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专业。作为一种新来的文化,对其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然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晚,至今也才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土化。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遇到了不少的困境。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国家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冲突,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不足,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困境;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社会问题陆陆续续的涌现,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贫富分化、虐待儿童、残障人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是一种大政府,全政府,一直以来,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但是很多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的,就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有效地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说角色重要,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个才引进不久的外来文化,它的本土化是个必由之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免会面临诸多的困境。只有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难解决了,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得以很好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方法,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
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
社会工作产生于欧美国家。首先,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的思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人看来,幸福是在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的,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分与穷人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成为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其次,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思想根源。第三人道主义思想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于发展的最直接的思想根源。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它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教会或者私人举办的、无组织的施舍或慈善。
(三)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社会工作的助人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萌发了,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中,对贫弱者的救助被看作是统治者德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在民间,守望相助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的生活发生。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为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
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思想根基渊源,但作为一项国家的职业制度建设从2006年才开始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达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开始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2008年6月我国首次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如期成功举行。同年10月,明确了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但存在着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一般的说,一种专业的发展是职业化与岗位开发紧密联系的。但在我国“行政主导,教育先行”的模式里,社会工作教育作为一个“舶来品”,没有具体的本土化实践就直接西体中用了,这使社会工作未能在我国实现较好的本土化转变,出现了专业无岗位的尴尬。同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也缺乏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与实践,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与社会需求合上节拍,发展比较困难。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困境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本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但有地理学的含义,指人们原本生活的地方。而且有社会及文化的含义,指浸润于那个地方的文化、社会制度。按照这种理解,本土化指的就应该是外来的东西进入某一社会文化区域,与原有的社会制度相配合,共同支持人们共同生活的过程。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它反映了两种行为模式、处理问题方式之间的互动。本土化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适应的过程,它指的是一个地方的东西进入到本地方并适应这个地方的要求而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本地方的适应和变迁,更强调的是本地的主体性,即是站在本地的立场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理念及方法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工作模式、理念及方法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制度体系相适应,以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一种文化想要在另一只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是避免不了的。怎样使这种文化在新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服务于我们社会,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社会工作价值观源于西方中教理念和工业主义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明显受到了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个人主义思想主张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个人价值,主张个人的独立性和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利益交换为重。基督教的爱、关怀和责任三个重要要素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价值。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个人伦理修养和家庭观念,强调个人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儒家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大,以至养老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老人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去养老院,而在家里生活他们的孩子都忙于工作,没什么时间照顾老人,这使老年人的生活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如何判定社会需求的问题上,西方的价值观同中国社会存在差异,中国社会在界定需要的内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