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二讲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
2017/12/17
14
自然哲学这一传统认识 来源于传统科学理论基 核之中存在着深刻矛盾: 经典科学理论提供的自 然图景进化方向的可逆 性与现实进化方向的不 逆性;以及由此产生的 科学文化与人文学说两 种文化观的对立,可以 说正是自然哲学传统思 想认识误区的根源。 15
2017/12/17
2.1 时间之矢:自然科学理论可逆性 “佯谬”.
2017/12/17
18
系统的始状和终态,过去和未来是没 有差别
‚时间是牛顿为了以数学方式描述运动的概念而引入 的;他把运动定义为位臵随时间的变化,而时间是一 个基本量,本身没有定义;运动是用时间来解释的, 而不是时间用运动来解释。‛ 因此法国科学哲学家科瑞称牛顿力学的运动是‚与时 间无关的运动,或者说得更离奇一些,在没有时间的 时间中进行的运动---和那种没有变化的变化的说法一 样,是一种佯谬的说法‛。
2017/12/17
然而,正当人类满怀自信地步入
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之时,一幅 建立在传统科学观、自然观的征 服大自然欲望基础之上的世界图 景,正在被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 性和误区所造成的无情现实打破。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人口膨胀所导致的人类 生存危机;世界政治秩 序从两极向多转化中引 发的全球力量失衡和动 荡,世界经济贸易不合 理秩序和不平等竞争使 全球经济长期低速缓慢 增长和周期性振荡,导 致贫富两极分化加大; 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 及社会责任的争论等等。 3
16
科学理论中时间没有方向性的实质含义
自然科学理论,无论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牛 顿经典力学,还是标臶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的量子 力学和爱因斯担的相对论,对时间的描述都存在着一 个与我们真实世界相矛盾的方向性问题:即在物理学 理论中,时间(T)没有方向性,物理学公式中T与-T 并不表示运动过程的过去、现实、未来,仅表示时间 坐标原点两边的距离,并可以互换。 而从现实世界经验中我们知道,无论是自然界演化还 是社会的发展,时间无疑是单向流逝的。 时间由此成为物质运动存在和演化的方式。这就是 ‚时间之矢‛问题。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系统论的自然观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包括生物种群数量、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平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包括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旨在实现人类与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04 系统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 用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是指社会系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 通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 能的过程。自组织是社会系统演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社 会系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社会系统的他组织是指社会系统在外部干预和强制力的作用 下,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他组织通常是在一定的 政治和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干预来实现的。
自然界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然界的自组织
自然界中的系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 能够通过内部机制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有 序的结构和功能。
自然界的他组织
自然界中的系统也可以通过外部干预和强制手段来 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相互作 用
在自然界中,自组织和它组织是相互作用的 ,它们共同作用,推动自然界的发展和演化 。
统等。
社会系统
03
社会系统中包括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组织,如经济系统、政治
系统等。
02 系统论的自然观
自然界的系统性
01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了一 个有机的整体。
02
系统层次结构
03
系统的动态平衡
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照一定的层次 结构组成系统,每个层次都有其 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
希波克拉底誓词
03
(1948世界医学会全体大会的日内瓦宣言,以此作为基本精神)
04
欧几里德 (Euclid,约活跃在公元前300年左右)
《几何原本》共13篇。
第1篇讲直边形,包括全等定理、平行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初等作图法等;第2篇讲用几何方法解代数问题,即用几何方法做加减乘除法,包括求面积、体积等;第3篇讲圆,讨论了弦、切线、割线、圆心角、圆周角的一些性质;第4篇讲圆,主要讲圆的内接和外切图形;第5篇是比例论;第6篇运用已经建立的比例论讨论相似形;第7-10篇继续讨论数论;第11-13篇讲立体几何,其中第12篇讨论穷竭法.
在吕克昂建立自己的学院,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学术,人称“逍遥学派” 。
01
02
Physics原先有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地生长。
大地是球形,位于宇宙中心。
自然运动:物体向天然位置的运动,土和水的本质是重性,天然处在下,向下运动;气和火本质上轻性,天然处在上,向上运动。重性越多,向下越快。
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月下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第五元素构成天体。
数即万物 毕达哥拉斯定理
天文学: 地是一个圆球. 宇宙也是一个球体,它由一系列越来越小的同心球组成,每个球都是一个行星的运行轨道。 宇宙中心是“中心火”,10个天体:对地、地球、月亮、太阳、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恒星天。 灵魂轮回说
“在现世生活里有三种人,正象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来的也有三种人一样。那些来作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高一等是那些来竞赛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是来观看的人们。因此,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便是无所为而为的科学,唯有献身于这种事业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学家,才真能使自己摆脱‘生之巨轮’”。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第二讲的内容,包括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包括:(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动态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动态性,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联系: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发展: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3)矛盾: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质与量: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与量是相互关联的,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飞跃。
二、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1.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自然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自然规律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3)必然性:自然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作用。
2.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运用理性思维和实证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
(2)实验: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3)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抽象和推理的过程。
(4)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数学描述,揭示自然规律。
《自然辩证法》—第2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不加选择或先验的猜测。
• 第二,这些被观察和记录的事实,将会得到 分析、比较和分类,无需假说或公设,与必 然涉及思维逻辑的那些东西不同。
• 第三,关于事实之间的分类关系或因果关系 的概括将从事实的分析中归纳出来。
• 这类陈述是由一个观察者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 运用其感官得出的结果,被称为单称陈述。
观察提供科学知识 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B
• 另一些陈述涉及所有地点和所有时间的特定种类 的所有事件:
•
行星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
当一光线从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
酸使石蕊变红……
• 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都作出这种一般性的 断言,这种陈述被称为全称陈述。
1.相当纯的水在0°C结冰(如果有充分的时间的话)。 2.我的汽车散热器中有相当纯的水。
3.如果温度降到0°C 以下,我的汽车散热器中的水将会 结冰(如果有充分的时间的话)。
归纳主义科学观中的预见和解释
• 科学中解释和预见的一个实例-对彩虹的解释:
1.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折射程度与颜色的关系之断言。 2.对彩虹这一受考察现象的细节的陈述,这些陈述包含太阳相对于 观察者的位置、落下雨点的云层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等断言。
特设性假定
• 为避免某一理论被证伪而新增加的假定或对现有 假定作新的修改,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可检验推断, 这种新增加的或修改的假定被称为特设性假定
• 科学理论应随着科学进步越来越可证伪,并因而 具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 种要求排除了仅仅是为了使某一理论得以避免被 证伪的威胁而不提供新的信息所进行的理论修改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第二讲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根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可以大致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古到夏、商、西周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770)中国古代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到秦汉前(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奠基时期第三阶段: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形成时期第四阶段:隋唐、宋、金、元时期(581——136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第五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逐渐停滞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时期◆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以实用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科学和技术始终未能分离的状态;与古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技术相比,由定理、定律表现出来的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少,而实用形态的知识较多。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征1、原始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
而中国原始思维自然观的理论形态,主要是:(1)“阴阳学说”(2)“五行说”(3)“八卦说”——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2、理性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二、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欧几立得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静力学方面:阿基米德(“物理学之父”)(二)古希腊自然观的演进和基本内容1、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6)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前525 )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4、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5、阿那克萨哥拉(约前500——前428)的“种子说”自然观6、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前430)“四根说”自然观7、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的原子论自然观8、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四因论”、“形式质料说”和“原性说”自然观(三)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自然观特征1、确定自然或者宇宙为其哲学思考的对象2、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特征3、强烈的思辨特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主要特点1、力求简单2、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3、整体直观性4、富于想象5、深刻和谐6、相信守恒7、合乎常识◆历史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技术还没有近代意义上的系统科学实验作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不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问题?
概念: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 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 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规定性: (1)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一问题, 在不同的事实和经验背景下,其内涵深度是不同的。 如针对遗传的奥妙这一个古老的科学问题,19世纪 末魏斯曼思考出的是“种质”问题,20世纪初摩尔 根讨论出的是“基因”问题,20世纪50年代沃森和 克里克则提出了生物大分子DNA的结构问题。 (2)科学问题是有结构的。蕴涵着问题的指向、 研究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
1宇宙是突然从无到有地创生2虽然自然选择起了一定作用但不足以解释所有生物物种的起源3大多数动植物是创生的动植物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改变4人和猿有着不同的祖先人不是由猿进化而来的5灾异是地理变化的原因
科学的本质与科 学认识
本讲内容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的 形象和特征 科学认识的形成 科学问题及其主要来源;科学事实及其获取 的途径;科学事实中的认识论问题
观察渗透理论的例子
氧的发现史 最先制得较纯氧气的是瑞典药剂师席勒, 1773年,他通过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制 得了氧气。当他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这种气体中时, 发现蜡烛更明亮,于是车称之为火气。他从燃素说 出发,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火气与物体中的燃素相 结合的过程。席勒实际上并没有发现氧气,一年以 后,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又独立制得了氧气。他 用凸透镜聚光加热氧化汞时,发现该物质分解出了 一种气体,老鼠在其中生活的时间比在等体积的空 气中的时间长4倍,人吸入它觉得呼吸轻快多了。 但普利斯特列只是将这种气体看作氧化氮,因为他
( 三)科学的形象和特征
1.科学的各种形象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生产知识的实践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文化。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对技术的理解
从哲学的方式追问技术,我们首先意识到:技术无 所不在,技术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 样东西不被技术渗透。所以,技术就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如果这样来理解技术,那么我们就得首先来理解人本身。 只有理解了人本身,才能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 首先,人是“早产”的动物,人的早期生活缺乏自我 生存的手段,因此,必须借助于技术手段。其次,人在生 物学意义上没有一个指定的特殊位置。我们知道,所有的 动物几乎是不需要工具的,因为它与生俱来有一种天赋, 像鸟生下来就能飞,老虎生下来就会捕食。其他动物通过 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质获得自己的生存方式,但独独人类没 有自己的本质。进而,我们认识到,人的本质是通过技术 的方式被自我塑造出来的。
3.现代技术倾向于把世界看成是预置品。 就是把自然界看成一个能源库、原材料库。对世 界的预置保证了我们对世界的控制和征服。如果 在人的眼中处处都有神灵存在,都有特定的意义, 什么都不能动,我们对于世界就不会采用这样的 态度。相反,如果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些原材 料的话,世界慢慢就会成为一个大的垃圾场。对 我们来讲,世界已经被事先确定了,就是被我们 盘算、摆弄的对象,自身没有特定意义。这就是 现代技术的思维。这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现 代社会就是“世界的祛魅”。
空间和时间被技术划定了,我们的世界构造的基本 框架也就被技术划定了。一旦世界被时间和空间所规定, 技术就成为我们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的一个最根本的 规定性了。过去我们说,技术是中立的,因为它仅仅只是 一个中立的工具。其实不然,现代人类已然成为技术的奴 隶。对于技术来说,人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技术让你 干什么你就不能不干。而且,进入技术社会的人类已然没 有能力反抗技术的规定性了。因为我们的一切生活都是建 立在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技术一旦开动就具有某些强迫功 能。人对那些习以为常特别是通过技术的方式教化出来的 东西往往不能主动选择,技术本身有一种惯性。我们的身 体首先是按照惯常的方式来运作。我们用惯的工具也一样, 一旦换了就会不适应。相反,对于你用过的工具是和你融 为一体的,你可以如鱼得水的运用。什么样的工具使用惯 了,就意味着一个生活世界已经形成。对于一个用惯了锤 子的人来说,世界就是他的钉子。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2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第2讲绪论科学、技术、工程的一般特点主要内容一、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与特征二、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与区别三、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一节、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与特征1.科学1)科学的含义从词源来看,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学或知),即“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从表现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关于科学的定义存在着种种观点:(1)把科学看作系统化的知识的观点。
(2)把科学看作是探索活动和工具的观点。
(3)把科学看作是信念和约定的观点。
从实质来看,“科学”表示两种互相联系的含义:(1)是研究和探索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它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即系统化的知识;(2)是研究和探索结果,作为人类认识最完美的成果,是对现实世界给出正确反映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概念的和精神的现象,即理论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科学的含义已从单纯的对知识及知识体系的理解,逐步有了丰富的内涵。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也只能采取阐明性的叙述,从历史的进程中来把握。
科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从上述概念可以引申出科学的几个个基本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是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揭示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是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供对事实的解释和预见。
(科学与常识的区别)(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的精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任何科学定律或原理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成立。
同时,科学的应用也有边界(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封闭系统);其次,科学结论的表述也必须系统、严格、精确、明晰,科学不接受任何模棱两可的、有歧义的陈述。
(3)科学的可检验性(常识、巫术、宗教、伪科学的区别)(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允许科学出错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自然辩证法 第2讲: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一、西方古典文化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古希腊哲学 1. 古希腊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2. 古希腊后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3. 基督教的自然观
(二)近现代西方自然观
1.机械论的物理学:形式逻辑、几何学、 经典物理学(牛顿、伽利略等)、斯宾诺莎
一是顺。《易传·说卦》指出,“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顺应人性、天命的规律),“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 适合事物义理)。《革》卦《彖》曰:“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 “顺”,有顺应自然、顺乎天理、遵循规律之意。这是以天人合德为核心 理念的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二是节。六十四卦中第六十卦为《节》卦,专门阐明适当节制的道理。卦 辞:“节,亨”(节制,亨通顺利)。就此,《彖》辞解释说:“天地节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爻辞《六三》:“不节若,则嗟若” (不能自我节制,必然会忧伤嗟叹)。爻辞《六四》:“安节,亨”(心安 理得地节制,亨通顺利)。看来,《周易》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凡事要有节 制(包括节俭、节约、节欲),不可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无限制地向自然 索取;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提出将“以时禁发”、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圣王之制。他描述的 “圣王之制”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荀子·王制》云: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 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要求人们应当顺应 生物生长繁育的规律,把滋养和取用结合起来,守时以待,适时而为,以 时斩阀,合理利用自然万物。为了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荀子提出“长 虑顾后”、“节用御欲”的发展理念。他说: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 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伐其 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富国》)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3.2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P1 —— TT —— EE —— P2
problem 1 — tentative theory — elimination of error — problem 2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三、科学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1.1 科学的涵义 1.2 科学的特征 1.3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1.1 科学的涵义
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文化精神:怀疑、探索、实证、理性
观点百家争鸣,互相竞争,但是没有一种得到公认。在常规
科学时期,范式已经形成,并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公认,科
学共同体在这种范式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科学研究,解决
范式提出的疑难问题。在科学革命时期,范式面临一系列反
常现象的挑战而陷入危机,这使得科学家对范式产生动摇,
科学共同体因而产生分化和新组合,有人抛弃旧范式,提出
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原则: ① 需要性原则 ② 创新性原则 ③ 科学性原则 ④ 可行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 研究生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2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 自然观的演变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爱奥尼亚学派:注重自然、崇尚自 然,试图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自然 原因来考察自然。
基本点:(1)探讨了世界的本原,认为 世界及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东西演变 而来的 (2)关于运动的一般认识,认为世界是 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个整体,是处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变化的原因在事物内 部.万物从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于本原.运 动变化遵循规律。
(2)形而上学自然观 形而上学自然观
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 最小粒子,具有不可入性 如1830年发生的地质学史上的第一次大争论: 1830年发生的地质学史上的第一次大争论: “水火之争”
评价 肯定方面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首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是一种进步, 它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对“经院哲学”的一种背叛,并在细节上 超过了古代的朴素的自然观。 否定方面 1、不科学:用机械运动的方法观察自然 界;2、唯物主义的不彻底。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本原说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本身 中,是内在的,不可超越 的。为了把握真理,必须 重视感性经验。 四因说来说明存在的原因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 的因
自然界的事物都可用目的 因来解释如对运动 的解释
特征: (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 唯心的部分) (2)朴素的、辩证的。因为它从事物的联系、 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 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 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 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
牛顿第一次提出了力 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机械运动 状态的、能够精确度量 的力学上的一种物理量。 把全部科学归结于力, 从种种运动现象来研究 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 自然现象。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技观和科技与社会论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部分)主讲:马佰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mabl1209@第二讲科学技术观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科学的本质及特征(1)科学的本义“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指自然科学。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内涵丧失许多。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科学的本质(2)科学的多种界说1)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形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有竞争,也有协作或合作,结成科学共同体。
3)科学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科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4)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作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小科学,大科学;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6)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
(4)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具有经验的可证实性,原则上不能为经验证实的东西是非科学的。
证伪主义(波普、拉卡托斯)提出,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凡是可证伪、并能及时纠错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范式的选择评价无客观标准,只是心理学上的“格式塔转换”。
2)非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非科学是指那些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理论或事实陈述。
如,勾股定理是科学,但勾三股四玄五是经验陈述,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因而是非科学。
非科学本身也是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20:02
理论的基本结构:
50
20:02
基本概念——————逻辑的出发点 基本原理——————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反映认 识对象的基本关系 具体的定律、预见——————执行着理论的解释.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 1)科学理论评价的含义 2)科学理论评价的一般标准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提出的、关于科 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
7
20:02
(二)科学问题的本质及特性
1.本质
科学认识活动中,已有的认识与未知事物之 间的矛盾。
8
20:02
2.基本特性 1)科学问题的起始性与终结性 2)科学问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科学问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4)科学问题的可解性与不可解性
36
20:02
理想模型的作用 ①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运用在理想模型上的研究结果, 简化处理问题的过程。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 ②在研究复杂的科学问题时,可以将在理想模型上的研 究结果加以修正,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③便于发挥人的思维的力量,去形成科学预见。 如:“金属胡须”
37
如何看待科学认识中的机遇?
机遇
22
由于出乎意 料的偶然出现的 情况或意外发现 的自然现象而导 致科学新发现的 现象。
20:02
意 大 利 解 剖 学 家 伽 伐 尼
电流
青蛙解剖
23
20:02
德 国 物 理 学 家 伦 琴
X射线
阴极射线管
24
20:02
法 国 物 理 学 家 伯 克 勒 尔
放射性 铀盐
52
20:02
1)科学理论评价的含义 真理性评价————实践验证 价值性评价: ①理论的学术意义 ②理论的实用价值 ③理论的社会效果
53
20:02
2)科学理论评价的一般标准 ①实践标准 ②结构标准 ③功能标准
54
20:02
②结构标准 理论体系要达到最大的简单性和内在逻辑完备性 为什么要达到最大的简单性——彼此独立的概念 和原理要尽可能的少 因为: 其一,容易实现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其二,越容易检验 其三,每个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
15
20:02
3.理想实验
1)概念 2)理想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区别 3)理想实验的主要作用
16
20:02
伽利略斜面实验 爱因斯坦同时性相对性实验
17
20:02
1)概念 理想实验(假想实验、抽象的实验、思想上的实验) 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 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 一种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
荧光现象
20:02
25
英 国 化 学 家 伯 琴
苯胺紫
奎宁
26
20:02
瑞 典 化 学 家 诺 贝 尔
胶状 炸药
硝化甘油
27
20:02
英 国 细 菌 学 家 弗 莱 明
青霉素
葡萄球菌
28 20:02
法 国 微 生 物 学 家 巴 斯 德
免疫疗法
鸡霍乱
29
20:02
对待机遇的态度
30
20:02
20:02
五、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理 论,对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 带有假定性的说明,是人们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方 式。
38
20:02
科学假说的主要特性 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39
20:02
40
20:02
41
20:02
科学假说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
1)发现科学问题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轮廓相吻合 2)提出初步的假定 对新问题新现象新事实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 规律性进行把握 3)形成结构比较完整的假说 对初步的假定进行广泛地论证,寻找新的创 造性的假定的理论依据以及新创造与旧理论 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1)客观真理性 ①科学理论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科学理论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47
20:02
2)普遍性 理论揭示了某一科学领域的共同的本质。 体现在理论能过对相同领域里的各种现象作出解释和 预见。
48
20:02
3)系统性和逻辑性 理论不是各种原理定律的简单堆砌,而是有内在联系 的知识体系,因此理论是由结构有层次的。
5.科学假说的转化
1)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 没有任何已知的事实与假说相矛盾。 2)根据假说所作出的预见得到证实。 3)利用判决性实验验证假说的真伪。
44
20:02
6.怎样看待错误假说
45
20:02
六、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理 2)普遍性 3)系统性和逻辑性
46
20:02
11
20:02
1.科学观察
1)概念 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12
20:02
2)科学观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②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③选择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13
20:02
2.科学实验
1)概念 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
14
20:02
2)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①对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简化和纯化作用 ②对科学研究对象具有强化作用 ③可以再现和重演一些自然过程 ④经济可靠
9
20:02
(三)发现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
1.从不同的科学理论的差异中发现科学问题 2.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的矛盾中发现科学问题 3.从社会需要中自觉地发现科学问题
10
20:02
三、科学经验
人们在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过程中,通过 自己的感官对科学对象的发展变化的直接或间接的 体验或感受,是人们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四、科学模型
1.概念 2.为什么要建立模型 3.理想模型
31
20:02
1.概念 对研究对象进行形象化模拟和高度抽象
32
20:02
科学模型
不仅仅是对原型的感性理解,还 包括对原型的理性思维——高度 抽象
有根据
33
模型的结构多种多样,有反映 原型组成结构的,也有反映原 型特征变化规律的
20:02
42 20:02
4.科学假说的发展
1)假说的基本内容与事实不一致 如:地心说被日心说代替 2)假说的基本内容与事实一致,但在某些 具体的观点上与实际情况相矛盾 如:日心说被现代宇宙观修正 3)由于发现前所未知的新事实新材料,对 原假说进行丰富和创新。 如: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 造说
43 20:02
18
20:02
2)理想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区别
是一种实践活动 真实实验 是人们将设计通过物化过程而实现的实验
是一种推理活动 理想实验 是人们在头脑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不易做到的实验
19
20:02
理想实验
逻辑规则
真实实验
20:02 20
3)理想实验的主要作用
理想实验
深刻理解实验
揭示逻辑联系
20:02
21
57
20:02
58
20:02
55
20:02
③功能标准 一个新理论确立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
56
20:02
其一,新的科学理论一定要能够说明旧理论 已经说明了的事物和现象。 其二,新的科学理论必须要能够说明旧理论 所不能说明的新事物和新现象。 其三,新的科学理论要能预见目前尚未观察 到,但却能通过以后的科学实践观察到的新 事物和新现象。
20:02
一、科学认识及其潜形态和显形态
科 学 问 题 科 学 经 验 科 学 想 象 科 学 洞 察 科 学 模 型 科 学 假 说
科 学 理 论
潜形态
显形态
4 20:02
5
20:02
二、科学问题
(一)概念、作用 (二)科学问题的本质及特性 (三)发现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
6
20:02
(一)概念、作用
2.为什么要建立模型 1)无法直接认识原型 2)对原型认识得比较清楚,建立模型便于处理同类客 体
34
20:02
3.理想模型 对原型进行科学抽象,在思维中设想出来的 与原型本质相似的理想客体
35
20:02
理想模型的基本特征 ①有理论依据 ②仅仅突出了原型的主要特征或主要方面 ③理想模型是一种理想化形态,在现实自然界中找不到。
第二讲 科学认识与方法
1
20:02
自然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观
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人 与 自 然 辩 证 法
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
20:02
一、科学认识及其潜形态和显形态 二、科学问题 三、科学经验 四、科学模型 五、科学假说 六、科学理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