱辛为例

姓名:李品珠

学号:0917072 年级:2009级

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安静

摘要:中西方比较诗学的探讨研究由来已久,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对于艺术(诗学艺术)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将通过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西方艺术实践差异和传统美学差异等反面以苏轼和莱辛为例来分析产生中西方诗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虚;实;苏轼;莱辛;诗画;美学

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往往都是诗画共存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古代著名诗画家王维提出的。而苏轼是最先提出“诗画一律”观点的诗人,他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而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从媒介、题材以及审美感受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特殊规律,同时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规律,批判了“诗画一致”说,提出“诗画异质”的观点。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产生这两种不同的诗画观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

莱辛提出这种诗画观是处于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兴起的18世纪,此时在西方美学哲学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康德的唯心论,莱辛站在新兴资本主义的立场,反对以温克尔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诗画比较的问题为切入口,对“静穆美”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代表了冷漠、矫揉造作、脱离现实的创作风格,容易使艺术家脱离现实斗争,不利于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主张诗画分离,提倡文艺创作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正是要同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古典主义划清界限,显现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强烈要求。“诗画异质”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冲击,对叙述动作诗歌的推崇正应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改革运动。

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诗画一体”观念的提出者苏东坡并没有像莱辛一样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一方面,当时宋代的文化状况奠定了他这一文艺思想的基础。当时的王安石变法不过是封建王朝一次内部改制,并不像十八世纪的欧洲那样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破坏。崇尚自然、个性自由的晋人以独特风骨孕育出全新的山水画和山水诗,经过诸多大家的浸染丰富,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王维这样诗

画具擅的文人,更大程度地促进了山水诗画的发展。苏轼所处的宋代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极发展期,赵宋王朝对文人空前甚至于绝后的温和态度对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最高统治者也亲历其中,大昏君宋徽宗赵佶更是以翎毛丹青和瘦金体书法称绝于世。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创作实践的高度发展,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自然要带来艺术理论的变革,此时此刻具有极高艺术才能和敏锐力的苏轼自然对“时局”有所察觉,所以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提出了“诗画一体”的观点。

二、中西方艺术实践的差异

(一)、诗歌

中国传统诗歌很少描绘具体故事、事件,叙事往往只是作为抒情、“造境”的辅助手段,占绝大多数的是抒情诗,它们总是与自然山水相连,借物抒情,寄情于景,追求的是诗的“韵味”。“史诗在中国可以说不存在,中国诗,尤其是西晋以后的诗,向来偏重静物描写,与莱辛的学说恰好相反。”①中国传统的诗画艺术及其理论中往往以“意境说”为其精髓。诗歌要追求所谓意境、滋味,所以中国传统诗歌很少去叙述故事,抒情诗占绝大多数,而且此类抒情诗也通常并非一味地主观抒情,总是以某类客观物体为媒介,这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莱辛所说的“诗”指的是西方史诗或曰叙事诗和带有情节性的戏剧。西方传统的诗画艺术理论是以“模仿说”为核心的,尤其是诗,创作上以叙事性、情节性、动作性为主要特征。“绘画的理想是一种关于物体的理想,而诗的理想却必须是一种关于动作 (或情节) 的理想。”②西方的史诗或曰叙事诗和戏剧都是以再现、描述为主的, 抒情诗则以表现、咏怀为主;前者强调客观真实性,后者强调主观真实性;前者突出典型中的共性,后者突出典型中的个性。在史诗中是寻找不到中国诗那种情感的,荷马的史诗主要是在叙述故事情节,其中很少有独立情感的显山露水,只可能在叙述表达中见出创作者的个性。他们的目标是模仿自然,而中国抒情诗的内容则主要是诗人与自然之间滋长出来的情结。

(二)、绘画

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差异时,宗白华指出:“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

①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②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7页.

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实质,而在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境界。”中西绘画在“虚”“实”上的不同侧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传统绘画不注重形似,而是同中国诗歌一样,追求“神韵”,着力创造一个诗意的艺术空间,关注的是景物的诗意表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居首要地位的是山水写意画,这种山水画不着力描摹自然景观,追求的是画的“境界”。谢肇淛《五杂俎》中写道“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③,如此看来山水写意画在传统绘画中就往往居首要地位。因为中国这种山水诗并非着力详描自然山水风光,所以其本质上是一种写意画,也是抒情性的。“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④,因此苏轼也才从二者内容、意境等方面提出了“诗画同律”。

西方的绘画多半取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创作上注重逼真的描绘。他们将绘画艺术与科学联姻, 运用“光影素描法”、“几何学透视”等绘画原则尽可能地写实。“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⑤中国绘画的象真程度是远不如西画的, 但其笔墨中拥有西画所无法拥有的美学上的独立性,这就为画家在线条的组织变化中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可能性。宗白华先生曾就中西画的空间意识作过比较, 指出中国画对空间的态度正是“纵身大化, 与物推移”的表现, 而西方的透视空间则与“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相类。⑥同时,将艺术视为镜子,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将艺术视为镜子,从中看到了艺术是现实的影子,从而形成了主导西方艺术界的模仿说或者再现说。西方绘画追求真实地摹仿自然。它们的共同点是以人的行动为其表现对象。同时也由于诗歌和绘画都是摹仿人的动作,才更显示出西方诗歌和绘画各自作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异。所以莱辛提出诗宜于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而绘画只能通过捕捉动作的瞬间来暗示它的前后过程,这一点正是莱辛提出诗画界限说的艺术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诗画艺术以“意境”为追求目标,诗与画都讲求“品味”、“气韵”,而不重于再现具体的物象。西方传统的诗画艺术理论以“摹仿说”为核心,要求诗歌和绘画都再现人物的行动。从中西诗画本身的区别中, 不难得出

③谢肇淛:《五杂俎》,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卷七.人部三.

④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⑤达·芬奇:《画论》引自戴红英:《中西艺术绘画比较》,2009年,第2页.

⑥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