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CPA第三大常见肿瘤为表皮样囊肿,它起源 于神经管闭合时正常的上皮细胞,其大小往 往随着肿瘤内衬鳞状上皮脱落所产生的角蛋 白和胆固醇结晶的增多而增大。匍匐样生长, “见缝就钻”为特征性表现,对邻近结构无 推压现象。
精选ppt
15
T1WI上略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上略低于 脑脊液信号,内部信号通常不均匀,信号强 度取决于角蛋白和胆固醇含量的多少;增强 扫描无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分为管内型和管外型。前者指肿瘤起源于听神 经的管内段,伴有内听道的扩大;后者指肿瘤起源于听 神经的管外段,主要在桥小脑角池生长,可不伴有内听 道扩大。
精选ppt
11
听神经瘤可以双侧发病,叫做神经纤维瘤病 Ⅱ型,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常伴发脑膜瘤、 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其他神经系统 肿瘤。
精选ppt
14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多见于中 年女性,是CPA第二大好发肿瘤,大部分位 于颞骨岩部后面近内听道口。脑膜瘤血供丰 富,以宽基底与岩骨呈钝角相连。MRI表现 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变化较大,周 围可伴水肿,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如果肿 瘤细胞浸润邻近硬脑膜,可使其增厚,强化 可出现脑膜尾征
Ⅷ 左侧听力严重下降,AC<BC,右侧听力正 常,AC>BC,weber试验居中。
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运动系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感觉系统:肢体痛温觉、触觉正常。深感觉 正常。
精选ppt
6
反射:腹壁反射对称引出,四肢腱反射正常, 双侧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
共济运动:Romberg征阴性,左侧指鼻实验 阳性,轮替实验阳性,跟膝径实验阳性。右 侧肢体正常。
病理反射:双侧Hoffman征阴性,Babinski征 阴性,Chaddock阴性。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价值
【 摘要 】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 P 区肿瘤的 MR 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 的 C A) I 20例 C A区肿瘤的 MR 表现 , 0 P I 并归纳分析其 MR 特征性表现。结果 2 0例 C A区肿瘤其 中听神经 / 0 P
瘤9 6例 , 脑膜瘤 3 , 6例 三叉神经瘤 6例 , 胆脂瘤 ( 表皮样囊肿 ) 0例 , 网膜囊 肿 8例 , 管母细胞瘤 8 3 蛛 血 例, 室管膜瘤 4例 , 小脑星形细胞瘤 6例 , 髓母细胞瘤、 脑脓肿、 脑转移瘤各一例。年龄 2— 2岁。各种桥 8 小脑区肿瘤均有其特殊征象 。结论 MR 在 C A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中具有重要 价值 。 I P 【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 ; 听神经瘤 ; 脑膜瘤 ; 三叉神经瘤 ; 胆脂瘤
2 结果
2 1 C A区肿瘤的类型 20例 C A肿瘤 中, 中良性肿瘤 . P 0 P 其 18例 , 8 恶性肿瘤 l ; 内肿瘤 2 , 2例 脑 4例 脑外肿瘤 16例 ; 7 实
囊变 , 一般 呈卵 圆形 或 半 圆形 , C A 向幕 上延 伸 时常 见 自 P “ 逗点征 ” MR 平扫多呈 等 T 、 , I l 等 或 稍长 T 2信 号 , 因此 不难作出鉴别。听神经瘤 与后颅 窝三叉 神经瘤鉴别 : 者中 后
0. mo / g。 2m Lk
肿瘤易于囊变 , 可表现 为小部分 囊变 、 大部 分囊变 和完全囊 变 3种 。本组病例中 , 6 有 2例听神经发生囊变 ( 占昕神经瘤 6 % ) 其 中完全囊 变 1 4 , 6例 ; 三叉神 经瘤 有囊变发生 ( 6例 占 三叉神经瘤 10 ) 未见完全囊变 者 , 脑膜瘤则 不易发生 0% , 而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 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 组织的毗邻关系,判断肿瘤的性质 。
病理学诊断
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 行病理学诊断,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及具体类型。
鉴别诊断方法与要点
脑积水
脑积水时脑室系统扩大,但桥小 脑角区肿瘤不会引起脑室扩大,
详细描述
MRA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技术,能够显示肿瘤的血管结构,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为手术切除和放疗提供 重要参考。
X线检查
总结词
X线检查是一种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有限。
详细描述
X线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和颅 骨病变,对于脑实质病变的诊断价值 较低。在某些情况下,X线检查可以 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帮助排除其他骨 骼病变。
表皮样囊肿
01
02
03
总结词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的良性 肿瘤
详细描述
表皮样囊肿通常位于桥小 脑角区的中线部位,呈圆 形或椭圆形,质地软。
影像表现
CT扫描显示低密度肿块, 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 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蛛网膜囊肿
总结词
脑脊液填充的良性囊肿
详细描述
蛛网膜囊肿通常位Βιβλιοθήκη 桥小脑角区,可压迫脑组织引起症状,多为 先天性。
感觉障碍。
影像表现
03
CT扫描显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
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脑膜瘤
总结词
起源于脑膜组织的良性肿瘤
详细描述
脑膜瘤通常位于硬脑膜上,生长缓慢,可压迫脑 组织引起症状。
影像表现
CT扫描显示高密度肿块,MRI显示T1等信号、T2 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桥小脑角肿瘤CT与MRI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肿瘤CT与MRI鉴别诊断
徐庆云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04(014)003
【摘要】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0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1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各种桥小脑肿瘤均有其CT与MRI的特殊征象.结论:CT与MRI在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181-183)
【作者】徐庆云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浙江,长兴,31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R730.44
【相关文献】
1.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徐焱;陈波;常惠贤;金艳;刘金来
2.浅谈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张奎涛;周俊卿
3.CT、MRI对桥小脑角肿瘤的鉴别诊断探讨 [J], 陈韵彬;段青;潘建基
4.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蒋玮丽;彭红芬;董进;张东友
5.浅谈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未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MRI诊断
T z wI 多数呈等或稍高信 号( 见图 2 ) 。增强 扫描肿 瘤多 明显
强化 ( 见图 3 ) , 并 可见 “ 脑膜尾征 ” , 脑膜尾征是与 肿瘤 相连的 硬脑膜 、 蛛网膜 增 强所致 。有学 者研究 , 脑 膜 尾征是 脑膜 瘤
体周 围有水肿 ; 1 2例 同侧桥小 脑 角池增 宽 , 7例 同侧 小脑 半 球及第 4 脑室受 压 ; 9例 T wI 上 与脑皮质信号相 似 , 呈 等信 号, T 2 wI 呈 等 或 略 高信 号; 5例 呈 T wI 稍 低 于脑 皮 质 信 号, T 2 wI 呈 高或略高信 号 ; 2例 T wI 、 T z wI 上 呈不 均匀 混 杂信号显示 ; 5例瘤体 内见 点片 状 r r 】 wI 低信 号 T 2 wI 低 信
形低信 号( 见图 1 ) , 本组病 例有 1 2例 可见 到此征 象 , 占总病 例的 7 5 。对 于此低信号环 的形成机制 目前意见尚不统一 ,
有学者认 为此包 膜是 由肿瘤 周 围的小 血管 、 薄 层脑 脊液 、 神 经胶质增生带及受压萎 缩的脑皮质组成 [ 2 ; 也有人认 为是 由 纤维组织 和大量 肿瘤滋 养血 管构 成 , 无论 其形 成机 制如何 , 包膜是脑外 肿瘤 的特征, 对肿瘤 的定位诊 断意义重大。1 6例 中, 女 l O例 , 男 6例 ; 年龄 3 O ~
6 6 岁, 平均年龄 4 8岁 ; 临床表 现分别有头疼 、 面部麻木 、 听力
下降 、 闭 目困难 、 走路不 稳等症状 。
1 . 2 方法
1 6例均行 MRI 平 扫+增 强 。采 用 GE s i g n a 3 . 0
瘤 的 MR I 影像进 行 回顾 性分析 , 探 讨桥 小脑 角 脑膜 瘤 的影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影像诊疗
(左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
男,28岁,体检发觉右桥小脑角区肿瘤2年 右神经鞘瘤(舌咽神经)
(桥小脑角区肿物)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
(右鞍旁跨中后颅窝底区)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囊变出血
F-45Y,陈发性双耳听力下降1年余
神经纤维瘤病 Ⅱ型
二、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旳帽状细胞,亦好发 于桥脑小脑角区,多见于中年女性
神经鞘瘤:沿神经束生长,相应神经可增粗并强化, 肿块可囊变、出血,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脑膜尾征 表皮样囊肿:DWI高信号,无强化 蛛网膜囊肿:脑脊液信号,无强化
脑膜起源:脑膜瘤;脑膜转移癌 囊肿类: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 副神经节瘤:颈静脉球瘤 其他:(髓母细胞瘤,脊索瘤等)
一、听神经瘤
听神经鞘瘤;占CPA肿瘤旳70-80%,一般发生 于成人
起源于听神经旳前庭神经支旳施万细胞,早 期位于内听道内生长,引起内听道扩大,后 期逐渐延伸入桥小脑角区生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Ⅴ.三叉神经
1.为最粗旳颅神经,混合性 神经,有感觉根和运动根
2.经桥小脑角池上份,行向 前外侧进入Meckel腔,在腔 内感觉根与三叉神经节相连, 运动根经过节下面进入下颌 神经
3.分支:眼支,上颌支,下 颌支
Ⅶ.面神经
• 面神经由较大旳运动根和 较小旳中间神经构成,自 桥延交界处外侧出脑后入 内听道,入面神经管,再 由茎乳孔出颅
2、假如是发生于脑实质内旳肿瘤:小 圆细胞旳恶性肿瘤,核空泡状,部分呈神经 节细胞样分化,免疫组化S-100(+), CD99(+),CD56(+),不除外原始神经外胚 叶肿瘤(PNET)伴部分节细胞分化。提议: 结合临床,确认肿瘤是脑实质内还是脑实质 外以及与听神经旳关系。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病史:患者,男,24岁,中耳炎病史10余年,因间断发热、头痛,走路不稳一周入院。
如图1-11(1-2为T2WI轴位,3-4为FLAIR轴位,5为T1WI轴位,6为T1WI增强轴位,7-8为T1WI增强矢状位,9为T1WI增强冠状位,10为DWI,11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基础影像解剖:图12图13图12-13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白色箭头所示颞骨乳突内气体及骨质均呈低信号。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11所示左侧内听道未见异常(绿色箭头)。
左侧颞骨乳突骨质破坏(黄色箭头),左侧颞部乳突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无强化,DWI 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棕色箭头),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病灶似见分隔及包膜,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病灶周围见大片水肿信号影(蓝色箭头)。
黄色箭头:左侧颞骨乳突区骨质破坏,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增强无强化,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棕色箭头: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其内似见分隔,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
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蓝色信号:病灶周围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 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
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gn ( 1 ) ruieI ig T ,ot 一w i tdi a ig T WI add fs n— e he aig D ) R sl : w1 n e he g ( 2 ) n iu i w i ts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桥 小 脑 角 ( e e e o o t e a ge C A) 位 于 小 脑 、 C r l p ni n l , P 是 b 1 n 脑 桥 和 颞 骨 岩 部 之 间 的不 规 则 间 隙 , 颅 内病 变 尤 其 是 占位 性 是
是 舌 咽 、 走 、 神 经 和 小 脑 下 后 动 脉 及其 分 支 。 P 由脑 脊 迷 副 CA
・
7 0・ 2
中 国 临床 医学 影 像 杂 志 2 1 年 第 2 01 2卷第 1 0期 JC i Ci dI g g 2 1 V 1 2 N . hn l Me n mai 0 1 o 2 o1 n . 0
综 述
桥 小 脑 角 区域 病 变 的 C T和 MR 诊 断 I
位 、 否强 化 及 信 号 特点 将 其 进 行 分 类 并 提 出该 区病 变 的 诊 是
C A是 位 于 小脑 、脑 桥 和 预 骨 岩 部 之 间 的 不 规 则 间 隙 , P 其 前 外 侧 界 为 颞 骨 岩 部 内侧 壁 ,后 界 为 小 脑 中脚 和 小 脑 半 球, 内侧 界 为脑 桥 基 底部 和 延 髓 上 外 侧 , 方是 小脑 幕 . 方 上 下
S l Yu- h n , W AN G Zh n qi il ze o g- u
.
Xuh u Me ia olg ,Xu h u  ̄a g u 2 1 0 ,C ia z o dc l C l e e zo n s 2 0 2 hn , "
2 eat n o dclI aig N ni eea H si aj g C mm n ,N ri 1 02 hn) .D p r t f Me i m gn, ajn G nr opt o N ni o a d a "g 2 0 0 ,C i me a g l l af n qn a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脉球瘤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宽约。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着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着。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分型法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 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于 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 I型肿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发展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池 4、病灶明显强化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分别组成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上颌神经,经经。
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节,47%起自中后颅窝神经,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跨中后颅窝之间。
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痹等症状。
形或哑铃形肿块,等或低密度。
瘤周多无水肿。
肿瘤有强化,较小实骨岩谷尖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但内听道正常。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分无强化.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左侧听神经瘤
• 平扫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影,边界不清晰.
• 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轮廓变清晰.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右侧听神经瘤
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第四脑室稍受压.
右侧听神经瘤
• 大体标本呈球形,有硬的包膜,生长缓慢,向脑
组织方向呈膨胀性生长。组织学上表现纤维化, 肿瘤血管丰富,合并退行性变,如砂粒体形成和 囊性变。软脑膜是脑组织和肿瘤的分界,肿瘤压 迫可导致大脑皮质缺血性坏死和肿瘤周围广泛水 肿。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犯 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或脑膜瘤颅骨增生 是一大特点。也有相应部位的颅骨膨出变薄的。 少数脑膜瘤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颅内肿块效 应与颅骨增生的表现较轻。
信号,境界清楚 T2加权示肿瘤呈很高信号 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多环形强化
右侧巨大听神经瘤囊变
T1加权示右侧桥小脑区巨大肿瘤,实质部分 呈稍低信号,囊变部分似脑脊液样低信号 T2加权示囊变部分呈很高信号,实质部分信 号较囊变部分低 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左侧听神经瘤
• 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T2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1.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病因病理]
• 听神经瘤是后颅窝中最常见的颅肿瘤,占
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约75%-80%
• 绝大多数 为单侧 • 发病年龄30-60岁 • 听神经瘤一般由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
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
• 易发生囊变和脂肪或黄色瘤池可疑低密度影 • 增强扫描后见一不规则花环样增强影
左侧听神经瘤(早期)
• 平扫左侧内听道稍见扩大,其内含有较小异
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附120例分析)
al a e n e w n l c s su d r e t MRI c n pu n a c d MRI Re u t : n 1 0 c s s a o si n u o 5 c s s a l se h n e s . s l I a e , c u t e r mai 4 a e ,me i go s 2 c n n n ima
例 、 绵状 血管瘤 5 肿瘤 位于左 侧桥小 脑角 区 占6 , 海 例. 4例 位于 右侧桥小 脑角 区 占5 例. 前定位 准确率 为 9 术
10 定性准确 率达 9 . 结论 : R 在桥小脑 角区肿瘤 的诊断与鉴 别诊 断中具有较 高价值 , 0 %, 7 %. 5 MI 可作为 桥小
经 手术及病 理证实 的桥小脑角 区肿瘤 10 , 2 例 全部病 例行 MR 平 扫加增 强检查. I 结果 : 本组 10 中 , 中听 2例 其
神 经瘤 4 例 、 5 脑膜瘤 3 例 、 叉神 经瘤 6 、 7 三 例 表皮样囊肿 8 、 网膜囊 肿 7 、 例 蛛 例 胶质瘤 6 、 管网状细胞瘤 6 例 血
S UN i g n ,L U Z i y n , HANG Xi - a g ZHOU D n - h ,S Zh - a g I h - o g Z u fn , o g z e HANG C a h o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
(一)听神经瘤
1 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8 . % 0 . 来源:内听道前庭神经支施万细胞鞘 2 . 常见于3 3 - 0 0 6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 生长: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 4 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角池。随着肿瘤的扩大,脑干受压移 位,患侧小脑半球也受影响 . 临床表现: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 5 可并有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 三叉神经麻痹
(十)血管母细胞瘤
5 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即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完全实质性肿 . 瘤,形态不规则,C T 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 等混杂密度。MR I 信号常很不均质,T WI 呈稍低或很低混 1 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瘤血管, T WI 肿瘤实质呈高信号,异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实质 2 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节而没有囊腔,肿瘤 为大结节,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 常显著的强化,常不均质,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一)听神经瘤
. 6 影像表现 C T :平扫示边界较清楚的等、低或混杂密度,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发生囊 变、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骨质的吸收 、破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 囊性肿瘤可呈环状和多环状强化。 MR: T W 1 I 呈等低混杂信号,T W 2 I 等高混杂信号。 DWI 上肿瘤呈等低
(八)脉络丛乳突状瘤
. 1
右侧CPA区脉络从乳头状瘤 A CT呈不规则略低密度 B T1WI呈混杂信号,内有略高信号 C 增强后明显强化
(九)转移瘤
. 1 小脑四脑室区转移瘤是成人该区最常见的肿瘤。多数肿瘤位于小脑半 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需要与桥小脑角的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 2 靠近桥小脑角的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单发转移瘤通常比较大, 其内通常有多发不规则坏死灶,C T 呈现低、等混杂密度,等密度区为转 移瘤实质部分,低密度区为坏死。T W 1 I ,呈等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混 杂信号的原因是肿瘤内坏死。T W 2 I 肿瘤实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坏死 部分呈高信号。转移瘤周围常有较明显的水肿存在,水肿在C T 扫描呈低 密度,T W 1 I ,低信号;T W 2 I 高信号。 C T . 3 和MR I 肿瘤实质成分明显强化,强化区可为厚壁环状,结节状,斑 片状,周围水肿不强化,转移瘤坏死严重时可呈室管膜瘤
桥小脑角区肿瘤MRI诊断分析
2 1 4月第 1 卷 第 1 0 2年 0 2期
・
临床研究 ・ 1 4 l
脉细 弱、烦躁不安 等休克症状 ,一旦 出现应 立即处理 ,必 要时手术治
肺部 并发症而且其 他内脏并 发症都 显著减少 。因此应防止 或减少休 克 和 全身 性感染 的 发生 ,保持 呼 吸道通 畅 ,紫绀 、呼 吸 困难 的患者 吸
痰排 出。
压 疮 老年 烧 伤患者 发生 率较 高 ,特别 是 特殊 部位 的烧 伤 ,如背 部 、臀部等骨突 出部 ,由于体质 弱、体位 限制、护理不周 等因素均可 发生压 疮 ,压疮 一旦 形成 ,溃疡 可深 达骨骼 ,有 时 可形成 坏疽 性压 疮 ,向周围扩展 ,如不积极治疗 可导致死亡 。因此应加强 护理 ,防止
1 9 6 65 9 4:3— .
侧 。多数老年烧 伤患者 有慢性 气管炎、成为肺部感 染的诱 因之 一。实践证 明 ,如
果能 平稳的渡过体 液渗 出期 ,不 发生 严重的休克 和全身性感染 ,不仅
[] 谢 宝璋 . 2 老年烧 伤并 发症 的护理【 . J实用护 理杂 志, 8 , (6: . 】 1 71 1) 5 9 1 5
3讨 论
氰咪胍 、雷尼替 丁等抗H 受体 药物【 1 . 。注意腹 部症状 、脉搏、血压 的
变化 ,如 发生面色 苍白 、冷汗 、脉 细速、烦躁不安 等休克症状 ,应 行
胃肠减压、抗休克、输血等保守治疗 ,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食
欲不好 ,腹胀 、腹泻 、便秘等消化功 能紊乱症状 ,要消除患者精神 因 素 ,调节 饮食 ,合理 应用抗生素 ,防止菌群失调 而致腹泻 ,对症处 理
压疮 的发生 ,一 旦发生应积极 治疗 ,加强创 面换药 ,勤翻 身、按摩 , 防止受压 ,可用 气垫圈使创面 置空 ,有条件 的用气垫床 ,床上捕吸水 性强 的纱布 垫 ,潮湿后及时更换 ,特别注意骨 突部 位。 2结 果
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分析
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分析
陈艳君;张玉东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17(023)018
【摘要】目的:探析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患有脑桥小脑角区病变56例患者为研究资料,经病理活检,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脑桥小脑角区病变症状,通过采取MRI和CT检查,对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MRI对动脉瘤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和定位诊断率情况均是100.00%,与CT检查比较相对较高(P<0.05),但比较其他脑桥小脑角区病变定位诊断率时,CT检查与MRI检查组间数据对比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相比CT检查,采用MRI检查脑桥小脑角区病变,能取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陈艳君;张玉东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成都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2.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效果比较
3.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诊断中的定位价值与CT,MRI,EEG的对比分析
4.MRI与CT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对比分析
5.MRI与CT诊断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以及影像学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桥小脑角区的解剖: 桥小脑角区由延髓、桥脑与小脑组成,被脚间池环绕,为 一潜在间隙,内侧辟有小脑、脑桥、延髓,上有发出颅神 经的凹陷;外侧辟有内耳道及颈静脉孔等,其内的神经血 管关系紧密;底为脑桥臂;顶为小脑幕,最上层容纳三叉神经 和外展神经,稍下层可见听面神经束自脑桥髓状沟和内耳 门越过桥小脑角,面神经在内耳门前上部,耳蜗前庭神经 位于后上方,小脑前下动脉穿经面神经和耳蜗前庭神经之 间;下层自延髓至颈静脉孔,低位颅神经位于此,并见小 脑后下动脉与之紧密相接;底层为桥小脑角的下方延伸部 分,相当于枕骨大孔层面,脊髓和位于齿状韧带前面的副 神经脊根。桥小脑角的这种解剖结构决定了该部位肿瘤的 多发性和多样性的临床特点。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 MRI诊断
• 桥小脑角区是一个特定的位置,该区是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 桥小脑角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6.0 %~13 %,故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 别诊断十分重要。按发生率依次是听神经瘤(60%—80%)、脑膜瘤 (8%—10%)、表皮样囊肿(5%)、其他脑神经鞘瘤(2%—5%)、 血管性病变(2%—5%)、副神经节瘤(1%—2%)、室管膜瘤和脉 络丛乳头状瘤(各占1%)、其他病变如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脂 肪瘤、脑干及小脑星形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等少见,其发生率均 不到1%。因其起源多,发生肿瘤的种类多,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学表 现,在临床上又有许多相同症状而难以定性。桥小脑角含有重要的解 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定性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尤为重要。 该区占位性病变多发生在脑外,极少数发生在脑内。从病变的性质上 来看即可是实性,也可 是囊性,约三分之一为囊性,其中仍以听神经 瘤囊变为最常见,其次是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以及其他脑神经鞘瘤 囊变。该区肿瘤常有双侧桥小脑角不对称,同侧小脑、环池、四叠池 及四脑室常有受累。 该区占位性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听力下降、面瘫、共济失 调等。
• 1、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肿瘤,肿瘤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的前庭 神经,好发于鞘膜的许旺氏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脑神经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5.0%~10.0%,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60 %~80 %。听 神经瘤生长缓慢,有包膜,多为实性,肿瘤较大时多囊变、坏死、出 血,钙化较少见。大多为单发,若并发神经纤维瘤Ⅱ型时为多发。可 分为管内型和管外型肿瘤起于听神经的管内段,成为管内型肿瘤;肿瘤 起自阻力小的管外段,在桥小脑角池生长,成为管外型肿瘤肿瘤。 75%~90%的病人内听道口扩大。根据肿瘤的这些特点,无论是CT 或MRI,只要显示增粗的听神经根或扩大的内耳道诊断不难。但MRI 能直接显示听神经束,特别是对微小听神经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 听神经瘤≦15mm称微小听神经瘤,CT显示不清或可疑,但MRI轴位 T1WI上即清楚显示增粗的神经根。因此,我们认为微小听神经瘤的 定性诊断,MRI可作首选。
• 5、胆脂瘤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 织肿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0%~2.9%,好发于青壮 年人,以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约占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 5.0%。该肿瘤是神经管闭合期,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 致,其内含有丰富的类脂肪、胆固醇等。该肿瘤呈囊性, 形态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可包 饶血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周围常无明显水肿,占 位效应轻微。CT平扫多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 密度常略高于脑脊液密度CT值常在0~20HU,在T1WI上 呈较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 桥小脑角区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其他病变如蛛 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脑干及小脑星形细胞瘤、 转移瘤等少见,其发生率均不到该区肿瘤的1%。 总之CT、MRI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肿瘤本身的特征和邻近结 构所受影响,故对桥小脑角区肿瘤诊断上有其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于听神经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十分可靠,而对于 一些少见的,不典型的无特异表现的肿瘤,例如:胆脂瘤、 血管母细胞瘤、脊索瘤等在定性诊断中仍有一定的困难, 分仍需借助手术病理确诊。
• 4、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可分为三种类型:大 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和实质型。大囊小结节型 常见,大多病例均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 T2WI上呈等高信。大囊小结节型虽平扫时难以定 性,但增强扫描显小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即 可确诊,需与蛛网膜囊肿及胆脂瘤鉴别,蛛网膜 囊肿多位于脑外,信号多与脑脊液相似,且壁薄, 不强化。
• 3、三叉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之一。它发生于其感觉 支的许旺氏细胞鞘,好发年龄为30~40岁,女性较为常见; MR1显示三叉神经瘤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的肿块,具 有跨颅窝生长的趋势,可位于桥小脑角部分经小脑幕切迹 孔伸入颅中窝或大部分位于颅中窝下延至桥小脑角。MRI 示肿瘤T1WI信号强度等低,T2WI信号强度低于脑脊液信 号。三叉神经瘤的影像特征与听神经瘤相似,鉴别时显示 三叉神经十分重要,冠状位扫描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三叉 神经,同时三叉神经瘤的中心偏离内听道,位于其前内上。 较小的三叉神经瘤与其它良性神经病变如神经炎、结节性 硬化等均可表现为桥前段神经增粗,暂时性强化明。因此 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三维成像是十分重要的。
• 8、脊索瘤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颅内脊索瘤更 是少见,多发生在颅底蝶枕部(枕骨斜 坡),它起源于胚胎的脊索残余,占颅内 肿瘤的0.1%~0.67%,好发于30~50岁。 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状,CT平扫多呈混杂 密度或略高密度。典型的病例具有明显的 骨质破坏及肿瘤内散在结节状钙化特征 (钙化率高达33.3%~69.6%),增强后强 化较明显较均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6、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位于脑实质 内或硬脑膜外。桥小脑角区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 见,多呈类圆形,可分叶,边界清晰,多见出血, 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无水肿,邻近颅骨可发生破 坏。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上多呈等 高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 明显强化,强化发生在动脉期后,且持续时间长。
• 2、脑膜瘤 脑膜瘤亦是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年人, 女性多见,发生于桥小脑角者占颅内脑膜瘤的8.7%~ 13%,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后面近内听道口脑膜瘤起源于 脑膜细胞,血供丰富,瘤基底宽,与岩骨以钝角相连,瘤 体相对较大,MRl显示脑膜瘤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 号,T2WI信号变化大。T1WI像上多伴有流空信号,可有钙 化,具有在梯度回波相上随着回波时间延长瘤体信号衰减、 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等特点,脑膜尾征的出现是肿瘤细胞 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故其强化程度与肿瘤一致,鉴 别诊断除上述特征外,还有脑膜瘤亦是不以内耳道为中心 生长,故内耳道及听神经大多正常。
• 7、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肿 瘤,肿瘤富含血管和血窦,可引起颈静脉孔的扩 大,颈静脉嵴、颈静脉管的侵蚀破坏。肿瘤生长 缓慢呈浸润性,边界较清晰。该肿瘤主要发生于 耳蜗内,是中耳最常见的肿瘤,易侵入颅内,多 见于40~60岁中年女性。CT平扫该肿瘤常呈等密 度,有时中心可见低密度区,MRI常呈稍长T1稍 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肿瘤 侵入颅后窝,常延伸到桥小脑角池处,可使局部 骨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