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血管疾病(颅内出血)ct课件
![脑血管疾病(颅内出血)c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0ca9b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d.png)
3.慢性期: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较大者呈 囊状低密度区,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
4.其它表现:血液可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也可引 起脑积水等出现相应表现。
急性脑出血
左侧基底节区不 规则高密度灶, 病灶周见低密度 水带,脑室少量 积血,中心结构 移位,占位效应 明显
与上为同一病人
亚急性脑出血
老年人
心律失常(房颤)心肌梗死 高血压
梗塞区内
基底节、丘脑
不规则斑片 可多发
常有一定特征 常单发
低密度梗塞区出现出血灶 均匀高密度出血灶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
人多发,其中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血肿密度逐渐降 低中央仍呈高密 度,出现融冰征
慢性期脑出血: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类圆形脑脊液样低密度区,边界清 晰锐利
16 同一病人右侧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
31
血液破入脑室
临床特点 年龄 危险因素 影像学特点 出血部位
出血形态 出血数目
CT表现 MRI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中青年
胞外释放,水肿、占位效应减轻 4.慢性期(>2w)水肿消失,坏死组织被清除,由胶质细胞及
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大血肿则遗留囊腔
CT表现
1.急性期和超急性期: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5080HU。灶周水肿出现,血肿大者有占位效应。
2.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可出现融冰征象, 占位效应及灶周水肿逐步减轻。增强呈环形强化。 Nhomakorabea二、颅内出血
CT室 cy
二、颅内出血
包括 部位
4.其它表现:血液可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也可引 起脑积水等出现相应表现。
急性脑出血
左侧基底节区不 规则高密度灶, 病灶周见低密度 水带,脑室少量 积血,中心结构 移位,占位效应 明显
与上为同一病人
亚急性脑出血
老年人
心律失常(房颤)心肌梗死 高血压
梗塞区内
基底节、丘脑
不规则斑片 可多发
常有一定特征 常单发
低密度梗塞区出现出血灶 均匀高密度出血灶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
人多发,其中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血肿密度逐渐降 低中央仍呈高密 度,出现融冰征
慢性期脑出血: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类圆形脑脊液样低密度区,边界清 晰锐利
16 同一病人右侧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
31
血液破入脑室
临床特点 年龄 危险因素 影像学特点 出血部位
出血形态 出血数目
CT表现 MRI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中青年
胞外释放,水肿、占位效应减轻 4.慢性期(>2w)水肿消失,坏死组织被清除,由胶质细胞及
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大血肿则遗留囊腔
CT表现
1.急性期和超急性期: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5080HU。灶周水肿出现,血肿大者有占位效应。
2.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可出现融冰征象, 占位效应及灶周水肿逐步减轻。增强呈环形强化。 Nhomakorabea二、颅内出血
CT室 cy
二、颅内出血
包括 部位
脑出血的MR诊断PPT课件
![脑出血的MR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f135909e314332396893e3.png)
亚急性早期:出血后3~5天。 亚急性中期:出血后6~10天。 亚急性晚期:出血后10天~3周。 • 慢性期:出血3周后。 慢性期早期:出血后3周~30天。 慢性期晚期:出血后超过30天。
3
脑出血的CT表现
出血分期
超急性期:几分钟以内 急性期: 48小时内 (2天) 亚急性期:3天~3周
亚急性早期:3~5天 亚急性中期:6~10天 亚急性晚期:10天~3周 慢性期:出血3周后。 慢性期早期:3周~30天 慢性期晚期:超过30天
9
10
11
12
13
14
15பைடு நூலகம்
16
17
18
19
20
CT应作为急性脑出血诊 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CT 可以明确诊断是脑出血 还是脑梗死,MRI 对于 血肿的分期较CT更敏感、 明确。
21
22
颅内出血的MR诊断
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 CT-MR室 李善杰
1
脑出血的病因:
高血压
颅内肿瘤出血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出血性脑梗死 炎症性疾病和血管炎
动脉瘤破裂 血恶液质和凝血障碍
恶性肿瘤 其他
2
脑出血的分期
• 超急性期:出血后几分钟以内 • 急性期: 出血后48小时内 (2天) • 亚急性期:出血后3天~3周。
亚急性早期:3~5天 亚急性中期:6~10天 亚急性晚期:10天~3周 慢性期:出血3周后。 慢性期早期:3周~30天 慢性期晚期:超过30天
MR表现
T1WI 低
T2WI 高 T2WI 低
T1WI 高 T1WI 高 T1WI 高
T1WI 低
T2WI 不高 T2WI 周边高 T2WI 高(环低)
3
脑出血的CT表现
出血分期
超急性期:几分钟以内 急性期: 48小时内 (2天) 亚急性期:3天~3周
亚急性早期:3~5天 亚急性中期:6~10天 亚急性晚期:10天~3周 慢性期:出血3周后。 慢性期早期:3周~30天 慢性期晚期:超过30天
9
10
11
12
13
14
15பைடு நூலகம்
16
17
18
19
20
CT应作为急性脑出血诊 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CT 可以明确诊断是脑出血 还是脑梗死,MRI 对于 血肿的分期较CT更敏感、 明确。
21
22
颅内出血的MR诊断
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 CT-MR室 李善杰
1
脑出血的病因:
高血压
颅内肿瘤出血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出血性脑梗死 炎症性疾病和血管炎
动脉瘤破裂 血恶液质和凝血障碍
恶性肿瘤 其他
2
脑出血的分期
• 超急性期:出血后几分钟以内 • 急性期: 出血后48小时内 (2天) • 亚急性期:出血后3天~3周。
亚急性早期:3~5天 亚急性中期:6~10天 亚急性晚期:10天~3周 慢性期:出血3周后。 慢性期早期:3周~30天 慢性期晚期:超过30天
MR表现
T1WI 低
T2WI 高 T2WI 低
T1WI 高 T1WI 高 T1WI 高
T1WI 低
T2WI 不高 T2WI 周边高 T2WI 高(环低)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PPT参考幻灯片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PPT参考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ebd3ce2f561252d380eb6e7a.png)
2020/3/24
4
MRI表现
• 超急性期:含氧合血红蛋白,在高场强MR成像时,T1WI 呈等、T2WI呈高信号;在低场强MR成像时,T1可能为高 信号,可能与低场强设别对蛋白质的作用较敏感有关。
2020/3/24
5
MRI表现
• 急性期: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变为脱氧血红蛋白, 为顺磁性,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由于磁敏感效应加 快了质子失相位,能显著缩短T2值;血肿在T1WI为等 或略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
2020/3/24
8
注:HBO2(含氧血红蛋白),DHB(脱氧血红蛋白),MHB
2020/3/24
(正铁血红蛋白)
9
• 4.慢性期(2周后):血块周围水肿消失,反应性星形细胞增 生,巨噬细胞内含有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坏死组织被清除 ,缺损部分由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 ,血肿大则遗留囊腔,成为囊变期。血红蛋白产物可长久残 留于瘢痕组织中,使该组织呈棕黄色。
2020/3/24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T表现
• 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高 密度灶, CT值约50-80Hu,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 为水肿带,血肿及水肿有占位效应,造成脑室沟池受压及 中线结构移位,可并发脑疝。占位效应一般在出血后3-7 天达高峰,此时为脑水肿的高峰期。
•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的基础不仅仅是血红蛋白本身, 更主要的是其内所含铁的性状。
• 脑出血后其血肿内血红蛋白及其所含铁的性状随时间延长 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其过程大致为:氧合血红蛋白→脱氧 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
• 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可分为:超急性期、急 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共9张PPT)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共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23c5f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d.png)
,T2WI高信号,周边为低信号影环绕。
注:HBO2(含氧血红蛋白),DHB(脱氧血红蛋白),MHB(正铁血红 蛋白)
• 脑出血后其血肿内血红蛋白及其所含铁的性状随时间延长而 发生一系列变化,其过程大致为: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
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
• 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 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MRI表现
• 超急性期:含氧合血红蛋白,在高场强MR成像时,T1WI呈等、 T2WI呈高信号;在低场强MR成像时,T1可能为高信号,可能与低场
• 4.慢性期(2周后):血块周围水肿消失,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巨噬
细胞内含有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坏死组织被清除,缺损部分由胶质细 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血肿大则遗留囊腔,成为囊变 期。血红蛋白产物可长久残留于瘢痕组织中,使该组织呈棕黄色。
CT表现
• 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高密 度灶, CT值约50-80Hu,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为水肿 带,血肿及水肿有占位效应,造成脑室沟池受压及中线结构移 位,可并发脑疝。占位效应一般在出血后3-7天达高峰,此时为 脑水肿的高峰期。
脑出血的CT与MRI表现
病理改变
• 1.超急性期(≤6小时):血肿内红细胞完整,主要含氧合血红 蛋白,3小时后出现灶周水肿。
• 2.急性期(7-72小时):血凝块形成,红细胞明显脱水,萎缩,棘突 红细胞形成,氧合血红显。
• 3.亚急性期(3天-2周):亚急性早期(3-6天)从血肿的外周向中 心发展,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亚急性 晚期(1-2周)红细胞皱缩、溶解,正铁血红蛋白被释放到细胞外 ,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有巨噬细胞沉积,灶周水肿、占位效 应减轻。
注:HBO2(含氧血红蛋白),DHB(脱氧血红蛋白),MHB(正铁血红 蛋白)
• 脑出血后其血肿内血红蛋白及其所含铁的性状随时间延长而 发生一系列变化,其过程大致为: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
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
• 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 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MRI表现
• 超急性期:含氧合血红蛋白,在高场强MR成像时,T1WI呈等、 T2WI呈高信号;在低场强MR成像时,T1可能为高信号,可能与低场
• 4.慢性期(2周后):血块周围水肿消失,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巨噬
细胞内含有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坏死组织被清除,缺损部分由胶质细 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血肿大则遗留囊腔,成为囊变 期。血红蛋白产物可长久残留于瘢痕组织中,使该组织呈棕黄色。
CT表现
• 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高密 度灶, CT值约50-80Hu,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为水肿 带,血肿及水肿有占位效应,造成脑室沟池受压及中线结构移 位,可并发脑疝。占位效应一般在出血后3-7天达高峰,此时为 脑水肿的高峰期。
脑出血的CT与MRI表现
病理改变
• 1.超急性期(≤6小时):血肿内红细胞完整,主要含氧合血红 蛋白,3小时后出现灶周水肿。
• 2.急性期(7-72小时):血凝块形成,红细胞明显脱水,萎缩,棘突 红细胞形成,氧合血红显。
• 3.亚急性期(3天-2周):亚急性早期(3-6天)从血肿的外周向中 心发展,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亚急性 晚期(1-2周)红细胞皱缩、溶解,正铁血红蛋白被释放到细胞外 ,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有巨噬细胞沉积,灶周水肿、占位效 应减轻。
颅内出血的MR表现PPT课件
![颅内出血的MR表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c1bf1671fe910ef02df83b.png)
5
急性:同上患者,行CT检查前半小时MR0116394
6
脑内出血(超急性期<=7小时)
T1WI
核心层
等
(血肿中心)
核心外层
等
(血素沉着
周围带
无
(胶质细胞增生 和脑水肿层)
T2WI信号强 低场 度与磁场大小有关 T1WI
等/高
高
低场 T2WI
等/高
高
无
更高
7
急性期(7小时-3天)
10
急性期(7小时-3天)
核心层 (血肿中心) 核心外层 (血肿外周) 边缘层
含铁血黄素沉着
周围带
(胶质细胞增生 和脑水肿层)
T1WI 等 等 无 无
T2WI信号强度
与磁场大小有关
低/更低
低场 T1WI 高
低/更低 高
无
更高
(明显水肿)
低场 T2WI
11
亚急性期 (4天-2周)
亚急性早期
•Deox: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 Met:细胞内高铁血红蛋
颅内出血的MR表现
MR appearanc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1
•出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按出血部 位可分为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及脑室 内出血。 •MRI在显示出血、判定出血原因以及估计出 血时间方面有独特作用,其中以脑内血肿MRI 信号演变最具有特征性。 •随着血肿内血红蛋白的演变以及血肿的液化、 吸收,MRI信号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探 讨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结构对于熟悉与解释 血肿MRI信号甚为重要。
2
脑内出血(超急性期)
• 血肿初期与全血红细胞悬液相 似,含充分的氧合血红蛋白, 为二价铁,缺乏不成对的电子, 为非顺磁性物质,不影响T1、 T2弛豫时间,此期MR信号主要 和血肿内蛋白质含量有关。
急性:同上患者,行CT检查前半小时MR0116394
6
脑内出血(超急性期<=7小时)
T1WI
核心层
等
(血肿中心)
核心外层
等
(血素沉着
周围带
无
(胶质细胞增生 和脑水肿层)
T2WI信号强 低场 度与磁场大小有关 T1WI
等/高
高
低场 T2WI
等/高
高
无
更高
7
急性期(7小时-3天)
10
急性期(7小时-3天)
核心层 (血肿中心) 核心外层 (血肿外周) 边缘层
含铁血黄素沉着
周围带
(胶质细胞增生 和脑水肿层)
T1WI 等 等 无 无
T2WI信号强度
与磁场大小有关
低/更低
低场 T1WI 高
低/更低 高
无
更高
(明显水肿)
低场 T2WI
11
亚急性期 (4天-2周)
亚急性早期
•Deox: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 Met:细胞内高铁血红蛋
颅内出血的MR表现
MR appearanc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1
•出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按出血部 位可分为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及脑室 内出血。 •MRI在显示出血、判定出血原因以及估计出 血时间方面有独特作用,其中以脑内血肿MRI 信号演变最具有特征性。 •随着血肿内血红蛋白的演变以及血肿的液化、 吸收,MRI信号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探 讨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结构对于熟悉与解释 血肿MRI信号甚为重要。
2
脑内出血(超急性期)
• 血肿初期与全血红细胞悬液相 似,含充分的氧合血红蛋白, 为二价铁,缺乏不成对的电子, 为非顺磁性物质,不影响T1、 T2弛豫时间,此期MR信号主要 和血肿内蛋白质含量有关。
颅内出血MR磁共振影像表现诊断课件
![颅内出血MR磁共振影像表现诊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6ae02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d.png)
出血时间:急性、 亚急性、慢性
出血部位:脑实 质、脑室、蛛网
膜下腔等
出血原因:外伤、 血管畸形、肿瘤 等
出血类型:脑内血 肿、脑室内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诊断注意事项
影像伪影
磁敏感伪影:磁场不均匀导致图像
01
出现条纹状伪影
运动伪影:患者运动导致图像模糊
02
或出现重影
化学位移伪影:磁场中化学物质产
颅内出血: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可由外伤、血管 病变等原因引起
影像表现:通过MRI检查,观察颅内出血的部位、 范围、程度等
诊断方法:根据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 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影像诊断标准
01 出血部位:脑实质、
脑室、蛛网膜下腔等
02 出血量:轻度、中度、
重度
03 出血形态:点状、片状、环ຫໍສະໝຸດ 等04 出血信号强度: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等
05 出血周围水肿:轻度、
中度、重度
06 出血周围脑组织改变:
脑梗死、脑萎缩等
诊断流程
影像采集
采集设备:MR磁共振成像设备 采集部位:颅内出血区域 采集参数:根据病情和医生要求设置 采集时间:根据病情和医生要求确定 采集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安全,避免移动和噪音干扰
作
MR磁共振影像表现
影像特点
出血部位:脑实质、 脑室、蛛网膜下腔
等
出血信号:T1加权 像呈低信号,T2加
权像呈高信号
出血程度:轻度、 中度、重度等
出血周围水肿:脑 组织肿胀,信号强
度改变
出血形态:圆形、 椭圆形、不规则形
等
出血周围脑组织改 变:脑组织萎缩、
脑室扩大等
影像诊断方法
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4b293252d380eb62946d44.png)
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
(一)、硬膜外出血
1、临床:
·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多位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由于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所以出血的扩散范围比较局限,因此血
肿多为双凸透镜形。
2、影像学:
CT: ·血肿多变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锐利,血肿范围
力、意思障碍等;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大脑半球、脑干及小脑; ·血肿多表现为“肾形”。
2、影像学:
CT: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灶周出
现水肿带,血肿较大者可出现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减少,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为高 密度影,出现“融冰征”;
间接征象表现为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脑室内出 血、脑疝等。
病例四 JB1032027 男 68岁 头部外伤后3小时
病例五 JB996711 男 42岁 车祸致颅脑外伤18小时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
1、临床:
· 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无
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一、脑膜
脑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外层源于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
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
二、颅内出血
(一)、硬膜外出血
1、临床:
·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多位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由于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所以出血的扩散范围比较局限,因此血
肿多为双凸透镜形。
2、影像学:
CT: ·血肿多变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锐利,血肿范围
力、意思障碍等;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大脑半球、脑干及小脑; ·血肿多表现为“肾形”。
2、影像学:
CT: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灶周出
现水肿带,血肿较大者可出现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减少,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为高 密度影,出现“融冰征”;
间接征象表现为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脑室内出 血、脑疝等。
病例四 JB1032027 男 68岁 头部外伤后3小时
病例五 JB996711 男 42岁 车祸致颅脑外伤18小时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
1、临床:
· 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无
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一、脑膜
脑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外层源于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
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
二、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课件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4286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c.png)
于脑实质内的血肿,出血量较少时,常呈圆形或
卵圆形,占位效应亦比较轻;出血量多时,常呈
较大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占位效应亦比较重,
甚至可引起脑疝,并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
血肿周围可出现低密度环影,这与血肿内血凝块
收缩、血清被挤出,以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 成缺血、坏死、水肿有关。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
脑内血肿出血量的计算
前后径(cm)×左右径(cm)×上下径 (cm)π/6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5
超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液自血管溢出后,最初血肿呈液性或半凝固状 态(<4h),血肿呈略高密度影,密度可均匀一 致,CT值达55~60Hu。此后随血凝块的形成和收 缩,血肿的密度随之增高,一般于出血后3~4小 时后逐渐达到高峰,CT值可高达90Hu。血肿的 形态和占位效应主要与出血的量和部位有关。位
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影, 较具特征性。MRA有助于查找出血原因, 显示AVM、动脉瘤等。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9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50
脑室系统出血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表现为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影,出 血量少时积血沉积于侧脑室后角,可出 现低、高混合密度的液-液平面;出血量 大时积血充填整个侧脑室,甚至累及第 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形成脑室内铸型。 MRI上IVH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 信号,积血沉积于侧脑室后角,在T2WI 上可形成高-低信号的液-液平面。
•39
脑桥区脑出血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0
左侧小脑区脑出血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1
卵圆形,占位效应亦比较轻;出血量多时,常呈
较大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占位效应亦比较重,
甚至可引起脑疝,并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
血肿周围可出现低密度环影,这与血肿内血凝块
收缩、血清被挤出,以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 成缺血、坏死、水肿有关。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
脑内血肿出血量的计算
前后径(cm)×左右径(cm)×上下径 (cm)π/6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5
超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液自血管溢出后,最初血肿呈液性或半凝固状 态(<4h),血肿呈略高密度影,密度可均匀一 致,CT值达55~60Hu。此后随血凝块的形成和收 缩,血肿的密度随之增高,一般于出血后3~4小 时后逐渐达到高峰,CT值可高达90Hu。血肿的 形态和占位效应主要与出血的量和部位有关。位
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影, 较具特征性。MRA有助于查找出血原因, 显示AVM、动脉瘤等。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9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50
脑室系统出血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表现为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影,出 血量少时积血沉积于侧脑室后角,可出 现低、高混合密度的液-液平面;出血量 大时积血充填整个侧脑室,甚至累及第 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形成脑室内铸型。 MRI上IVH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 信号,积血沉积于侧脑室后角,在T2WI 上可形成高-低信号的液-液平面。
•39
脑桥区脑出血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0
左侧小脑区脑出血
•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41
新生儿颅内出血对比影像学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对比影像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1d4d0277232f60ddcca1cd.png)
CT
MRI-T1WI
DWI
DWI
16
SDH(硬膜下出血): 对SDH的诊断,以MRI和CT为好,尤其MRI可
多轴向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SDH的部位和范围, 并能显示l周以上和2个月内的陈旧性SDH。对早 期SDH,CT亦显示良好,在CT表现为天幕上或后 颅窝内紧贴颅板处新月形高密度影,或在颅脑 中线或天幕周围高密度影。超声对SDH的分辨力 则极差,(诊断困难),偶能探查到邻近额顶叶的 大范围SDH。有时,在超声显示大脑半球裂隙增 宽要想到表浅SDH的可能。
24
一、影像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天幕缘征”
25
一、影像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天幕缘征”和“三角征”
26
一、影像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天幕缘征”
合并硬膜下血肿
27
一、影像诊断
ICEH(小脑内出血): 除严重ICEH外,超声一般很难诊断。
CT和MRI均能很好诊断ICEH ,表现为在后 颅窝小脑部位呈高密度影(CT)及T1高信号 和T2低信号(MRI),常同时伴SAH和脑积水。
21
一、影像诊断
硬脑膜下出血(SDH)或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 上例结论:硬膜下血肿为主(合并硬膜外?)
23
SAH(蛛网膜下腔出血): 超声迄今未能很好探查,MRI亦未能清晰分
辨3d内早期SAH,但对3d后脑池出血显示良好, 呈T1高信号和T2低信号。CT对1周内的SAH显示 良好,呈大脑表面高密度影,使大脑与颅骨得 以清晰区分,并可在各脑池、半球裂隙内探查 到高密度影。早产儿常因IVH继发引起SAH,因 而CT和MRI常可同时探测到这两种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
二、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硬膜外出血:指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硬膜下出血: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
一般不可跨越颅缝;
·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病例一 JB1004486 男 41岁 头面部外伤疼痛1天
病例二 JB961809 男 46岁 头部外伤后1小时
病例三 JB1038896 男 46岁 头部外伤后疼痛2小时
(二)、硬膜下血肿
1、临床:
·多为减速性头外伤所致,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仅位于暴力部位; ·好发于额、额颞部; ·血肿位于脑凸面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
病例四 JB1032027 男 68岁 头部外伤后3小时
病例五 JB996711 男 42岁 车祸致颅脑外伤18小时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
1、临床:
·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无
力、意思障碍等;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大脑半球、脑干及小脑; ·血肿多表现为“肾形”。
结合不紧密,因此血肿扩散比较广,形状多为新月形或半月形。
2、影像学:
CT:
·急性期(3d以内)变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低密度
影;亚急性(4d-21d)和慢性期(3w以上)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影。
Hale Waihona Puke ·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广泛,可跨越颅缝,因为常合并脑挫裂伤,
所以占位征象较明显。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液。
病例六 JB856183 男 68岁 言语含糊2小时余
2014 11-11
11-13
12-06
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一、脑膜
脑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外层源于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
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1、临床:
·有外伤性与自发性,自发性以颅内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AVM多 见;
·临床特点为三联征: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因此腰穿脑脊液可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
CT:直接征象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较多时呈铸形。
间接征象表现为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脑室内出
血、脑疝等。
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
(一)、硬膜外出血
1、临床: ·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多位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由于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所以出血的扩散范围比较局限,因此血
肿多为双凸透镜形。
2、影像学: CT: ·血肿多变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锐利,血肿范围
2、影像学:
CT: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灶周出
现水肿带,血肿较大者可出现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减少,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为高
密度影,出现“融冰征”;
区。
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灶较大者呈囊状低密度
出血较多时可破入脑室,呈铸型;少量时可出现分层,上层为脑脊液,下层为血
二、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硬膜外出血:指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硬膜下出血: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
一般不可跨越颅缝;
·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病例一 JB1004486 男 41岁 头面部外伤疼痛1天
病例二 JB961809 男 46岁 头部外伤后1小时
病例三 JB1038896 男 46岁 头部外伤后疼痛2小时
(二)、硬膜下血肿
1、临床:
·多为减速性头外伤所致,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仅位于暴力部位; ·好发于额、额颞部; ·血肿位于脑凸面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
病例四 JB1032027 男 68岁 头部外伤后3小时
病例五 JB996711 男 42岁 车祸致颅脑外伤18小时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
1、临床:
·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无
力、意思障碍等;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大脑半球、脑干及小脑; ·血肿多表现为“肾形”。
结合不紧密,因此血肿扩散比较广,形状多为新月形或半月形。
2、影像学:
CT:
·急性期(3d以内)变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低密度
影;亚急性(4d-21d)和慢性期(3w以上)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影。
Hale Waihona Puke ·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广泛,可跨越颅缝,因为常合并脑挫裂伤,
所以占位征象较明显。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液。
病例六 JB856183 男 68岁 言语含糊2小时余
2014 11-11
11-13
12-06
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一、脑膜
脑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外层源于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
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1、临床:
·有外伤性与自发性,自发性以颅内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AVM多 见;
·临床特点为三联征: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因此腰穿脑脊液可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
CT:直接征象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较多时呈铸形。
间接征象表现为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脑室内出
血、脑疝等。
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
(一)、硬膜外出血
1、临床: ·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多位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由于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所以出血的扩散范围比较局限,因此血
肿多为双凸透镜形。
2、影像学: CT: ·血肿多变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锐利,血肿范围
2、影像学:
CT: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灶周出
现水肿带,血肿较大者可出现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减少,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为高
密度影,出现“融冰征”;
区。
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灶较大者呈囊状低密度
出血较多时可破入脑室,呈铸型;少量时可出现分层,上层为脑脊液,下层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