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发布
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研究—以泰山景区为例
![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研究—以泰山景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95160f0740be1e650e9aa4.png)
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研究—以泰山景区为例作者:李平杨松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4期摘要: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显示,中国旅游竞争力中“旅游亲和力”这一指标的得分和排名比较靠后,这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亲和力概念探源入手,探讨了旅游亲和力的概念,并对旅游景区亲和力进行了界定。
在对旅游竞争力报告亲和力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旅游亲和力实践,尝试着构建了旅游景区亲和力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结合山东泰山景区的亲和力建设现状,提出了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的相关建议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区;亲和力;泰山景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迎来一个繁荣期,各个国家都不遗余力的发展本国的旅游业,以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1]体现出了各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排名。
从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国旅游业竞争力是逐年提高的,2007年,在12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总体旅游竞争力排名第71位[2],2008年在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2位[3],2009年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7位[4],在最新发布的2011年《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9位[1]。
这些数据体现了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从《旅游竞争力报告》中的一些指标可以看到,我国的得分和排名都在中等以上,但是也能很明显的看出“旅游亲和力”这个指标,我国仅排到第124位,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是相悖的,更与我国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形象不相符合。
一.亲和力的概念(一)亲和力探源“亲和力”一词最初来源于化学领域,特指一种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的关联特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人际交往领域。
《辞海》中将亲和力解释为亲近与结合的力量。
通俗来说“亲和力”就是形容一个人拥有能够使其他人愿意接触的人格魅力。
(二)旅游亲和力旅游活动中的“亲和力”是分别存在于两个主体内的力量:一种是潜藏于旅游者内心的(即旅游者成行之前自己对目的地和目的物的向往);一种是潜藏于旅游目的地的,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目的地总体形象对旅游者的吸引(即广义的亲和力),另一类是目的地对行进中的旅游者的关爱和帮助(即《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所指的亲和力)[5]。
山东省旅游政策法规-9_真题-无答案
![山东省旅游政策法规-9_真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3fa3e0c22590103029d45.png)
山东省旅游政策法规-9(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旅行社自缴纳或者补足质量保证金之日起3年内未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缴存数额降低______。
A. 20% B. 30%C. 40%D. 50%2. 旅行社违反合同规定,终止对旅游者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旅游服务的,应当负担旅游者在被终止旅游服务期间所定的同等级别的住宿、用餐、交通等必要费用,并向旅游者支付费用总额______的违约金。
A. 10%B. 20%C. 30%D. 35%3. 《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造成旅客人身伤亡和自带行李损失的,铁路运输企业对每名旅客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______万元,对每名铁路旅客自带行李损失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______元。
A. 10,2000B. 15,2000C. 15,1000D. 20,20004. 《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______年。
A. 一年B. 两年C. 三年D. 四年5. 委托他人代订旅游合同,其特征不包括______。
A. 以代理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活动B. 代订合同由代理人向第三人做出意思表示或者接受意思表示C. 代理人必须在委托授权的范围内进行代订合同的活动D. 代理人代订的合同由当事人承担责任6.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______。
A. 5%B. 9%C. 10%D. 13%7. 按照《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国际旅行社每设立一个分社,应增交______万元人民币质量保证金。
A. 15B. 30C. 50D. 808. 当事人拒不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对方可以______。
A. 请求仲裁机构重新裁决B. 请求仲裁机构执行C. 请求人民法院执行D. 提出复议9. 根据合同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_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_2011_2012_日前发布
![_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_2011_2012_日前发布](https://img.taocdn.com/s3/m/0e764527b4daa58da0114a58.png)
《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 ( 2011 - 2012 ) 》 日前发布
2012 年 10 月, 。 该年度报告涵盖了最新的休闲发 展 研 究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 2011 - 2012 ) 》 成果, 不仅加强了休闲理论研究, 增加了我国居民休闲行为的实证研究, 及时关注新兴的休闲产业, 而且将中国国情与国内外 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并为中国休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预测 。 先进研究成果相结合, 该报告在研究对象上确定了“休闲 ” 的理论边界, 在研究框架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同时 入 手, 在研究体系上突出年度 化的系列研究主题, 在研究范围上覆盖了全国重点城市和主要区域, 在研 究 方 法 上 侧 重 使 用 定 量 化 分 析 。 居 民 休 闲 研 究 在 全 国 10 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发放了 3588 份调查问卷, 涵盖了各大区域和各阶层居民 。 休闲企业研究搜集了全国 302 家 主 营 地 址在中国的沪深上市 、 香港上市和美国上市休闲企业, 研究了休闲企业的 总 体 状 况 和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 休 闲 产 业 研 究 搜 集 了 旅 游、 体育健身 、 文化娱乐 、 餐饮购物和其他休闲的行业数据, 对各行业的总体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了评判 。 从我国居民休闲来看, 呈现出城乡居民休闲水平二元结构显著 、 居民休 闲 时 间 总 量 不 足 、 休闲活动内容单调、 休闲空间半 86% 以 上 径偏小的特征 。 城镇居民工作日休闲时间在 4 小时以下的比重为 61% , 且 85% 以上的休闲活动局限于家庭范围内, 的城镇居民休闲半径小于 5 千米 。 从我国休闲企业来看, 中国休闲类企业总体规模在 不 断 扩 大, 企 业 运 营 状 况 良 好 。 2011 年 我国 302 家休闲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为 12826 亿元, 总资产为 19340 亿元 。 未上市休闲企业依然是我国休 闲 企 业 的 核 心 和 主 力, 品牌化 、 集团化 、 综合性发展是未上市休闲企业 发 展 的 主 要 趋 势 。 分 布 区 域 和 所 有 制 的 非 均 衡 化 和 多 元 化 发 展 是 我 国 休 闲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 从我国休闲产业来看, 旅游 产 业、 餐 饮 产 业、 文 化 娱 乐 产 业、 体 育 健 身 产 业、 互联网产业都表现出了 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大众化 、 快速增长 、 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 。 · 23·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efedc058f5f61fb7366609.png)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
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
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
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
(见表1)。
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
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
(见图1、图2)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图2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收入情况4080120160200240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亿元假日旅游继续成为国内旅游最重要的增长点。
旅游景区可行性分析报告
![旅游景区可行性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1c5f2db5727a5e9846a616b.png)
旅游景区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国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心2013-06-06 浏览:10【引言】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包括风景区、文化博物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景区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20976家景区,其中国家A级景区5573家。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门票收入达到1149.94亿元,三项指标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共有5A级旅游景区147家。
近10年来,借助传统优势旅游资源,拓展社会景区资源,以保护为基础,旅游景区得到长足发展,提升了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旅游景区也确立了独立的产业地位,成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依照国家法规,按照市场规则,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景区逐步推向了市场,在经济大潮的推波助澜下,景区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点。
景区投资方涵盖了政府、民营、外资、国有企业等多个领域。
旅游景区成为旅游投资和资本运作最活跃的领域。
“十二五”时期,国家旅游局计划投入20多个亿的资金重点用于景区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也将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外,地方层面对景区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2011年仅各省级旅游部门用于旅游项目的资金就达20亿元,其中至少60%用于景区的投入。
景区、景点资源是一个垄断性资源,其潜在的投资收益相当可观,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景区投资,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设计及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
旅游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旅游行业分析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94a875312b3169a451a468.png)
旅游行业分析报告范文旅游行业分析报告内容是怎么样的呢?下文是旅游行业分析报告,欢迎阅读!旅游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篇一旅游业具有轻资产、少污染、促内需的特点,并带动商业、住宿、交通运输、环境建设、环保治理、文化产业等多行业共同发展,延伸的产业链较广,堪当经济转型的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已将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1年,中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06亿元,增长23.6%。
入境旅游人数13542万人次,增长1.2%。
国内居民出境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
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增长24.5%,占出境人数的91.3%。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在三大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各子行业亦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全国共有旅游景区2万多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已达125家。
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等新兴业态得到跨越式发展。
我国推行星级标准20多年来,目前全国有星级饭店13552家,其中五星级608家,四星级2172家,三星级5635家,二星级3591家,一星级214家。
在新《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下,2011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星级饭店将同时开展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工作。
2000年以来,经济型酒店数量以平均70%以上的增速飞速扩张。
2011年,中国餐饮收入额累计超过1.8亿元;从1991年到2011年,中国旅行社行业的企业数由1561家增至23690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大游市场不断发生变化,游客消费倾向发生改变,中国已进入观光游和休闲游共同发展的时期。
旅游消费阶梯性增长导致旅游市场呈现多层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国开一体化平台01061《旅游学概论》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
![国开一体化平台01061《旅游学概论》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2629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d.png)
国开一体化平台《旅游学概论》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1061,整套相同,Ctrl+F查找更快捷,李老师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形考任务(1)----------------------------------------------------------------1、简述旅游的基本属性。
答:(1)、旅游的社会属性。
(2)、旅游的文化属性。
(3)、旅游的经济属性。
(4)、旅游的休闲属性。
2、简述旅游的基本要素。
答:(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主体,是最基本、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客体,是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和现实需要的直接因素,是旅游活动不断丰富的条件和载体,更是旅游供给保障和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旅游业。
旅游业是旅游媒介,是实现旅游活动的条件和手段。
旅游业是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旅游活动组织等方式和手段,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提供条件和服务保障。
3、简述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答:概念性定义主要是对旅游者的一般性描述,界定了旅游者的本质属性。
简单来说,旅游者是离家外出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
其质的规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时间上的短暂性,一般不超过1年;二是空间上的异地性;三是目的上的非谋生性。
因此,从概念上理解,旅游者是出于谋生和移民以外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
4、简述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
答:(1)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旅游者形成的基本因素。
个人或家庭,只有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即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后,才有可能产生旅游等更高层次的生活消费需要。
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政策。
(2)闲暇时间。
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不但要有足够的收入保障和经济支付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充分的时间保障条件。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e3705b252ea551810a687e0.png)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课题成果发布暨浙江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2011-3-182011年3月18 B,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课题成果发布暨浙江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 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刘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国家旅游局相关司室、浙江省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中国旅游研究院等社会各界专家及媒体40多人参会。
会议发布了《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报告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状况、浙江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经验和管理方法,探讨了在各省市普遍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业对未来发展的谋划,交流了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课题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
杜江在讲话中说,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浙江省总结过去包括“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可以更好的指导“十二五”计划期间浙江旅游业的发展。
他说,"创新”是浙江模式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
尊重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地方旅游形象、旅游市场推广、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标准化引领、旅游企业培冇和旅游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是浙江模式的核心。
浙江模式的经验对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金平在讲话中充分肯左了浙江模式的糟髓是“一好二强三高”。
“一好”是协调性好。
“二强”是内生性强和创新性强。
“三高”是市场化程度髙、融合度髙和开放度髙。
他希望浙江省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岀更多更好的探索并设立更髙的未来目标走在世界的前列。
据悉,《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一书共计368千字,正文分为14章,包括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市场基础、主体培冇、政府调控、管理体制创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旅游与城市的一体化、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产业融合、区域合作、人才支撑等内容,涉及了浙江旅游业发展的方方而而。
浙江省是我国国民经济和旅游业都居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对其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于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这也是中国旅游研究院首部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研究形成的成果。
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0)
![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5b95eb53f7ec4afe04a1df74.png)
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0)[摘要]为了有利于人类更好地适应未来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未来学正在发展成为具有广阔覆盖并拥有众多重点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在已过的10年中,中国居民的旅游生活和中国的旅游产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有利于旅游研究者、旅游实际工作者、旅游管理层和旅游主管部门更好地测度未来的发展,安排下一步的研究、管理和决策,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课题组特邀请有关专家就各自的学科专长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居民的出游格局、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旅游发展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旅游活动内在结构的变化等作出共识性预测,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未来学;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中圈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3-0000-002010年12月10―12日,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在重庆彭水举行了本研究会2l世纪第一个10年的最后一次学术年会――“中国旅游发展新态势新机遇研讨会”。
会上,研究会课题组提出了《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的研究报告,同时,与会学者对课题报告和新10年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回顾10年前,2000年1月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也在浙江宁波召开了一次相似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名称为“奔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会上,与会代表曾就21世纪初中国旅游业的未来趋势作了研讨;会后,曾以《众议21世纪中国旅游业》为题发表了对此的38项趋势预测。
2010年,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专家对该一预测进行了初步的验证性分析,发现其中各项预测还是相当精准的。
2010年11月,研究会专家再次就未来10年中国旅游业的趋势进行了讨论,进而形成了《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一致认为,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更为细化的显著特征:1.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将是中国旅游发展新阶段的转折性lO年2.中国居民的旅游选择将随收入的增长和假日制度改革的深化而有更多增长3.旅游者的满意度将得到更多的注目,满意度亦将逐步提升4.居民消费的国内旅游将从过去偏于观光的选择扩展成更为多样、更为全面的休闲旅游,但观光旅游仍将是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5.居民的本地休闲与异地旅游将因其同一的休闲实质而难于作出本质的区分6.社会和经济活跃带来的交流需要,将使事务类旅游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发展7.用人单位对员工成长的关心,将开辟中国奖励旅游的新时代8.陆上交通的便捷化将使居民近地旅游的出游半径进一步加大,自驾游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9.中国公民的国内旅游仍将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主体10,中国国内旅游的增长仍将快于全国GDP的增长11.随着中高收入人群的扩大,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增长仍将高于国内旅游的增长12.人民币中长期的升值趋势对中国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正负效应将有更多凸显13.居民赴欧赴美旅游的增长将在出境旅游中更显突出14.老年旅游者将是出境旅游的重要组成15.基于中国公民的国家意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因国家关系的波动而波动16.入境旅游将突破世纪初的停滞出现新的增长,但其增长仍将因外来因素而波动17.对旅游的民间投资将出现新一轮的高潮,外资将大步进入中国旅游业18.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配套性投资亟须政府的引导与支持19.企业的股份制将使旅游企业所有制的单一划分法逐渐成为历史20.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将酝酿出旅游购买和服务程序的新变化21.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将得到旅游经营者的更多注意22.对旅游购物、旅游演艺的开拓将在经济发达地区变成实际措施23.旅游开发“邯郸学步”的失误将在社会的惋惜中促使决策人觉醒24.旅游文化的理念可望得到进一步的梳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将出现更多的契合点,并将产生出更多引人注目的成绩25.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将推动全国旅游饭店布局出现新调整26.网上旅游订购将更具强势,或将迫使传统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出现新变革27.旅游企业的业务调整将推动高层管理者做出新的决策28.旅游消费将在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中产生重要作用29.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将在国家平衡外汇和增进国际友好的努力中发挥显著作用3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使国家相关部委办局的合作得到增强31.立足于社会立法的国家旅游促进法的立法将成为现实32.地区和全国旅游休闲纲要的落实将成为旅游新发展的重要推力33.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将从经济发达地区快速向其他地区扩展34.旅游标准化的推力将部分取代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35.旅游统计的范围和精度可望出现进一步的优化36.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将成为迫使企业改善职工待遇、加强职业培训的动力37.重视导游作用,关注导游人员生存环境,将成为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新课题38.零负团费的积弊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或将成为扭转旅游购物恶劣形象的一个转机39.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少地方当局将更加注目高端旅游的发展,只有不多地方敢于同时强调平等旅游并将其付诸实施40.旅游开发、经营等的失败事例将有更多显现,旅游规划开发与规制管理的新思维将推动产业的不断创新41.旅游发展的区域竞争将更加凸显,但旅游负效应将因更多的注目而开始减轻42.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和部分经营者的小团体视野将推动旅游景区门票的多次涨价,部分国有景区的免费开放将与门票涨价形成鲜明的两极现象43.旅游决策对智力的需求更加明显,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44.旅游的新发展将酝酿旅游院校的新调整、新拓展45.中国旅游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可46.旅游学科的地位和发展有望得到新的改变47.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出现进一步的推进[责任编辑:刘鲁;责任校对:翟佳羽]。
旅游行业分析报告2011
![旅游行业分析报告2011](https://img.taocdn.com/s3/m/e5d6c6c908a1284ac850430a.png)
2011年旅游行业分析报告2011年7月目录一、旅游行业概述 (4)1、旅游行业定义 (4)2、旅游行业概况 (4)(1)高速发展的旅游业 (4)(2)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6)(3)旅游企业结构分析 (7)(4)旅游业需求分析之游客构成 (9)二、旅游行业特征 (12)1、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稀缺性 (12)2、旅游行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12)3、旅游企业开发先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14)三、旅游业影响因素分析 (15)1、经济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15)(1)旅游业增速略高于整体经济: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15)(2)休闲娱乐业未来的黄金十年:消费结构变化 (15)(3)休闲旅游将是未来发展方向:消费升级影响 (17)2、交通建设对旅游业影响 (18)(1)高铁建设将带动沿线景区进一步发展 (18)(2)高速公建设将带动休闲旅游进一步的发展 (20)3、政策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21)(1)门票收入分成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21)(2)规范门票提价:《国家发改委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 (22)(3)取消黄金周休假制度:《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23)(4)旅游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4)(5)休闲旅游指导性文件:《国家旅游休闲计划纲要》 (24)4、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影响分析 (24)(1)事件1:SARS恢复期约为二个月 (25)(2)事件2:汶川地震后恢复期约为2-5个月 (26)四、子行业分析 (27)1、旅游景点行业 (27)(1)门票索道是景点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28)(2)旅游景点行业成本分析 (29)(3)更强调团体客户关系的维护:行业销售模式分析 (29)2、旅行社业行业 (30)(1)旅行社主业:“三游业务” (30)(2)旅行社业产业链及经营模式 (31)(3)“三游业务”毛利润分析 (32)一、旅游行业概述1、旅游行业定义广义上讲,旅游业是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9b64ddba0d4a7302763a9b.png)
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作者:郦雪卉章华徐慧敏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2期旅游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可以增加城市经济实力,又能为城市发展打造文化名片。
本文将以衢州市南孔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例,对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建议进行研究与探讨。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现象,而现代旅游不仅注重经济消费,更着眼于文化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逐渐由观光为主转变成为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形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因其关联度高、融合度深、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一、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背景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的南孔文化就是这一长期积淀所形成的衢州文化品牌。
但从目前衢州市的旅游现状来看,出现了旅游线路杂乱无规划、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点缺乏主题特色等问题。
基于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浙江省出台的旅游发展报告计划中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依据衢州市现有的优势,并结合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依附于南孔文化在衢州市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完善的学术体系。
亟待发育的文化旅游市场,催生了主打“南孔文化休闲游”的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
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以孔子文化、儒商精髓为指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和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等单位为学术支撑机构。
《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f1158f304a1b0717ed5dd0f.png)
《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探讨作者:李文兵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旅游景区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引入景区管理案例很有必要。
但案例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师对案例景区的涉入等几方面情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案例引入时机、案例提供方式和案例展示程度。
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有较高的期待。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
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
《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9fe22a16866fb84ae45c8d9c.png)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
虽然,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义为生态旅游年,并要求各会员组织相关的生态旅游活动,但是只是一个口号,并没有在普通旅游人群中获得认可。
同时,在中国,除了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范围相对狭窄的“中国森林生态旅游博览会”让业内过了一把作秀生态旅游的瘾,国内各旅游机构并不重视生态的开发。
尤其在地方政府,许多是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是当地官员不重视推介,同时,国内外的主流旅游展会均以”高、大、全“的目标为主,谢绝生态旅游的展示。
另外,各地的旅行社在组织线路上只重视热点旅游地区的开发,缺少前进性的战略性眼光,不看重生态旅游的潜在市场。
不过,随着政府《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发布,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在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上,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中国旅游发展重要年表
![中国旅游发展重要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ee34f8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e.png)
中国旅游发展重要年表1949年-1978年: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旅游事业的新篇章。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旅游法,标志着旅游业正式立法化管理。
1955年:成立中国旅游总局,负责国内旅游的组织与管理。
1964年:国家旅游局成立,旅游行业的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旅游业逐渐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1999年:旅游业的初步发展与蓬勃起步1979年:中国首次开放出境旅游,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迈入对外开放的时代。
1982年: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加强了对旅行社的监管,推动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
1984年:中国与法国签署旅游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与国际旅游业界的合作交流。
1985年:中国旅游总社成立,负责组织国内外旅游活动和旅游人员培训。
1994年:中国实行旅游定位计划,确定了旅游区位和发展目标,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999年:中国旅游文化国际交流大会首次在广州举行,为中国旅游业的全球化交流带来了新机遇。
2000年-2010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与创新突破2001年:国务院发布《旅游法》,进一步规范了旅游市场的秩序和经营行为。
2002年:中国著名旅游景区黄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了中国旅游景区的国际知名度。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接待国际旅游的目的地国家,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200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旅游示范城市建设方案》,提出了发展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和要求。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旅游业的形象和知名度。
2010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绿皮书》,研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1年-至今: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与创新升级2013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3》,阐述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1a44a6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8.png)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增加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
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
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被长期压抑的居民旅游需求将伴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得到迅速释放。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了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挑战,进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
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
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旅游业发展基本停滞,旅游产业基本没有形成。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旅游业主要局限在为外交和民间往来活动服务的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基本是一张白纸。
1978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0万人,仅占世界的0.7%,居世界第41位;入境旅游收入 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旅游业才算真正起步。
邓小平非常重视旅游业,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
据有关资料,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当于GDP的2.5%,加上带动其他产业,旅游业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总计相当于GDP的8.6%。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350万人,加上带动其他就业,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600余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论文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390a366137ee06eef91823.png)
毕业论文题目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院(系)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内容摘要 (1)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2)(一)旅游规划的城市化现状 (2)(二)从旅游消费方式、水平和客源看现状 (2)(三)从旅游地域性看现状 (3)(四)从旅游服务看现状 (3)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5)(一)旅游消费水平向高级发展 (5)(二)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 (6)(三)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 (6)(四)旅游方式多样化 (6)(五)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7)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 (8)(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体现关心 (8)(二)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8)(三)健全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9)(四)在旅游点的宣传方面,要体现精心 (9)(五)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综合竞争力 (10)(六)放大社会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10)(七)发挥地方优势特色,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10)(八)突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注重发展方式转变 (11)四、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
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
57万亿元,增长21。
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
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2012
![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2012](https://img.taocdn.com/s3/m/77095321ed630b1c59eeb5ea.png)
2012年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2012年9月目录一、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行业现状:行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增长动力强劲 (3)2、行业展望:符合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未来十年年均增速15%以上 (5)二、景区属性分析 (6)1、一线景区:游客不请自来,具有垄断优势 (8)2、二三线景区:精准定位、适度营销的景区潜力巨大 (9)3、人工景区:注重游客体验和市场营销是关键 (11)三、景区业务分析 (12)1、景区门票:提价实现阶段性成长 (14)2、客运索道:具有高盈利特征的观光代步工具 (18)3、环保车:垄断景区交通,分享核心收益 (21)4、旅行社:协同效应超过盈利性 (22)5、景区酒店:高资本投入拖累业绩 (24)6、旅游演艺:轻资产高附加值产品 (27)四、景区成长性分析 (30)1、一线景区凭借客流增长和提价实现阶段性成长 (30)2、凭借外延式扩张突破地域限制的景区公司有望获得持续增长 (32)五、相关上市公司 (33)一、行业驱动因素分析1、行业现状:行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增长动力强劲2009 年以来,国内旅游总收入呈现加速增长。
从国内游总收入变化来看,自1999 年国内游启动以来,1999 年到2009 年的十年间,中国国内游总收入从2832 亿元增长至10184 亿元,突破万亿大关,年均增幅为708 亿元。
而最近三年间,随着国内旅游人次数不断超预期增长,国内游总收入呈现加速增长。
2010 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12600亿元,较2009 年增长2416 亿元;2011 年国内游总收入为15700 亿元,增幅达2900亿元,远超过去十年平均增幅。
低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启动,中国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
过去两年间,中国旅游业增长持续超出市场参与者预期,我们推测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刘易斯拐点过后,低收入劳动群体劳动报酬快速上升引发的低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启动。
从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统计数据来看,2009 年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内,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已经从1340 元上升至1991 元,涨幅高达48.6%。
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研究
![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b2288384868762caaed5d2.png)
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研究摘要: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显示,中国旅游竞争力中“旅游亲和力”这一指标的得分和排名比较靠后,这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亲和力概念探源入手,探讨了旅游亲和力的概念,并对旅游景区亲和力进行了界定。
在对旅游竞争力报告亲和力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旅游亲和力实践,尝试着构建了旅游景区亲和力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结合山东泰山景区的亲和力建设现状,提出了旅游景区亲和力建设的相关建议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区;亲和力;泰山景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迎来一个繁荣期,各个国家都不遗余力的发展本国的旅游业,以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1]体现出了各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排名。
从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国旅游业竞争力是逐年提高的,2007年,在12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总体旅游竞争力排名第71位[2],2008年在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2位[3],2009年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7位[4],在最新发布的2011年《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9位[1]。
这些数据体现了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从《旅游竞争力报告》中的一些指标可以看到,我国的得分和排名都在中等以上,但是也能很明显的看出“旅游亲和力”这个指标,我国仅排到第124位,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是相悖的,更与我国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形象不相符合。
一.亲和力的概念(一)亲和力探源“亲和力”一词最初来源于化学领域,特指一种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的关联特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人际交往领域。
《辞海》中将亲和力解释为亲近与结合的力量。
通俗来说“亲和力”就是形容一个人拥有能够使其他人愿意接触的人格魅力。
(二)旅游亲和力旅游活动中的“亲和力”是分别存在于两个主体内的力量:一种是潜藏于旅游者内心的(即旅游者成行之前自己对目的地和目的物的向往);一种是潜藏于旅游目的地的,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目的地总体形象对旅游者的吸引(即广义的亲和力),另一类是目的地对行进中的旅游者的关爱和帮助(即《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所指的亲和力)[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发布2012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布《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营业收入前10名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庐山、井冈山、九华山、木兰天池、五台山、清河坊、三清山、三亚、武当山、黄山。
第一、二名被江西摘走,前十名中江西占了三个。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前10名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前10名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前10名中国经济网成都4月24日讯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了《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旅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门票收入达到1149.9亿元。
其中精品旅游景区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分别为5.53亿人次、11.88亿人次、5.12亿人次。
营业收入分别为413.94亿元、1744.84亿元、377.06亿元。
4A和5A级旅游景区的营业收入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总量的8成多。
其中,营业收入前10名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九江市庐山风景名胜区、吉安市井冈山风景旅游区、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黄坡木兰天池、沂州市五台山景区、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十堰市武当山风景区、黄山市黄山风景区。
一批新兴、新型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大有赶超老牌景区之势。
如新疆阿克陶县克州冰川公园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为3.12亿元,排在全国第8位。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景区2011年营业收入为26.34亿元,排在了全国第6位。
报告指出,在旅游景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精品旅游景区总量供给不足,容量压力加大。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基本上都是4A、5A级旅游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到752.52万人次,最低也达到423.82万人次,前8位A级景区的接待规模都超过1000万人次。
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差异大,中西部发展滞后,旅游景区结构失衡,仍以传统旅游景区为主,新兴、新型旅游景区数量不足的问题另外,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特征突出,综合带动性不强,依托景区的目的地整合力度不够,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占营收总额的43.25%,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
报告预计2012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有望突破30亿人次,营业收入总额将达到3100亿元,门票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
国家旅游局表示,2012年全国旅游景区将重点加大对旅游景区、中西部地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新型旅游景区发展,如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文化创意等。
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强化旅游景区管理,依托一批重点旅游景区。
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旅游产业聚集区和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旅游景区产业集群体系。
全国A级旅游景区实现持续快速有效发展接待游客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2658.60亿元,门票收入1149.94亿元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积极改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克服通货膨胀、突发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紧紧抓住节假日和各种节庆活动等契机,实现了持续快速有效的发展。
发展持续快速有效根据全国A级旅游景区统计管理系统中各地上报的景区数据,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门票收入达到1149.94亿元,三项指标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报告指出,全国旅游景区发展主要取得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就:1.旅游景区日益成为带动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其地位进一步增强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
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景区收益不断增加。
2011年全国A 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区游览约2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在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2.旅游景区发展越来越成熟,精品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报告显示,从景区接待游客、营业收入、门票收入三项指标看,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稳定,精品旅游景区成为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
从接待游客数量看,5A级旅游景区年平均接待数量最多,是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产品;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总量最多。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54亿人次。
其中,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53亿人次,占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21.71%,平均每家景区接待游客392.20万人次;4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88亿人次,占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46.64%,平均每家景区接待游客84.92万人次。
从营业收入看,4A、5A级旅游景区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比例达到8成多。
其中,4A级旅游景区更是游客接待的主体和消费热点。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实现营业收入2658.60亿元。
其中,5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413.9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15.57%,平均每家景区营业收入2.9417亿元;4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1744.8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65.63%,平均每家景区营业收入1.2562亿元。
从门票收入看,4A、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比重较高,占全国A级景区的78.83%,4A、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主体支撑。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
其中,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58.53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13.77%,平均每家景区门票收入23102.65万元,一些重点景区如故宫2011年门票收入达到5.9亿元;4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747.96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65.06%,平均每家景区门票收入5346.33万元。
3.全国A级旅游景区各季度发展均衡,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报告指出,从接待游客、营业收入、门票收入三项指标看,全国A级旅游景区各季度发展虽然略有差异,第3季度略高于其他季度,但总体发展较为均衡,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报告显示,游客接待量方面,四季度游客接待量分别占全年接待量的21.22%、26.37%、28.91%和23.49%。
营业收入方面,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0.69%、26.83%、29.08%和23.40%。
门票收入方面,四季度门票收入分别占全年总收入的20.35%、26.30%、28.71%和24.64%。
4.景区发展空间逐渐拓展,新兴、新型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并形成新的热点景区如新疆阿克陶县克州冰川公园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为3.12亿元,排在全国第8位,浙江金华市浦江仙华山景区和台州市玉环县大鹿岛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分别为2.31和2.30亿元,分别排在第14、15位。
此外,文化类、体育运动类、温泉度假类、商业类和复合型景区不断涌现,拓展了景区发展的空间。
5.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景区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景区,老景区提升改造,新景区不断建设,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旅游景区管理理念和服务素质的提升及景区服务项目的完善,为全国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出有利的发展空间。
旅游景区发展仍有不足虽然旅游景区发展取得了快速持续有效发展,但是其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挑战。
1.旅游景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精品旅游景区总量供给不足,容量压力加大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4A、5A级旅游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到752.52万人次,最低也达到423.82万人次。
前8位A级景区,接待规模都超过了1000万人次,精品旅游景区数量较少,造成精品旅游景区容量压力加大。
从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来看,5A级精品旅游景区平均接待人次最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容量压力最为严重。
我国高等级精品旅游景区总量数量不足,尤其是5A级旅游景区的总体数量与日益增加的游客数量相比存在着供给不足。
2.旅游景区发展还存在门票经济特征突出、综合带动性不强、依托景区的目的地整合度不够等问题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43.25%,门票收入依然是A级旅游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较高,说明我国A级旅游景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景区的盈利模式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旅游景区的产业体系不完善,围绕景区、城市、目的地的旅游产业集群尚未成熟。
旅游景区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精品旅游景区总量偏少、等级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全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短板之一报告显示,全国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中,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发展数量两极分化,5A、1A级旅游景区总量偏少,2A、3A、4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接待主体。
5A 级旅游景区130家,占A级旅游景区2.33%;4A级旅游景区1814家,占A级旅游景区32.55%;3A级旅游景区1840家,占A级旅游景区33.02%;2A级旅游景区1661家,占A级旅游景区29.80%、1A级旅游景区128家,占A级旅游景区2.27%。
4.旅游景区面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主要以自然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为主,占全国各类旅游景区的41.82%,传统观光型景区仍是旅游景区的主体。
截止2011年底,各类旅游景区中,自然景观类景区4801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22.89%;历史文化类景区3971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18.93%;而度假休闲类景区2144家,仅占各类旅游景区的10.22%;主题游乐类景区970家,在各类旅游景区占比重还不足5%,仅为4.62%;博物馆类景区1716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8.18%;乡村旅游类景区4980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23.74%;工业旅游类景区687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3.28%;红色旅游类景区1280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6.10%;科技教育类景区302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1.44%;其他类型景区125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0.60%。
报告指出,2011年乡村旅游类和度假休闲类旅游景区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科技教育类、工业类和主体游乐类等类型的旅游景区数量偏少,发展仍显不足,各类型旅游景区发展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