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https://img.taocdn.com/s3/m/b102f6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6.png)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https://img.taocdn.com/s3/m/56c0db28ccbff121dd368377.png)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 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 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 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 生听觉明显障碍。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 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 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 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 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 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 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 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 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 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 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 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 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 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58aa5dfdc8d376eeaeaa319a.png)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
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
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
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
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沿途止于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在延髓未交叉的纤维,沿同侧的前索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它逐渐交叉终于对侧脊髓颈、胸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中有少量纤维始终不交叉,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肌。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5fe28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5.png)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感觉传导通路(2)
![感觉传导通路(2)](https://img.taocdn.com/s3/m/5eba8b1d580216fc700afd66.png)
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楔束副核 楔束副核(同侧)→经小脑下脚→旧小脑
二、痛、温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后角固有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内交叉(丘系交叉) (3)经内囊后肢
Ⅲ 腹后外侧核的 轴突 丘脑中央辐射
Ⅱ 薄束核 楔束核的 轴突 交叉 上行 改名 Ⅰ 脊神经节细胞 中央突 薄束 楔束 周围图 后根 脊神经
起点—肌、肌腱、皮肤
终点—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
地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Ⅲ
腹后外侧核的 轴突 丘脑中央辐射
Ⅱ 后角固有核的 轴突 交叉 上行 改名
Ⅰ 脊N节细胞 中央突 后角固有核 周围图 后根 脊神经
起点—皮肤 终点—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2)延髓和脑桥交叉(三叉丘系交叉) (3)经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不 同 区 域 损 伤 、 视 野 缺 损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瞳孔对光反射:以强光照射一侧瞳孔时,引起 两侧瞳孔缩小。
直接对光反射: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睫状神经节
3.第三级神经元的传导纤维均通过内囊,然后将信息 分别投射(经丘脑中央辐射)到大脑皮层各感觉中枢。 (经内囊)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https://img.taocdn.com/s3/m/985425c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4.png)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纹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状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https://img.taocdn.com/s3/m/0ef7a7a4ba0d4a7302763a69.png)
脑神经运动核及 脑神经、前角运动 神经元及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痉挛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软瘫)
增高
降低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瘫
皮质核束完全交叉的纤维止于面神经核下部(对 侧眼裂以下面肌)和舌下神经核(对侧颏舌肌)。
课堂小结
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 深感觉 躯干四肢 浅感觉
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影响 和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传 导路径。其主要功能是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 的运动,协助锥体系完 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运动区 下运动神经元: 脑干躯体运动核,轴突参与脑神经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参与脊神经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对侧四肢肌 皮质核束:支配头面部骨骼肌。
第3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
内侧丘系
第1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二)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中枢:中央后回的上2/3 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浅感觉: 痛、温、触、压觉。
第3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
第1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 后角联络神经元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中枢:中央后回下1/3 第3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
第1级 神经元胞体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第2级 神经元胞体
薄束核 楔束核
脊髓后角 联络神经元
第3级 神经元胞体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
传导躯体运动冲动的纤维束是__和__。
主要内容
一、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 2.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压觉传 导通路; 3.头面部的感觉传导通路 4.视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锥体系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e5bdfa31126edb6e1a10b0.png)
脊神经节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 谢谢
听辐射
II.蜗神经背核
蜗神经 腹核 蜗神经
盖膜
颞横回
III.
内侧 膝状体 下丘核 外侧丘系
斜方体
螺旋器
I. 蜗螺旋神经节
听觉传到通路损伤的症状
外侧丘系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含有两耳的听 觉冲动,故一侧外侧丘系、听辐射或听觉中枢 受损,不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
中耳、内耳、蜗神经或蜗神经核病变引起患 侧耳听力障碍。
丘脑
豆状核
中脑 内侧丘系
脑桥
延髓
II.
后角 固有核
I. 脊神经
细胞
中央后回
内囊
III. 外腹侧后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 侧束 脊髓丘脑 前束 白质前连合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 3.组成脊髓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2.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上运上动运神动经神元经元
胞体胞位体置:位中置央:前中回央前回 运动前运区动前区 中央旁中小央叶旁前小部 叶前部
轴突轴—突锥体—束皮锥质体核束束 皮质脊皮髓质束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和其他锥 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中,轴突组成下 行纤维束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有意识性的感 觉。此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https://img.taocdn.com/s3/m/0cd3ad38ccbff121dd368394.png)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 三 叉 神 经 脑 桥 核 内 , 它 们 发 出 的 纤 维交 又 至 对 侧 , 组 成 三 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第 3 级 神经 元的 胞 体 在 背 侧 丘 脑 的 腹 后 内 侧 核 , 发出 纤 维 参 与 组 成 丘 脑 中 央 辐 射 , 经 内 囊 后 肢 , 投 射 到 中 央后 回 下 部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二)头 面 部 的 痛 温 觉 和 触 压 觉 传 导 通 路
第 1 级 神 经 元 位 于 三 叉 神 经 节 、 舌 咽 神经 上 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 其 周围 突 经 相 应 的 脑 神 经 分 支 分 布 于 头 面部 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的相关感受器,中枢突 经 三 叉 神 经根 和 舌 咽 、 迷 走 和 面 神 经 入 脑 干 ; 三叉 神 经 中 传 导 痛 温 觉 的 纤 维 入 脑 后 下 降 为 三 叉 神 经 脊 束 ,连 同 舌 咽 、 迷 走 和 面 神 经 的 纤 维 一 起止 于 三 叉 神 经 脊 束 核; 传 导 触 压 觉 的 纤 维 终 止 于 三 叉 神经 脑 桥 核 。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 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向前绕过延髓中央灰质的腹侧,在 中线上与对侧薄、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 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在锥体束的背侧呈前后 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位 于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纤 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central thalamic radiations ), 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后部, 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感觉传导通路》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4e549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8.png)
感觉传导通路的分类
传入性感觉通 路
负责将感觉信息传 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传出性感觉通 路
负责将大脑对感觉 信息的反馈传递给
身体
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
感受器
转化感觉刺激为电信号
感觉神经元
传递感觉信息
传导通路
传递神经信号至大脑
大脑皮层
加工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作用
感知刺激
包括触觉、痛觉、 温度感知
适当反应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
皮肤感受器
感受外界刺激
大脑皮层
加工解读信号
脊髓传导通路
传递感觉信息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
感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
感觉减退 疼痛过敏
病理生理
神经传导障碍 感觉神经元受损
诊断与治疗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调节治疗
01 疼痛管理
减轻疼痛感
02 康复治疗
促进康复进程
03
总结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在人体感知和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其结构和病理生理有助于诊断治疗相关疾病。临床应用 中,调节皮肤感觉传导通路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 06
第6章 感觉传导通路的临床 研究和未来展望
01 深化理解
神经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对感觉传导通路的理解
02 新思路和方法
解析感觉传导通路有望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临床研究进展
观察变化
临床研究观察感觉 传导通路在疾病中
的变化
治疗效果
应用研究成果可以 为患者带来更好的 治疗效果和生活质
听觉系统疾病
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 能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听 觉系统疾病。 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 听觉系统疾病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db6f3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f.png)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脊髓丘脑系) 2.头面部(三叉丘系)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三叉神经根、 (中枢突)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信息传出中断
患侧直接对光反射 消失 患侧间接对光反射 消失
患侧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脊髓丘脑系) 2.头面部(三叉丘系)
感受器
脊神经节
后角固有核
皮肤
脊神经
中枢突
上升1~
(周围突)
经后根进入脊髓
2个节段
1.病灶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上,表 现为病灶对侧深感觉障碍;
2.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下,则表
现为病灶同侧深感觉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视野
眼球固定,平视前方时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正常单侧视野: 颞侧80-90 度. 鼻侧45度 上方受上睑限制
45 80-90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概念: 光照一侧瞳孔,
引起双眼瞳孔都缩小。
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未照侧的瞳孔也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双侧动眼神经
双侧动眼 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双侧瞳孔 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 成。
皮质脊髓侧束直达骶节 皮质脊髓前束只达上胸节
中央前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中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白质前连合
损伤症状
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 对侧肢体肌瘫痪 锥体交叉平面以下损伤: 同侧肢体肌瘫痪
3.组成三叉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和脑桥
4.参与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 Corneal reflex
轻触一侧角膜,引起两眼同时闭睑的反应, 称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 角膜反射消失是深昏迷的一种表现。
角膜反射路径
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支 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轮匝肌
面神经
两侧面神经核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细胞 轴突:脑神经 脊神经
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
动核和脊髓前角内,其轴突成脑神经和 脊神经运动纤维
脊神经 spinal nerve
共31对,计C:8、T:12、L:5、 S:5、CO:1
1.组成:由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 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 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有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 丘脑 中脑 脑桥 内囊
III.腹 后 外侧核
延髓 II.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 交 叉
I. 脊神经 节细胞
C8
楔束
T4 L3 薄束
S4 脊髓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
3.组成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在延髓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后角基底、中间带外侧部、胸核 ① 胸核→脊髓小脑后束(同侧)→经小脑 下脚→旧小脑 ② 后角基底、中间带外侧部→白质前连合 →脊髓小脑前束(双侧)→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症状 额纹 眼裂 鼻唇沟 口角 核上瘫 正常 能闭眼 消失 歪向病灶侧 核下瘫 消失 不能闭眼 消失 歪向健侧
舌下神经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对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健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
2.皮质脊髓束
cortico
The motor pathway
主讲:谢勉
制作:张波 陈德嵩 叶益聪 冯正巩
运动传导通路系指 从大脑皮质至躯体 运动效应器的神经 联系
大脑皮质通过锥 体系和锥体外系管理 骨骼肌的运动
一、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管理骨骼肌的随意 运动,由上、下两级神 经元组成 其纤维组成皮质核 束与皮质脊髓束 上神经元 下神经元
颞横回
听辐射
蜗神经背核 II. 蜗神经 腹 核 蜗神经 盖膜
内 侧 膝状体 下丘核 外侧丘系
III.
斜方体
螺旋器
I. 蜗螺旋神经节
听觉传到通路损伤的症状
外侧丘系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含有两耳的听 觉冲动,故一侧外侧丘系、听辐射或听觉中枢 受损,不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 中耳、内耳、蜗神经或蜗神经核病变引起患 侧耳听力障碍。
感觉传导通路小结
1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躯干和四肢深感觉 听觉 视觉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蜗神经节 双极细胞
2
后角细胞 薄楔束核 蜗神经核 节细胞
3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行程中通路中有一次交叉。 丘系交叉在延髓;痛、温觉传导交叉在脊髓。 一侧半球接受对侧半身体的感觉冲动。
小脑皮质 大脑脚 小脑上脚 脑桥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齿状核 延髓 脊神经节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 脑前束 脊神经节 脊髓 胸核
脊髓小 脑后束
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楔束副核
楔束副核(同侧)→经小脑下脚→旧小脑
二、痛、温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3. 双眼对侧 同向性偏盲 2. 双眼颞侧偏盲
1. 左眼全盲
视束
视觉中枢
4. 左眼鼻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瞳孔对光反射:以强光照射一侧瞳孔时,引起 两侧瞳孔缩小。
直接对光反射: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感觉、运动 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主讲:郭开华
一、概述
1.传导通路的概念
2.感觉传导通路
深(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浅(一般)感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平衡觉 嗅觉 锥体系 锥体外系
3.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主要内容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 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二、痛、温和粗触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1.躯干、四肢痛、温、触、压觉的传导通路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的传导通路 附:角膜反射 三、视觉传导通路 附:瞳孔对光反射 四、听觉传导通路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置:中央前回 胞体位置:中央前回 运动前区 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轴突—锥体束 轴突—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和其他锥 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中,轴突组成下 行纤维束
浅、深感觉的区分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温、触、压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和骨膜的位置 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脊 神 经 节
脊髓的纤维束
丘脑的结构
内囊
尾状核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丘 脑 皮质核束
豆状核
(1)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中央前回下1/3的锥 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
至双侧大部分脑神经 运动核 对侧面神经核下部 对侧舌下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1/3 内囊膝部 中脑 大脑脚 底 内侧部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损伤症状
面神经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 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视网膜的双极细胞
第2级:视网膜的节细胞
第3级:外侧膝状体
节细胞
II.
视神经
双极 细胞
I.
视杆 细胞 视锥 细胞 视网膜视部 黄斑区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视神 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 膝状体 视辐射
视觉中枢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视神经 1 2 4 3 外侧 膝状体 视辐射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传导路径。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 姿势,协调肌的活动,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 动作等。 锥体外系的活动是在锥体系的主导下进行, 而锥体外系又给锥体系的活动以最适宜的条件。
锥体外系的主要通路
(1)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2)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 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增强 减弱 亢进 消失 消失 消失 出现 不出现 不明显 明显
二、锥体外系 extra pyramidal tract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脊神经节
• 谢谢
(1)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额、顶皮质 运动皮质
尾状核 壳
背侧丘脑 苍白球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皮质对于躯体运动的管理是通过锥体
系和锥体外系两条路径实现的。两者在功能
上互相协调、互相依赖,从而共同完成各项
复杂的随意运动。
返回
左侧内囊出血
右侧偏瘫
右上、下肢痉挛性 瘫
右眼裂以下面肌瘫痪 右侧舌肌瘫痪, 右半身感觉丧失 两眼视野右侧同向性偏 盲
第2级:后角固有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
丘脑
豆状核 中脑 内侧丘系 脑桥 延髓
内囊 腹 后 III.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 侧 束 脊髓丘脑 前 束
II. 后 角 固有核
I.脊神经
细 胞
白质前连合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
3.组成脊髓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2.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
内囊
II.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丘脑 腹 后 III.内侧核 三叉丘系 脑桥
I. 节细胞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 脊 束
三叉神经 II. 脊束核
延髓
脊髓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视束 动眼神经 副 核 顶盖前区核 视觉中枢
瞳 孔 对 光 反 射 通 路
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第2级:蜗神经前、后核 第3级:内侧膝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