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图题诗》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谁岁寒三友具体指什么?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出示自学提示
1、读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理
解诗题的意思,并了解作者。
2、再读诗句,理解字词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再读诗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深意,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三、检测自学情况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黧黑。浙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作者是著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王羲之同姓,故称“吾家”,并暗喻其功底。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指天地,人间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理解诗意。
4、诗歌,熟读成诵。
四、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题诗的特点。
2、说一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检测
1、背古诗。
2、默写。
六、课外拓展
六、业
请同学们把关于梅的名句积累下来,也可以
搜集更多关于“岁寒三友”的资料,还可以亲自
动手画一画“岁寒三友”,并配上一首小诗。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墨梅图题诗
教
学
设
计
程村小学
肖登红
2011年12月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以下能力1、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书本、上网、问家长等手段,查找到有关课文的知识,。
2、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如何分工、如何有序的表达、如何在讨论时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等。所以,在本堂课我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3、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完整、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本节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
4、朗读课文的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齐读、轮读、站起来大声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本节课我根
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位、在读中思考。
5、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也有了积累的习惯,并且积累了一定量的和课文有关的知识。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学生生活在21世纪,王冕生活在遥远的元朝,虽然学生和诗人有距离,但人性是相同的,人的心灵的情弦就是对话的平台。在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借助文本和资料自读、自悟,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三者的心灵和谐交融,情感达到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学、自学检测、合作学习等,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
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