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空间与层次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68fdf24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c.png)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空间层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任务:学生需以“家乡的小山村”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要求表现出山体的远近、高低、遮挡等空间关系,以及山村建筑、树木、小路等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观察其空间层次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主题,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表现手法,以突出空间层次感。
2.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所选自然景观,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空间层次关系。
3. 讨论任务: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提交时间:绘画任务和观察任务需在课堂结束前提交,讨论任务需在课后完成并提交小组总结报告。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品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层次表现是否准确、线条和色彩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等。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 观察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空间层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3. 讨论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总结的规律和技巧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 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1606c21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a.png)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空间与层次”的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原理、色彩运用等。
2. 观察练习:学生需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摆设,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学生需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素描,注意表现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在素描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空间与层次。
4. 创作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空间与层次知识,构思一幅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创作草图。
草图应包括对画面布局、色彩搭配、透视效果等元素的初步设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认真完成素描作品。
作品应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
4. 创作构思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应布局合理、色彩丰富、透视效果明显。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观察练习的准确度;3. 素描实践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4.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实施可能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具体包括:1.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学生的观察练习和素描实践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对学生的创作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构思,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40f4d258fb770bf68a5501.png)
空间与层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领导下,比较容易理解风景画中透视和空间的法则。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相信通过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并能在作业呈现中很好的根据生活经验结合个人情感去表现,学生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透视和空间也能有初步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2、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3、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同一景物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作品,教师范画,课件等。
学生准备:自己擅长的绘画材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欣赏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摄影作品,提问:画面中云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欣赏、思考、分析生回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变化等。
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生回答:距离产生了近大远小的原因。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就像我们的屏幕一样是二维的,只有宽和高,如何在二维空间上表现有纵深距离感的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感,这就是绘画技巧,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间与层次》。
【讲授】二、分析理解形体透视:1、媒体展示一组春夏秋冬树的摄影作品(一点透视),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片中的变化,体现什么样的视觉现象?2、媒体展示一组校园内风景的图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透视现象,启发学生观察、欣赏、比较、分析、交流,丰富感知。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7ca94c7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e.png)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间与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间与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教材自学,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素材准备:收集与空间、层次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不同角度的建筑照片、风景画等。
3. 创作实践:学生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幅素描或色彩画作品。
作品需体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4. 作品说明:学生需为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创作说明,阐述作品中如何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要扎实,对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 素材收集要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3. 创作实践要充分发挥个人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表现空间与层次;4. 作品要整洁、规范,色彩、线条运用得当;5. 作品说明要简明扼要,突出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技巧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空间与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2. 素材运用:评价学生素材收集的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合理性;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及空间、层次的表现力;4. 作品规范:评价作品的整洁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是否规范;5. 作品说明:评价学生创作说明的简明性和表现思路的清晰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程《空间与层次》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加深对空间与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82b84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主要介绍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引领学生进入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展示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和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探究风景画的“空间”表现特点,如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以及“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途径包括欣赏、发现、研究、实践和交流。
通过欣赏不同视觉、形式和风格的风景画,从不同角度、天气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通过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如形体空间和色彩空间的表现,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通过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如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通过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最后,通过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是认识和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是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以及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包括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和绘画材料。
教学要点包括透视和景深,即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以及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和方法可以采用引导式、讨论式、演示式、实践式和展示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体验创作的乐趣。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261cb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d.png)
第4课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空间和层次的概念。
2.能够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创造出有层次、有空间感的画面。
3.能够欣赏具有层次和空间感的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具体化,应用到绘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图像中的空间和层次,并引导学生多看几遍、多思考。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什么是空间和层次?–空间:指画面中的虚实关系,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上的关系。
–层次:指画面的分层关系,由于物体远近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分层。
分层关系包括前景、中景、背景等。
2.空间和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通过透视、减法、增量等方式表现空间。
–通过利用颜色、线条、轮廓等方式表现层次。
3.如何创造出有层次、有空间感的画面?–需要注意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应该注重对画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感的体现。
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1.学生练习画面的分层关系和虚实关系。
2.学生讨论成果,并总结出有关空间与层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3.通过讨论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理解其中的空间和层次运用。
4. 实践演练(40分钟)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
2.老师布置一些作品制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和方法。
3.学生进行分组研究与探讨,实践运用所学,创作具有空间和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4.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在家中绘制一张具有空间和层次感的画面,并撰写简单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画面的分层和虚实关系是否准确切实。
2.绘画作品是否具有层次和空间感。
3.学生是否领会了空间和层次在绘画中的极为重要的应用效果。
4.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创造出具有良好空间和分层的美术作品。
中班数学上下空间的辨识教案ppt
![中班数学上下空间的辨识教案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3a51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6.png)
03
教学方法
实物教学
总结词
通过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上下空间的概念。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体的物品,如玩具、书籍等,来展示上下空间的关系。通过 将物品放在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观察并理解上下空间的概念。这种方法可以帮助 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互动教学
总结词
通过互动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上下空间辨识。
深入阶段
问题解决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上下 空间的概念去解决。例如,可以让学 生通过观察地图,判断某个地点相对 于另一个地点的上下位置。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 上下空间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和 分享,加深对上下空间概念的理解。
总结阶段
总结知识点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上下空间的概念和辨 识方法,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入新概念
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 认识和理解上下空间的概念。
展开阶段
上下空间辨识活动
设计一系列互动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上下空间的概念。例如,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品在容器中的上下位置,或者通过搭积木游戏来感
受上下空间关系。
实例解析
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树木、建筑物的上下关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理解上下空 间的概念。
06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 情况,评估学生对上下空间概念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互动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 动情况,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
兴趣和接受程度。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他们对上下空间概念的理解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5897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3.png)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线段、射线、直线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和理解。
① 使用图形和符号:用直观的图形和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如用小圆点表示端点,箭头表示射线的方向等。
② 色彩运用:适当运用色彩,区分线段、射线、直线,增强视觉效果。
③ 创意标题:给板书设计一个有趣、吸引人的标题,如“探索直线、射线的秘密”等。
④ 互动环节:在板书设计中加入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上台画线段、射线、直线等。
4. 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学情分析
针对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1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如下:
1. 学生层次:根据北师大版教材的安排,本节课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对实数的初步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发展水平。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以下现代化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通过课件、动画等形式展示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性质,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室内设计》课件
![《室内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39c7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8.png)
《室内设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室内设计》教材第四章“室内空间布局设计”,详细内容涉及室内空间的功能区划分、动线规划、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等,重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空间,提升居住与使用的舒适度。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 学会分析空间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动线规划。
3. 培养学生运用室内设计元素,进行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的方法与应用。
教学重点: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原则与动线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室内设计案例图、绘图板、尺子、圆规等。
2. 学具:A3白纸、绘图笔、彩色铅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室内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空间布局的优点与不足。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空间通透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案例,讲解如何进行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空间需求,进行动线规划和空间布局设计。
5. 互动交流(5分钟)各组展示设计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 知识巩固(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室内空间布局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
六、板书设计1. 室内空间布局设计原则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空间通透2. 动线规划方法直线动线曲线动线环形动线3. 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墙面处理地面处理顶面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家中的一间卧室进行空间布局设计。
要求:功能分区合理,动线规划便捷,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美观。
2. 答案示例:卧室分为睡眠区、休闲区、储物区三个功能分区。
动线规划采用直线动线,使活动更加便捷。
睡眠区与休闲区之间设置半透明隔断,增加空间层次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动线规划不够便捷等。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130eb1d34028915f804dc243.png)
2、透视的基本规律:
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实远虚。
二、透视的种类 1、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或其他物体中有一个面与画面平 行时的透视称之为平行透视。 由于这种透视只有一 个消失点,也称之为一点 透视。
平行透视的特征:
(1)水平线是平行于画 面的原线,有近长远短的 变化。
平行透视图:
(2)垂直线画出来仍然 垂直于画面,有近高远低 的变化。 (3)所有向远处消失的 线都集中在心点上。
空间与层次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 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受 长宽高三个特征展现出来。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三个 特征。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 生层次,即物体于物体的 叠加,通常我们用近景, 中景,远景来表示。
树有什么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楼 房 的 有 什 么 变 化 ?
拓展 1、概念
选取的物象在视觉角度的变化下, 其形状、轮廓和高低大小发生了变化, 便产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 短等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成之为透视。
2、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又称为二点透视,是指立方物体 中没有一个面与画面或者视平线平行,且消失 点有两个,分别是左余点和右余点。成角透视 是建筑风景速写中最长用的一种透视形式。
成角透视的特征:
(1)立方体的任何一面都不与画面平行。 (2)所有向远处消失的线分别集中在两个余点上。 (3)与地面垂直的线都平行与画面左右两个边,画出来 都是垂直的。
比一比,相同的建筑从不同 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平行透视:庄重稳定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仰视:崇高雄伟
俯视:沉稳开阔
• 作业要求: • 1、构图落幅 • 2、抓基本形 • 3、深入刻画 • 4、调整统一
第四课 空间与层次
![第四课 空间与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94ac6323915f804d2b16c17c.png)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学设计视平线、视点、消失点。
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2)平行透视:有一面与视平线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具有整齐对称、平展稳定、庄重严肃、层次分明、场景深远、一目了然的构图特点。
(3)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与视平线平行,底线与视平线成角度的正方形或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具有变化多样、形式灵活、纵横交错、富有节奏的构图特点。
(4)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
如屋顶、楼梯、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高、低、平三种视点的视觉效果。
概括我们平时常见的三种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一:欣赏与探究。
《校园图书馆》(承上)属成角透视,体现的自然空间的关系,透视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感在地平线上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启下)柔和的色彩体现了很好的空间与层次。
2.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空气透视)由于物体所处空间距离的远近不同,景物部位的层次不同使色彩产生冷暖,浓淡,鲜明与灰暗,强烈与虚弱等各种差异,怎样使这些空间距离,层次关系,明暗对比,远近分明的色彩统一在一幅画中,这种技法,就叫色彩透视。
也称大气的透视和空气透视。
色彩透视通过以下情况来表现空间形体。
(1)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表现早、中、晚的《干草垛》;(2)光影的强弱和虚实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3)视角的高地远近来表现空间形态。
3.景深与空间层次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间的深度,就叫景深:常常用近景、中景、远景来表现。
为了表现画面的景深,常常用近清楚远模糊,近景对比强,远景对比弱来表现。
为加强形体的层次感,最好的技法是空间的透视。
使画面景深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着物体的向后延伸而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同时的融入浅色调。
问题:透视的规律是近浓远淡,《都市的高楼》这幅画为何远浓近淡。
空间与层次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3735e2f121dd36a32d8274.png)
苏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难点: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A、认识空间与层次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空间与层次说课稿
![空间与层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09572d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f.png)
空间与层次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空间与层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空间与层次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对空间与层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2. 引导学生从空间与层次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描述空间与层次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表现。
2. 通过具体的事例,阐述空间与层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分析空间与层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空间与层次的概念,认识到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从空间与层次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3. 领悟本文作者的空间与层次审美观,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4. 能够运用空间与层次的知识,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1. 理解空间与层次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作者的空间与层次审美观,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与层次运用,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重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了自己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1. 启发法:在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他们对空间与层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我更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9fcca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2.png)
第4课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了解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通过绘画作品认识空间和层次的应用。
1.2 教学重点•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1.3 教学难点•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1.5 教学资源•图片资料;•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笔等)。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5分钟)1.上课铃响起,教师引导学生放下课外事务,专心听讲。
2.简单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2 讲授(40分钟)1.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定义空间和平面的区别;–分类: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特点:有长、宽、高,有深度,有空气、光影和色彩。
2.空间的表现方法。
–正视法;–透视法;–模型法;–立体构成法。
3.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定义层次,区别于深度;–表现方法:前景、中景、远景等;–意义:能够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
4.教师演示不同的空间表现方法和层次表现方法,学生跟随演示进行学习和模仿。
5.学生自主练习,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绘制空间和层次。
(15分钟)2.3 总结(10分钟)1.教师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绘画作品如何应用空间和层次的表现方法。
2.4 作业(5分钟)1.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绘制一个有空间和层次感的作品。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演示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并开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加强实践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学生版)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d0d378cc175527072208a9.png)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山水画取得重大成就是在时期2.画家往往通过寄情山水,表达对认识以及的感悟。
3.李思训是皇亲国戚,画史上有之称,及儿子并称,是的集大成者。
4.《》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盛唐气象。
5.《江帆楼阁图》(中国画)代。
6.《》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7.《游春图》中的和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
8.《游春图》(中国画)代。
9.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所画的表现了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10.米点山水开始于,儿子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具有“米派”之称。
11.米芾的“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弥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12.《云山墨戏图》(中国画)南宋13.和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出浩淼的空间,后人称之为、。
14.《临流赋琴图》(中国画)南宋。
15.《山径春行》(中国画)南宋。
16.代山水画家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式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17.《荣腾斋图》(中国画)代。
18.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
唐代大诗人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
19.《富春山居图》(局部)代,长卷,曾由明代吴洪裕收藏,因故分成前后两段,现前段在浙江博物馆,后端藏台北博物院。
20.《鹊华秋色图》(中国画)代21.是一位画家兼诗人,他的作品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
22.明清时代,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延续,比较著名的画家有,亦称为”吴门四家”、、、清代四僧:、、、。
此外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
23.是金陵八家之一,他的《》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第4课 空间与层次第一课时
![第4课 空间与层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b9a518487c24028915fc3db.png)
八年级美术备课课题第4课空间与层次备课人课型造型与表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基本法则。
过程与方法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学会各类透视法则的基本应用方法。
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掌握各种透视的基本法则。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各类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利用电脑对比同一景物下,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风景作品。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课(1)媒体呈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
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
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
二、分析理解(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
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深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运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
(3)在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
媒体呈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
(4)呈现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
三、拓展思考(1)媒体呈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四、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渐远去的校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美术教材
16
册《变迁中的家园》中《渐渐远去的教室》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表现校园环境、表现风景。
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透视知识的学习,这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环境的观察,学习理解透视知识和构图技巧,既能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也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他们关注建筑结构的透视,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园、校园的情感。
课件设计中精选典型图片,知识讲解层层递进,将专业的透视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和表现。
具体的方法是将教师的写生示范转换成课件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经验,提高绘画能力和表现技巧。
作业方式以临摹形式进行,结合写生观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透视基本概念与知识特征的理解学习,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2
、能力目标: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对建筑物的塑造刻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学习理解透视的表现与规律,运用透视方法来表现校园风景。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的方法来准确表现建筑风景。
教学过程设计:PPT课件演示。
一、导入:
【展示三幅火车图片,学生观察。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回答来小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现象导入,通过观察总结发现规律。
)
【出示铁轨、公共汽车、路灯、大炮、坦克等等图片,循序渐进地突出透视的变化。
图略
二、新课教学:
【课件分步骤演示1、2、3、文字内容。
】
1、透视的概念与特点:物体因前后距离的不同,在画面和视觉中呈现出近大远小的特点。
2、包括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
3、准确的透视符合人的视觉感受,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课件展示图片配合说明透视现象。
】
①、油画《密得哈尼斯的林荫道》;②、强烈透视感的室内设计效果图;③、我们自己学校校园一角;④、宽阔的街道。
(设计意图:加强对透视现象的视觉体验。
从室外到室内,从绘画到实景,进一步加深感受物体透视“前大后小”“近大远小”的特点。
【课件展示第二幅图片换了个拍摄角度)】教师问:这幅图里有透视变化吗?(设计意图:用实例来说明,通过拍摄角度的不同,对比感受透视产生的原因是“观察角度和前后距离的变化”。
前者是“自然”的高低大小,后者是“透视”造成的大小变化。
)
学习理解“视平线”与“灭点”的概念,课件演示其主要特征,加深理解。
学生练习寻找画面的视平线与灭点。
(设计意图:学习“视平线与灭点”是铺垫练习中重要的知识点。
)
视平线:与画者眼睛等高的水平线。
欣赏三幅画面相近的校园景色的图片(视线的高低有变化,第一张是蹲着拍摄的,第二张是站着拍的,第三张是站在凳子上拍的),引导学生指出图片中视平线的高低位置。
(图片略)(设计意图:感受视平线的变化与观者眼睛高低的关系,同时获得对画面景色深浅的不同感觉)。
灭点:产生透视变化的物体的轮廓线向视平线上聚焦汇合产生的消失点。
它对确定一幅画面的整体构图与透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态演示透视物体的轮廓线向一点集中汇合的过程(下图)】
如何把握灭点在视平线上的具体位置。
如果站在一个明显对称物体的中间往正前方观察,灭点一般会在画面的中间了,而且就在视平线上。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画一幅校园的透视图。
(展示校园实景图片,右图)让学生观察判断,并尝试在实景图片中指出视平线与灭点的位置。
【课件演示实景图上的视平线、灭点,再依次按步骤演示路面、教学楼等主体物透视线(右图)。
】引导学生观察透视线与灭点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形成准确的判断,确定灭点在视平线中间,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准备。
)
【课件演示:教师在画纸上示范构图起稿,确定视平线与灭点(中点)的位置,教师同时讲解。
】(图略)
【课件演示:依次画出路面的透视。
】
【课件演示:画出楼顶楼底透视线,连向灭点。
】
【课件演示:画出楼房主体轮廓线(竖直线部分)。
】
【课件演示:按比例分出楼层,楼层透视线连向灭点】
【课件演示:简单画出楼房的立体特征。
】(下图)
(
设计意图:教师的作品示范是以照片形式分步骤呈现,力求明确,让学生直观感受怎样才会画出准确的效果,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作品。
如果当堂示范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
【课件演示:用长方体来表现汽车,连向灭点。
(下图)】(设计意图:将汽车简化为六面体,
来补充队教学楼立体物透视的理解
【课件演示:画出楼房的简单明暗关系。
(图略)】
【课件演示:继续刻画画出楼房的一些细节,完善明暗效果及汽车、路面、树等物体。
(下图)】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对细节的刻画和完善是让学生看到画面最终的效果是什么样的,体会一幅完整的作品是要经历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三、课堂练习。
临摹课件示范演示的校园风景图,要求先按步骤画出透视结构,再刻画具体造型细节。
(同时展示教师示范的校园素描实图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作业以临摹方式进行以降低难度,将复杂的透视效果分步骤完成,消除透视的神秘感,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学生临摹学习,教师注意指导,及时提醒、纠正错误。
四、小结本课。
点评作业效果及注意事项。
对下节课提出要求:课后注意观察校园的教学楼及相关物体透视。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体现教材的目标,对透视知识做比较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用透视的方法来表现建筑、风景。
透视现象容易观察但是却难以表现,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与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的精心设计和教师示范作品的引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体会“艺术就在身边”的道理。
在方法讲解上注意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展现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方式呈现。
考虑到课时的因素,将绘画示范过程以课件图片形式展现。
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能把握物体透视的大体特征,但对一些细节把握不够准确,可能是这一环节目标设计过高。
用最简单的方法去体验透视美,形成对透视知识的积累。
从总体表现来看,学生的学习是扎实有效的,对透视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