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原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加爵案例分析ppt课件
![马加爵案例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951db4dd88d0d233d46a9b.png)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 “‘人穷志不穷’这句话从小就读过,可我没 有把它变成我的信念。” 一个女同学的观察:助学贷款批准之前,他连 续几天没上课,后来穿了一双拖鞋来上课,不 肯说话,变得更孤独、内向、行为举止怪异。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认知偏差由来以久—— “姐姐,我很不愉快,有委屈不敢说,比如, 我在教室踢球,就会有同学说我不爱护公物, 我听了脸热热的……很想吵架,为什么另一个 人踢他们就不说?” “我的同桌是全班第一的优秀三好生,他总喜 欢引起女孩子注意,说‘毒呀,谁动了我的东 西’,就是在骂我……我想打什么、杀什么, 可我没理由……女孩子为什么这么‘善良’配 合他笑?”在人际情境中,对同伴意图的解释 有敌意归因的偏向。
三、反思
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自觉将心理素质的提 高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基本的心理素质: 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智力高不等于 心理健康) 能发展与他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一个支点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支点。 自傲者目中无人,人际紧张;自卑者封闭自我, 敏感多疑,缺乏人际支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古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吾日三省吾身”。 指导:悦纳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独特性;学 会欣赏和赞扬他人,承认和宽容差异。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人际关系历来不良—— 信中自述:“姐,我换位置了,但我 仍想不通,为什么我不会处理人际关 系? 2002年寒假,高中同学聚会只有马加 爵没来。 同学评语:他“不愿与人深交,没有 知心朋友。”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362cafff00bed5b8f31da7.png)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幻灯片PPT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3a96d4eefdc8d377ee3204.png)
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
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
复杂。
3
状况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 总的来说呈上身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 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我国未 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样性,更倾向于团 伙性、暴力性,手段更是成人化,其行 为之残忍,手段之凶狠令人不寒而栗。 许多人为逞一时之快给他人更给自己留 下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痛。未成年人 犯罪已严重威胁社会安定,成为急需解 决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
1、 学校和居所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娱乐 场所。青少年容易耳濡目染。
2、 黑社会犯罪亚文化的影响。黑社会犯罪 亚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黑社 会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具有强行其成员认 同遵循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对抗的思 想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则等,有的学 者称之为黑社会的犯罪亚文化
青少年状况饼图
(二)家庭、学校教育因素
1、 残缺家庭。残缺家庭指单亲家庭或无亲 家庭,包括父母离异,一方去世或双方去 世等。
2、 家长行为不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 力不足,往往是模仿父母的行为。
3、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所谓不当的教育方 式主要有单纯注重智力培养忽略人格教育。4、学习压力大学校师长学生予以的关心 照顾不够。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幻灯 片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目录
背景 状况
主要原因 原因分析
背景
1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
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
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
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 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
22
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
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ab925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b.png)
个性化量刑建议
根据被告人的心理特点和犯罪行为性 质,提出个性化的量刑建议,实现刑 罚的公正和合理。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 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贪婪,自私,有强烈的 物质欲望和占有欲。
性犯罪人
性欲强烈,缺乏道德约 束,对性对象有特殊的
偏好和选择。
毒品犯罪人
追求刺激和快感,对毒 品有强烈的心理依赖和
渴求。
犯罪心理的共性特征
01
02
03
04
认知失调
犯罪人往往存在认知失调,即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
社会规范不符。
情绪不稳定
犯罪人情绪不稳定,易受到外 界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发展阶段
消极情绪和态度逐渐累积, 形成犯罪动机和意图。
实施阶段
在特定情境下,犯罪动机 转化为犯罪行为。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家庭 暴力等。
社会因素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失业率等。
个体因素
生理特征、心理特质、道德观念等。
课件)-第四讲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
![课件)-第四讲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ba2a5d0740be1e640e9a1f.png)
h
8
文化本能论
犯罪的根源在于人类文化自身的天然缺陷,它具 体表现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性需求与人类社会文化 的矛盾冲突。犯罪正是人类社会主体性需求与人 类社会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
人类社会创造了各种覆盖全社会的规范与制度, 却无法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认同、接受和自觉 遵守这些规范和制度。犯罪说到底就是对社会的 规范和制度的违背和破坏,没有规范和制度,也 就谈不上越轨与犯罪问题。
相关因素只是在与原因结合时才发生作用。
h
3
中国学者对犯罪原因的解释
早期的观点
矛盾冲突论 控制弱化论 综合动因论
当前的观点
现代化后果论 理性选择论 社会紧张论
h
4
二、探索犯罪原因的基本途径
犯罪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没有天生的犯罪人 犯罪根源于现实社会 犯罪人是可以改造的
犯罪原因是一个系统
h
5
怎样认识人类的犯罪根源
生产方式根源论 本能异化论 文化本质论
h
6
生产方式根源论
以生产方式作为犯罪的根源说与人的犯罪 行为之间的“距离”显得过于遥远,不免 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对于解释社会 犯罪现象,提出解决社会犯罪问题的思路 显得毫无意义。
h
7பைடு நூலகம்
本能异化论
“本能异化论”在解释人类犯罪行为的根源 问题上比较具体和直接,但它具有“本能 决定论”或“天生犯罪人”的嫌疑。
h
12
市场经济消极后果
市场经济最充分的发展,使社会的一切, 包括一切劳动产品和劳动力都成为商品, 甚至人的名誉、地位和良心都被赋予了商 品的内涵。
在这种社会里,金钱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 尺度,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 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f53f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d.png)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犯罪主观方面》课件
![《犯罪主观方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d231c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0.png)
证明方法
口供
通过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了解其主观心态。
证据推理
根据现场勘查、物证、鉴定结论等客观证据,结 合常识、经验进行推理。
间接证据
利用间接证据证明主观心态,如通过行为人的行 为表现、反常表现等推断其内心状态。
证明标准
01
02
03
04
排除合理怀疑
对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必须达 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确保
《犯罪主观方面》 ppt课件
目录
•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述 • 犯罪故意 • 犯罪过失 • 犯罪目的与动机 • 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
01
CATALOGUE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述
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
01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实施犯 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 、过失、犯罪目的、动机等因素 。
02
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区分罪与非罪、此 罪与彼罪的重要依据。
犯罪故意的构成要件
总结词
犯罪故意的构成要件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认 识因素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详细描述
在构成犯罪故意时,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缺一不可。认识因 素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前提,是构成犯罪故意的客观基 础;而意志因素则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构 成犯罪故意的心理基础。
犯罪过失的种类
总结词
根据行为人过失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犯罪过失分为疏 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类。
详细描述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种过失 表明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必要的注意和谨 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 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 结果。这种过失表明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有一 定的认识,但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 的发生。
第十二章 犯罪的文化原因PPT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犯罪的文化原因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d1f93b804d2b160a4ec05b.png)
2020/12/10
6
二、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
❖ 概念: ❖ 所谓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是指为其内部诸
因素所同构,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一般共 性,是指特质的静止的分割状态。
2020/12/10
7
❖ 特性:
❖ 1.人文性
❖ 犯罪的文化原因的人文性,是指构成该原因的诸因 素均具有人类精神文明结果的品格。
2020/12/10
4
❖ 犯罪的文化原因不同于犯罪的社会原因。作 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且 仅指操作或工具层面的制度的运作及其缺陷。 诸如“社会风气”、和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 家庭、就业、教育等社会单元,在犯罪学意 义上只是社会现象而非文化现象。
❖ 犯罪的社会原因范畴指涉的诸因素多涉及 社会的病态或缺陷,而犯罪的文化原因更多 地是从揭示具有文化悖论或文化负面性质的 因素着手,状述其与一般或特定犯罪现象的 因果关系。
2020/12/10
3
❖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文化,既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又对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 从一定意义上说,犯罪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 社会各种消极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犯罪行为 的发生机制,必须对犯罪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 探讨。
例如,不同文化的彼此对流有利于人类精神 文明成果的普遍共享与共同进步,但却导致 了文化冲突,并进而造成因冲突而无所适从 情景下行为的失范与犯罪的发生。
2020/12/10
10
❖ 又如,现代化是近代人类进步史上最为辉煌 的飞跃,但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欧美诸国,生 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却一度使得剥削加剧,劳资关系紧张,甚至 于失业率上升,造成劳工阶级生活状况的恶 化,从而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07犯罪原因的调查与分析方法 犯罪原因分析案例 教学课件
![07犯罪原因的调查与分析方法 犯罪原因分析案例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43d27858fb770bf78a556c.png)
犯罪原因分析
❖ (二)实证研究中的主观性 ❖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赋予实证这样的意义: ❖ 真实——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 ❖ 有用——为了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 ❖ 肯定——善于自发地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 ❖ 精确——处处都要赢得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
们真正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 ❖ 今天所说的实证主义,其基本原则是:本体论和方法
LOGO
犯罪原因分析 ❖ (三)详析模式 ❖ 详析模式是多变量分析的基础也是最常见的一
种多变量分析方法,现做以介绍。引入第三变量 对两变量的关系进行检验以解释或确定这种关系 的过程叫做分析的详析化,被引入的变量叫作检 验因素或控制)回归分析 ❖ 1.一元线性回归 ❖ 只有一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叫一元线性回归,也
1.不能只凭简单观察,来确定共变的因果关系,有时两种现 象共变,但实际并无因果联系,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现象引
起的结果。 2.共变法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共变,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以其他条 件保持不变为前提的。
3.两种现象的共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两种现象就不再有共变关系。
1.确知复杂现象的复杂原因及其部分对应关系,不得有误差,否则结论就不可 靠。 2.复合现象剩余部分的原因,可能又是复杂情况,这又要进行再分析,不能轻 率地下结论。
LOGO
犯罪原因分析
三、问题解决 (一)资料收集的内容与途径 ❖ 1.犯罪人生活区域的基本状况 ❖ (1)社区类型:城市、乡镇、农村; ❖ (2)经济水平; ❖ (3)文化传统; ❖ (4)人口的规模、密度、分布、结构、职业分层、
流动性等; ❖ (5)区域的功能,如旅游区、商业区、工业区
称作简单线性回归。 ❖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有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回归叫多元线性回归
预防学生犯罪主题班会PPT课件
![预防学生犯罪主题班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87ce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e.png)
害
学生犯罪的危害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危害社会安全稳定
学生犯罪的危害
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难以 挽回的伤害
预防学生犯罪 的措施
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
家长应该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
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
社会应该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防学生犯罪 的具体实践
预防学生犯罪的具体实践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多陪伴孩 子,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倡导家 庭和睦,合理规划孩子的时间
学校教育方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严禁任何形式的暴力、欺凌和违 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师生沟通渠 道
预防学生犯罪的具体实践
社会环境方面:加强公安部门 的治安管理,打击犯罪行为, 提升居民的安全感
学生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盲目崇拜暴力, 不模仿犯罪行为,勇敢拒绝同 伴的负面影响
总结
总结
学生犯罪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 和预防的问题 预防学生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 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 个人等多个方面的管控,达到 预防学生犯罪的目的
总结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 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预防学生犯罪主题 班会PPT课件
目录 引言 学生犯罪的原因 学生犯罪的危害 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 预防学生犯罪的具体实践 总结
引言
引言
学生犯罪为何会发生? 如何预防学生犯罪?
引言
本次班会的主题:预防学生犯 罪
学生犯罪的原 因
学生犯罪的原因
家庭环境不稳定 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生犯罪的原因
同伴压力 缺乏安全意识
学生犯罪的危害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危害社会安全稳定
学生犯罪的危害
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难以 挽回的伤害
预防学生犯罪 的措施
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
家长应该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
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
社会应该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防学生犯罪 的具体实践
预防学生犯罪的具体实践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多陪伴孩 子,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倡导家 庭和睦,合理规划孩子的时间
学校教育方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严禁任何形式的暴力、欺凌和违 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师生沟通渠 道
预防学生犯罪的具体实践
社会环境方面:加强公安部门 的治安管理,打击犯罪行为, 提升居民的安全感
学生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盲目崇拜暴力, 不模仿犯罪行为,勇敢拒绝同 伴的负面影响
总结
总结
学生犯罪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 和预防的问题 预防学生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 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 个人等多个方面的管控,达到 预防学生犯罪的目的
总结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 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预防学生犯罪主题 班会PPT课件
目录 引言 学生犯罪的原因 学生犯罪的危害 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 预防学生犯罪的具体实践 总结
引言
引言
学生犯罪为何会发生? 如何预防学生犯罪?
引言
本次班会的主题:预防学生犯 罪
学生犯罪的原 因
学生犯罪的原因
家庭环境不稳定 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生犯罪的原因
同伴压力 缺乏安全意识
《犯罪的原因》课件
![《犯罪的原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e4a0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c.png)
《犯罪的原因》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探讨犯罪的不同原因及其心理分析,并探讨预防犯罪的措施。加 强社会安全监管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打击犯罪的重要手段。
犯罪定义
• 什么是犯罪? • 犯罪的种类有哪些? • 犯罪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ຫໍສະໝຸດ 犯罪的原因社会因素
• 经济因素 • 教育因素 • 就业因素
个人因素
预防犯罪的措施
社会措施
•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 加强社会安全监管 • 提高警惕意识
个人措施
• 重视家庭教育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结
1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犯罪行为涉及多个因素,需要综合分析来寻找解决办法。
2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监管机制
及时防范和打击犯罪行为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 心理因素 • 生理因素 • 家庭因素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者的心态特征
通过对犯罪者心态的分析,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行为背 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犯罪者的心理动机
揭示犯罪者犯罪行为的心理动 机,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并制 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警惕不良心理对犯罪 的影响
了解不良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 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 和打击犯罪。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教育PPT课件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b6ab7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6.png)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社会原因
Social reasons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 灵魂。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 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 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 女。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How to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 素,就一定会歪曲其性质。”
“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 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从属性犯罪。
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 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 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团伙性犯罪。
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 不好推辞共同作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表现 A.价值观错误 B.道德感缺乏 C.法制观念淡漠
二、犯罪的自然原因
1.概念与特性 (1)概念: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
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 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2)特性: A.原生性 B.间接性 C.具象性
2.时间与犯罪
(1)昼夜周期与犯罪 (2)社会周期与犯罪 (3)自然周期与犯罪 (4)季节周期与犯罪 3.地理与犯罪 (1)城、乡与犯罪——重点 A.表现 B.原因:
2.特性: (1)决定性 (2)普遍性 (3)系统性 (4)间接性 (5)可控性
3.经济因素与犯罪
(1)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联性 (2)经济因素与犯罪
A.社会经济制度与犯罪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犯罪 C.社会经济管理与犯罪 D.分配制度与犯罪 (3)市场经济与犯罪 A.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B.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犯罪学中对个体原因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 的,与生理学、犯罪心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等学科具 有交叉之处,区别主要在于角度不同。
1.概述
(1)概念: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 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 质素及其相互关系。
(2)特性: A.特殊性:犯罪人自身所特有 B.直接性: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中介 C.时序性:因果关系单一,表现为先因后果
E.贫困与犯罪 一个被害“小姐”日记背后的故事
南方都市报《生于贫困的人生,迫于出卖的时代》 中国青年报《不能把弱势群体的悲剧归咎于社会》 燕赵都市报《弱者的悲剧应唤起悲悯情怀》
4. 政治因素与犯罪
(1)政治冲突与犯罪 (2)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权力过于集中 ;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 权力行使缺乏监督;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完善
B. 胆汁质:热血型。情感强烈而持久,难以控 制自己的情绪。体型表现为强壮型。(强、平 衡、灵活)
C.粘液质。冷血型。思维动作缓慢,爱思考, 一旦产生某种情绪便强烈、稳定而深刻。(强、 平衡、灵活)
D.抑郁质。迟缓、腼腆、怯懦、孤僻,细微刺 激就会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弱)
(6)心理变态因素与犯罪
A.国民人格取向的偏斜是触引、促发犯罪的原因。
B.国民性格的冲突是触引、促发越轨行为的原因。
C.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国民性格中的阴暗劣质,常 常与反社会性直接契合,而形成推动主体实施
反社会行为的合力。
3.犯罪亚文化
(1)概念: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 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 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反映了亚 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用 的属性。
狭义的心理变态专指“人格异常”或“人格变 态”,广义的心理变态还包括精神疾病。
A.人格异常:思维活动正常,情感和意志方面 存在障碍
B.精神疾病
4.意识因素与犯罪
(1)概念:犯罪原因的意识因素也就是犯罪意 识,支配犯罪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思想、观点、 价值观、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等主观因素。核心 和实质是犯罪主体所具有的反社会性的思想意 识。
2.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
(1)年龄: (2)性别: (3)遗传:
遗传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的遗传,而是遗传中 的某些因素更容易与犯罪行为连接在一起,是 促成犯罪的重要原因。
4.体格:
瘦高型——内向、多疑,诈骗、盗窃; 矮胖型——活泼、开朗; 不正常体型——性犯罪。 运动员型(斗士型)——好斗、残酷,暴力 型犯罪和性犯罪;
(2)特征和功能: A.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 B.联结性与同化功能。 C.畸异性与自卫功能。
(3)犯罪亚文化现象: A.反社会意识 B.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 C.犯罪的非语言符号 D.犯罪技巧 E.罪犯特征 F.文身
五、犯罪的个体原因
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是生理因素,主观因素是心理因素和意识因素。其中, 生理因素(条件性、相关性)是心理因素的基础,在 主观因素中,心理是基础性的(必然性),意识是决 定性的,心理因素是个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因,则意 识因素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
5.生物化学因素
荷尔蒙的分泌、血糖高低、微量元素的缺乏都 可能影响犯罪,这种影响通过心理因素起作用。 6.双生子论
3.心理因素与犯罪
心理学: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心理特征(个性、人格)
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价值观、道德观
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5.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1)学校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A.学校环境的影响 B.学校风气的影响 C.学校管理的影响 D.当代中国教育的弊端
(2)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A.家庭结构对犯罪的影响 B.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 C.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
四、犯罪的文化原因
1.概述 (1)文化:狭义--观念层面
广义--制度层面 (2)犯罪的文化原因: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
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 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环境的诸因素及其 过程。 (3)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关系
(4) 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 A.人文性 B.民族性 C.悖逆性 (5)关于犯罪文化原因的研究:
“文化冲突理论”:索斯坦.塞林
C.趋势:农村犯罪呈上升趋势,城市犯罪呈下 降趋势
(2)特殊空间与犯罪 A.城市死角 B.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C.独居住宅 D.流动空间
(3)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与犯罪 A.单位 B.社区 C.山区林区等 D.国边境地区
三、犯罪的社会原因
1.概念: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 其过程。
(1)情绪情感与犯罪:快乐、愤怒、恐惧、 性格 A.激情与犯罪 B.不良情绪与犯罪
(2)需要、动机与犯罪 (3)成瘾性与犯罪 (4)性格与犯罪 (5)气质与犯罪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体现 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 及指向性等方面。反映了神经过程的特性。
A.多血质:活泼型。反应快,毅力弱。体型表 现为瘦长型。(强而不平衡)
D.认识文传播与犯罪
A.文化传播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碰撞、 冲突与调适,造成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甚至动 荡。
B.文化传播中的调适与整合
C.人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伴随移民的必然是 文化传播。
(3)国民性格与犯罪
国民性格:又称国民性,指某一文化类型烙 印于其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即某一文化类 型时空中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倾向性人 格特征。
第三篇 犯罪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地理
社会原因:经济、政治
外因
社区、学校家庭
犯罪原因
文化原因:文化冲突、
系统
犯罪亚文化
(根源、犯罪场) 内因 意识因素
(个体原因)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变态因素
【重点】罪因结构、层次;犯罪场;犯罪原因的 具体类型
一、犯罪原因的一般原理
1.研究犯罪原因的主导思想 (1)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现实的。 (2)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犯
“亚文化理论”:
2、文化冲突与犯罪
(1)文化变迁与犯罪
A.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 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进而导致犯 罪.
B.由于文化-社会变迁意味着文化与社会本身的 价值、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或转换,出现真空。
C.文化—社会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功能 层面的状态,但不能从价值上进行完全否定。
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的。 (3)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
2.犯罪的原因结构
(1)犯罪的外因 (2)犯罪的内因 (3)犯罪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 犯罪原因结构的层次 (1)犯罪根源: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都可能
同犯罪发生联系的原因是犯罪的根本原因,即 犯罪根源。
(2)重要原因 (3)一般原因 (4)具体原因 4.犯罪场 (1)概念:存在于潜在犯罪人 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 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包括时间 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因素、 社会控制疏漏。 (2)结构 (3)功能 (4) 意义
二、犯罪的自然原因
1.概念与特性 (1)概念: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
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 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2)特性: A.原生性 B.间接性 C.具象性
2.时间与犯罪
(1)昼夜周期与犯罪 (2)社会周期与犯罪 (3)自然周期与犯罪 (4)季节周期与犯罪 3.地理与犯罪 (1)城、乡与犯罪——重点 A.表现 B.原因:
2.特性: (1)决定性 (2)普遍性 (3)系统性 (4)间接性 (5)可控性
3.经济因素与犯罪
(1)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联性 (2)经济因素与犯罪
A.社会经济制度与犯罪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犯罪 C.社会经济管理与犯罪 D.分配制度与犯罪 (3)市场经济与犯罪 A.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B.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犯罪学中对个体原因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 的,与生理学、犯罪心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等学科具 有交叉之处,区别主要在于角度不同。
1.概述
(1)概念: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 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 质素及其相互关系。
(2)特性: A.特殊性:犯罪人自身所特有 B.直接性: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中介 C.时序性:因果关系单一,表现为先因后果
E.贫困与犯罪 一个被害“小姐”日记背后的故事
南方都市报《生于贫困的人生,迫于出卖的时代》 中国青年报《不能把弱势群体的悲剧归咎于社会》 燕赵都市报《弱者的悲剧应唤起悲悯情怀》
4. 政治因素与犯罪
(1)政治冲突与犯罪 (2)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权力过于集中 ;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 权力行使缺乏监督;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完善
B. 胆汁质:热血型。情感强烈而持久,难以控 制自己的情绪。体型表现为强壮型。(强、平 衡、灵活)
C.粘液质。冷血型。思维动作缓慢,爱思考, 一旦产生某种情绪便强烈、稳定而深刻。(强、 平衡、灵活)
D.抑郁质。迟缓、腼腆、怯懦、孤僻,细微刺 激就会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弱)
(6)心理变态因素与犯罪
A.国民人格取向的偏斜是触引、促发犯罪的原因。
B.国民性格的冲突是触引、促发越轨行为的原因。
C.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国民性格中的阴暗劣质,常 常与反社会性直接契合,而形成推动主体实施
反社会行为的合力。
3.犯罪亚文化
(1)概念: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 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 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反映了亚 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用 的属性。
狭义的心理变态专指“人格异常”或“人格变 态”,广义的心理变态还包括精神疾病。
A.人格异常:思维活动正常,情感和意志方面 存在障碍
B.精神疾病
4.意识因素与犯罪
(1)概念:犯罪原因的意识因素也就是犯罪意 识,支配犯罪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思想、观点、 价值观、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等主观因素。核心 和实质是犯罪主体所具有的反社会性的思想意 识。
2.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
(1)年龄: (2)性别: (3)遗传:
遗传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的遗传,而是遗传中 的某些因素更容易与犯罪行为连接在一起,是 促成犯罪的重要原因。
4.体格:
瘦高型——内向、多疑,诈骗、盗窃; 矮胖型——活泼、开朗; 不正常体型——性犯罪。 运动员型(斗士型)——好斗、残酷,暴力 型犯罪和性犯罪;
(2)特征和功能: A.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 B.联结性与同化功能。 C.畸异性与自卫功能。
(3)犯罪亚文化现象: A.反社会意识 B.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 C.犯罪的非语言符号 D.犯罪技巧 E.罪犯特征 F.文身
五、犯罪的个体原因
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是生理因素,主观因素是心理因素和意识因素。其中, 生理因素(条件性、相关性)是心理因素的基础,在 主观因素中,心理是基础性的(必然性),意识是决 定性的,心理因素是个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因,则意 识因素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
5.生物化学因素
荷尔蒙的分泌、血糖高低、微量元素的缺乏都 可能影响犯罪,这种影响通过心理因素起作用。 6.双生子论
3.心理因素与犯罪
心理学: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心理特征(个性、人格)
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价值观、道德观
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5.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1)学校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A.学校环境的影响 B.学校风气的影响 C.学校管理的影响 D.当代中国教育的弊端
(2)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A.家庭结构对犯罪的影响 B.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 C.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
四、犯罪的文化原因
1.概述 (1)文化:狭义--观念层面
广义--制度层面 (2)犯罪的文化原因: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
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 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环境的诸因素及其 过程。 (3)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关系
(4) 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 A.人文性 B.民族性 C.悖逆性 (5)关于犯罪文化原因的研究:
“文化冲突理论”:索斯坦.塞林
C.趋势:农村犯罪呈上升趋势,城市犯罪呈下 降趋势
(2)特殊空间与犯罪 A.城市死角 B.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C.独居住宅 D.流动空间
(3)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与犯罪 A.单位 B.社区 C.山区林区等 D.国边境地区
三、犯罪的社会原因
1.概念: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 其过程。
(1)情绪情感与犯罪:快乐、愤怒、恐惧、 性格 A.激情与犯罪 B.不良情绪与犯罪
(2)需要、动机与犯罪 (3)成瘾性与犯罪 (4)性格与犯罪 (5)气质与犯罪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体现 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 及指向性等方面。反映了神经过程的特性。
A.多血质:活泼型。反应快,毅力弱。体型表 现为瘦长型。(强而不平衡)
D.认识文传播与犯罪
A.文化传播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碰撞、 冲突与调适,造成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甚至动 荡。
B.文化传播中的调适与整合
C.人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伴随移民的必然是 文化传播。
(3)国民性格与犯罪
国民性格:又称国民性,指某一文化类型烙 印于其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即某一文化类 型时空中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倾向性人 格特征。
第三篇 犯罪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地理
社会原因:经济、政治
外因
社区、学校家庭
犯罪原因
文化原因:文化冲突、
系统
犯罪亚文化
(根源、犯罪场) 内因 意识因素
(个体原因)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变态因素
【重点】罪因结构、层次;犯罪场;犯罪原因的 具体类型
一、犯罪原因的一般原理
1.研究犯罪原因的主导思想 (1)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现实的。 (2)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犯
“亚文化理论”:
2、文化冲突与犯罪
(1)文化变迁与犯罪
A.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 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进而导致犯 罪.
B.由于文化-社会变迁意味着文化与社会本身的 价值、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或转换,出现真空。
C.文化—社会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功能 层面的状态,但不能从价值上进行完全否定。
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的。 (3)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
2.犯罪的原因结构
(1)犯罪的外因 (2)犯罪的内因 (3)犯罪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 犯罪原因结构的层次 (1)犯罪根源: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都可能
同犯罪发生联系的原因是犯罪的根本原因,即 犯罪根源。
(2)重要原因 (3)一般原因 (4)具体原因 4.犯罪场 (1)概念:存在于潜在犯罪人 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 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包括时间 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因素、 社会控制疏漏。 (2)结构 (3)功能 (4)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