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及策略
1.教材内容: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该词通过描写词人与爱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及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集中反映词人的复杂内心世界,为世人所传诵。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2.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对策: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多媒体播放《别亦难》歌曲,创设“伤离别”意境
1.指导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学生齐读一一教师范读一一听读一一齐读
让学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2•指导想象: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词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画面。
3•引导学生进行名句的鉴赏:主要通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等,分析鉴赏其中运用到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课外拓展,通过补充相关意象诗句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总结古典诗词
中存在的一个规律性的特点:通过固定意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对策:鉴于这节课的难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策略:①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词的意境美的感受。②通过逐句点拨赏析使学生对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产生深切的感悟。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曾经学习过苏轼和辛弃疾等人的词,初步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虽然对词的基本概念有了朦胧的了解,但毕竟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柳永这位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所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所以本课教授目标主要定位在“感受”二字上,抛开了一些分析诗词的术语,以情来带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便成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图
<p
五、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取“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反复朗读——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深刻体悟、积极探究的平台。
六.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雨霖铃》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别亦难》歌曲,创设“伤离别”意境师: 刚才听到的歌曲表达的是什么主旨?生:离愁别绪(板书)
李商隐
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呀,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也是文学
作品
中长盛不衰的主题。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接触过哪些描写离别的诗?生回忆:李白
的《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王维
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
》等,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母亲送别孩子时的泪眼愁眉,朋友送别时的牵挂、不舍和祝福,正像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北宋婉约派的著名代表词人柳永又是怎样表现“伤离别”(板书)这一主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显示课题)
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大屏幕显示“走近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三.整体感知
1、师: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提问:读完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叫一生回答
生答:哀婉、悲伤、凄清。教师(板书)
2、叫一生学生读,教师点拨。
3、多媒体播放《雨霖铃》配乐诵读。要求:注意作品的节奏、韵律、读音,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
四.鉴赏
【学法指导】教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
(3)写作技巧的探讨:师: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板书)
师:本词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技巧?
生:…
师:这首词的重点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哪些句子
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赏析上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开头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一生: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师: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教师引导:联系《琵琶行
》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生: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师:这句话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品意境。
生:意象:寒蝉、长亭、骤雨
师生共同分析意象
寒蝉:师问:寒蝉有何寓意?生讨论回答:忧愁
师:是啊,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 联系在一起的。
寒蝉——忧愁悲苦
(大屏幕显示)例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师: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
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
调。
师:长亭有什么寓意?一生答: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
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所以我觉得也是伤感的载体
师: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例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