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在歌声中启航——例谈运用流行歌曲导入初中语文课

创新课堂新教师教学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语文课堂上精心的导入能够起到激趣、凝神、启智的作用,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广为传唱,是人们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集中表达,是人间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缩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梦想的对话,一首歌就是一个情感世界。
在百花齐放的导入花园里,恰当地运用流行歌曲导入新课,会因其或深情或活泼或悲壮或婉约的风格,为语文课堂营造出或感动或愉悦或轻松或肃穆的氛围和情境,带给师生美的享受、美的震撼,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
这篇写于1925年的纪实性散文,通过回忆父亲在失业丧母的悲痛之时到车站送别儿子,一路上无微不至地体贴,而且不顾肥胖年迈的身体艰难攀上月台买橘子的情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刻画出一位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1933年,商务印书馆就将其选入选入初级中学用基本教科书《国文》第三册。
时光荏苒,弹指八十年,虽然世事变迁如沧海桑田,但父子真情却如日月之光熠熠生辉。
学习这篇文章,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父子亲情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因此,本课的导入要为课堂营造一种深情与感恩的氛围,这就需要选择一首由男声演唱,传唱度高,歌颂父爱而且旋律深沉婉转的歌曲。
父爱如山,厚重而坚韧。
歌颂父亲的流行歌曲也有许多。
经过初选,有三首歌比较符合。
第一首是朝鲜族歌手崔京浩演唱的《父亲》,这是1995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的片尾曲,伴着小提琴缠绵悠长和钢琴坚实刚脆的节奏,歌手娓娓唱道:“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刘 力 流行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古代的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并在当时流行。
而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的十五国风就是流行于当时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学生普遍喜欢流行歌曲,我们不防将流行歌曲引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而且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引入,营造特定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是新课导入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用流行歌曲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在课前找到相关的乐曲,通过播放、吟唱,或引用歌词,用音乐刻画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会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氛围之中。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学生都很喜欢。
其中“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几句歌词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材关系十分密切,它是对鲁达式英雄的主要性格的概括,而且文中精彩片断和风格与这首摇滚味的“好汉歌”一样痛快酣畅。
在讲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唱这首歌,然后抓住这三句歌词,引导学生自己赏析具体的情节,学生学习兴趣会倍增。
二、相关引入,由彼及此,融汇贯通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要阐释的道理、要证明的观点、要表现的主题,老师费尽口舌、用尽力气、多方启发,学生仍是雾里看花、模糊不清,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此时若能将“他山之石”的相关歌曲恰当引入,学生定能茅塞顿开。
在学习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时,学生对诗的意境理解较难,对作者的情感认识不透,尤其对“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海峡这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歌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和谐”等句子感到费解,引入了《中国人》这首歌,“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我们都是中国人”。
用流行音乐激活语文课堂

《 查 子》 ( 年元 夜 时 ,花市 生 去
灯 如 昼 。月 上 柳 梢 头 ,人 约 黄 昏 后) ,苏 轼 的 《 调 歌 头 ・ 月 几 水 明
用 流 行 音 乐 激 活 语 文 课 堂
作 为 语 文 教 师 ,要 尽 可 能 地
“文 ” 配
时 有 》, 李 之 仪 的 《卜算 子 》
( 后 不 知 君 远 近 ),朱 淑 真 的 别
部 分 ,成 为学 生 生 活 中最 钟 爱
的 伙 伴 。 中学 生 对 流 行 歌 曲有 着 如 痴 如 醉 的狂 热 ,如 果 教 师 一 味
地反对学生 吟唱流行歌 曲 ,势必
物 极 必 反 。毕 竟 有 一 些 优 秀 的 流
行歌 曲 ,它有 着优美 的旋律 和深 厚的思想 内容 ,有老师 可以借鉴
通 。中有 双飞 鸟 , 自名 为 鸳鸯 。
仰 头 相 向 鸣 , 夜 夜 达 五 更 。 这 ” 种 语 调 先 营 造 出 一 种 “ 情 人 不 有
俗话说 “ 诗即歌 ,歌 即诗” ,
仔 细 去 品 味 一些 优 秀 的流 行 歌
课 后吟唱歌 曲深化 中心 ,这都可
以起 到 一 定 的教 学 效 果 。 如 我 在
以作为想象作文的材料 。
.
流 行 音 乐 优 美 的 旋 律 可
作为语文课堂调味的咖啡 。 有 时 候 ,对 学 生 来 说 , 听 课 就 像 喝 开 水 一样 ,不 管 博 大 精 深 的 文 言 文 或 优 美 绝 伦 的散 文 ,喝 多 了就 觉 得 单 调 乏 味 。 因 而 ,在 “ 水 ” 里 适 时 适 量 地 加 一 点 咖 开 啡 , 会 增 加 学 生 吸 收 知 识 的 食
引进源头“活水”,激活语文课堂

引进源头“活水”,激活语文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当然是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当然是激情四溢、亲和幽默的教师!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
”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
同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使学生这一片急需逬发求知热情的草原,呈现一派燎原之势。
教学中教师只有将教学源头的“水”先“活”起来,才能达到在激情的感染下传授知识的目的,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成为有激情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命脉。
教师自身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其语文教学的层次,有品位者在课堂上自会风流潇洒,游刃有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有品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位善学之人,一定是位博学之士。
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类书,让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铸造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一生。
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库存,方可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事业之“本”。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对语文教师水平高的最好评价。
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一定会演绎出热烈和辉煌。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典故、谜语、谚语、歇后语等,经常地显一显幽默,就一定能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意外惊喜。
像讲解对联的对仗技巧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吝啬的大地主为母亲祝寿,因舍不得花钱,就把门上原有的一副对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让账房先生改一下,把上联的“人”改成“妈”,然后又故作斯文地叫账房先生一定把下联的“福”改成“爹”,并说这样才符合对仗。
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象涓涓流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教师象明星演员,让学生去体会其中人物的酸、甜、苦、辣;有的教师像导游,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寻找古诗词教学与流行乐曲之间的默契

寻找古诗词教学与流行乐曲之间的默契一、诗歌教学现状:1、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刘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
《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有很多同学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
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2、我任教的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听听学生听得歌曲的名称,里面有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
看到这两种现象的巨大反差,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的兴趣,使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种默契?能不能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一、导入新课: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应用

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艺术形式。
流行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创意,对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应用。
引导流行音乐要保持适度和定位准确。
虽然流行音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导流行音乐的应用时,需要保持适度,不能过分迷恋流行音乐而忽视了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也要明确流行音乐在课堂中的定位,不能将其仅仅当作一种娱乐形式,而应该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
引导流行音乐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到有机融合。
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导流行音乐的应用,不应是一味地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引入,而是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做到有机融合。
在音乐课堂中,可以通过分析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等元素,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解析流行歌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表达方式;在历史课堂中,可以通过流行音乐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
只有将流行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引导流行音乐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体验。
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导流行音乐的应用,不能仅仅是单向传授,而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体验。
可以引入流行音乐的欣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并对同学分享的音乐作品进行评论和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开展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体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应用,既要保持适度和定位准确,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最后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体验。
让流行歌曲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让流行歌曲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作者:覃志敏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8期从古至今,无论是远古的民谣、隋唐的诗歌,还是宋元的词曲,大多都可以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来,只是年代过于久远乐谱失传,许多已无法将“乐”得以展现了。
不过文学与音乐是对孪生双子却是不争的事实。
流行歌曲能代表学生一时的心境,唱出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分担着成长的烦恼,缓解、稀释了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在很多地方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性活动。
将流行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一、每周一歌,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很多语文教师都争分抢秒,利用课前3分钟背诵古诗或者文言文。
我决定让学生在上我的语文课前,先从其他科目紧张的情绪中缓解释放出来。
所以,尽管语文复习的课时很紧张,我还是大胆地在每节语文课中抽出5分钟来唱歌,每周学唱一首新歌。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
比如,学习《八荣八耻》时,我们就唱《八荣八耻——正气歌》;母亲节前夕我们唱《烛光里的妈妈》、《世上最是母亲亲》,唱屠洪刚的《感谢》(后来写“感谢”的话题作文时,很多学生写得很有真情实感);毕业前夕,离别的气氛正浓,我们就唱水木年华的《中学时代》,唱张艾嘉的《光阴的故事》,唱老狼的《同桌的你》,唱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不用讲怎样感恩、怎样珍惜、怎样文明离校,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好极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友好与和谐,达到了以美育促进德育的效果。
二、音乐佐料,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1.歌曲导入新课,让学生兴趣陡增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可先播放江涛演唱的《父亲》(从网上下载FLASH,有优美的画面效果更好),让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导入新课: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吧。
乐文相依,相得益彰——小学语文课堂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卷首语07乐文相依,相得益彰——小学语文课堂与音乐的有效融合吴秋萍音乐可以舒缓我们的压力,慰藉我们疲惫的身心。
音乐的相伴使我们感到惬意,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总之我们的生活需要音乐。
在我们的生活里,音乐无处不在。
对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了音乐的点缀,我们的课堂会更有温度,有了音乐的陪伴,一切知识都可吟唱。
配乐吟诗是我们自古以来就传承下来的优良习惯,从诗经到宋词再到元曲。
音乐这门艺术为小学语文课堂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音乐使用的合理得当,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放松和愉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艺术的享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使这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将音乐有效地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呢?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与音乐的有效融合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一、利用熟悉的音乐,导入语文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中。
如果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音乐导入到语文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都忽视了语文和其他各个学科的整合,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各学科的融合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拓展,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性,使各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
单一乏味的文字由于缺乏一定的情感融合,所以无法达成理想的教学成效。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段比较有广西壮族特色的音乐,随着音乐的响起,清亮的芦笛声将学生们的思绪渐渐地吸引到课文中,教师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开始进行领读,有了音乐的引导,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老师娓娓的介绍,学生们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过音乐的导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要让学生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教学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重点进行精心的设计。
结合流行音乐,提升教学效率

结合流行音乐,提升教学效率
流行音乐一直是年轻人的最爱,它的动感和节奏连续感让人抑制不住的跟着音乐击打。
但是,除了在娱乐场合中使用外,流行音乐还可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教师提
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 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流行音乐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
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英语歌曲,利用这种方式来教授英语单词、成语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增加学习的乐趣。
2. 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流行音乐的风格各异,且能够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容易
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利用音乐让学生更好地体
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3. 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点
流行音乐在音乐节奏、歌词复杂性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更好地记忆知识点。
例如,数学中重点知识点可以通过把公式转换为流行音乐的旋律
和歌词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促进学生的参与
流行音乐可以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参与。
例如,在班
会或者课堂上可以利用流行歌曲来展示学生的英语口语或者歌唱才华等。
这种方式可以提
高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更好地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
论流行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了 更 好 地 使 学 生 与 文 章 所 表 现 的 情 感 达 成 共 鸣 , 播 放 我
了崔 京浩 的《 亲 》 “ 是 我 小 时 候/ 坐在 父 亲肩 头/ 父 :那 常 父 亲 是 那 登 天 的 梯 / 亲 是 那 拉 车 的 牛 / 不 了 粗 茶 淡 饭 将 父 忘 我 养 4 / 不 了 一 声 长 叹 半 壶 老 酒 / 我 长 大 后 /I 孩 <忘 等 L里 j 子 往 外 走 / 儿 时 一 封 家 书 千 里 循 叮 嘱 / 儿 归 一 袋 闷 烟 想 盼
至 深 、 人 泪 下 的 著 名 散 文 , 其 是 父 亲 翻 越 栅 栏 为 儿 催 尤 子 买 橘 子 的 画 面 , 今 已 定 格 为 一 个 经 典 。 在 教 学 中 为 至
初 中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总 目标 提 出 :学 生 要 关 心 当 代 文 化 生 活 , 重 多 样 文 化 , 取 人 类 优 秀 文 化 的 营 养 。 中 华 尊 吸
五 千 年 的 文 化 积 淀 为 我 们 留 下 了 璀 璨 的 传 统 文 化 ,在 要 求 学 生 了 解 传 统 文 化 的 同 时 .也 需 要 引 导 学 生 对 多 样 文
化 有 正 确 的 认 识 。 行 音 乐 作 为 多 样 文 化 的 一 种 , 得 我 流 值
们关注。 流 行 音 乐 是 指 某 一 时 期 或 是 很 长 时 期 内 被 人 们 广 泛 传 唱 , 至流 传后 世 的音 乐 。 内容 通俗 , 近生 活 , 映 甚 它 贴 反 时代 热 点 , 随 时代 潮 流 , 式 自由活泼 , 感 真挚 。 其 跟 形 情 尤
211 号 旬' 0年1 中 -夫敖资 1 月 7 J
-
i " , 行 音 乐 在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作 用 e流
引进流行元素催化高效课堂

引进流行元素催化高效课堂【摘要】语文,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始终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
当前,却处在被边缘化的窘境中,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除了我国目前体制外,教师对课堂过度僵化的运用和操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活化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这样更适合富有青春活力的高中生的口味,使他们乐意接受。
【关键词】教师流行元素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90后的学生思想前卫,观念新潮,口味刁钻,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机械、沉闷的、程序化的教学方式,而是渴望在课堂上注入“流行”这股新鲜的血液。
于是,近几年的教学中我试着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
通过流行元素,活化我的教学。
(一)、用流行音乐,提升课堂魅力值。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名人都很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音乐其实就是人类心灵的语言,无论音乐是雄壮激越,还是婉转缠绵,都能给人美的享受;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对象是敢于追求新事物、寻找新鲜感的90后学生,所以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定能使课堂充满魅力。
例如:我曾在教《我与论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时,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我利用流行歌曲《懂你》,将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理解了母亲对史铁生的爱,是使他活下去的支柱这个难点,同时,也给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爱的教育。
当课上完时,学生仍沉浸在那种感伤的情境中,教室里还不时地发出抽噎声。
而另外一个班级没有播放音乐,只是传统的口头讲授,下课时,学生依然非常活跃。
学生没有伤感的表情,更别说发出抽噎声了。
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所呈现的课堂效果,可以看出,教师将流行元素引入课堂,确实能够提高课堂的魅力值。
当今中学生接受事物快,酷爱流行,我们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流行歌曲的鉴赏,如: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哲理性,流行歌曲中歌词的积极性及消极性等等。
浅谈新课程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浅谈新课程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新课程音乐要求与相关文化有机整合,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为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做出改革与创新。
概括起来,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音乐学科教学中兼及数科;二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小学音乐教学更要注重整体性原则,将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结合并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领略相关文化,通过领略相关文化更好地体验和理解音乐。
小学音乐虽与其他学科均有一定的联系,但就小学生的知识面而言,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语文学科了。
若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语文学科整合起来,它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受。
并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实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及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
实现音乐与语文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词、课文的理解。
特别是在接触与生活经历相差较远的新知识时,教师必须通过对知识背景的补充,让学生从表面进入底蕴。
如我在教学《静夜思》[人教版音乐第十册第九课]时,考虑到学生是在读二年级时学过这首五言绝句,这首脍炙人口的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它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从字面上容易理解诗意,但由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自身经历与作者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借诗所表达的至深至纯、浓厚深遂的情意,学生是很难体验的。
基于此,我便在新课导入时,引导学生回忆、朗诵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感情朗诵,比比看谁的朗诵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很快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用风琴边奏边唱,让学生品位配乐古诗清雅古朴的风韵,宁静致远的意境。
让学生体会歌中五字2+3的结构常以2+2+1节奏的形式出现,并强调了句首句末的字韵,其旋律线的起伏也与诗歌吟诵的音韵及情绪的发展保持了一致,表达了深沉细腻的思想感情。
学生不但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而且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一次公开课上,我在教唱英国歌曲《可爱的家》[人教版音乐第十册第二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填词,要抓住家中景物的特点,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篇一: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一)课堂上的小智慧语文组徐婷课堂上的小智慧语文组徐婷【案例背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这些突发事件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一只鸟飞进了教室,某个同学从板凳上跌落等等,课堂常常在一片喧闹中久久不能平静。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遇到这类和教学完全无关的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理呢?生成性的课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案例描述】夏末秋初的一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学生本来就没有精神,再加上天空阴沉好像要滴下水来的样子,这节语文课就上得很沉闷。
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我正想如何将下一个知识点落实下去,突然一声炸雷,大雨瓢泼般落下。
学生全都惊呼起来:下大雨了!所有的眼睛望向窗外,嘴里还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和评价。
看来,后面的十几分钟就要泡汤了。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作文话题:风,今天,我是否可以让学生以雨为话题进行一个片断练习呢?于是,我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观察雨,然后展开自己的联想,以雨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听着挺感兴趣,很快就安静下来,开始沉思,几分钟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写起来。
十分钟后,所有的片段交上来,都比平时要写得好。
第二节课,我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讲评,引导他们从描写逐步深入到对雨的精神、意义的思考,由雨扩展出去,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思路比较开阔,想到了各种时节的雨,各种特点的雨,雨的节奏、雨的声音,由雨引起的思绪等等。
【案例评析】上完这节课,自己有一点小得意:我没有让这十几分钟白白浪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顺势利导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生的喜好,宜疏不宜堵,在那种情况下,强要落实原来的教学计划几乎是白费力气,而且没有任何效果,那为何不顺势而为呢?我认为在这堂课上,教师基本做到了重视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要求有检查等方面,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用流行音乐拉近学生和文言文距离

用流行音乐拉近学生和文言文距离作者:罗峰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2期案例背景距离产生美,也产生隔阂。
生活中,基本上用不着文言文,所以学生大多读不懂,也不喜欢读,正所谓: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心就烦。
可是能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教好、学好文言文作品,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是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文言文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教学实施过程的重头戏。
于是,讲台上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主题要不是浔阳江上“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消弭了“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居易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琵琶女的心灵隔阂,就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浩叹。
同理,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能用恰当的流行歌曲在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搭建起桥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学生和作者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应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愿。
案例描述因人教版必修2《离骚(节选)》一文比较诘屈聱牙,所以我尽量将文章的意蕴定位在通俗易懂的层次,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欣赏、学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流行歌曲《一个人的精彩》营造氛围,调动阅读意愿,在这基础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阅读、小组合作探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体悟作者历经变故,依然对理想不离不弃的勇敢。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词句,体悟作者的“勇”不言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因此课堂便紧扣“勇敢”二字,按以下步骤展开:(一)导入播放经剪裁的歌曲《一个人的精彩》,并在屏幕上显示原歌词(附文后),以渲染遭遇失恋后,努力向前的勇敢,调动起学生读懂文本的欲望。
师:这首歌曲,为什么叫《一个人的精彩》?生:面对失恋,女主人公勇敢地走出阴霾,走出了一个人的精彩。
让流行歌曲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每 周 一 歌 , 进 了学 生 的和 谐 发 展 促
音乐家冼 星 海 说 过 : 乐 , 人 生 的最 大 快 乐 ; 音 是 音 乐, 是生活 中的一股清泉 ; 乐 , 陶冶性情 的熔炉 。音 音 是 乐以它强烈 的艺 术感染 力 发挥 着独 特 的育人 功能 。很 多语 文教师都争分抢秒 , 利用课 前 3 钟背诵 古诗或者 分 文言文 。我决定让学生在上我 的语文课 前 , 先从 其他科
七 七 七 女 女 女
目紧张的情绪中缓解释放 出来 。所 以, 管语文 复 习的 尽
七 电 七 七 女 女 电
倡导 自主学 习、 合作学 习和探究 学 习, 基 于对学 是 生的尊重 。从 学 生成 长 的过程来 说 , 这是 潜 能 的开发 、
践 中有所感悟 , 不一 定有 多深 刻 的体 会 。在教 学过程 但 中, 要注 意鼓励 学生 的求 异思 维 , 鼓励 那些 与众不 同的
正气歌 》母亲节 前夕 我们 唱《 ; 烛光 里 的妈妈 》《 、 世上 最 是母亲亲 》唱屠洪 刚的《 , 感谢 》 后来 写“ ( 感谢 ” 的话题 作 文时 , 很多学 生写 得很 有真 情实 感) 毕业前 夕 , ; 离别 的
元 的词 曲, 大多都 可 以用歌 曲 的形 式演 唱 出来 , 只是 年 代过于久远乐 谱失 传 , 多 已无法 将 “ 得 以展现 了。 许 乐”
[] 1于
漪. 于漪语 文教 育 论集 [ . M] 北京 : 民教 人
要 注意突 出学 生 的语 文 实践 活 动 , 师决 不 能 越俎 代 教 庖, 把教学参 考书的观点以及教师 自己的认 识强 加给学 生, 要让学 生 扎 扎 实实 地 读 书 , 好 教 材 , 入 到课 文 读 深 中。在教学 中, 给 学生 充 裕 的读 书 时 间 , 读 书 、 要 把 体
让音乐为语文课插上翅膀-《语文课上》作文600字

让音乐为语文课插上翅膀|《语文课上》作文600字语文在高中学科中地位比较尴尬,如果不注意学生积极性的培养,语文课堂就很可能成为数理化的第二战场和漫画小说的秘密基地。
其实在语文课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加入音乐,因为音符和汉字可谓是最奇妙的东西,一个个的个体一经组合,便立即擦出扣人心弦的火花。
汉语,声、形、意、调缺一不可,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一定会妙不可言。
新课标提出“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这告诉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重庆市开展一年课改下来,我在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上做了诸多尝试,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将音乐引入课文讲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一)以音乐营造课文氛围“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很快很准确地进入作者创作的情境,这时候,音乐能帮忙。
《荷塘月色》的淡雅宁静以清新的《致爱丽丝》为配乐;《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深情的《懂你》做渲染;《雨巷》以惆怅的《丁香花》做背景,不仅能渲染氛围,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
以乐促情,事半功倍。
作为诗词来说,本来就是伴随音乐发展的,豪放与婉约,清新与低沉,都能在恰当的背景音乐中得以展现。
(二)以音乐促进课文朗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平义。
”朗读,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如今的学生,早读逐渐变得沉默了,宁愿默看也不愿张嘴,究其原因――一味地重复机械式的朗读,学生尽管开口,但并未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收效甚微,而此举更恶劣的影响在于毫无感情的朗读影响了学生对读书的热爱,渐渐养成少读不读的坏习惯,贻害终生。
将音乐引入朗读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收了音乐的技巧,有时柔和萦绕,有时铿锵有力,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关文,让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迎合“美”的内在动力。
让音乐飞进语文课堂

力。借助音乐的节奏、旋律 , 学生可以 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词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 时 我让学生 听邓丽君演唱的 《 但愿人长久 》一歌 。 以歌曲来触发学生对词 的意境 的联想。 学生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地品味词的内
威请愿。国民党政府屈从于帝国主义的
副兴奋剂 , 它让学生心情愉快。心理
学家巴甫洛夫说: “ 愉快可以 促进人体
的健康发展。 ”学生身心健康,当然对其 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音乐可以 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 【 ) 一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 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 . 表达人
选场。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 ,
从以上的分析 , 我们可以知道:音 乐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有很大的帮 助。从教改的角度看,只要有利于发展
为,既要做到传授知识 , 叉要做到发展
学生的智力。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还 要借助一些手段 , 如图片、实物 、电 教 设备等, 音乐则是其中最易触动学生心
语文教学中,音乐对于训练学生的听 、
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 , 是学习
积极性 和 自觉性 的起 点 ,杨振宁说 :
“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在语文教学
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必要性 ,
乐作品往往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 记录了
又有可行性。而音乐则可以作为一种新 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择。
维普资讯
澡堂教学
◆ 方创基
本人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在师范学 校学习 期间, 接受了 较系统的音乐教育 ,
也接触了大量的民族歌曲与流行歌曲。
激发学生的 兴趣. 例如。 《 学 七根火柴 》 时。 我播放 j 《 , 长征组歌- 过雪山草地》 ,
语文课上的歌曲欣赏

语文课上的歌曲欣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我们语言文字的知识,还会引导我们欣赏音乐和歌曲。
这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多元化,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在语文课上欣赏的优秀歌曲。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白桦林》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中国的大革命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
歌曲中动听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让人为中国共产党的英勇事迹所折服。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还可以感受到英雄们的无私奉献和家国情怀。
这首歌曲在语文课上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接下来是一首经典的民族歌曲《茉莉花》。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民族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通过对茉莉花的赞美,表达出对儿子的期盼和祝福。
歌曲中充满了温情和柔和的音乐元素,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对家庭的感恩之情,还可以学习到如何表达爱和关怀。
除了以上两首歌曲,还有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迎着阳光奔跑》。
这首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旋律,以及歌词中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让人感到充满希望与幸福。
这首歌曲在语文课上不仅能够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还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勇气和憧憬。
除了以上几首歌曲,语文课上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歌曲供我们欣赏。
这些歌曲有的是古典名曲,有的是当代流行歌曲,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
在欣赏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培养音乐素养,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情感世界。
正是通过这些优秀的歌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文课上所学习的文学作品。
语文课上的歌曲欣赏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音乐的了解,还可以增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欣赏这些歌曲,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同时,音乐和语文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这种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歌曲引入课堂 提高教学效果

歌曲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作者:唐梅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94-01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
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
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
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
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
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例如学习古诗《望芦山瀑布》,为了达到以读感知,诵读传情的教学目标,我课选取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了古诗的写作意境,描写的环境等之后,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播放此乐曲,便能让学生伴随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美妙乐曲,想象、感受大瀑布直泻而下、飞溅四溢、声振千里之雄壮声势。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觉。
如在导人课文《艰苦岁月》时,我特意播放了名曲《过雪山草地》,在深沉雄壮的旋律中,同时我用严肃沉缓的语调介绍红军艰苦的革命历史。
有了这样形象的音乐泻染气氛,加上教师激昂沉缓的语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的抓住了,情感也投进来了。
当然,这时的挂图也不要忽略,在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但感知了课文的历史背景,也理解了红军的伟大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也融入课文之中,好像自己也变成了红军战士和大队人马一起跋涉于革命战争年代那凄风苦雨之中,从而很自觉地投入学习状态。
又如我在讲授《飞夺泸定桥》和《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两篇课文时,授课前我就分别播放了《飞跃大渡桥》和《突破封锁线》这两首乐曲,音乐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势不可挡的气魄,表现一种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这样的音乐气氛中,教师因势利导,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些悬念,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快就集中精神投入学习课文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摘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
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多种教育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倡导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
本文立足于流行音乐对语文课堂积极作用及影响展开论述,力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流行音乐语文课堂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①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语文教学,而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路。
流行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青年中流传的歌曲为主,这可以说是从广义上讲的。
狭义的流行音乐是指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以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主要内容,运用轻声、气声等唱法,注重愉悦性、商品性,以电子和网络传播媒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大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
②一、为什么要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一)论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
音乐之所以能够服务于道德目的,有以下原因。
(1)音乐有着独特的表现情感的特点。
中国古代素有以“乐”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
孔子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说是有内容的形式。
因此,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即旋律、使人感到“悦耳”,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旋律变化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音乐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音乐时便赋予其某种内容和意义;这种内容和意义是能够传达的,也是能够领会的。
音乐使用一种独特的声响符号语言,因而更加抽象、也更能调动人的情感。
人们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直觉。
③所以音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在孔子基础上有所发展。
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
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荀子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
在荀子看来,音乐艺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求,能感动人的善心,对人有教化功能。
成书于西汉的《乐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乐教”、“德教”思想就象变奏曲之母题而贯穿全书:“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本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乐情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
”(《乐施篇》);“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
”(《乐象篇》)等等。
这充分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乐”(以音为主,舞蹈、歌诗为从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成为孔门乃至儒家教化中的一大传统。
“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
孟子所云“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的道理。
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④西方哲学家同样看出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
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2)音乐既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享受,又给人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理性的启示。
音乐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情感,还提供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对实现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心灵的实质。
它可以感觉得到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音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音乐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
这种包蕴在审美形式中的认识和伦理的内容,具有道德说教所没有的深刻感人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和力量。
例如周杰伦的《蜗牛》及其他几首港台流行歌曲被上海部门推荐为爱国歌曲。
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
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在移情辅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教育激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可以与道德情感联接和沟通,成为由道德规范转为道德意志,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的转化过渡。
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
它化为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以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融合社会实践理性的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从而走向意志行为的自由,亦即由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
这是属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层面的建构。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论理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
音乐艺术的主导魅力,就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的。
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
音乐教育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上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流行音乐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化作用的普遍性,又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更大。
(二)接受美学是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理论支柱。
1.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是文学本体论。
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
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
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
接受美学是对读者的发现。
面对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平等的。
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阅历、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
然而,教师在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学积累等方面较学生丰富,所以,他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在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上,老师一味让学生“吟悟”,却缺乏指导,是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资源。
而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又过度重视老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背离、有所超越。
像姚斯所讲的:“文本的意义从来就不是自我陈述,读者必须作用于材料以便使意义产生出来。
”由此说明文本是固定的,而意义却是变化的。
理解作品不再是找出包含在文本中的内在含义,而是学生受到文本的刺激,沿着文本所暗示的方向,展开相应但不完全相符的联想、想象和情感的体验,并由此获得作品意义,最终完成作品。
可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与文本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⑤我们应该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起知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对于“视野的变化”的那些新的文本表现手段(词汇、句段、节奏等)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建立起“先行组织者”那样一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而流行音乐可以给读者以直观上的感受,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从接受美学上来讲,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很有必要。
2.文学教育凸显对话和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潜在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
文本只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需要读者去填补。
如何实现这种填补呢?文学作品教学可以重视对话和体验两个原则。
就对话来说,它包括作家与文本、编者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几重对话关系。
作家写作文本及后来反思写作文本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话过程。
编者选取文本既要立足于编写某套教材的理念,也要基于自身与文本对话的双重过程。
教师、学生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的过程:因为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受到作家、编者与文本对话的两重限制。
在这里,“‘对话’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体验’则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和经验碰撞。
”既然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那么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用逻辑、分析的理性的方式,还需要实施描述的、内隐的、阐释的方式,从而显示文本意义“模糊”的一面而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内心,就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相当成功,它更多的能让欣赏着直观的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