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的生成和排泄

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和有效滤过压。

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

一、肾的功能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排泄:机体将代谢的终产物、剩余物、外来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后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肾的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的血流大主要分布在皮质利于尿的生成。

2.两套毛细血管

(1)肾动脉→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出。

(2)出球微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3.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肌源学说,范围80-180mmHg )

低血压→入球动脉扩张→阻力↓→血流量↑→使尿量恒定。高血压时则相反。保证肾血流的稳定。(2)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供。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概述

尿的生成三个过程

1.肾小体的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一)滤过膜(电荷屏障,机械屏障)

内层:内皮细胞(窗孔-涎蛋白)

中层:基底膜(网孔-涎蛋白)

外层:足细胞(裂隙-涎蛋白)

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滤过膜上孔的大小和带负电荷的成分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血管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体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血管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3.肾血浆流量。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原尿360斤--终尿3斤

1.Na+和Cl-的重吸收:

①部位:近端小管(髓袢降支细段除外)

②机理:泵—漏机制。

2.水的重吸收

①部位:近端小管(主要)、肾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被动转运

3.HCO3-的吸收

①部位:近端小管。

②机理:Na+—H+交换以CO2扩散的形式重吸收,所以其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4.葡萄糖的重吸收

①部位:仅在近端小管。

②机理:继发于Na+的主动转运

③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

9.0~10.0mmol/L(160~180mg/d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将要出现葡萄糖,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四、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的自身调节

(1)小管液溶质的浓度:浓度↑→渗透压↑→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多造成肾小管液渗透压增多,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渗透性利尿。

(2)球-管平衡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二)神经-体液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作用:保Na+,保H2O-,排K+。

3)分泌调节:

①入球A的牵张感受器(大量失血)→肾素↑;

②血K+↑与血Na+↓的浓度→肾素↑;

③交感N →肾素↑;

④激素→儿茶酚胺↑→肾素↑。

2.抗利尿激素

(1)合成部位:视上核(80%)视旁核(20%)

(2)储存:神经垂体

(3)作用:提高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4)分泌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①大量出汗、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②水利尿: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水利尿。

2)循环血量的改变

血量↓→血容量感受器↑→ADH分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五、排尿活动

排尿反射

400~500ml膀胱容量感受器兴奋引起排尿

600ml痛 650ml剧痛 700ml破裂

某女,48岁,多年来,消瘦,乏力,视力模糊,BP:157/100;FPG:6.3,此患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

A.近球小管对糖的吸收达到了极限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

E.血容量增加

『正确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