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试管婴儿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试管婴儿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一、试管婴儿技术(IVF)的起源

自从1978年英国人釆用自然周期取卵,成功地诞生了世界首例试管婴儿之后,目前全世界的生殖医学中心都广泛釆用促排卵药物促使女性卵巢在一个月内同时有多个卵子发育,并结合阴道B超穿刺取卵技术将卵子取出体外进行授精。其优点在于比自然周期可获得更多的卵子(自然周期每个月只有一个卵子排出),以便于在体外培育出多个健康优质的胚胎可供移植(一般移植1~3个胚胎),从而提高成功率。

二、试管婴儿(IVF)助孕的原理

该技术先进之处是在于医学家能够创造条件让“牛郎”与“织女”相亲,避开女性输卵管不通的因素。输卵管就好比一条渠道,由于受到山泥的阻塞,道路严重受阻,胚胎无法坐车通过,只有改道用另一种交通工具坐飞机直接到达子宫。医生是通过阴道B超穿刺取卵,(不用开刀)将“摘下来的果子”与筛选过的精子在体外进行试管培育,待小生命发了芽后园丁便会将1~3个发育壮健的小宝宝种人母亲的子宫腔内,胚胎在他生命起源的头两天是在体外(培养箱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不平凡的遨游。

怀孕是需要外因与内因的结合才能成功,缺一不可。就好比有良好的发了芽的种子,如果土壤不够湿润、不够肥沃、阳光不充足或温度、地理气候的差异,再好的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早期研究成果之上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包括美籍华人张民觉在内的科学家对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许多研究,为后来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民觉1950年就成功地移植了兔受精卵,首次提出卵龄与子宫内膜发育同步化理论。1951年,张民觉发现了兔子精子的获能现象,即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至少需要经过6小时的生理变化才能获得受精能力,与卵子结合。同时,澳大利亚的奥斯汀也在兔子和大鼠的试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生理学界把他们的成果称为“张—奥斯汀原理”。1959年,张民觉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体外受精的“试管兔子”。

自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全球已有大约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从诸多争议到最终被人们接受,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衍生出三种成熟的技术手段。

第一种试管婴儿技术被称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英文简称IVF-ET),以爱德华兹及斯特普托之研究为代表。我们俗称的“试管婴儿”,通常是指IVF-ET。该技术是将卵子和精子先分别在玻璃器皿中培育,然后让卵子受精,待受精卵分裂成有4—8个细胞的早期胚胎,再移植入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分娩。在临床上,这一技术应用最多,主要适合于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不孕症患者。

第二种试管婴儿技术被称为“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英文简称ICSI)。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巴勒莫(Palermo)医师及刘家恩博士等人于1992年首次在人体成功应用,使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一种精确而细巧的技术,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卵子被一个特殊的固定器固定着,然后用纤细的针管吸取一个精子,并穿透卵细胞外面的透明带和卵细胞膜;待穿刺针头进入细胞质,即将精子注入到卵子的细胞质内,使之发育成有4—8个细胞的早期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分娩。这一技术主要用于严重少精、弱精、畸精、无精、死精患者,或多次

第一种技术失败者。它与第一种技术的区别主要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方式。第一种技术采用将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共同培养,靠精子和卵子的自由结合来实现受精过程。第二种技术由于男方精子质量不好,所以从有限的精子中选取质量最好的精子,然后借助显微操作系统,直接将单个精子注射入卵母细胞质内使其受精,是严重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第三种试管婴儿技术被称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英文简称PGD)。于1989年成功实施(先于第二种技术),侧重于胚胎着床前的遗传诊断。该技术与前两种技术相似,也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胚胎。但不同的是,当受精卵发育到4—8个细胞的小胚胎时,人工取出胚胎的1—2个细胞,应用分子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测定DNA片段或特定染色体,确认该胚胎是否有遗传疾病,将诊断无遗传病的胚胎移植入子宫,从而保证妊娠胚胎的正常,防止遗传病患儿的出生。第三种技术主要是适用于单基因相关遗传病、染色体病及可能生育以上患儿的高风险人群。目前的技术可解决:X性连锁性疾病,如血友病、色盲、肌营养不良;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如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罗伯逊易位(习惯性流产);单基因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第三种技术的技术难度很大,主要难点在于需要设计并制造特殊的基因探针来鉴别胚胎细胞中携带的异常基因。第三种技术不仅能帮助不育夫妇获得自己的孩子,而且可以利用它来有选择地挑选后代,包括后代的性别、种族、肤色甚至智商,也就是说,理论上存在选择“超人”的可能。当然,也存在更大的伦理争议。

还有一种试管婴儿技术叫“核移植技术”(nuclear transplantation,英文简称NT),就是将一个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另一个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也就是所谓的捐卵。该技术主要适合于年龄大的患者。一般是将年轻患者卵子取出,去除细胞核,再将高龄患者卵子的细胞核移植到年轻患者去除了细胞核的卵子内,再培养发育成胚胎。这一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学术界存有争议,因为有了“第三者”介入:假如有一位女性A,由于年龄、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得到质量好的卵细胞,而她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孩子,那么可以将她的卵细胞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一位年轻、健康女性B的卵细胞内,重新组成一个正常的卵细胞。由于决定遗传特征的核心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所以这个卵细胞主要表达A的遗传特征。然后再把这个新造的卵细胞和A的丈夫的精子在试管中结合成受精卵,重新植入A的子宫内。由于这一技术上出现了核移植,所以涉及更深层次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汇总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 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二、石器和弓箭 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 2、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 3、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1、农业生产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畜耕的发明和应用。 3、畜耕是三个地区和国家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 二、天文学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 及发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电工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早在1883年电能开发的萌芽时期,恩格斯就曾经评价了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它便于与各种进行转换,从多种途径获得来源(如、、、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科学技术史资料(1)汇总

第 1 章原始时代技术的起源和科学的萌芽 第一节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 一、石器制造和弓箭发明石器制造标志着人类掌握了第一种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因此,它可以作为古代技 术创造的第一个标志。历史上把早期人类社会统称为石器时代,更细的又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二、人工取火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注意到了火的用途。人工取火说明人类已经在实践中懂得了机械能可以 转化为热能的经验知识 三、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恩格斯曾指出:“野蛮时代的特有标志,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里说的“野蛮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人类完成了从狩猎捕食动物到驯养繁殖家畜和从采集野生植物到有意识地种 植植物的重大转折,开始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实践。 四、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在新石器时代,除了石器的制造技术有很大发展外,还发明了陶器顺序青铜、铁 第二节原始时代科学的萌芽 一、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二、数学知识的萌芽 三、力学知识 第三节原始时代的宗教自然观 原始宗教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 第 2 章奴隶时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河流文明即城市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 祥地,在这些地区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对奴隶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峰——古希腊 的科学技术有直接影响。 二、文字的发明埃及在早期王朝时期就有了以表形符号、表意符号和标声字母相结合的象形文字,其中有单辅音符号24 个,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标声字母,书写在形状似芦苇的植物——纸草上。巴比伦:字形呈楔形,所 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三、天文学和数学埃及人此时已经认识到行星和恒星的区别,并且已经能用图画来表示星体在天空的位置。 古巴比伦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把一个月定为29 或30 日,大小相间,一年12 个月共354 日。这与一回归年相差11 日左右,所以他们采用置闰办法,每隔几年加一个闰月。把7 天作为一星期;把一周天 定为360 度;一度定为60 分;一分定为60 秒,这种测时和度量单位直到现在仍在使用。巴比伦人绘成了世界 上最早的星图。他们把黄道附近的一些恒星划分为若干星座,即黄道十二宫。古印度把一年分为12 个月,每月30 天,每 5 年置一闰月。据记载,他们把黄道附近恒星划分为27 宿(月宫),以此来表明月亮每天在天穹上 所处的位置。古埃及采用以10 为基数的记号组合计数方式。古巴比伦记数系统的特点,是以60 为基数并采用了进位记号。巴比伦的数制是10 进制和60 进制的混合数制。能解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巴比伦人已掌握了分 数表示法,倒数表的制定可以简化除法运算为乘法运算。巴比伦人研究几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已经懂得 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古印度约在公元前 3 世纪初,已经有10 进位计数法,当时还没有零和进位记法,公元前 3 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零的符号。 四、医学古埃及在数学和天文学上落后于巴比伦,但在医学方面却遥遥领先。古埃及遗留的医学纸草书完整的共7 部,最著名的是公元前 1 600 年左右的埃伯斯纸草书卷。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医生叫伊姆荷特普(Imhotep )他被后人奉为医神,传说他是埃及医学的奠基人。世界上最早的医疗立法条文载于《汉谟拉比法典》中,表明巴比伦医 学也深受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影响。妙闻(生平年代不详)和闍罗迦(120 年?~162 年?)是古印度最著名的医生。他们的集著《妙闻集》和《闍罗迦本集》都是集古印度医学之大成,后者被誉为古印度医学百科全书。 五、建筑和其他工艺技术新巴比伦城的三道城墙与其上的300 多座塔楼相互衬托,城内的建筑物及其装饰被称 之为“空中花园”。 第二节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试管婴儿简介

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就是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不可否认试管婴儿技术是医学界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给无法生育的人提供了一种繁衍后代的方法,更开辟了医学界的新领域。 今天体外受精已作为一项常规技术为许多不孕家庭带来了欢乐,至今世界上已有上百万试管婴儿诞生。然而30年前医学技术没有如此精湛,由于身体的种种原因,渴望做父母的夫妻一直不能如愿以偿。随着生物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这样的夫妇来说,生育可爱的宝宝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他们可以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圆他们成为父母的梦! 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一种医学技术,即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前体——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并在子宫着床,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就是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 目前试管婴儿技术主要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技术是1978年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实施成功的,主要解决女性受孕生子的问题。第二代技术是1992年由比利时Palermo医师及刘家恩博士首次在人体成功应用了卵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了试管婴儿成功率,而且使试管婴儿适应症扩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胚胎着床前遗传病诊断开始发展并用于临床。胚胎着床前遗传病诊断被称为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第三代技术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帮助人类选择生育最健康的后代。 体外受精研究先驱——张民觉 精子获能的发现是人们最终实现体外受精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一直无法实现体外受精。直到1950年,美藉华人生物学家张民觉先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成功揭开了精子获能现象的奥秘。张民觉认为以前人们未能成功实现体外受精是因为所用的精子是未经活化的原态精子。经过多次实验,张民觉找到了能使精子在体外活化的方法,终于在1959年成功完成了兔子体外受精的实验。张民觉在体外将黑色兔子的精子和卵子实现了融合,并将发育的胚胎植入一只白色兔子子宫内,最终获得了一窝黑色幼崽,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哺乳动物体外授精。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试管婴儿的研究进展 学号:姓名:班级:11级1班 摘要:“试管婴儿技术”,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它的产生对于众多不孕不育的夫妻来说是他们的福音,让他们能够通过该项技术生育小孩从而享受到做父母的幸福。因此,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30多年来,该技术已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其功能更加扩展。本文将对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历程、最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试管婴儿、发展历程、相关问题 Abstract:"The technology of test-tube baby", namely th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technology, it is the result of their gospel to many infertile couples, so that they can through the technology the birth of a child to parents happy. Therefore, in 2010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test tube baby father" Robert Edward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in the original on the basis of a further development, expand the function. But also appeared a lot of problem, cause the ethics discussion. This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est tube bab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produce. Keyword : test-tube baby development process related problems 前言:在20 世纪70 年代,一对普通的的英国夫妇约翰.布朗和莱斯利,他们感情深厚,却被无法繁育后代的问题锁困扰。原因是莱斯利女生患有输卵管堵塞病症,9年来,多次就医但仍不见好转的迹象,不愿放弃的布朗夫妇最后遇到了致力于试管婴儿研究的罗伯特。爱德华兹,并在1977年11月10日接受了当时最新的辅助生育技术—试管婴儿手术,可喜的是她后来真的怀孕了,并于1978年7 月25 日在奥尔德医院成功的产下世界第一例试管婴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用条码来表示,?以及如何将条码所表示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本节将详细介绍条码技术的概念﹑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 1.条码技术的起源及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讯能力日益强大。全面、有效的信息采集和输入几乎成为所有信息系统的关键。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在计算机、光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条码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近20年。欧美、日本等国家已普遍使用条码技术,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普及,?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在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贝尼·西尔佛(Be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代码图案如图2-2右上图所示。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称作“公牛眼”代码。靶的同心环由圆条和空白绘成。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码符号很接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代码的水平。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条码的奠基人。?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d Fe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七段平行条表示。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码码制的产生与发展。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将条码标识应用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这两项发明可以说是条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关于试管婴儿的介绍

关于试管婴儿的介绍 试管婴儿的定义 体外受精技术(IVF)俗称“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目前是世界上最广为采用的生殖辅助技术。“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再回到子宫腔,继续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于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而称为“试管婴儿”。尽管体外受精原用于治疗由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现已发现体外受精对由于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精子异常(数目异常或形态异常)引起的不孕症,甚至原因不明性不孕症都有所帮助。研究显示一个周期治疗后的妊娠率在40%左右,出生率稍微低一点。 试管婴儿的发展 试管婴儿的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4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1947年英国Nature杂志就报告了将兔卵回收转移到别的兔体内,借腹生下的幼兔的实验。1959年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张民觉把从兔子交配后回收的精子和卵子在 体外受精结合,而且他还将受精卵移植到别的兔子的输卵管内,借腹怀胎,生出正常的幼兔。成功地完成兔子体外受精实验使张

民觉成为体外受精研究的先驱。他的动物实验结果为后来人的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Louis Brown在英国诞生。IVF的最早阶段妊娠成功率只有2.94%。 1980年6月澳大利亚第一例试管婴儿妊娠成功。1981年11月以前英国及澳大利亚共诞生15例。1981年12月美国出生第一例。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出生1万例以上,妊娠成功率都有迅速的提高,妊娠率提高到20-30%。对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治疗所寄托的希望已由60、70年代的输卵管显微成形手术转移到IVF-ET 技术上。当然这两种治疗的选择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台湾省出生第1例试管婴儿,1986年香港也出生1例。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诞生,目前已经十多岁了,聪明、健康。她的母亲是一位38岁、原发不孕20年、双侧输卵管不通的患者。湖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等都相继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上百家医疗机构开展了VF-ET,但所做病例还不算多,其临床妊娠成功率都达到20%上下。在新技术方面,山东省医院报道我国首例配子子宫腔内移植妊娠成功,于1992年5月分娩。中山医科大学进行显微操作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试管婴儿于1996年4月诞生,这些成功都标志着我国大陆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正在向前迈进。 试管婴儿的应用

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试管婴儿,我的看法

试管婴儿,我的看法 试管婴儿的定义 体外受精技术(IVF)俗称“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目前是世界上最广为 采用的生殖辅助技术。“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再回到子宫腔,继续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于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而称为“试管婴儿”。尽管体外受精原用于治疗由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现已发现体外受精对由于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精子异常(数目异常或形态异常)引起的不孕症,甚至原因不明性不孕症都有所帮助。研究显示一个周期治疗后的妊娠率在40%左右,出生率稍微低一点。 试管婴儿的发展 试管婴儿的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4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1947年英国Nature杂志就报告了将兔卵回收转移到别的兔体内,借腹生下的幼兔的实验。1959年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张民觉把从兔子交配后回收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结合,而且他还将受精卵移植到别的兔子的输卵管内,借腹怀胎,生出正常的幼兔。成功地完成兔子体外受精实验使张民觉成为体外受精研究的先驱。他的动物实验结果为后来人的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Louis Brown在英国诞生。IVF的最早阶段妊娠成功率只有2.94%。1980年6月澳大利亚第一例试管婴儿妊娠成功。1981年11月以前英国及澳大利亚共诞生15例。1981年12月美国出生第一例。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出生1万例以上,妊娠成功率都有迅速的提高,妊娠率提高到20-30%。对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治疗所寄托的希望已由60、70年代的输卵管显微成形手术转移到IVF-ET技术上。当然这两种治疗的选择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台湾省出生第1例试管婴儿,1986年香港也出生1例。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诞生,目前已经十多岁了,聪明、健康。她的母亲是一位38岁、原发不孕20年、双侧输卵管不通的患者。湖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等都相继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上百家医疗机构开展了IVF-ET,但所做病例还不算多,其临床妊娠成功率都达到20%上下。在新技术方面,山东省医院报道我国首例配子子宫腔内移植妊娠成功,于1992年5月分娩。中山医科大学进行显微操作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试管婴儿于1996年4月诞生,这些成功都标志着我国大陆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正在向前迈进。 试管婴儿的应用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的目的是帮助不孕患者得到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必须遵循优生优育的原则。因此,想要做试管婴儿的男女双方必须身心健康,无遗传性疾病,女方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男方不超过55岁。因为女方年龄过大,自然受孕后怀孕后流产率高,胎儿 畸形发生可能性也比年轻者大,妊娠期合并症增加,作试管婴儿的大龄不孕妇女除了同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

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

历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史及作用

历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史及作用 试管婴儿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实现了四代技术的跨越,解决了无数患者的不孕不育问题,成为现代应用最广泛的助孕手段。这四代试管婴儿技术都分别是什么,泰嘉运给大家一一介绍。 1、第一代试管婴儿(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 第一代试管婴儿是将精子和卵子置于体外利用各种技术使精子卵子自然受精,培养几天形成胚胎后移入子宫。主要适用于因为输卵管因素或者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做试管婴儿的患者。 1978年英国专家steptoe和Eadowrds定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被称为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 2、第二代试管婴儿(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 一般来讲,正常的受孕需要3至10万个精子跟一个卵子配对,而男性少精、无精者却无法做到。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技术、特定的环境将男性不育者的1个精子或从睾-丸取出的精细胞直接注-射到卵子里,使卵子受精,再将形成的胚胎种植到子宫里,达到生育目的。 1992年由比利时Palermo医师及刘家恩博士等首次在人体成功应用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使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国内医学界将ICSI称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ICSI治疗使试管婴儿技术适应症大为扩大,尤其适于男性严重少弱精子症。 3、第三代试管婴儿(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 diagnosis,PGS/PGD) 对于遗传学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诊断技术(PGS/PGD)是对移入子宫前的胚胎进行遗传学分析,避免有遗传学缺陷的胚胎移植入子宫,从而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就是常说的第三代试管婴儿,主要应用于性连锁性疾病、基因病、染色体异常和高龄妇女。 1989年Handyside AH首先将PGD成功应用于临床,并成功帮助有风险生育血友病A、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X连锁遗传病后代的夫妇妊娠分娩出一正常女婴,经过多年的发展,第三代试管婴儿的筛查技术越来越来先进,可以筛查200多种遗传病种。 4.第四代试管婴儿(GVT,GerminalVesicleTransfer) 卵胞浆置换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研究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核心技术是一种新开创的物理疗法——“核转移”。一种新型应用于克隆的技术,该技术需要将核遗传物质分离并转移至卵子环境中。 简单点说就是:医生取出准妈妈卵细胞核?将细胞核转移陌生人卵细胞浆?置于铂电极中融合培养?待成熟后受精。全球首例成功运用第四代试管婴儿者”Dr.JohnZhang于2016年完成了世界第一例细胞核移植,但这一项技术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伦理问题,目前禁止用有临床。 每一代技术的跨越都旨在解决更多的不孕不育问题,帮助患者实现优生优育,这背后凝聚着无数医生的心血,泰嘉运相信,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医生在,你的父母梦不再是难题!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 朱汉民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实体。说时间我们通常讲五千年文化,讲空间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区域性的文化所组成的,是由非常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所组成的。今天我们讲的湖湘文化就属于这些区域文化之一。同学们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区域文化。那么我们的湖南区域文化叫湖湘文化,它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由区域特色的文化,其原因就是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我来自于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大家很关注,当然这句话也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因为这幅对联说得的口气有点大。他们对“惟”字不了解,其实这个“惟”在古代是个发语词。当然历史上湖南人是有点自我,比如毛泽东写的诗很有大气,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像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确确实实体现了湖南人的一种特色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讲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域文化,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就是区域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第一个我们来讲湖南文化的内涵与源流。为什么叫“湖湘文化”而不叫“湖南文化”,不叫“楚文化”(因为惟楚有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大家认同“湖湘文化”,在大家讨论湖南文化命名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大家都在讲湖湘文化,我们就来定义一下湖湘文化。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东西就是文化与自然。在人没有产生之前的茫茫宇宙,我们称之为自然,由于产生了人之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工具、技术等等,我们不是自然采集,而是种植、养殖,植物、动物来供我们的日常之需,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讲“湖湘文化”,通常是广义的。大家到湖南农业大学来,知不知道湖南农业的源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最多也不过8000年前的,而在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是在12000年前。但是那些考古学者发现这个稻谷的时候,他们几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雷建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雷建强 发表时间:2017-11-09T17:12:01.2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作者:雷建强 [导读] 摘要: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实至名归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日渐加深,其发展也越来越高速化。 九冶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实至名归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日渐加深,其发展也越来越高速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慢慢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方方面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本文就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起源、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且详细的论述了计算机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计算机科技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现状 上世纪20年代,计算机的诞生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到目前为止,计算机技术要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在当今计算机信息时代,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展广度越来越宽,发展高度不断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从单一的信息技术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领域技术,光学计算机技术、纳米计算机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状况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而它所取得的成就是人力社会迄今为止任何一种技术都无法比拟的。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的计算机ENICA在美国诞生,掀开了电气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迈进历程,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都是围绕着硬件展开的,先后走过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逐步进入后来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以及现在的智能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深入;截至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靠拢网络、软件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发明最早是为了进行军事研究,这奠定了在通讯、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逐渐应用到了其他领域,比如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工业领域和社会生活。在如今的快速经济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陆续出现并且不断的升级更新,各种智能化家用电器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目前,计算机科技越发的要求高速化、微型化、精确化。根据我们调查发现,目前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计算机是由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浮点运算速度为33.86千万亿次每秒,比第二名快将近一倍。 2、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 2.1、发展高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主频上。计算机主频发展程度越高,计算机的性能就越稳定,运行速度就越快。目前,英特尔公司已经研发出了超过10亿晶体管的计算机微处理器,也就是说计算机可以有多个处理器共同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2.2、发展广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度主要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范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计算机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无处不在。并且,目前人们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笔记本、冰箱、洗衣机等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电子化产品。很可能在若干年要以后,纸质书籍被淘汰,人们普遍使用电子书进行学习。 2.3、发展深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深度指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课题主要包括人机互动、信息选用等。人工智能要求计算机具备多种思维逻辑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够与人进行自由交流。现阶段,计算机人工智能主要运用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人工智能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普及。 3、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3.1、高速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发明了空气绝缘体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技术。并且,纽约保利技术公司发明了计算机使用的新型电路。在这种电路中,芯片之间用胶滞体所包裹的导线连接,而胶滞体的大部分物质是空气。胶滞体导线不吸收任何信号,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并且,胶滞体导线能够节约成本,降低计算机的耗电量,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但是,胶滞体导线的散热性较差,保利公司针对这一问题研发出了电脑芯片冷却技术。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积极借鉴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发成果,积极研发提升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科学技术,高速计算机技术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3.2、超微技术生物计算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生物领域,积极研制生物计算机。生物金计算机主要运用生物芯片,以波的方式传递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普通计算机的十万倍。并且,生物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十分强大,计算机消耗较小,与普通计算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计算机已经突破了超微技术领域,实现了超微机器人。在生物计算机背景下,我国加强重视生物计算机的优势,积极探索生物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超微技术在生物领域的运用,尤其强调生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运用,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3.3、光学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用光作为计算机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光的信息传输速度远远高于普通计算机,并且,光的偏振特征和光的频率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传输的能力。另外,光学计算机不需要任何导线,光线交叉也不会造成信息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智能水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等六十多个国家组成了科研队伍进行光学计算机研究。现阶段,计算机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加快研发光学计算机技术,光学计算机成为了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结束语 总体上说,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几乎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