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从20世纪初,中国文学就在现代性的浪潮中不断前进着。
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现代性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化。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强调种种现代化的弊端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较量,在不同层面和领域都存在着明显的痕迹。
首先,在小说创作方面,尤其是随着新生代作家的崛起,许多新作品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例如,在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通过以“禁忌”为线索,引人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遭遇,全面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波及和影响也逐渐在当代小说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蒋方舟的小说《白夜行》在探寻同性恋、恋童等问题的同时,还展现出她对于现代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的怀疑和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还表现在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上。
王安忆的《长恨歌》则是更明显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体现,她反复地使用着文本互引、自反性、叙事游戏等手法,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摇摆不定、变幻不止的提醒,重新思考历史和现代的关系。
其次,在诗歌领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对比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诗坛,后现代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日益显现。
例如,臧棣在其诗集《墨香图》中透过繁复的文本组合实现了对文字和符号的反思,靠着语言的滑移、句法和语法的捏合、找字玩科技等技巧,使诗歌在语言上达成动态的意义建构和视觉化效果。
还有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李志民、以文字与图像的交互为特色的温卫东等人,都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发掘和解构现代性的“真实性”。
不过,在后现代思潮大规模涌入后,部分诗歌创作也出现了轻视纯粹美学的危险趋势。
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学领域中,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备受争议的概念。
文学现代性是指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和风格,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本文将探讨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学现代性的特征文学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与现代性的其他领域相互关联。
首先,文学现代性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
在过去的传统文学中,作家往往受到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束缚,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发展。
作家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个体的体验和观点。
其次,文学现代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得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通过对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反映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再次,文学现代性追求新颖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家们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形式,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
他们试图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它认为现代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需要重新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信息爆炸有关。
在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价值多元和真实性的困扰。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来寻找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对大故事的拒绝和小故事的追求。
传统的大故事往往是关于英雄、历史或宏大的命题,而后现代主义更关注个体的小故事和微观的生活经验。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多个视角和时间线来展示复杂的现实。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权威和真理的怀疑。
在现代社会中,权威和真理常常被质疑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作品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结构和真理观念,通过模糊边界和多元视角来探索真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近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理论框架。
现代性在启蒙运动时期兴起,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而后现代性则对现代理性进行了批判,强调文化多样性和相对主义。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理性主义的陷阱现代性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可以揭示真理和实现人类进步。
然而,一味追求理性却会导致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无法用纯粹的理性来解释情感、直觉和艺术等非理性因素。
其次,理性主义失去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将其他文化视为次等或不合理。
最后,过于强调理性会导致技术主义、控制欲望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知识权威的挑战现代社会建立在专业知识和权威的基础上,专家提供专业意见并决策者根据此来制定政策。
然而,这种权威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社会、权力和语言塑造的产物。
他们质疑专家权威、科学真实和知识合法性,并提出多元视角和相对主义。
超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偏重个体主义,追求个体自由和权利,并通过市场经济来促进个体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个体主义也带来了社会矛盾与分裂。
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社会隔离等问题。
后现代性对哲学困境的回应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后现代思潮强调文化多样性,认为没有普世价值观可以适用于所有人。
它提倡尊重不同文化、观点和习俗,并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相对主义则认为真理不存在于绝对意义上,而是取决于特定背景和文化。
批判知识权威与权力关系后现代思潮挑战了权威知识的合法性,并关注知识与权力关系。
他们提出反权威主义,质疑专家权威和科学正统,并且主张民主参与、知识分权。
社区与共同关怀后现代主义者倡导建立社区感和共同关怀,在社群之间寻求共识、平衡和合作。
这种社区模式更加人本主义,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决现代与后现代哲学困境的方法批判与融合在面对现代与后现代思潮时,我们应该采取批判意识并寻找融合之道。
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该理论既为大陆思想界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提供了
“自由主义”之间的激烈论争与对立。而单纯从文学
多重的视角和丰富的灵感,成为进入当代文学的一
史研究的角度看,“反现代的现代性”观点一方面有
种重要而有效的认识角度,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分
力地解构了 1980 年代“新启蒙主义”思潮所形成的
歧与论争,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将当代文学带入日益
论,以“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说强调中国“现代
历史经验和实践活动的某种误读,故而在其经过跨
性”的特殊性,认为与西方的已经获得充分发展的
文化旅行来到中国之后,难免出现脱离中国当代的
“现代性”不同,“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尚任重道
具体语境和国人切身的经验感受、回避和掩饰部分
远;而正是因为文化启蒙和现代性发展的滞后,
现代性”观点则因为将中国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
来解读当代文学历史的不同的总体性范畴。由于
纳入现代性视野之中重新进行考察和评价,并且全
“现代性”自身的多维构成及其包容性和含混性,特
别是中西语境的历史性差异,自 1980 年代到今天,
面质疑和挑战 1980 年代“新启蒙主义”的历史观和
文学叙事,从而引发了大陆知识界“新左派”与
题聚讼纷纭,但它所掀起的头脑风暴却深化了人们
识 (意识现象学)、依据无意识 (性/话语/希望)、依
对当代中国及其文学之独特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与思
据 情 绪 (生 存 现 象 学)、 依 据 身 体 (身 体 现 象
考。而且随着“现代性”理论资源的不断引入和讨
学) ……张志扬认为,人“依据理性”所建立的形
论的渐趋深化,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不少的学者倾向
而上学本体论可以说是神义论的人本化或人义论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作者:李华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5期[摘要]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化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传统理念的反叛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j(r标志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性的消失,平面化、去历史化、无中心是其主要的表现;二是不确定性,二者的可解释性不同;三是形象的出现,距离感、现实感的消失,摄影、电影、电视的超级现实主义特征使现实的形象代替了实际的现实: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和启蒙时代决裂以及对现代性批判的代名词。
[关键词] 主体性消失;不确定性;形象的出现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杰姆逊把资本主义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阶段。
他认为艺术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并且“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着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这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都有对语言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现实主义阶段文化注重写实,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变形,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一阶段的文化无中心,无深度,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
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都体现了对前一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随着艺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充分进入商品生产世界,现代主义文化没落了,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即后现代主义的世界。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传统理念的反叛——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传统的艺术理念总是在寻找作品表象之下内在或隐含的某种意义,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人们相信这样的表象之下必定有某种隐含的意义,这种思维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里被完全抛弃了。
只注重表面现象,不去追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蕴惫,也没有必要去追寻什么,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现代性”及其前后
彭富春:“现代性”及其前后1.问题2.前现代性3.现代性4.后现代性1.问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性成为了一个问题。
但现代性原本只是一个西方的问题,而且只具备一重的意义,不具备多重的意义。
这就是说,它是自启蒙以来西方历史独特的规定性,而不是全球历史普遍的规定性。
但现代性目前也许变成了全球的问题,至少也变成了中国的问题。
如中国十九世纪以来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等等的话题的出现,讨论和实践。
问题不仅意味着对于已经存在之物的质疑,而且意味着对于未来存在之物的探询,因此也是对于我们当下存在境遇揭示的追求。
问题本身包括了提问和解答,并具有多重维度:它是什么?它为何是?它如何是?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也是如此,如现代性是什么?现代性为何建立?现代性如何建立?这些问题已经向中国提出。
但现代性作为中国的问题并不只是这样。
它实际上意味着,人们不仅没有回答现代性的问题,而且没有提出现代性的问题,也就是没有将现代性的问题性作为问题性来思考。
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性集中体现在所谓的对于现代性的焦虑。
焦虑体验到了问题本身对于人们的压力。
但压力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物对另一物产生了重量,并使另一物无法承受。
问题作为压力,让人们对于问题束手无策,亦即人们不知道如何理解问题,同时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现代性的焦虑本身就交织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掩盖了现代性的问题性。
首先,中国是否要完成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变?其次,中国也是否要完成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最后,西方的道路对于中国是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这些问题都相互纠结在一起,使人们往往处于思想的两难处境而焦虑。
为了解除思想的焦虑,我们必须进入到问题自身,探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各自意味着什么,它们的边界立于何处,同时它们的差异和关系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转换的,并由此比较中西历史的不同,借此来揭示当代中国思想的建设之路。
2.前现代性为了确定现代性的独特意义,我们必须将它置于历史的维度,即分析现代性与它相关并被中断了的前现代性的关联。
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性探析
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性探析作者:丁烁刘博邱涛李明慧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2期【摘要】在文化史研究中,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是断裂论,认为这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内在逻辑的断裂,所以我们可以做出明确的历史分期。
另一种是连续论,虽然这是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两种文化,而且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其中存在着某种连续性,所以,任何简单的分期划分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艺术非常复杂,在现代艺术之前有古典艺术、新古典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且这三个艺术流派背后的审美意识都能够寻找到一个根本的原因来解释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到了现代艺术,情况发生了变化。
从艺术史分期来看,现代主义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样,是艺术发展中众多流派之一,但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却是非常多元的,它又不像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一直保持一种艺术风格。
现代艺术有很多表达形式,比如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未来派,俄罗斯抽象艺术、包豪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每一个小流派的艺术形式都不同,但是他们都被囊括中现代主义之中,这就说明现代主义存在总体性的标准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作为一个问题出现,在西方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例如激进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关注的是他们之间的断裂和对立,强调他们的区别和差异,把他们看成是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
而另一些温和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偏重的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传承关系,就是后现代主义出自于现代主义,这个传承关系的内在连接点就是现代性并未终结。
80年代末,在我国兴起了后现代热,很多的翻译和研究几乎异口同声的认为后现代就是现代的终结,开始“反现代”。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倾向是有问题的,至少可以说是不全面的。
随着晚近文化研究对现代问题的不断深入,关于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问题出现了很多新的见解,但在今天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与后现代,现代主义与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后者取代前者,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一联系,就是现代性。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记录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阅读随笔1.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论当我们步入21世纪,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成为了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呢?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所发生的以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变革。
它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包括: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它认为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如异化、消费主义、环境污染等,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过度征服和掠夺所导致的。
后现代性主张多元化、相对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强调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和保护。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恶化、文化冲突等。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现代性为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后现代性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全球化则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发展的重要舞台和实践场域。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积极应对它们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捷,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揭示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定义、特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了现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后现代性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并展望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两种社会状态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区别,联系,特征,影响,启示,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和思想趋势。
现代性一般指的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结构,具有理性、专业化、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强调多元性、虚拟性、混沌性等新特征。
现代性注重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崇尚理性思维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后现代性则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线性发展进行质疑,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倡导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对立。
现代性的理性思维和专业化倾向在后现代社会中受到挑战,而后现代性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又在现代社会中引发思考。
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今后的探讨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本质,并思考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2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现代性一般可理解为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变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固化思维的挑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
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梳理
多哲学家们强调理性 的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 而坚持这样的思想原则 的哲学 家们都是现代哲学家。既然 理性 主义 原则 体 现在一 切领 域 中 , 那 么人 们 当然可 以在各 自的领域从 不 同的角度 去理 解现 代性 。比如 ,
在政 治领 域 , 人们会 认 为 , 如果一 个 国家 在政 治制 度上 建立 了相 互监 督 的 、 类 似于 三权 分裂 的体 系 , 那 么 这个 国家就属 于 现代 国家 , 具有 现代 性 。从 这里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现 代 性 的概 念 首 先是 在 西 方 文化 的背 景下 来理 解 的 , 人 们从 不 同 的角 度把 西方 现代 社会 中出现 的各 种 主要特 性看 做是 现代 性 的主要 标 志 。
现代主义则彻底否定一切意义。超级 现实 主义是 后现代 主义 的 一种 形 式, 它消除 了想象和 真实 的对
立, 超 现 实主 义 则 仍 然 保 留 了想 象和 真 实 的对 立 。 关 键 词 :现代 性 ; 现 代 主义 ;后 现 代 主 义 ; 超 级 现 实 主义 ;超 现 实 主 义 中图分类号 : B 5 6 5 .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7 0 2 3 ( 2 0 1 7 ) 0 5 . 0 0 0 1 . 0 8
作者简介 :王晓升 , 华 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 士生导师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1 3
① 第一部分第 一节和第 二节分别叙述 了这两个意义上的现代性。
…… .
擘 斜技大 荸 学 讼 社会 科 学 版
入 一个 机器 系 统 中 , 这个 机器 系 统就 能够 进行合 理 计算 而做 出合 适 的法律 判决 _ 4 J 1 鲫。在 精 神层 面 上 , 许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中常被讨论的两个概念。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政治、个体自由和社会分工。
现代性强调个人自主性和理性思维,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
2. 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分化、制度性的不公正和环境破坏等。
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认为没有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总结为:
- 现代性强调普遍性、理性和科学,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相对主义和文化差异。
- 现代性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后现代性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的。
-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后现代性强调集体权利和社会正义。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宣扬 用 一 种正 在 出现 的现 代 自然科 学 新 的实验 方 性 的复 归 , 扬理 性 , 求 世 俗 生 活 。 新 肯 定 人 高 追 重
收 稿 日期 :0 昏-5 仃 20 0一
成 了推 动启 蒙 的 主要 因素 .与科 学 革命 和启 蒙 运 证 . 的 “ 大 批 判 ” 证 了科 学 与 道德 的可 能 性 他 三 论
动 的开展相 伴 随的 , 是对宗 教 的猛烈 批判 。社会 表 条 件 , 这些 条 件从 根 本上 说 就 是理 性 . 论 是认 识 无
现 为一 个世 俗 化 的过 程 .它 改 变 了人 们 的思 维 方 还 是 道德 的最 终 根 据都 在 于 主体 的 理性 .一 切 都
启 蒙 运 动用 以替 代 上帝 作 为价值 之 源 对现 存 事 物 蒙 时 代 的 人们 在摆 脱 了宗 教 蒙 昧 的 束 缚 之后 . 又
进 行 评 判 的标 准 .是 人们 判 定一 切 存 在 的合 理 性 受 到 了极 端发 展 的理性 的束 缚 。 的法 庭 。培 根 强调 人 的理 性 。 其 《 工具 》 , 在 新 中 他
式 与世 界观 . 形成 了人 们 的理性 意 识 . 动 了反 宗 围绕 着理 性旋 转 . 是 认识 论 上 的一 场 “ 白尼 式 推 这 哥
教 蒙昧 的运 动 . 生 了 主体性 意识 。 生 了近代 的 的革命 ” 促 产 。康 德 之后 , 希 特 、 费 谢林 、 格 尔都 分 别 黑 自由 、 等 、 爱 等 价值 观 念 。所 有这 些 观 念 为 现 以不 同的方 式 发展 了 自我 的学说 。 平 博 尤其 是 黑格 尔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比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比较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我们现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现代社会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强调了理性、科学、技术、进步等等的价值观念。
后现代社会或许也能够被理解为现代社会的衍生物,这一个时代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也是对于现代化进程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性反思。
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深入分析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概念,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来探究下什么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现代性最早可以被追溯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对于以往传统秩序与神权说明的质疑,并且更加强调人类自由、平等、互助、实用等等。
可以说现代性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注重进步和自由的文化体系。
在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中,现代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作为全球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特征,它发展起来的特点是集中在个人主义、自由、合理化、标准化、规划和集中化方面。
相对于现代性,后现代性则是一种更加具有批判精神、反反复复和反复反正的思想体系,是人们反思现代性的成果。
它是在二战后逐渐兴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在各个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危机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就开始对“现代性”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后现代性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知识、价值和立场,抨击了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标准化趋向。
在后现代性的视角下,一切经验都是多样和相对的,而非一切皆是被框定的。
强调个体、族群和社会空间的权力,反对中央集权和控制。
后现代性被认为是反对现代性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抨击了现代性的侵略性、标准化和线性的理论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比较。
首先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现代性的社会结构是基于工业化的意识形态发展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在西方社会中形成了以“工业”和“行政管理”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
[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
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
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
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
加拿大学者Charles 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
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
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
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
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内容摘要: 中国社会现代性蓬勃发展――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后现代性扮演着早产儿的角色在中国大陆捷足先登。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概括,在中国,二者的并存彰显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失衡。
因此,在全力推进现代性车轮向前滚动的同时,对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辅助付诸深刻的反思与自省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社会现代性后现代性矛盾共生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现实背景之下,有关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探讨与争论层出不穷。
无论是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还是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以及贝克的“风险社会”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乃至齐格蒙特·鲍曼对后现代性的预言,都振聋发聩地对现代性加以解释、批判和建构,另人耳目一新。
但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学术界对其界定、解释、探讨和争论也大多是基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大陆)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就决定这种探讨和争论面临学术话语与中国社会现实相契合的适用性的――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问题。
一、现代性与中国:概念与实际学术界通常认为,“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
其特征就是“勇敢的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佘碧平,2000:2)。
它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征,即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和自然科学、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物质生产是主要任务,将人从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王国中解放出来是人的理性,解放政治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基本途径。
从“知识就是力量”、“人为自然立法”到“理性统治一切”,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性理性精神―其核心是工具理性――摧毁了宗教神学,实现了个性解放,树立起人的绝对权威,推动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近代工业革命。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基本内容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文化。 这种后现代文化既包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多元化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当 代文化中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和反思。
基本内容
例如,在中国的当代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的解 构与突破。这些尝试不仅体现了对西方后现代电影的借鉴,也彰显了中国电影人 对本土化表达方式的探索。同时,中国的网络文化也在迅速发展,呈现出后现代 主义特征。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去中心化以及参与式的文化实践, 都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权力、权威和中心的解构意识。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吸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华的同时,也受到其强烈 的冲击。中国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丰富了中国 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著作、文学作品以及研究论文的 梳理和分析,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同时,本次演示还采 用了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中所 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点。此外,本次演示还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 了解读者和作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知和评价。
基本内容
同时,中国当代文化也对后现代主义做出了回应。中国当代文化在吸收后现 代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本土化。例如,中国当代艺术在吸收后 现代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此外,中国当代文化也试图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应用于社会实践和制度建设,以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性、后现代及其中国语境--以"话语"和"制度"为视角
性” 科学” 和“ 为个体重构精神世界和理念的原 则, 成为 现代性 的根本 构 成要 素。再 次 , 话 “ 语” 不仅是个体精神领域 的重构 , 还是宏 观层 面具有 “ 事 ” 摄 性 的 “ 识 形 态 ” 叙 统 意 的形 成 , “ 确切 地是 指 具 有 合法 化 功 能 的叙 事 ”5 n , _ ( J
即它 是为 “ 社会存 在 ” 如 权力 、 度 、 治方 式 ( 制 统
等 ) 护 的话 语 形 式 , 辩 旨在 用 一 种 普 遍 原 则 统
家 对现代 性 “ 语 ” 制 度 ” 话 和“ 的评 判 , 及在 这 两
个 层 面的替 代 性 选 择 。如 马 克 思 以 “ 假 ” 虚 评
)男 , , 江苏大丰人 , 博士 , 供职于河海大学党委组织部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研 究; 张炜 ,
河 海 大学 助 理 研 究员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河海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 目“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建设功能研究” 2 8 /0 3 2 的阶段性成果。 ( 04 4 9 0 )
和 期 待、心 理、价 值 、信 仰 与 行 动 的 基 调 ”3眦 [‘ 。可 以从 三 个 方 面来 理 解 作 为 话 语 ]
的现代 性 。首先 , 这种 “ 语 ” 话 的基 调 与 价值 取 向密切 相 关 , 现 代 性 是 至 善 论 。 至 善 论 是 这 “
社会 理论 中现代 性有 复杂 的含 义并 指涉 不 同的论 域 , 人 难 以把 握 的感 觉 。但 “ 先 对 给 首
45
标 在 于锻炼 斗争 的工具 并将 其理 念反 映到 现实 中。随着启 蒙运 动 和科 学 思想 的发 展 , 善 论 至 的特 质 与 对 理 性 的 诉 求 变 得 不 可 分 离 。 “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
---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 我从前的同事, 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也是马克思主义者, 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 结果却越写越长, 竟至成书, 名为 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Verso,1998), 即《后现代性的来源》。
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 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
据Anderson 说, 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 后来在1950 年左右, 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 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 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 下半叶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 而是第三世界, 特别是中国的革命。
这样说来, 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
当然,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 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
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 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
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 年左右到1930 年左右; 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 年前后开始的。
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 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 就是帝国主义。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 这种发展到了最
极端之时, 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 即高潮现代主义。
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
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 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 《后期资本主义》) 的书, 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 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 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
在他看来, 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 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 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 特别是视觉媒体, 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 他认为, 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
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假的, 是模拟式的。
当然他用的不是" 假" 这个词, 而是援引了法国理论家波德里亚的一个词:simulacrum, 意即" 摹拟的假相" 。
" 假相" 事实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真相, 真实的生活反而被抽掉了, 生活中展现的正是这种" 假相", 或称" 模拟象" 。
所以说电视的视觉影响对于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另一个现象就是所谓高级文化和普通文化的融合。
当时现代主义所揭示的几个重要的立足点都已经被打破了。
比如, 在思想上, 现代性所标榜的是个体的建立, 是一种理性, 是对于前途的乐观。
杰姆逊教授认为这些在后现代时期都已经改了。
而最主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