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初中思品“理解尊重”的教学研究
陈红(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一、“理解与尊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总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要建立起“自尊自信”、“尊重他人”、“树立规则意识、法律意识”等情感态度;在能力目标中,要求“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发法”,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在知识目标中的所有要求,都需要学生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有良好的尊重的态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理解力。
课标各部分具体的内容也都涉及理解和尊重。就纵向的线索来看:一、成长中的我,(二)自尊自强中的2.1 中“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责任哺育”,2.3 中“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二)在集体中成长中2.2 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2.7 中的“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就四个板块来说,理解和尊重在心理、道德、法律、国情中也都全部涉及。
综观《标准(2011 年版》和教材可以看到,理解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意识和态度的形成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理解与尊重”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不仅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体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理解与尊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其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承认彼此由外而内的差异性,并理解尊重这种差异,是友好相处的前提。因此,“理解和尊重”也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该主题的深入理解,是教师教备课、教学的基础。
二、对“理解与尊重”基本概念的把握
(一)“理解和尊重”的内涵
1. 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理解”的解释是懂得、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于事实或者道理有所认识时,我们就懂得了,了解意味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知道得清楚。
理解的需求来自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
首先是在认识领域,无论是面对神奇的自然现象,还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都会去寻求其规律。人类可以认识事物的规律,并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调动人的积极主动创造性,创造美好的未来。人要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就要了解世界,进而理解世界。理解什么?就是不断地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世界发展的规律性,获得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其次,人的认识怎样获得?这就要通过实践。在实践领域,人类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人与人一起为了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这种“物质性的活动”,需要人们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个体。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背景、知识储备等,协作就是各种有差异的人一起,调动积极性,发现规律、遵循规律,为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调动积极性,一起努力做事,就需要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目标或者共同利益,为这个共同目标或者利益协作。理解就是寻找这个共同性的过程。
因此,理解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差异走向同一。在这里,差异是前提,同一是基础。有差异才需要理解,有同一才使理解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对于自然的认识过程,还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理解都不是假定一个客观的对象,然后要求我们用客观的眼光去反映。相反,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用我们内心的信念与自然或者他人的信念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的过程是不断调整的过程,是根据自然的规律或者他者的信念来调整我们自己的信念的过程,是对象和我们融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发生就意味着沟通和交往已经开始。
既然理解是个视界融合的过程,那么,理解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了解、扩大我们的知识系统,使它能够包含新的现象,即把这种原本新奇的现象当作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当作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能够了解和理解事物或者异文化的范围越大,人与自然或者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越强;反之亦然。
但是理解有其限度,在理解的尽头,人类需要宽容和用来约束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我们日常交往和生活世界的层次上,关于理解,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四段模式:•知道或了解,通过对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认知,把新现象作为熟知的信念接受下来,作为我们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解释,通过把新的文化现象包容在我们的解释系统中,在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达成一种文化的统一;
•宽容,把那些异己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存在接受下来,承认它和自身拥有同样的存在权利,宽容不是一个认识的程序,而是一个交往的程序;
•规则或约束,在面临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人类需要一种共享的规则,它体现在共享价值观、共享文明、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的框架内,是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和同一性的结果。
2. 尊重
按照《汉语大辞典》,“尊重”的含义有敬重与重视、尊贵与显要等。归纳起来,尊重意味着一种真诚的认可,即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能力、行为等表示承认与认可,其中也伴随着赏识、赞扬、佩服、肯定、支持、高度评价等。尊重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都讲究尊重的原则,没有尊重,生活的秩序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也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尊重的主体是人,对象则是多样的。因此,以人作为主体,以尊重的对象为客体,可以对尊重进行简单的分类,即尊重自我、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前一种尊重是由外指向个体内的,后两种是由个体内指向自然和他人(社会)外。这三种尊重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 1 )就由外向内的尊重而言,包括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即对自己的重视和对他人(社会、自然、知识)的重视。
•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他尊是指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赞许和高度评价,也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他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从而进一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反之,缺乏他尊会使人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自我意识,人能够把自我作为对象进行思考,所以只有人才会有自我尊重的需要。尊重自我就是主体把自身当作对象,对自身的能力、品行等表现出认可、承认、满足,同时不允许他人对自己表示出侮辱、歧视等。因此,尊重自我,也就是自尊。自我尊重能帮助人缓解生活中的焦虑与压力,实现自信、自立、自强,这样“人”的形象才会真正地树立起来。
自我尊重不但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和固有力量,更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需要自我尊重,不单纯是为了抵御外界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力与侵犯,还是为了通过有效地自我调节来降低、缓解焦虑与恐惧,最终形成有弹性的心理空间。有弹性的心理空间是自我尊重的归属,它由能力、行为的价值和应对环境的挑战几个部分组成。
人的能力是自我尊重的基础。在人的自我尊重形成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认知能力低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业,由此会降低他的自我尊重与自我评价。在学校中,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极易产生自卑、自责或自弃等心理。这表明人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成功,而成功又关系到自我尊重。因为人的能力越强,其行为对环境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