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7adb9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f.png)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雨霖铃》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习《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品味《雨霖铃》的意境和风格。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欣赏《雨霖铃》的美感。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讲解《雨霖铃》的词牌起源和结构特点。
分析词牌对词作情感表达的影响。
2.2 意象和修辞解读《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
分析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难点3.1 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
探讨词作背后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3.2 文化背景解释词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联系柳永的生平,理解其创作动机和心态。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雨霖铃》全文及相关注释版本。
搜集柳永的生平资料和宋词鉴赏相关书籍。
4.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演示。
准备白板和书写工具,以便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柳永的生平,引入《雨霖铃》的学习。
提问学生对宋词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词意。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3 课堂讲解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深层含义。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5 总结拓展总结《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宋词的价值和影响,进行文化拓展。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4c47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3.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2e2a6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b.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及其《雨霖铃》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雨霖铃》的歌词。
分析歌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逐句解析《雨霖铃》的歌词。
分析歌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雨霖铃》所反映的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宋代音乐、词人和词作的特点。
分析《雨霖铃》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介绍宋代音乐、词人和词作的特点。
分析《雨霖铃》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创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加深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指导等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强调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5.4 教学步骤回顾和总结《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强调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90d81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8.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d5263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4d.png)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ac9a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5.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婉约美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意象分析:词中的关键意象和其寓意。
2.3 情感解读:柳永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难点3.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2 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雨霖铃》全文及其注释。
4.2 参考资料:柳永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
4.3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柳永的其他著名词作品,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简介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5.2 新课内容展示:朗读《雨霖铃》全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结构和韵律。
5.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外”等。
分组讨论意象的寓意和作用,进行分享和讨论。
5.4 情感解读: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从“留恋处,兰舟催发”到“何事苦淹留”。
引导学生体验词人的情感,感受其真挚和婉约。
5.5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分析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等,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64b25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f.png)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激发学生对《雨霖铃·柳永》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词的起源和发展简介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雨霖铃·柳永》的文学价值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课后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词牌介绍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特点词牌的起源和发展分析《雨霖铃·柳永》的韵律、平仄等音乐特点2.3 教学方法:讲解和示范分析《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特点。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感受韵律和平仄的差异。
2.4 教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评估学生课后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词牌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词句解析3.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雨霖铃·柳永》中的关键词句。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入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析《雨霖铃·柳永》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和分析《雨霖铃·柳永》中的词句。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课后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词句解析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情感与意境4.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雨霖铃·柳永》中的情感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柳永》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词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讨论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3 教学方法:讲解和分析《雨霖铃·柳永》中的情感和意境。
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48f1a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a.png)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
2.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和寓意。
2. 词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柳永《雨霖铃》全文及相关资料,如词牌介绍、词人生平、注释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词牌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曲: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3.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认识词牌的特点。
4.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句。
5. 探讨词人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如离别的伤感、思念的痛苦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词人情感的表达。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同题材的词作,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雨霖铃》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词牌特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要求运用恰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现词牌的韵律美。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通过对词牌特点和词句赏析的解读,深入感受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
精选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精选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dea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6.png)
精选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雨霖铃》的情感内蕴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柳永词风的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宋代词人柳永的创作动机和心理状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雨霖铃》的字词、意象和情感。
2. 对比法:分析《雨霖铃》与其他作品的异同,突出其独特风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雨霖铃》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体验创作乐趣。
五、教学内容1. 柳永生平简介:介绍柳永的时代背景、家世、仕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雨霖铃》词牌介绍:讲解词牌的来源、格式和特点。
3. 词语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外”等。
4. 情感解读:剖析《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如离愁别绪、孤独悲凉等。
5. 艺术特色分析:从词句、意象、音韵等方面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6. 柳永词风特点:总结柳永词风的特点,如婉约、柔情、豪放等。
7. 历史地位评价:评价柳永在宋代词坛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 诗词欣赏:欣赏其他柳永的代表作品,如《夜雪临砌》、《登鹳雀楼》等。
9.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体验创作乐趣。
10.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色。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柳永《雨霖铃》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雨霖铃》,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雨霖铃》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柳永雨霖铃的教案
![柳永雨霖铃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43250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7.png)
柳永《雨霖铃》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柳永生平简介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3. 《雨霖铃》词牌的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柳永生平、词牌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雨霖铃》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步骤1. 介绍柳永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社会背景。
2. 讲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词作的兴趣。
3.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对仗等。
4. 解读《雨霖铃》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美。
五、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柳永生平的记忆。
2. 评估学生对《雨霖铃》词牌特点的理解。
3.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词作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第二章:词牌特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结构。
2. 分析《雨霖铃》的平仄、韵脚、对仗等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雨霖铃》的词牌结构2. 词牌的平仄、韵脚、对仗等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结构和特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四、教学步骤2. 分析《雨霖铃》的平仄、韵脚、对仗等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词牌的规律。
五、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雨霖铃》词牌结构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词牌特点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意境与情感解读一、教学目标1. 感受《雨霖铃》的意境美。
2. 理解《雨霖铃》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雨霖铃》的意境美2. 《雨霖铃》的情感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步骤1. 解读《雨霖铃》的意境美,如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
2. 分析《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雨霖铃》意境美的感受。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词作情感表达的理解。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b15e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7.png)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7c5c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2.png)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32bf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b.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文学价值。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柳永的词风,体会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伤离别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柳永生平与创作背景介绍1.2.2 《雨霖铃》词牌特点讲解1.2.3 《雨霖铃》词句解析1.2.4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1.2 《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句解析2.1.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解2.2.2 词牌的构成和音乐特点2.2.3 诗词意境的感悟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柳永生平、词牌特点和词句解析。
3.1.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3.1.3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同词牌的诗词,提高创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柳永的画像、词牌结构图等,增强直观感受。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
3.2.3 音乐欣赏:播放《雨霖铃》曲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牌特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环节4.1.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1.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句解析。
4.1.3 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4.1.4 创作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创作同词牌的诗词。
4.1.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收集学生创作作品,给予评价和反馈。
4.2 教学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4.2.3 鉴赏方法指导:10分钟4.2.4 创作实践:10分钟4.2.5 总结与反馈: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9afc8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f.png)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和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雨霖铃·柳永》的兴趣1.2 教学内容词的起源和发展简史柳永的生平简介《雨霖铃·柳永》的背景介绍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学生分享对柳永的了解教师介绍《雨霖铃·柳永》的背景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度学生对词的起源和基本特点的理解程度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雨霖铃·柳永》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2.2 教学内容诗句的意象解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分析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2.3 教学活动教师逐句解析《雨霖铃·柳永》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小组讨论诗中的情感和主题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诗中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程度第三章:创作背景探讨3.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柳永》的创作背景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的影响3.2 教学内容柳永的生活背景介绍宋代词坛的概况《雨霖铃·柳永》与创作背景的关联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宋代词坛的概况学生分享对创作背景的理解小组讨论创作背景对诗歌的影响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创作背景对诗歌影响的分析能力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4.2 教学内容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评价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感受小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音韵和节奏的鉴赏能力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程度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创意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雨霖铃·柳永》的意境5.2 教学内容创意写作任务的布置学生创作指导学生作品分享和评价5.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创意写作任务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分享作品并进行评价5.4 教学评估学生对创意写作任务的完成度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程度第六章:比较学习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诗词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柳永》的独特之处6.2 教学内容选取与《雨霖铃·柳永》主题或风格相近的诗词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诗词在表达情感、运用意象等方面的异同探讨《雨霖铃·柳永》的独特之处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选取比较对象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小组讨论不同诗词的异同和《雨霖铃·柳永》的独特之处学生对比较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雨霖铃·柳永》独特之处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化探索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宋代词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柳永》在宋代词坛的地位7.2 教学内容宋代词坛的背景和文化特点《雨霖铃·柳永》在宋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探讨7.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宋代词坛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学生分享对宋代词文化的理解小组讨论《雨霖铃·柳永》在宋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7.4 教学评估学生对宋代词文化的理解程度学生对《雨霖铃·柳永》在宋代词坛地位的认识第八章:课堂讨论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作品的深入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雨霖铃·柳永》确定讨论主题和问题学生准备讨论观点和论据课堂讨论和交流8.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和问题学生准备讨论观点和论据课堂讨论和交流8.4 教学评估学生对讨论主题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第九章:课程总结9.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9.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和重点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和过程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9.4 教学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学习收获和感悟的表达能力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本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并提交10.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并提交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度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升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雨霖铃·柳永》这首诗词展开,涵盖了课程导入、诗词解析、创作背景探讨、诗歌鉴赏、创意表达、比较学习、文化探索、课堂讨论、课程总结和课后作业等十个章节。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2d31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d.png)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
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d149e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0.png)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柳永5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柳永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b0c4d1e87101f69f3195c9.png)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柳永5篇《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二、检查预习: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d75f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0.png)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雨霖铃》的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柳永生平及文学地位。
2.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讲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如词牌、词题等。
3.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意象、情感等。
第二章:词牌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词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词牌起源及特点。
2. 分析《雨霖铃》词牌在词中的运用。
教学步骤:1. 讲解《雨霖铃》的词牌起源、结构及规律。
2. 分析《雨霖铃》中词牌的运用,如平仄、韵脚等。
第三章:意象分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
2. 培养学生对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雨、铃、寒蝉等。
2. 探讨意象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
2. 分析意象在词中的运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第四章:情感解读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情感内涵。
2. 培养学生对词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内容:1. 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如离愁、别绪等。
2. 分析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雨霖铃》中的情感。
2. 分析词中情感的表达手法,如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第五章:创作实践1. 提高学生对词的创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雨霖铃》为模板,进行词的创作实践。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情感表达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步骤: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雨霖铃》为模板进行词的创作。
2.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3. 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本次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及策略1.教材内容:《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该词通过描写词人与爱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及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集中反映词人的复杂内心世界,为世人所传诵。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2.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对策: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多媒体播放《别亦难》歌曲,创设“伤离别”意境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学生齐读一一教师范读一一听读一一齐读让学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2•指导想象: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词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画面。
3•引导学生进行名句的鉴赏:主要通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等,分析鉴赏其中运用到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课外拓展,通过补充相关意象诗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总结古典诗词中存在的一个规律性的特点:通过固定意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对策:鉴于这节课的难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策略:①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词的意境美的感受。
②通过逐句点拨赏析使学生对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产生深切的感悟。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曾经学习过苏轼和辛弃疾等人的词,初步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虽然对词的基本概念有了朦胧的了解,但毕竟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柳永这位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所熟知。
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所以本课教授目标主要定位在“感受”二字上,抛开了一些分析诗词的术语,以情来带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便成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图<p五、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取“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反复朗读——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深刻体悟、积极探究的平台。
六.学习方法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雨霖铃》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别亦难》歌曲,创设“伤离别”意境师: 刚才听到的歌曲表达的是什么主旨?生:离愁别绪(板书)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呀,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也是文学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接触过哪些描写离别的诗?生回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母亲送别孩子时的泪眼愁眉,朋友送别时的牵挂、不舍和祝福,正像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那么,北宋婉约派的著名代表词人柳永又是怎样表现“伤离别”(板书)这一主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显示课题)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二、作者简介大屏幕显示“走近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词集《乐章集》。
三.整体感知1、师: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问:读完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叫一生回答生答:哀婉、悲伤、凄清。
教师(板书)2、叫一生学生读,教师点拨。
3、多媒体播放《雨霖铃》配乐诵读。
要求:注意作品的节奏、韵律、读音,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跟读)4、学生齐读。
四.鉴赏【学法指导】教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
(3)写作技巧的探讨:师: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板书)师:本词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技巧?生:…师:这首词的重点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赏析上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师:开头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一生: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师: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教师引导: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生: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
师:这句话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品意境。
生: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师生共同分析意象寒蝉:师问:寒蝉有何寓意?生讨论回答:忧愁师:是啊,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 联系在一起的。
寒蝉——忧愁悲苦(大屏幕显示)例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师: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
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师:长亭有什么寓意?一生答: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
所以我觉得也是伤感的载体师: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例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大屏幕显示)结论:环境悲凉分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 “无绪”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回答:没有心思。
师:为什么“无绪”?一生:因为要离别,所以即使有山珍海味也无没有心思。
师:哪个字能体现出二人难分难舍的情感?生:催师:请大家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学生思考)一生: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宴饯行。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一不想走,我想留师: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生: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结论:难分难舍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师提示: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特写镜头。
(学生思考一分钟回答)一生:因为难分难舍,因为不想走,因为我想留,所以在这痛苦万分时候,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师:此生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诗意的镜头师生鼓掌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阙的结句师:这三句写的还是人吗?生:是写景师: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作者想象的还是虚构的?生:想象。
师: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生: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师:为什么此句又在写景呢?一生:我觉得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主要是以景写情。
师补充:直接写人已经讲感情表现到尽头了,再用景烘托,更能突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是久远而漫长结论:惆怅伤感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赏析下阕分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师: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生:伤离别。
师:词人在这一句中除点明主旨外,还从两个角度去抒情,一个是历史时间,一个是季节,分别在那些字里体现出来?生思考后回答:“自古”“清秋节”。
师: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词人的情感:生思考一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在清秋节,可谓愁意浓浓啊结论:愁意浓浓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本句的精妙之处。
师:这两句中有直接表达感情的字吗?生:没有师:这里的景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生:想象师: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作者什么情感?生:杨柳晓风残月师:说说这一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学生讨论,叫一生回答一生:它没有一个字是写情的,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
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惆怅晓莺残月——韦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一李白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还曹植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一一“酒醒”之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一一李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一一李清照作者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结论:酒醒伤情分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生思考后,叫一生答一生: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