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三)MRI检查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三、垂体腺瘤
(一)临床与病理 1 、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2、 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
分界清楚。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 3、 较大肿瘤可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偶
可钙化。 4、临床有压迫症状和内分泌亢进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 ,鞍底下陷。 2、CT:
平扫CT 5 软组织窗
平扫CT 6 软组织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增强 ①脑实质 ②血管 ③颅内其他结构
(1)内外板、气体 T1WI低或无,T2WI 低或无 。
(2)脑血管 T1WI和T2WI均呈低 信号。
T2W (3)脑脊液T1WI低 T2WI 高I 信号
2、CT平扫显示鞍区囊性病变,可有钙 化。肿瘤囊壁及实性部分可强化。
六、转移瘤
(一)临床与病理
1、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 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 状腺癌。
2、幕上多见,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3、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常发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少数发生钙化。 4、小病灶大水肿。 5、肿瘤血供丰富。 6、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水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年人。 (2)桥小脑角综合征。 (3)高颅压。
(二)影像学表现
1、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类圆形或 半圆形。
2、常伴有内耳道扩大。 3、CT上多为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 杂密度。
4、肿瘤较大时,有占位征象。 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CT
3
学习难点
1.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2.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颅骨病变:骨折、炎症和肿瘤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协助定性、定位
26
基本病变表现-CT、MRI
27
疾病影像表现
28
胶质瘤
组织类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分级:I级星形细胞瘤、II级成星形细胞瘤、III、IV级
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影像表现:
平片:颅高压、肿瘤定位征 脑血管造影:现少用 CT、MRI:
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脑室内
组织类型:合体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
型、成血管细胞型
影像表现:
CT、MRI:CT平扫或T1W呈等或略高密度/信
号,T2W等或高信号,常有钙化,与脑膜广基相连, 界清,有占位效应,瘤周水肿无或轻,均匀明显强 化,MRI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14
正常表现-MRI
15
16
17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颅高压征:颅内占位病及继
发脑水肿或脑积水 儿童:
头颅增大、囱门增宽、颅板变 薄、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
成人:蝶鞍改变
鞍背和鞍底骨质模糊或消失
18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脑瘤定位征:
局限性颅骨变化:破坏(恶性肿瘤)、增生(脑膜瘤) 蝶鞍改变:增大(鞍内型)、扁平(鞍上型)、双鞍底
MRI:T1W稍低信号,T2W等或高信号
33
垂体瘤
C+-
C+
T1W
34 C+
垂体瘤
T1W
T2W
C+
T2W
T1W
35
听神经鞘瘤
影像表现:
CT、MRI:桥脑小脑角池内CT平扫或T1W等、低或高,
CTA:静脉团注水溶性碘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
1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1.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2. 正常影像表现及其变异 3.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
2
第一节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颅脑
1. 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切位 2. 脑血管造影 3. 脑CT 4. 颅脑MRI 5. 气脑造影及脑池造影:少用
-
12
-
13
-
14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颅脑CT
1.自颅底至颅顶轴位扫描可显示的重要结构:四脑室、 岩锥、内听道、桥小脑角池、垂体窝、鞍上池、四叠 体池、基底核、内囊、胼胝体、三脑室、丘脑、松果 体、侧脑室、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脑灰质、大脑 白质、大脑纵裂等
2.平扫:脑室、脑池、脑沟、脑裂呈低密度;脑实质呈 软组织密度,皮质略高于髓质。
小病变、了解血供
3. MRA:脑血管病筛查 4. 特殊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
(DTI)、灌注加权成像(PWI)、MR波谱、脑功能皮层定 位成像(fMRI)
-
5
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一.脊髓
1. 脊椎X线平片:正位、侧位、双斜位,间接判断
脊髓异常,作用有限
2. X线椎管造影:有创,已被MRM替代 3. DSA检查:椎管血管畸形、脊髓肿瘤的辅助诊断
中等高 流空
-
23
正常影像学表现
五.脊髓CT
➢硬膜囊平扫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椎管内;神 经根鞘呈直径1~3mm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侧隐 窝内。
六.脊髓MRI
➢位于椎管中心的带状影,呈中等信号,周围环绕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蛛网膜下腔。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伴意识障碍 ✓ 2)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区、脑桥、小脑
血清:55-65%
血液的CT特点
红细胞:35-45%
✓ 3)病理特点:脑小动脉微型动脉瘤或玻璃样变,破裂 出血,产生占位,推移周围脑组织

胶质瘤,Cho升高,Cr、NAA降低,有Lac峰
急性脑梗死, Cr、NAA降低,有Lac峰
5、功能性MR(fMRI): ✓ 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
生理过程和物质代谢等功 能变化,主要包括 ✓ (1)MR扩散加权成像 (DWI):反映水分子的 扩散速度,主要用于急性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脑肿 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间脑: ✓ 丘脑、松果体、下丘
脑、视束、漏斗、垂 体及乳头体。 4)脑干: ✓ 包括中脑(四叠体、 导水管周围灰质、红 核、黑质、大脑脚)、 脑桥、延髓。
脑深部结构-分区:
✓1)基底节:尾状核 头、体部,壳核 及苍白球组成。
✓2)脑白质:半卵圆 中心、内囊、外囊、 胼 胝体等。
5)脑室系统和蛛网膜 下腔:
40HU) ✓ 慢性(>22天):低密度(0-20HU) ✓ 反复出血呈混杂密度;外伤史可能不明确
2020/3/16
✓ 常伴脑挫裂 伤或脑内血 肿,占位效 应较明显
✓ 硬膜外和硬 膜下血肿可 合并存在, 统称为颅内 脑外血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CT T1WI
T2WI T2WI T1WI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一 引言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 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
断有重要价值 ✓ 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应用范围限度很大 ✓ 80年代以后诊断主要靠CT、MRI
二 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 3、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 4、MRI(核磁共振成像)
脊髓病变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纵裂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 1、脑CT:
灰质(较高密度):灰白色 白质(较低密度):灰黑色 基底节(较高密度):灰白色 骨和生理性钙化(高密度):白色 含脑脊液的脑室、脑沟、和脑池(低密度):黑色
❖ 1、脑出血: CT:
1、急性期: 1)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
形或不规则团块;
2)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 3)局部脑室受压移位。 2、吸收期:
血肿周围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
3、囊变期:
1)软化囊腔
2)脑萎缩
MRI :
1、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 号
2、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 呈高信号低信号
脑萎缩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 2、脑梗死: 1)缺血性 2)出血性 3)腔隙性
3、脑萎缩:
1)脑沟、脑室和脑池增宽 2)脑白质疏松:白质密度不均匀
减低但高于梗死灶。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四)颅内感染
1)结核性脑膜炎: 脑膜渗出、肉芽肿为其基本病变,可合 并结核球、脑梗死和脑积水。
※ 2、新生儿颅内出血: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七)脑软化
❖ CT: 脑局部呈液性密度,周 围伴有负效应。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八)脊髓病变
❖ 1、椎管肿瘤:
分类: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硬膜 外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窗宽/窗位
1000
-1000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转移瘤
3、CT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MPR MIP VR SSD
3、CT扫描
CTA: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部分取代DSA功能。 优点:
脑梗死 CBF
发生脑坏死
脑梗死 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梗 死,其他脑细胞可能有不同程度 受损
脑梗死
坏死过程
炎性反应过程,多核白C,微血 管长入坏死组织 胶质C增生 空腔 空腔结构 周围纤维胶质增生带 ;腔内:液体 +纤维血管网
脑梗死及其阈值和膜衰竭 CBF阈值电衰竭 15-20%以下
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运转受障启动 神经细胞死亡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三、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
高密度:
脑出血、钙化、富血管肿瘤
低密度:
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等密度 混杂密度
脑挫伤(出血,水肿)
脑膜瘤钙化
脑 梗 死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正常颅脑CT表现
MR信号表现
T1WI
T2WI
水-------------低信号-----------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ppt.(ppt)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ppt.(ppt)

脑梗塞的CT表现
缺血性梗塞时间-密度的演变
• 急性期(1-5天)
8小时以前CT常为阴性 (最早4小时) 低密度,楔形,边界模糊,
占位效应(颅内病变由于体积增大引
起的脑沟、脑池消失,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 亚急性期(6-21天) 10%可为等密度“fogged” or isodense 模糊效应 增强扫描,脑回样增强
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弥散成像( DWI )
• 原理:利用水分子的扩散特性
• 作用:提高急性期水肿诊断敏感性和特 异性有效方法(梗塞),帮助鉴别肿瘤 的性质
灌注成像(PWI)
• 原理:局部微循环的状况 • 作用:与常规增强扫描互为补充帮助鉴别
肿瘤的性质;与DWI结合,显示半暗带
吸收期 第3-7天 血肿开始溶解
密度减低
囊变期 2月
完全吸收或囊性变 低密度,可以接近 脑脊液
脑内出血,磁共振图像的演化过程
时间 (日)
<1
0~2
2~14
10~21 ≥21
红细 胞 完整
完整
完整
溶解 溶解
血色素状态
氧合血红蛋白 (Oxyhemoglobin)
去氧血红蛋白 (Deoxy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 (Met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 含铁血黄素/铁蛋白 (Hemosiderin/Ferritin)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
• 颅外伤 • 鞍内及蝶鞍附近病变 • 提示颅内高压 • 松果体生理钙化的移位 • 发现病理钙化 • 显示颅骨本身病变
血管造影 Angiography
• 常规血管造影 1、经颈动脉直接穿刺法 2、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重点 难度及 普及性
动态 观察 易, 普及
肺, 骨骼 易, 普及ຫໍສະໝຸດ 胃肠钡餐 血管造影全身
中枢神经 心脏关节 易, 不普及

易, 普及
易, 普及
各种检查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应用: 应用: X线检查:颅骨结构,颅内钙化,脑血管 线检查:颅骨结构,颅内钙化, 疾病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 疾病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 CT检查:头颅外伤,炎症,肿瘤, CT检查:头颅外伤,炎症,肿瘤,占位性 病变的定性定位… 病变的定性定位… MRI检查:脑和脊髓病变的诊断. MRI检查:脑和脊髓病变的诊断.
Good Morning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
• 第一章 检查方法 第一节 X线检查 第二节 CT检查 第三节 MRI检查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叙述各种影像 检查过程. • 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 能指导患者根据病史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 有崇高的医德医风;能够为患者的利益着想.
• X线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已有百余年历史 尽管现代成像技术如超声、CT和MRI 对疾病诊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但 并不能完全取代X线检查。一些部位如 胃肠道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而骨骼系 统和胸部也多首选X线检查
X线诊断的限度
• 中枢神经系统、肝、胆、胰和生殖系 统等疾病的诊断主要靠现代成像技术, 而X线检查的价值有限
Hounsfield和Cormack因发明CT获得 Hounsfield和Cormack因发明CT获得 197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7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G. N. Hounsfield 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EMI London
A. M. Cormack Tufts University Medford, MA, USA
如 何选择 检查方 法呢? 法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1.位于颅内的脑 1.位于颅内的脑 2.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2.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医学影像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 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 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 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 化,以达到疾病诊断的目的
• • • • • • 钙化显示不如CT 肺显示不佳 心脏起搏器或者体内有磁性物质时禁忌 ICU病人不宜MR 常规检查时间长,胸腹部检查受限 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普及难
各种影像方法的比较
X线 透视
创伤性 辐射 无 有
X线 平片
无 有
X线 造影
DSA 微创
CT
无 有
MR
无 无
超声
无 无
腹部, 心脏
医学影像学的作用
• 影像科成为在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 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临床科室 • 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不断地 提高,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
伦琴因1895年发现X 伦琴因1895年发现X射 线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 学奖。
X线摄影 线摄影(radiography) 线摄影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案例分析
1.患者,25岁,因外伤入院,医生希望了解患者颅 骨骨质有无异常,建议首选哪一种影像检查 方法: A.X线检查 B.CT检查 C.MRI检查 D.超声检查
案例分析
2.CT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对 小血管的显示能力与血管造影(DSA)相比: A.CT病变显示能力不如DSA B.CT病变显示能力强于DSA C.CT与DSA对病变的显示能力一样
哈佛大学 珀赛尔(E.M.Purcell)
1946年 Purcell和Block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MR设备 MR设备
MR图像特点 MR图像特点
• • • • • 多参数灰阶图像:T1W、T2W 多方位断层图像 流空效应 MRI对比增强效应 伪彩色的功能图像
MR诊断的限度 MR诊断的限度
经典CT扫描仪 经典CT扫描仪
CT图像特点 CT图像特点
不同灰度象素矩阵构成 (体素-象素-图象) CT值说明密度,单位Hu (定量) 值说明密度,单位 值说明密度 断面图象,无重叠 断面图象, 可进行冠状面、 可进行冠状面、矢状面的重建 崭新的存储方式
核磁共振现象发现者
斯坦福大学 布洛赫(F.Blo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