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模板】
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
![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d20f8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6.png)
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为了确保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一、生态环境指标:1.水质指标: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水质状况指标;2.大气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3.生态系统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指标;4.垃圾处理指标:包括垃圾处理量、垃圾分类比例等指标;5.土地资源利用指标:包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占比等指标。
二、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2.能源消费指标:包括用电量、煤炭消费量等指标;3.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占比等指标;4.就业率指标:包括城镇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
三、社会和谐指标:1.居民满意度指标:包括居民对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等的满意度;2.社会保障指标:包括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3.教育水平指标:包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义务教育入学率等指标;4.文化活动指标:包括文化活动参与率、文化设施建设等指标。
以上指标只是示范区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具体的指标还可以根据XX 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要的是,该指标体系需要科学、全面地衡量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反映XX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全貌。
除了建立指标体系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各项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引导更多的地区和单位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总之,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指标体系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多个方面,科学、全面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并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评价依据。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a67f6da195f312b3169a582.png)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一、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含县级市、区)建设指标(一)基本条件1.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人大审议并颁布实施 4 年以上;国家和上级政府颁布的有关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实施系列区域性行业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和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生态文明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2.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
所辖乡镇(涉农街道)全部获得国家级美丽乡镇命名。
辖区内国家级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0%以上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县级市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总量控制考核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
矿产、森林、草原等主要自然资源保护、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安全监管等达到相应考核要求。
严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生态红线。
4.环境质量(水、大气、噪声、土壤、海域)达到功能区标准并持续改善。
当地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环境信访得到有效解决,近三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区域环境应急关键能力显著增强,辖区中具有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无害化处理。
新建化工企业全部进入化工园区。
生态灾害得到有效防范,无重大森林、草原、基本农田、湿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海岸线等人为破坏事件发生,无跨界重大污染和危险废物向其他地区非法转移、倾倒事件。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或持续好转。
5.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并严格遵守。
严格执行规划(战略)环评制度。
区域空间开发和产业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产业结构及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b8e5d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d.png)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是指在国家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为特定区域设定的一系列衡量指标,旨在推动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整体改善。
下面将详细介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
首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的目标是构建区域生态文明体系。
这一目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自然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
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情况等;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科学合理利用;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包括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绿色食品供给等。
其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还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一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以及生态承载力、节能减排等环境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衡量,可以评估经济发展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否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还包括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建设的内涵。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公众环保意识、环境伦理道德建设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衡量,可以判断区域内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情况,以及各类环境教育活动、生态文明传承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最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还包括政府治理与制度建设的方面。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政府环境管理能力、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环境监管力度等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衡量,可以评估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效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综上所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的衡量和评估,旨在推动特定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1f83d023169a4517723a3d5.png)
约束性指 标
11 河塘沟渠整治率
%
≥90
约束性指 标
12 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
生活富 裕
14
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的农户比例
村风文 明
17
遵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村规民约的农户比例
18 村委公开制度执行率
%
元/年 % % % % %
≥80
约束性 指标
1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生态良
林草覆盖率
好
13 山区
%
≥95
约束性 指标
≥80 约束性
丘陵区 平原区
≥50
指标
≥20
14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
平方米/ 人
≥15
约束性 指标
15 居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
≥95
参考性 指标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
生活富 裕
17
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比 例
≥95 高于所 在地市 平均值
≥80
100
≥80
≥95
100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100
参考性 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建设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 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60
约束性指 标
2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
顷
<220
约束性指 标
生产发 3 农药施用强度 展
折纯 千克/公
顷
<2.5
生态县建设指标详解
![生态县建设指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506d36558fafab069dc0226.png)
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解读农业及综合类十项指标•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3、农用化肥施用强度•4、农药施用强度•5、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森林覆盖率•8、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粪便与产生总量的比例。
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
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分级标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要求,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规定。
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用作肥料、培养料、生产回收能源(包括沼气)等。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相关规定。
•2、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3、指标要求:≥95%。
指标证明•应说明乡镇(街道)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数量和年粪便总量,列出每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年粪便总量,以及分别用作肥料、培养料、制造沼气等粪便数量,及其综合利用率(列表),最终算出乡镇(街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占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用作燃料、秸秆气化、建材加工、食用菌生产、编织等。
乡镇辖区全部范围划定为秸秆禁烧区,并无农作物和秸秆焚烧现象。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指标要求:≥95%。
指标证明•应说明乡镇(街道)辖区内年农作物秸秆种类和总量,列出各村年农作物秸秆总量、以及用作燃料、粉碎还田、过腹还田、食用菌生产、编织等秸秆数量,及其综合利用率(列表),最终算出乡镇(街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XX县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任务分解表(修改稿)
![XX县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任务分解表(修改稿)](https://img.taocdn.com/s3/m/73da451f650e52ea55189899.png)
农工办 市府办 农工办 市府办 创建办
农工办 财政局 农工办 人保局 农工办 农 委 财政局 民政局 统计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订并实施节能工作。 7 单位GDP能耗≤0.9吨标煤/万元 以清洁生产为抓手,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 落后生产力,提高主要耗能设备效率,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在保持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GDP能耗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提供近三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的有关数据。 制订并实施节水的规范性文件,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方位宣传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严查各类水事违法案件, 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应用新技术改善旧设备,提高节水效果。 8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立方米 /万元;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推广节水工艺,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 0.55立方米/万元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实施节水, 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得到不断提高。 提供近三年我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 有关数据。 组织实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不断提高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 的占比;积极开展农田环境质量调查;大力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 区,组织制订并大力推广主导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同时不断强化农产品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 质量监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并提供主要农产品中有 品种植面积的比重≥60% 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有关数据。 组织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有机农产品比重。 制订并实施绿化造林计划,加大政策对绿化造林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 发展“绿色经济”。 提供近三年我市森林覆盖率的有关数据。 第 3 页
市委办 市府办
环保局 市委办 市府办 市委办 市府办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指标MicrosoftWord文档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指标Microsoft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68a7da7b4daa58da1114a34.png)
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一、基本条件1.机制健全。
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2.基础扎实。
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
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3.政策落实。
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
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4.环境整洁。
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
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5.公众满意。
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二、建设指标注:标“*”指标仅考核乡镇、农场,标“**”指标仅考核涉农街道。
三、指标说明(一)基本条件1.机制健全。
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指标解释:要求乡镇政府成立生态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下设建设工作办公室,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措施得力,定期检查落实;乡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得到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两次。
要求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等。
考核要求:查看近1年内当地党委、政府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会议纪要或会议记录、印发的有关文件和污染源档案等资料。
国家级生态创建指标要求
![国家级生态创建指标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d51b63ae2bd960590c677d0.png)
任务
序号 1 2 3 4 5
生态空 间
(一) 空间格 局优化
指标名称 生态保护红线 耕地红线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 规划环评执行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单位 %
生态市要求 划定并遵守 遵守
(二) 资源节 约利用
6
生态经 济
7
8 (三) 产业循 环发展 9 10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县指 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县指 标) 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 积的比重(县指标) 空气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优良天数比例 重度污染天数 地表水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制定实施来自约束性指标≥20 编制 100 ≥80 100 ≥80 ≥80 ≥80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24 生态生 活 25
26 (八) 生活方 式绿色 化 27
% %
30 (九) 制度与 保障机 制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 的比例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市指 标)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县指标)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占比 (县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县占比(市指标) 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 比例 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 环境信息公开率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指标属性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分析及建议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分析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282ddbc960590c69ec376b5.png)
——!"第!!卷第"期!##$年%#月&’()!!*’)"+,-)!##$中国环境管理./01231405’1671-2(821297671-!!!!!!!!!!!!!!!!!!!!!!!!!!!!!!!!!!!!!!!!!!!!!!收稿日期:!##$:#;:%<【百家谈】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分析及建议崔铁宁,朱坦=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001,23.43)0’5%67,08’(0,9)$:1)$%.@A B07:1019C DE@B21=.’((797’F 31405’1671-2(G,071,721H B7,/1’(’9I ,*21J20@10475K0-IC B021L01$###>%C ./012?摘要:通过对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加快生态市建设的补充措施和相应的指标体系补充的建议,推行循环经济的手段,强化生态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市;指标;分析;建议中图分类号:M %>%)N文献标识码:O文章编号:%##$:%!;N =!##$?#":##!<:#!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统一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近期出台了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发布为评价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指导性目标。
因此,指标体系对推进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
建设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层次和内容既包括经济指标,体现了发展的原则,又包括环境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环境实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本文将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从指标对生态市建设措施的指导强度和循环经济的角度,对指标的选取进行讨论,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即在指标体系中强调推行循环型经济模式,强化生态城市实现资源最佳利用的功能,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步伐。
生态县建设指标解释范文
![生态县建设指标解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c4be330b4e767f5acfceaa.png)
(一)生态县第一部分基本条件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指标解释:按照《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组织编制或修订完成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
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由当地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规划文本和批准实施的文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规划应实施2年以上。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订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主要工业污染源达标率100%,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小印染、小酿造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全部关停。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或各有关部门的文件、实施计划。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指标解释:设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或各有关部门的文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指标解释:按照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各乡镇各部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较大环境事件,指“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较大环境事件(III 级)以上(含III级)的环境事件,具体要求详见上述预案。
及时查处、反馈群众投诉的各类环境问题。
外来入侵物种指在当地生存繁殖,对当地生态或者经济构成破坏的外来物种。
数据来源:发展改革、环保等部门。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指标解释: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生态县建设指标解释
![生态县建设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ff0711866fb84ae45c8d94.png)
生态县建设指标解释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解释:指每人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万元/人表示。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2001年人均GDP为7000元为界线。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2. 年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解释:指财政收入的人均值,以元/人表示。
数据来源:财政、统计部门。
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解释: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人均实际收入。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5.单位GDP能耗指标解释: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能量。
计算公式为:单位GDP能耗=总能耗(吨标煤)/国内生产总值(万元)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6.单位GDP水耗指标解释: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
计算公式为:单位GDP水耗=水消耗量(立方米)/国内生产总值(万元)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7.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所占比重指标解释:指稻米、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中,认证为有机及绿色农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农业、环保部门。
8.森林覆盖率指标解释: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
具体计算按林业部门规定进行。
数据来源:林业部门。
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各类(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面积占全部陆地(湿地)面积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统计、环保、建设、林业、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
10.退化土地(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矿山破坏或退化草原)恢复率指标解释: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主要包括:(1)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2)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3)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52701c826294dd88d1d26b09.png)
生 (八) 27 公众绿色出行率
态
生活方式 生
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
绿色化
活
28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9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30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
31
生 (九)
考核的比例
态 制度与 制 保障机制 3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度
完善
33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
改善
境
严重污染天数
不降低且达到
- 考核要求
%
≥85
约束性指标
-
基本消除
— 15 —
领域 任 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四) 环境质量
改善
地表水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
12
山区
丘陵区
平原区
劣 V 类水体
土壤环境质量 13
质量改善目标
14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生
15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指标值 100 ≥80 100 ≥80 ≥80 ≥80
指标属性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三、指标解释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 1.生态保护红线 指标解释: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 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 态保护红线区域,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 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指标是对生态保护红线划 定和落实情况的综合评定。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生态保护红 线,落实管控要求,明确政策措施;红线一经划定,不得随意调整, 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2.耕地红线 指标解释:本指标是对国家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的综合评定。 耕地红线遵守情况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20 —
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生态县指标比较
![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生态县指标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6c7e04b804d2b160a4ec001.png)
不达标
二、建设指标
二、建设指标
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人
达标
867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人
达标
2
单位GDP能耗≤0.9吨标煤/万元
达标
0.59
单位GDP能耗≤0.9吨标煤/万元
达标
3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 m3/万元
(市监测站提供)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
9
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标
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标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3.5千克/万元(GDP)
不达标
7.66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3.5千克/万元(GDP)
不达标
二氧化硫(SO2)<4.5千克/万元(GDP)
75%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5%
不达标
国家级、省级生态县指标及现状
国家级生态县指标
完成情况
2011年数据
省级生态县指标
完成情况
一、基本条件
一、基本条件
1
制定了《生态县规划》,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达标
97年通过
制定了《生态县规划》,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达标
2
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达标
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达标
3
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不达标
达标
18%
森林覆盖率平原地区≥18%
达标
6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平原地区≥15%
达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建设指标解读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建设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01439b2f5335a8103d2200a.png)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生态市要 生态县要 指标属
求
求
性
≤0.70且 ≤0.70且能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能源消耗 总量不超 过控制目
源消耗总 量不超过 控制目标
约束性 指标
标值
值
(二)资 源节约利
用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 量
东部地区
立方米/万元
用水总量 不超过控 制目标值
≤50
用水总量 不超过控 制目标值
≤50参考性 指标Fra bibliotek中部地区
≤70
≤70
西部地区
≤80
≤80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 值
7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万元/亩
≥80 ≥65
≥80 ≥65
参考性 指标
西部地区
≥50
≥50
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束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GDP)的能源消耗量,是反映能源消费 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要求地 方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国家或上级政府下 达的关于区域能源消耗总量控
12.地表水环境质量
❖(3)劣V 类水体
❖指标解释:要求基本消除行政区内劣V 类 水体(占比不超过5%)
❖问题:部分市控段面未确定
❖
5%是监控段面点位数?
13.土壤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指标解释:指依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即将出台)及省、市制定的关于土 壤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地方完成国家或 上级政府下达的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 务的情况。要求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降低 并达到考核目标。 ❖问题:现状质量(基准)的数据来源?( 土壤调查)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d54ccf5f0e7cd185253699.png)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一、考核主要指标(一)技术评价指标(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规定)1.林地覆盖率:指县域内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以及沿海生长的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0.3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灌木林地指郁闭度大于0.4、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其他林地包括郁闭度为0.1~0.3的疏林地以及果园、茶园、桑园等林地。
2.草地覆盖率:指县域内草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土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树木郁闭度小于0.1的疏林草地。
高覆盖度草地是指植被覆盖度大于50%的天然草地、人工牧草地及树木郁闭度小于0.1的疏林草地。
中覆盖度草地是指植被覆盖度20%~50%的天然草地、人工牧草地。
低覆盖度草地是指植被覆盖度5%~20%的草地。
3.林草地覆盖率:指县域内林地、草地面积之和占县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4.水域湿地覆盖率:指县域内河流(渠)、湖泊(库)、滩涂、沼泽地等湿地类型的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水域湿地是指陆地水域、滩涂、沟渠、水利设施等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等用地。
河流(渠)是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线状水体,河流水面是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域面积。
湖泊(库)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面状水体,包括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两类。
滩涂包括沿海滩涂和内陆滩涂两类,其中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内陆滩涂是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流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之间的滩地。
沼泽地是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以生长湿生植物为主地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1:
附2: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一、基本条件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配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2、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或修订乡镇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城镇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
5、镇郊及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
“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6、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
二、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