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大纲偏僻知识点收集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9666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2.png)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感觉、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多个分支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心理学考研中,有一些知识点常常被考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心理学考研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经常被考到的: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认知心理学实验方法: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学习和记忆: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如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存储等。
4. 语言: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的产生、理解、运用等过程,了解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5. 智力和思维:包括智力测试和智力的形成、智力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评定等。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的修复方法。
2.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概念,如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等。
3. 群体行为:了解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群体决策过程,了解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群体动力学。
4. 人类发展与社会化:了解人类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人类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5. 亲社会行为: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等。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如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青少年发展: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发展:了解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问题,如成年期身份认同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4年312心理学考研大纲
![2024年312心理学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6562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9.png)
2024年312心理学考研大纲心理学考研大纲是考研生备考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2024年312心理学考研大纲相较于以往版本有着一定的变化和调整。
下面将从大纲的结构以及重要的知识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大纲结构2024年312心理学考研大纲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知与学习心理学、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
1.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部分重点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
2.认知与学习心理学部分主要涉及人的知觉、注意、思维、记忆、语言、智力、问题解决和学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3.社会与人格心理学部分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个体与集体的交往、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等内容。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部分探讨人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发展、感知与运动发育、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和个体社会发展等内容。
同时,还涉及教育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和成人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5.应用心理学部分主要介绍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干预等应用领域,涉及心理障碍、应激与适应、自闭症、职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司法心理学等。
二、重要知识点2024年312心理学考研大纲的知识点相较于以往版本有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以下将介绍该大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部分: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与动机、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等。
2.认知与学习心理学部分:智力、语言、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
3.社会与人格心理学部分:人格理论、社会认知理论、集体决策、社会关系、道德发展等。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部分:儿童与青少年发展、成人发展、老年人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估等。
5.应用心理学部分: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咨询技术等。
三、备考建议备考312心理学考研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备考方法。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a7875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b.png)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感情和意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活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一系列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它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包括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
4.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反映,而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认知和行为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记忆是指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保存、提取和再认。
3.情绪与动机:情绪是指人类个体在面对特定事物或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是指人类在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时的内在驱动力。
4.认知与智力: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智力是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5.个体差异与个人发展:个体差异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和倾向。
个人发展是指人类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过程和变化。
6.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互作用和交流过程。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既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也包括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应用。
2.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专门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e9fd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f.png)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考查目标1. 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1.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2.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3. 自我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自我发展概述;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 自我发展的教育启示。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3.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三)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1.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4.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1. 智力差异与教育2. 人格差异与教育3. 性别差异与教育二、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一)学习的一般概述1.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关于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2. 学习的分类学习主体分类; 学习水平分类; 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行为矫正技术;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3. 社会 (观察) 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学习的发现与接受之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心理学考研重难点手册:基础备考(第九版)
![心理学考研重难点手册:基础备考(第九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54393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6.png)
读书笔记
只要不举例,客观地内容都很好。” sb,姐给你举个正常点的例子吧:你想去张学友的演唱会,也想去王 菲的演唱会,但是他们同时开,你只能去场,你只能选择去其中一个人的演唱会,这就是双趋冲突。
精彩摘录
SQ3R分别代表浏览(Survey)、质疑(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 首先要“从厚到薄”。一开始,可以用一张纸写完一章的内容,最后,用一张纸写完心理学导论的内容。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头脑中“重现”实验场景和过程,理解实验思路和逻辑。 按照评分标准,考生每答一个知识点,都要在下面适当地解释1~3句。如果考生不解释,就会被扣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人的心理。 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实证基础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 律 要点是“抓住大框架,留意小细节”。 第一,关于稳定性和变化性的问题。 心理测量是心理学成为科学的重要基础。
第五章主要的心理 学实验
附录2心理学本科 生的实验报告
1
心理统计的预 备知识
2
第一章统计图 表
3
第二章集中量 数
4
第三章差异量 数
5
第四章相对量 数
1
第五章相关量 数
2
第六章推断统 计的数学基础
3
第七章参数估 计
4
第八章假设检 验
5
第九章方差分 析
1
第十章统计功 效与效果量
2
第十一章一元 线性回归分析
3
第三章意识和 注意
4
第四章感觉
5
第五章知觉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本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cd11fd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9.png)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本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它试图理解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等方面,也涉及到社会群体中的人际互动、社会影响等。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关注心理机能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四)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重视心理的整体性。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的成长潜力。
(七)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综合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知觉的情境。
四、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功能。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既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记忆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长,容量几乎无限。
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ff6c35eefdc8d376ee32df.png)
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和人格;(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实验心理学P23页,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个案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并涉及到一项观察方法:无干扰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直接性和描述性;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测验法: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的形式来测量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4)调查法:用提问的方式(问卷提问/访问提问),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一般分为问卷条查和访问调查。
5)个案法:通过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这种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个体,缺乏代表性。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实验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温勒。
主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霍妮也和精神分析有关) 心理精神过程(黑箱) 行为刺激 信息加工的主观背景 能力 + 人格 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动机(意志)+情绪(情感) 信息加工的客观过程(认知)感觉→知觉→注意→意识→记忆→思维→语言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4b5227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a.png)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 分支:包括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二、主要心理学理论1.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冯特- 主要观点:通过内省法研究意识的结构。
2. 功能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主要观点:意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强调心理过程的功能和适应性。
3.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约翰·华生、B.F. 斯金纳- 主要观点:通过可观察的行为来研究心理,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4. 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乔治·米勒、艾伦·纽厄尔- 主要观点: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语言和解决问题。
5. 精神分析学-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强调无意识过程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四、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社会世界。
- 社会影响:群体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研究。
五、生物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 遗传心理学:研究遗传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影响。
六、认知心理学- 知觉:外界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 记忆: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 语言: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生。
七、临床心理学- 心理评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 心理治疗:治疗心理障碍和促进心理健康。
八、应用心理学- 工业/组织心理学:工作场所的心理学应用。
- 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
九、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相关研究- 定性研究十、当前心理学趋势- 正念和冥想- 跨文化心理学- 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以上是心理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入探讨。
这个汇总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1c27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2.png)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定义。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过程。
-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通过眼睛看到红色(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听觉)等。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例如把苹果的红色、圆形、甜味等个别属性综合起来认识到这是一个苹果。
-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例如,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高兴(积极情绪),当失去重要东西时会感到悲伤(消极情绪)。
-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持每天学习。
- 个性心理。
-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
例如,人有对食物的需要(生理需要),也有对尊重的需要(社会需要)。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由需要转化而来。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等。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如诚实、勇敢等。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例如,在幼儿园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来研究儿童的社交发展。
- 实验法。
-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fe3660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0e.png)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涵盖了众多的领域和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点。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鼻子闻到气味等。
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它让我们能够将感觉到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一个完整事物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时,“红色”这个属性是通过视觉感觉到的,而将“红色”与苹果的形状、大小等其他属性综合起来,认识到这是一个苹果,就是知觉的过程。
感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选择性让我们能够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关注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整体性使我们能够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理解性让我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感知到的事物;恒常性则保证了我们在不同条件下对事物的感知保持相对稳定。
二、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只有 025 2 秒,但它的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 5 秒 1 分钟,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组块。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终身不忘,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记忆的过程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识记的方法、材料的性质、时间间隔、情绪状态等。
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合理组织材料、运用联想、重复复习等。
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能够帮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间接性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推断未知的事物。
比如,医生通过病人的症状来诊断病情,就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
概括性则是指我们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征。
(完整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57e6f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6.png)
(完整版)⼼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第⼀章⼼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1、⼼理学——⼼理学是研究⼈的⼼理现象发⽣、发展规律的科学。
2、⼼理现象——⼼理现象是⼼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理过程和个性⼼理特征的统⼀体。
3、⼼理过程——是指⼈的⼼理活动发⽣、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下,在⼀定的时间内⼤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理特征——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理特点,包括能⼒、⽓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个统⼀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的情感对意志⾏动有⼀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的情感。
7、⼼理学真正成为⼀门独⽴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理学家冯特在莱⽐锡建⽴⼼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理学是⼀门与⾃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的⼼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的⼼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如体温的⾼低或饥渴等等;③⼼理因素,即⼼理对⼼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的⼼理对今天发⽣的⼼理的影响。
10、⼈的⼼理实质:⼈脑是产⽣⼼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
⼈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理学规律。
2、⼼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主义做⽃争;⼼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定的理论意义;⼼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2b82d85960590c69ec376cb.png)
第二部分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1)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1)](https://img.taocdn.com/s3/m/1e8b91da3186bceb19e8bb5f.png)
心理学知识点提纲及汇总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领会】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求适应群体)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cf9df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a.png)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汇总1.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旨在解释、预测和影响人类的行为。
2.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生物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神经生理学基础,社会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观察、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
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观察法则是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来研究心理现象。
调查法则通过问卷或访谈来收集数据,进而分析特定群体的心理特征。
案例研究法则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4.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从胎儿到老年的发展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的心理机制,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临床心理学则侧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工业/组织管理、咨询、临床治疗、商业和营销等。
教育领域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工业/组织管理领域则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咨询领域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健康,临床治疗领域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治疗心理障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商业和营销领域则利用心理学原理来了解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商业策略。
6. 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
然而,现代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自此以后,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7.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心理学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分析等。
心理学易错知识点
![心理学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f7eee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0f.png)
心理学易错知识点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产生误解或混淆的知识点。
这些易错点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心理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易错知识点。
一、错觉与幻觉错觉和幻觉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比如,我们在沙漠中看到的“海市蜃楼”,就是一种错觉。
它是基于真实的物理现象和我们的感知过程而产生的。
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客观刺激的情况下,个体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人物,这些都是幻觉的表现。
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错觉是基于真实的刺激,只是我们的感知出现了偏差;而幻觉则完全没有真实的刺激源。
二、气质与性格气质和性格也是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和生理因素决定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
它通常表现为个体的情绪反应、活动水平和注意力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活泼好动,而有些人则相对安静沉稳。
性格则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例如,一个人的诚实、勇敢、善良等品质都属于性格的范畴。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根据气质来判断,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其性格特点。
三、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也是心理学中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
情绪通常是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和冲动性。
比如,当我们突然遇到危险时,会感到恐惧和紧张,这就是一种情绪反应。
情感则相对稳定和持久,它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亲情、爱情等都是情感的表现。
情绪往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情感则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同时,情绪的变化较快,而情感则相对稳定。
四、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d09eb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e.png)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0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00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e3b5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d.png)
100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包括认知、情绪、个性、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心理学家们发现了众多的心理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2. 认知: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认识和处理的能力。
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情绪:人类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
4. 人格: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
个体的人格决定了其在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行为。
5. 社交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社交心理学主要关注人际关系、群体互动等方面。
二、心理学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2. 环境因素: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处的环境对其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群体等方面。
3. 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其心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5. 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多种问题。
三、重要的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
2.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在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的思维、感知、记忆等认知过程对心理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考部分难找考点收集老年人临终心理临终心理是心理学综合考试中发展心理学的考点老年临终病人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变化:临终的状态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阶段、愤怒阶段、乞求阶段、抑郁阶段、接纳阶段。
1、否认阶段:病人对疾病的严重性尚无思想准备,否认是为了暂时躲避病症给予的压迫感,有些病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都了解自己死亡的预后,故做欢态,为不使家人过度悲伤,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望奇迹治疗。
2、愤怒阶段:当病情趋于危重、难以否定时,病人表现生气,愤怒及怨天忧人的情绪,常迁怨家属及医护人员,责怪上帝,发泄他们的苦闷及无奈。
3、乞求阶段:此时期,病人存有发生奇迹治疗的幻想,期盼延长寿命,提出种种要求,要求活到完成某些重要事情等。
这个阶段病人还存在着希望,也努力配合治疗。
4、抑郁阶段:当病人知道自己乞求无效时,死亡无法逃脱之后,便进入.7H丧抑郁,表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此时病人会体验到绝望及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家属必须在其身旁全心倍伴。
5、接纳阶段:此阶段病人准备接纳与之俱来的一切,多数病人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心情相当平静,对高兴或悲哀麻木默然、置之度外。
认知性学习实验认知性学习实验是心理学综合考试中实验心理学的考点条件作用的学习,强调的是联结的形成,即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这一原理对于解释和预测某些行为是重要的。
但是有些行为持别是人类的学习,用条件性学习却难于解释。
认知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考虑复杂的学习问题,应注意认知过程的作用,即知觉、记亿和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也就是应注意个体如何获取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
他们提出学习者在记忆中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起到维护和组织在学习情境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信息的作用,认为学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刺激——反应问题,而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典型的实验有以下几种:1.顿悟实验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黑猩猩用短棍勾取长棍,再用长棍勾取食物的实验,以及黑猩围用垒木箱摘取天花板处的香蕉实验。
这类实验说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观点,黑猩猩能解决某些复杂的问题,似乎是通过“顿梧”抓住了问题的内部关系,也就是说解决问题不是像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所揭示的是靠尝试错误,而是靠领悟了在解决问题中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内部关系。
何以得到如上的结论,是看到猩猩在用短棍取不到食物,或直接跳跃抓不到天花板处的香蕉之后,有较长时间的停顿,仔细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可利用的物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产生顿悟行为。
这一类实验中,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可作为自变量,而对所设立问题的解决与否,或解决设立问题的概率(或正确串,错误串)作为反应变量。
2.认知地图实验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种信念或期望)。
他研究了白鼠走一种复杂迷宫问题,他认为白鼠走迷宫,学习的不是左转或右转的序列,而是在它的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地图,一种关于迷宫分布的心理地图,如果一条熟悉的路被堵塞,则白鼠就会根据认知地图所展现的空间关系采用另一条路线到达目标。
说明这一理论的是位置学习实验。
甲乙两组白鼠,甲组白鼠从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从S2出发也向右转到达食物点尺,反复试验多次。
乙组白鼠则从起点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若从S2出发则向左转到达食物点F1,F是固定的。
实验结果表明乙组白鼠的学习速度比甲组快,这一事实认为白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固,不是获得一套特殊(向右或向左)的动作反应。
迂回实验也是证明位置学习优越性的实验,这一实验所用的迷宫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1最短,途径2次之,途径3最长。
实验时先让白鼠熟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一般情况下,自鼠选择较短的途径通向食物,当途径1被堵塞时(阻塞甲),白鼠就在途径2与3中选择较短的途径2,如果途径2亦被堵塞(阻塞乙),白鼠只好走途径3了。
迷宫实验中当堵塞甲时,白鼠从甲点退回,定途径2,当堵塞乙时,白鼠退回,不走途径2而走途径3(大多数白鼠是这样),好象白鼠头脑中有一个迷宫情景地图,更明确其间的空间关系,可见其学习不是对平时训练的途径顺序的习惯行为,而是对迷宫的空间关系进行学习。
托尔曼的另一个证明认知结构学习的实验是潜伏实验。
有三组白鼠走迷宫,第一组白鼠到达迷宫终点后给食物奖励,称奖励组;第二组白鼠在到达迷宫终点时不给奖励,称无奖励组,第三组白鼠在到达迷宫终点时,前十天不给奖励,第十一天开始给奖励,称中途奖励组。
结果发现,第三组白鼠在第十二天后到达迷宫终点的错误次数少于奖励组,更少于不奖励组。
为什么中边奖励组的乎均错误在得到食物强化后,明显少于奖励组7托尔曼认为,该组白鼠在头几天没有强化,但对迷宫的情景进行探索,同样进行了学习,形成了迷宫认知地图,当后来给予食物强化后,这认知地图使其成绩赶上来。
托尔曼结论为学习不是由于强化而获得动作反应范型,而是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发展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
上述的几个实验中,迷宫的情景,有无奖励等都作为自变量,而定迷宫的错误次数等则作为反应变量。
3.人类的迷宫学习实验人类的迷宫学习是人类动作学习的一部分,它主要用于研究只利用动觉与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空间定向。
所用的迷宫有大型的身体迷宫、槽形的小棒迷宫,和凸起的手指迷宫等等。
迷宫的种类和通道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研究设计是共同的,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从起点进入迷官,通过许多叉路口,顺利地找到出口。
在每个叉路口都设置了一个育巷.进入盲巷,就计一次错误。
从起点到终点连续三次不进入百巷,就算学会。
根据学习中被试进入盲巷的次数,分析被试掌握迷宫各部位的空间关系顺序,被试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动觉的、视觉表象、语言思维)等。
还可根据所研究的认知学习理论问题,而设计具体的研究程序。
条件性学习实验条件性学习实验是心理学综合考试中实验心理学的考点条件性学习又称条件反射,这类实验对学习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揭示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这些实验都是在行为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实验进行设计,对结果进行解释,研究是按刺激一反应(S—R)的模式进行,强调的是联结的形成,重点考察反应是如何获得的,以及反应如何与刺激建立联系。
因早期实验的对象主要是动物,因此又称动物学习实验。
1.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最早提出,主要实验对象是狗,实验中食物屑于无条件刺激物,狗在进台或看到食物时所分泌的唾液是无条件反射。
在呈现食物之前先呈现灯光或铃声,这称之为条件刺激,在条件刺激相继或同时伴随无条件刺激一定次数以后,当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狗也同样分泌唾液,这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即对信号(条件刺激)进行了学习。
这类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中,作为条件刺激的种类、数量、强度、相似性、持续的时间、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等都可作为自变量,由研究者操纵变化,而狗分泌的唾液滴数,以及分泌唾液的潜伏期都可作为反应变量。
除上述唾液分泌之外,脑电图变化、血管收缩、膝跳、呕吐、眨眼反射、呼吸变化也可作为反应变量;另外,当条件刺激出现后,无条件刺激的出现与否,或出现的次数比例或出现的强度大小等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作为控制变量,则是除作为条件刺激以外的其他环境变量因素,以及实验对象的机体因素,都需严格控制,否则会与自变量混淆。
经典条件反射研究了条件反射建立的各种条件,分化、泛化、抑制、去抑制、条件刺激的保持等有关学习问题。
2.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桑代克称之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学习,这是由于动物为得到某些期望的结果或奖励所习得的行为是工具性的,它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之处,是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只在动物先做出一个适当的反应后才呈现,而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中,强化物的呈现并不依赖动物是否做出反应。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理论上与工具性条件反射并没有差别,都是在动物作出反应后,得到奖赏。
不同之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斯金纳箱中进行,动物可以随时进行反应,随时得到奖励,这一切是自动的,动物的反应可以自动记录,可以测量其反应速度,而工具性条件反射可以反复试验学习情境的反应种类。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中,所用的迷津类型有多种:复杂迷津、T形迷津、直道(简单)迷津。
迷津有起点箱(有门)、迷道、终点箱(有门,箱内有奖励物)。
迷道可以是一条通路,也可以有很多盲道,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可反复试验动物的反应情况。
自变量是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是不同的操作开门的地点和方式,也可为在动物得到奖励之前各种声音、颜色、明暗、形状等刺激的变化,或奖励的差异(强度,种类)。
反应变量是穿过迷津的速度或错误的次数。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中,强化的间隔顺序,刺激的种类(按不同的键,有不同的刺激出现),如声音不同(波长或频率,音强,音色等),或灯光强度不同,光谱不同(称颜色不同),或图形形状不同,所得的奖励物的强度差别,或是否得到奖赏等等,都可作为自变量因素。
而动物的反应按键的速度或正确率作为反应变量。
研究动物对不同刺激的辨别(称为褪色Fading)问题,逃避与回避学习问题,强化的概念问题,强化的数量与延缓,强化的时间安排,行为塑造等很多学习方面的问题,都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含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程序予以解决。
3.反馈学习实验生物反馈是学习控制、调节自己身体机能(心跳、血压等内脏活动和脑活动)的一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身某些内脏活动是不能随意控制的,即不能有意识地调节它们的活动。
因此,学习研究的早期,只用经典的条件反射方法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
后来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程序取得了公认的成果。
米勒(N.E.Miller,1967)用奖赏的办法(刺激脑的愉快中枢)使被用箭毒排除了任何随意肌反应的动物心串和肠收缩发生预期的变化:心率快时受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率就减少,而肠活动不变。
当肠收缩受奖赏时,肠收缩活动就增加,当肠舒张受奖赏时,肠收缩就减少,这时的心率快慢维持不变。
这说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为中介.内脏活动能形成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
同样,人通过反馈可以学会控制内脏反应,皮肤电反应,脑电变化。
即当人们默想某件事时,或使心率加快,或使血压降低,管可用仪器显示出来,或使自身感觉舒服,再反馈去认识所想事件,如此反复训练,就会建立使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操作性条件反射。
反馈实验中,还可借助表象来实现控制自身的机能。
鲁瑞阿报告随意加速心率的例子:一个有非常生动表象的人,当他想象自己正在追赶火车时,他的心率从每分钟70一72次增加到80一96次,最后高达100次。
有人想象一只耳朵受灼热,男一只耳朵受宋风吹.结果会使两只耳朵的温度有差别。
1972年有人曾让经过自我催眠的被试想象一只手在冰中,另一只手在热水中,结果两只手温度差可达到小后来又有人利用表象控制血压、心跳的试验:让被试想象自己的手发热、变宣,之后再想象手发冷、变轻,这样交替训练,结果是前一训练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后一训练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