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 广水一中 丁 勇 2012年4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与生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在生活中自发形成;而哲学必须经过自觉的系统学习)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注意: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是正确的。
但只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
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原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
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以下考点属于辩证唯物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如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和各种神创论等。
实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等。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实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对极端气候和自然灾难,我国二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6.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
关于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比如树立科学发展观、绿色消费、和谐社会等观念理念都可以用)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惧进,在实践这检验和发展真理。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方法。
以下考点内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8.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A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点。
(1)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9.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 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小贴士]:答题时一般把此原理分开来回答。
即从实践如何决定认识的,认识又对实践具有原理内容: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绝对性,要求坚持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对性,要求发展真理)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实例:我们党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1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
原理(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实例:我们党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联系的含义B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
内容: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排斥条件性。
指导意义:要求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割裂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
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指导意义: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意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实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指导意义(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注意:①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1)这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者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2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原理(或矛盾的观点)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
三种情况:⑴矛盾即对立又统一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⑶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实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变废为宝等。
◆小贴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A
含义(世界观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
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实例:人与自然、经济与环保、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纪律、生产与消费、城市形象与民生问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对形势的分析、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的看法、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要消除一切矛盾等。
4.矛盾的特殊性A
(1)含义(世界观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
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人)制宜,因材施教;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具体表现)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实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指导意义:把一般方法(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实例:将中央政策、外地的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点-总结-推广等。
◆补充: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注意:主要矛盾一般是指事物发展的“重点、中心、关键、根本”等。
一般侧重于改造世界
实例: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等。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世界观: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般侧重于认识世界)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实例: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网络利弊、党的反腐败问题、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性质等。
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的否定观)
1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B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是“扬弃”。
1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