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
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
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
从此,中国社会主义有了自己鲜明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此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普布次仁
(西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文章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建立和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指出中国梦的提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分析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探讨了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3)03-005-07
收稿日期:2013-07-02
作者简介:普布次仁,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Vol.28No.3
Sep.2013
第28卷第3期2013年9月
-
-5
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与任何理论形态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也有它的渊源,这个渊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过程,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本身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即16世纪和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二是中期即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晚期即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是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其全部基础,启发了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觉悟,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设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完整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了科学的预测。
第三阶段:列宁在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同时进行了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终结。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苏联模式终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道路,形成了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认识,创造了物质基础。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走了一些弯路。
第六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的工作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科学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2年,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21世纪。
江泽民同志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高度评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