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而初中生物理教育正是一个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领域。
在生物理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地观察、动手操作和思维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观察能力。
在生物理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规律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拓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生物理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关注生物和物理两个学科的知识,思维往往是单一方向的。
生物和物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生物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物理规律。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从生物现象中发散出物理规律。
探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与光能转化、化学能转化的物理联系。
通过跨学科思维,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培养在生物理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思维。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与生物或物理相关的问题,然后以团队为单位,采取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变得主动、积极而有活力。
四、发挥生物实验室的作用生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浅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浅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若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萌发都将起着强有力的作用。
所谓发散思维,指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寻找处理实验的多种方法。
下面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谈几点自已的体会。
一、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它在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中,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其中物体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弹簧秤间接测量;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用量筒测量,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有了四种。
随着知识面的逐渐扩大,在学生掌握了压强概念、浮力概念及杠杆原理后,可引导学生用弹簧秤法、杠杆法、天平法来测。
不仅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很多,液体密度测量方法也较多,如密度计法、海尔法(利用连通器原理)、天平法、杠杆法等。
另外,也可启发学生来测气体的密度。
例如用天平法测气体的密度:首先用天平称出一空瓶的质量m1(空瓶内充满空气),接着用天平称出满满一瓶水的质量m2,再用量筒量出这瓶水的体积v,就可算出空气的密度为ρ水-(m2-m1)/v。
二、从新的角度出发,独到地处理问题。
也就是说在实验时,去想他人所未想,去求他人所未求,冲破现存观念的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去进行思考。
例如:如何利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来测量易溶于水的食盐密度?如果仍用上述的各种方法来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食盐的体积难以测出,这时就得打破常规,另辟新径。
设想食盐溶于水,是否也溶于其它液体呢?实际处理时,我们可以找一种与食盐互不相溶的液体来完成。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进行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好奇心,求知欲,实验教学,探究性学习,多元化教学方式,资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终身发展,教师,家长。
1. 引言1.1 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生物理这门学科时,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综合素质。
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散思维训练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1.2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具备发散思维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而初中生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其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正处在关键时期。
对于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领域的知识更新换代迅速。
而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如何培养初中生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乎他们未来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引言生物物理学是研究生物体中各种生物现象所涉及的物理规律、原理及其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初中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通常被印象成乏味、难懂的科目。
于是,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生物物理发散思维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而挑战性的任务。
二、生物物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生物物理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物理原理进行思考、推理、创新的能力。
它不仅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培养他们的生物物理发散思维能力意味着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掌握了生物物理发散思维能力后,初中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还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生物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实物模型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物理发散思维的框架。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 强调生物与物理的联系生物学和物理学看似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命活动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生物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物理发散思维的兴趣。
3. 融入跨学科知识要培养初中生的生物物理发散思维能力,不仅要强调生物与物理的联系,还要融入跨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多元。
可以将生物物理与化学、地理等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从中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4.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生物物理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励。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品的创作,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生物物理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发散思维的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所给问题的条件,从多个方面分析、探索,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即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向上流畅地产生多种同类型的方案。
流畅性以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是思维量的线性延伸。
① 准确掌握概念实质,确保思维的流畅性在思维流畅性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生去件件感受、事事实践、逐步总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循序渐进的教学,尤其是一些知识的关键点,若不能透彻理解,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速度和发散的数量。
如,图1、2 电键闭合后如何判断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怎样判断用电器的串、并联呢?很多同学会感到困惑,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瓶颈”,还得从串、并联的定义来认识。
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是串联,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之间就是并联。
判断时因电流表电阻很小可忽略,电压表电阻很大、可看成断路,导线的电阻可忽略,可把导线的长度任意伸长或缩短。
按上述方法把电路整理后,再观察电路元件是逐个顺次地连接在电路中还是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之间,从而判断出电路元件的串、并联。
这样的判断方法能使学生对电路连接这一类问题,拥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从而加快思维速度,促进思维的线性延伸,有效地保障思维的流畅性。
② 一题多解,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研究物理习题的多种解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在国防建设中经常要用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1.2m 长的导火线来引爆炸药,导火线的燃烧速度是0.8cm / s,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立即以4m / s 的速度跑开,问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远的安全地带?根据题意先画一个以爆炸点O 为圆心,以500m 为半径的圆,圆外就是安全地带。
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摘要:发散性思维在学生思维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主要指的是个体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形成扩散性的思考。
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引学生由各个角度出发,充分领悟课本知识,明确具体的教学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的重视度,转变思想意识。
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此为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引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已经变成了物理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来,激发出兴趣,不断指引学生凭借科学思维方式,充分挖掘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习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掌握更多技巧,加强思考探究,不断分析,学会运用。
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培养发散性思维,加强课堂练习。
一、创设情境,为发散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是学生思维意识提高与发展的开始。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发现问题,对物理新课程知识点进行探索与学习。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他们的兴趣,提出实际问题,明确问题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分掌握其奥秘。
比如,教师在教学“热现象”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提出具体的问题。
如,“农村的井水在夏天的时候凉快、冬天的时候暖和,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指引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知识与经验进行思考,并且加强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
在学生的彼此交流沟通当中,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指引,或者是进行精简提问。
在如此的归纳总结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由此,教师要指引学生由实际生活当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思考和探究,由不一样的视角表达想法。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这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解放思想,鼓励学生敢于向知识的纵深探索,敢于发表与常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
初中学生不象小学生,都有了很强的自尊心和保面子的意识,其中不少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害怕自己说错遭到同学笑话等胆怯情绪,这些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能提出“新的见解”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即便回答有错,也不能训斥、指责,要先表扬鼓励后再加以纠正。
在教学中应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克服妨碍发散思维培养的消极因素。
并且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这对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发散思维能力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拓展集中思维,培养发散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但在思维形式上明显偏重于集中思维,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运用集中思维,但只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意识,根据这一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应该结合物理知识的特点,利用并能转化集中思维,向发散思维发展。
例如:在测定液体密度时,有一同学测出了液体的体积、密度和液按照学生常规的集中思维是把每次做实验的液体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列出下列方程:m器+ρ液V1=m1(1)m器+ρ液V2 =m2 (2)解(1)、(2)两式联立方程组求得m器和ρ液。
在完成上述计算时,教师就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由寻找唯一正确的集中思维,拓展转变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将研究对象转移为两次实验质量差值和体积差值,列出等式:ρ液==求出未知量,比较两种解法,显然后者简便,显示了发散思维的功效。
三、讲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在初中阶段,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影响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还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学生需要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注意事项1.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关注物理现象,发现生活中的物理之美。
2.理解概念:不要死记硬背,要通过实例、图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
3.注重实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要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4.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要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模型法: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用弹簧模型表示弹力,用光线模型表示光的传播。
2.类比法:找出相似的物理现象,进行类比,帮助理解。
如用电流类比水流,用弹力类比弹簧的形变。
3.分解法: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逐一解决。
例如,将一个复杂的力学问题分解为受力分析、运动学分析等部分。
中考备考技巧1.梳理知识点:系统地复习物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做题巩固:大量做题,尤其是中考真题和模拟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分析错误:总结错题,分析原因,避免重复犯错。
4.临考冲刺:关注中考动态,熟悉考试流程和题型,增强自信心。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3.寻求帮助:遇到难题时,向老师、同学或家长请教。
4.坚持课外阅读:阅读物理相关书籍、文章,拓宽知识面。
5.参加竞赛和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物理,提高成绩,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
探究新的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问题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对求知的知识敢于猜想,对已知的知识敢于提出异议。
目前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普遍觉得很难,特别是农村学生,实验设备差、实验器材不足,对学好物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下面就我多年来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对某些事进行自由发挥,而后通过实验来证明,如果结论他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相反时,就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震惊,从而对内容印象深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关于实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时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后,盖上一张硬纸片,用右手压住纸片把杯子倒翻过来,此时问学生,如果我松开右手,会有什么时候现象发生?按照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来说,没有手托住纸片了,纸片肯定要掉下来,同时杯里的水也一定会倒出来,当学生都确定这样一个结论后,再松开右手,学生此时就感到奇怪,为什么没有一样掉下来?这个结果跟大家的想法是相反的,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于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他们进行思考,进而又自己寻求答案,有的同学猜想:是不是杯子有吸引力吸住了水,而水有粘性粘住了纸片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能引起学生产生这样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完成了。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必然加深印象,也认识到经验并不一定都是对的。
二、通过特设的环境,让学生从平时的角度转换到另一角度来看待问题。
同样也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讲到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时,学生容易用静止中的环境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即静止是指不动的,运动是动的物体,这时我们可以设定这样一个环境:当你坐在行驶的车中,通过车窗望外面时,那你会发现路边的树正在快速的后退,那树为什么会自己后退呢?通过讲解选择参照物及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还有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平面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始终相等时,学生也容易产生模糊。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培养发散思维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培养发散思维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得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思维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多途径的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测、开放问题,进行引申,善于采用多种变通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以供读者参考。
一、巧用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思维一题多变是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变换题设条件和要求或引申、变化、发散,所得新题。
对于同一物理问题,由一题发散成多题,往往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拓宽、深化解题思路,探索解题规律,培养发散思维和思维品质,增强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由简单题入手,进行由浅入深,改成多变题目,让同学们找到突破口,产生兴趣。
同时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能够把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多思多变。
例如:两灯PZ220-15和PZ220-60并联在电路中,问哪灯较亮?同学们在分析:由于两灯都正常发光,而第二个灯的实际功率较大,因此第二灯亮。
而后把条件改为: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哪灯会亮呢?这样,条件的变化结果就相应的发生变化。
使同学们改变原有的定向思维:认为额定功率大的电灯一定亮的想法。
笔者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从不同的角度诱导学生探讨,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二、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所谓一题多解就是在解答问题时,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多方向、不同层次、多途径,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解题方法。
面对高考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探讨
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探讨摘要:发散性思维(又被称为求异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现状的分析,指导学生直接掌握思维科学这一税利武器,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主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多方位思考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
一是在概念规律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理解,体验研究方法;二是在习题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变换思维角度;三是思维方向从正向到逆向的变换,增强变换思维角度的能力。
发散思维应用于学习,应用于解题,应用于培养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认识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中学物理;发散性思维;培养;变换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新世纪创造型人才队伍的需要。
创造型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将是新世纪的重要特征。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和变通性为特点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发散性思维(又被称为求异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必须对问题的共性有全面的掌握,联系越多,发散得越广,可做到一事多解,从而选择出一简单明快的方法。
我经过近几年的中学物理探索教学,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现状的分析从物理教学实践中得知,一般来说,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集中思维能力差。
例如将同一知识设计成填空题、选择题和改错题来考查学生,由于后两者的出题形式相对地说对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一些,因此其得分率一般不如前者高。
因为对填充题来说,一般只要求集中思维或说定向思维,思维方向比较明确,知识内容比较单一,而选择题和改错题往往带来迷惑性,有时需要学生自己来确定思考的方向与范围,需要较高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背景,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实例分析、教学策略和反思与建议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发散思维;教学策略;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例分析以下以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为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源。
(2)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3)声音的应用:科技与生活。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新课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4)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讨声音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在生活中,声音有哪些应用?”2. 实例引导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探索物理规律。
3. 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谈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 肯定 了学生设计 的同时 , 行评述 、 析、 进 分 归
纳 得 出 了甲 、 、 同 学 的思 维 方 式 分 别 是 : 横 发 散 、 乙 丙 纵
转化发散 、 综合发散 。从 中使学生领悟 到发散思 维的意
识。
女 七 电 七 七 七 女 电 女 电 七 女
生发散思 维意识 的养成 , 而提 高学 生 的发 散思 维 能 从
中学 教学 参考 教学经 纬 ……… …… …源自 … …… … …… ……… …
谈 物 理 教 学 中 发 散 思 的 培 养 维
广 西全 州县 石塘 高级 中学 (4 5 0 邓一 多 5 10 )
知 识 是基 础 , 力 是 表 现 , 思 维 是 核 心 ; 维 是 把 能 而 思
电 七 女 电 电 女 七 女 女 七 七 女 七 女 七 七 女 女 电
生改正 , 允许大家讨论 , 允许有人保 留意见 , 及时鼓励 和 赞 赏 学 生 星 星 点 点 的智 慧 火 花 , 定 学 生 的 成 果 , 正 肯 纠 学 生 的 错 误 , 导 学 生 的 思 维 , 学 生 获 得 成 功 的快 乐 引 使 体验, 使学生 时常有一种 愉悦 的心理体验 , 激发提 出问 题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于提 问 , 敢 也乐 于提 问。例 如 , 在 教 室课 问可 以提 问 ; 操 场 可 以 提 问 ; 饭 厅 可 以 提 问 。 在 在
设 计 出更 多新 颖 丰 富 的 实 例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 学 经 同
过商讨 , 许多新想法与新思路应 运而生 。如 :
甲同学 的设 计 : 某 种 电 热 器 烧 开 一 壶 水 所 需 要 的 用
即思考问题 时 注重 多途 性 ( 同的物 理规 律 ) 多 方 案 不 ,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又被称为辐射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现状的分析,指导学生直接掌握思维科学这一税利武器,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物理情景,还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和动脑的结合,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阶段上的飞跃。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往有些教师把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进行周密设计,至使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方法、探索精神得不到预期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狭窄,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探索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
”所谓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可能性。
其特点是求异,不拘泥于常规而追求独特新颖。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呢?有的老师认为初中物理教学知识量相对简单,一讲就懂,没有必要给太多的发散性思维,讲得太多相反还容易弄混淆,搞糊涂。
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用所谓的正确性,外表一致性来要求学生。
这样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意味着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是教授学生去发现的方法。
”虽然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而教师只是做引导,帮他们总结,得出最后正确的结论,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下面结合我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运用形成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性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概念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训练。
1.以新知识为发散点,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在新概念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学习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学,让学生明确确立物理概念的目的。
其目的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存在的物理问题;其二是概念建立后是为了又去研究新的物理问题,从而建立新的物理概念。
通过链锁式的物理概念建立过程,形成了物理概念体系。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我常采用下面三种方法引入概念。
(1)利用实验现象引入。
对于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足够的感性经验,需要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再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引出物理概念。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引入。
在学生获得大量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找出该类现象的共性,从而引出新的概念。
如“反冲”的概念,可投影“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时的照片,节日燃放的礼花、乌贼、章鱼游泳、灌溉喷水器、喷气式飞机、火箭等现象引入。
(3)抓住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在学生具备了必要的物理知识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出来。
2.在新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思维的发散,找出共同特征,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概念的形成。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概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拓展性与广度
应对高考及未来挑战
帮助学生适应高考物理试题的灵 活性和综合性,提高解题速度和
准确率。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和综合 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
引导学生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保 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探索
和创新。
02
高中物理课程中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创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与好奇心
1 2
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能力。
参加学术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如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等,展示自 己的才华和成果,增强学生的自
信心和荣誉感。
04
广度拓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分析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及原理
观察并解释家庭用电 、交通工具运行中的 物理现象。
分析体育运动中的力 学、运动学原理,提 高运动技能。
探讨声音、光、热等 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及原理。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鼓励教师自我反思
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改进教 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助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 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深入学习物理学科前沿知识,保持对最新科研成 果的关注。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 能力。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
关注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一篇范文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物理现象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力的作用效果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踢足球时,用不同的力踢,球的运动距离和方向会有所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
二、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培养推理能力在物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验证。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时,学生可以提出假设:“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三、运用类比法,提高学生理解力类比法是一种将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在教授电流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将电流比作水流,让学生通过水流的现象来理解电流的特点。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合作。
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五、注重评价反馈,激发学生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性评价、表扬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物理进行训练怀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因此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教一年级《超重和失重》一课中,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从而引入新课。
采用这样的“问题性引入”和“趣味性引入”,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上例中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更具体的例子的分析解决,使学生明确超重和失重现象,并用于分析解决简单的超重和失重问题,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式,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例如: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在进行思维的过程中,也常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影响新问题的解决,常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地面上固定着一个倾角为37°的足够长的斜面,有一个物体从斜面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当物体返回底端时,其速率变为初速度的一半,求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磨擦系数。
解答此题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不应仅仅从力的角度(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规律求解)考虑解出,还应从其他角度分析,如从动量或从动能定理的角度分析解答。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也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为此,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外可以从条件入手,逐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变式训练。
实践征明,此法可有效克服思维定式。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可能不知所云,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狭窄性的有效方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更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探索解题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