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第六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课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的地形特征3、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二)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教材重组和资源整合,突出讲授“黄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课土高原地域文化”,“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等。

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章节将做一专题放在下一节课学习。

二、说学生: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等中国区域地理专题。

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黄土高原的学习打下较好地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另外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的“黄土风情”2、结合地形图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学会识别和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认识和了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资料,”,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

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理解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哪些?”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峻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并概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和读图分析,锻炼和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学习,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延续开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造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教师呈现资料“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

以黄河为例,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一米宽、一米高的堤坝,它的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峻呢〞播放录像,学生观看,结合教材P28图6.32,学生思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人为因素包含毁林开荒、采矿、开垦放牧等方面)。

(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答复)(1)自然原因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峻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①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②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③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因探究(过渡)为什么降水、植被、土质等会引发水土流失呢结合教材P29活动,学生小组商量探究:a.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b.商量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答复)a.植被有修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简单造成水土流失。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第一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上中国文明的摇篮。

能说出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认识到各地的文化都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全局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黄土文化、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解法、举例说明、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提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什么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感受一下黄土的风情与文化。

二、新课学习(一)文明的摇篮说起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革命圣地延安宝塔下的空洞;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文明的发源地(1)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曾经的辉煌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揭示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2.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4.主要河流:黄河5.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6.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7.黄土成因:【预习反馈】(略)【合作探究】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25活动)1.窑洞:黄土特性:直立性,不易崩塌,较干燥,易开挖。

气候特征:属于_____气候,降水集中在___月份,降水较南方__(多或少)2.信天游:(提示:与黄土高原的特征有关)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限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学科领域: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初中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教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形地貌。

2. 黄土高原的特点教师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独特景观。

第二课时:3. 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讲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水土流失的危害教师通过实例介绍水土流失对农业、水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教师讲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草等,引导学生了解环保政策。

6. 实践活动:考察当地水土流失状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并提出治理建议。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片独特的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文明的摇篮多媒体展示系列黄土高原文明的图片。

讲解:黄土高原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教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1)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3)大量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4)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师: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图片。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吃、穿、住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让学生体会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三、自然环境特点:1、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原还有着黄河众多的支流:渭河、洛河、汾河2、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降水偏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整体气候偏干旱。

承转: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3、风吹来的黄土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的成因”,引导学生看教材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3.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力沉积作用,水力侵蚀作用,地壳运动等。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5. 黄土高原的保护意义: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4.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5. 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地表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弱。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下降。

4.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产业结构调整。

5.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果。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分布。

2. 掌握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了解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理区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黄土高原治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黄土高原相关资料及案例。

3. 小组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讲授新课:(1)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地理特点。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阐述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3. 案例分析:展示水土流失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课程: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强调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及防治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了解水土流失现象。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内容补充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从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加深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等知识,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或短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1.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中部,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

掌握黄土高原的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

1.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黄土丘陵、黄土塬、黄土茆等。

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堆积、水力侵蚀等自然因素。

第二章:黄土的成因与特性2.1 黄土的成因学习黄土的来源,了解黄土主要由风力从中亚、蒙古高原等地搬运而来。

掌握黄土的风化过程,以及它在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的变化。

2.2 黄土的特性描述黄土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

分析黄土的工程性质,如强度低、抗冲性差、易侵蚀等。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3.1 黄土高原的植被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如草原、灌木丛、落叶阔叶林等。

认识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减缓侵蚀等。

3.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学习黄土高原的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

掌握水资源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短缺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4.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旱地农业、梯田农业等。

分析农业生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4.2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学习黄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

理解治理措施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黄土高原的文化与旅游5.1 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特点,如民居建筑、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

分析民俗文化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潜力。

5.2 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认识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华山、延安等。

探讨旅游资源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主题,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黄土高原的美丽和脆弱,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区域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其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掌握黄土高原的开发与保护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出本节内容。

2.知识讲解: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相关图片和图表。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提 出问题
“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以 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导入新 课。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这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 原。”然后提出另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黄 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吗。”以此引导 学生进入“风吹来的高原”的学习。在学习 完“风成说”后,介绍几种其他形成学说, 如“风水混合说”、“水成说”等,培养学
• 风吹来的高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原 因,引出“风成说”的概念。然后通过一段动画演示来形象地展示黄土高原的 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机理。接着介绍其他 形成学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 文明的摇篮: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和读图能力。然后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历史和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 害,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和方法。通过质疑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 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最后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再 次强调人地关系相互作用过程 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
提出一些练习题或思考题,让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提高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为后 续学习打下基础。
CHAPTER 05
黄土高原的介绍
风吹来的高原
• 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主要是因为季 风气候的影响。在冬季,黄土高原的寒冷干燥气候 使得该地区的风力强劲,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被风 卷起并运输到黄土高原地区,经过漫长的岁月累积 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其中,“风成说”是最普 遍的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
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黄土高原因此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面我们看看它的样子。

读图归纳:读P27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读图:P27黄土高原的川。

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

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下课我们进一步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板书设计
世界黄土最大的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成因及地貌特征,本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它为什么会呈现出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

设疑:风把黄土均匀地覆盖在这一高原上,但现在却沟壑纵横,那么多黄土怎么就没有了呢?
讲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引导分析:学生读图P2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P29活动题,分析原因,学生归纳。

1、水土流失原因:
明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归纳:
(1)自然原因:A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
B植被差
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地面坡度较大
(2)人为原因:A人多地少,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修路、开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讨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和“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两句话是否矛盾?过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
2、带来后果:
提问思考,教师后小结。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
(2)结合P28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思考会出现什么情形?
(3)结合P29活动3思考。

小结:水土流失带走了肥沃的土地,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生态环境恶化;给防洪和河道整治带来困难。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那又该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四、水土保持
提问归纳:生活中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他们是怎样加强水土保持的呢?
小结: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完成P30活动题
小结本课: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然原因:A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
B植被差
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地面坡度较大
人为原因:A人多地少,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修路、开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2、带来后果:
五、水土保持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