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瑶族的风俗习惯范文.doc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瑶族人民过去信仰多神,因此节日也多。
但他们大多数节日的内容和汉族基本相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是瑶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把饭菜备好,整整齐齐地放在灶头前,等待全家聚餐。
而城里却很冷清,只有几个人坐在家里。
当然,不管在哪里,都少不了祭祖活动。
到了傍晚,全家老少都得穿上新衣服,携带香烛纸钱和酒肉,一起到坟山给祖先上坟,并在坟头烧香点烛,敬酒祭奠,意思是:“请祖先回来过节”。
在封建社会,普通人死后都被火化了,只有官府贵族才用棺材装尸体埋葬,所以现在的坟墓都是空的。
没有什么陪葬品。
据说这样的坟叫“空冢”。
所以,瑶族过去认为先祖如果葬在荒野或者乱石堆里,是没有福气的,是要败家的。
为了纪念祖先,他们还用铁做一块三角形的坟包,用红布盖上,放在离家不远的公共场所。
每逢清明节,村里的青壮年男子都得参加打扫坟墓的活动。
那时,一到清明节,瑶族姑娘们都得停止做针线活儿,赶紧到屋外参加打扫坟墓的活动。
她们身上不能穿任何鲜艳的衣服,也不准戴首饰,甚至也不准梳头发。
她们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吉利的,更不允许与男青年对歌。
因此,姑娘们这天都要素面朝天。
在中元节这一天,全村人都必须吃一餐团圆饭。
有的家庭从中午开始吃,一直吃到晚上。
吃团圆饭时,只许在堂屋进行,不许在大门口附近,怕出门见死人。
吃完团圆饭后,大家互相往嘴巴里塞糖,以示有甜蜜幸福。
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荞饼,一是庆祝丰收;二是感谢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饭后,每个人都要用手抓一大把黑芝麻撒向屋顶、墙壁、桌子和门窗,边撒边念叨:“山顶的树木,水边的鱼虾,无论是家禽或野兽,都得成双成对。
”接着,小孩子们在路口摆起一条板凳,将两个碗扣在一起,面对着人家唱歌跳舞。
妇女则围着火塘跳舞。
这种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便关灯睡觉。
【2018-2019】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瑶族的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语言。
虽然瑶族分支众多,但是他们都存在这大同小异的风俗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瑶族的风俗习惯1、瑶族的饮食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一):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西茶山摇。
【参考文档】瑶族的民风民俗-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瑶族的民风民俗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关于瑶族风俗的作文
关于瑶族风俗的作文
走进瑶族的村庄,哇,那里的风景简直美如画!青山绿水环绕,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瑶族的房屋都是木制的,屋顶上挂着五
颜六色的彩旗,随风飘动,看着就让人心情愉快。
瑶族人的服饰也是一大亮点。
男人们穿着传统的短衣长裤,头
上绑着蓝色的头巾;女人们则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上面绣着各种
图案,像是把整个世界都穿在了身上。
瑶族的风俗更是别具一格。
他们喜欢唱歌跳舞,那歌声啊,清
亮悦耳,像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
舞蹈更是充满了力量与美感,看
得人热血沸腾。
说到吃,瑶族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
他们的糯米饭,软糯香甜,吃了还想吃。
还有那些瑶族的特色小吃,比如竹筒饭、瑶家酸
汤鱼,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2019年特别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特别的民族风俗(三)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
瑶族习俗作文
《瑶族习俗》瑶族,那可是有着丰富独特习俗的民族。
就说他们的长鼓舞吧,那跳起来真是带劲。
有一次我去瑶族村寨游玩,正好赶上他们庆祝节日,一群人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长鼓,欢快地跳着。
“嘿哟,嘿哟!”他们边跳边喊,那节奏,听得我都忍不住想跟着蹦跶几下。
其中有个大叔跳得特别起劲儿,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像朵花。
“大叔,您跳得真好!”我在旁边喊。
大叔看了我一眼,跳得更欢了。
瑶族的婚礼也很有意思。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村里有一对新人结婚,那场面可热闹了。
新娘穿着漂亮的瑶族服饰,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银饰。
新郎则骑着马,带着迎亲的队伍去新娘家。
到了新娘家,迎亲的队伍可没那么容易接到新娘,女方的亲友们会设置各种“关卡”。
“要想接走新娘,先答对我们的问题!”女方亲友喊道。
新郎和伴郎们抓耳挠腮,努力想着答案。
“哈哈,答不出来吧!”女方亲友们笑着。
最后,新郎好不容易通过了考验,才把新娘接走。
还有他们的刺绣,那手艺真是绝了。
我看到一位阿婆坐在门口,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绣着。
“阿婆,您这绣的真好看!”我凑过去说。
阿婆抬起头,笑着说:“小姑娘,这是我们瑶族的传统手艺。
”瑶族的节日也特别多,比如盘王节。
到了这一天,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祭祀祖先。
“大家一起跳起来!”有人在中间喊着。
人们围着篝火,手拉手,欢快地跳着。
那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充满了欢乐和祥和。
瑶族的美食也不少,竹筒饭、瑶家腊肉,光是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我尝过一次竹筒饭,那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好吃得不得了。
“再来一碗!”我忍不住说道。
瑶族的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民族的特色。
这些习俗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瑶族文化的瑰宝。
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去深入了解,感受更多瑶族的魅力。
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关于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
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
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
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鸡。
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
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
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里,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掺凉开水,用瓜瓢去舀),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
一般每首歌都带有“咪咪嘿,了啊也”的配词(谣语“美好的意思”)。
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激情。
通过唱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离别时,他们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这是要求对方下次再来,然后依依不舍而去。
关于瑶族风俗的作文
篇1:瑶族的民俗作文关于瑶族的民俗作文【例文1:关于瑶族的民俗作文】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例文2:关于瑶族的民俗作文】我的家乡在紫荆山区,那里山清水秀,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紫荆居住着汉、瑶、壮族人民,他们团结战斗,共同建设着这美丽富饶的'山区。
勤劳、厚道的紫荆瑶族人民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别的民族不同。
由于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瑶族男女老少人人能背很重的背鲍。
他们的衣着也别具一格。
妇女头戴一顶用多色棉布、毛布及几条色彩鲜艳的彩带精心制成的帽子,内圆外方,圆周直径约有共四十厘米。
男的是用两条长长的黑布和白布缠着头,黑白相间,形若平顶陀螺,看起来格外醒目。
瑶族的婚姻风俗别具一格。
瑶族青年到了婚配年龄,不用媒人上门提亲,而是采用对歌形式选择自己心爱的伴侣。
每当传统对歌节(农历五月十三日)到来,宁静的山村就沸腾起来了,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欢聚一堂。
对歌开始一群小伙子坐在南边,一群大姑娘坐在北边,东边是老年壮年人手拿民族乐器伴奏。
男女青年相互对唱,你问我答,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直至深夜。
富川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作文
富川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作文你们听说过那个被山水环绕、民族风情独特的地方吗?没错!就是富川瑶族自治县!那里有美丽的山水,还有一群热情好客的瑶族人。
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富川瑶族的风采吧。
说到瑶族,你们可能会想到那些穿着传统服饰、跳着欢快舞蹈的人。
但是,你们知道吗?瑶族的风俗和特色可不止这些哦!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建筑风格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首先说说他们的饮食吧。
瑶族人可是个讲究“吃”的民族哦!他们喜欢吃酸辣的食物,比如酸笋、酸鱼什么的。
他们还喜欢用各种香料来调味,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你们说是不是很有创意啊?
再来说说他们的生活习惯。
瑶族人特别重视家庭和亲情,他们相信家庭和睦才能生活幸福。
所以,他们会经常举办各种家庭聚会,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他们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比如“盘王节”,那可是瑶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呢!
最后来说说他们的建筑风格。
瑶族的建筑以竹木结构为主,造型独特,充满了民族特色。
比如那座座落在山间的吊脚楼,那可是瑶族人的智慧结晶哦!
说起来我都流口水了!你们是不是也被我描述得心动了呢?下次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富川瑶族自治县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
瑶族风俗作文500字
瑶族风俗作文500字英文回答:Yao ethnic customs are rich and diverse, reflec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Yao peopl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stoms is the "Long Drum Dance", which is a traditional dance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This dance involves a group of people playing large drums and dancing to the beat. It is a symbol ofunity and joy for the Yao people.Another important custom is the "Hairpin Dance". This dance is performed by Yao women, who wear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adorn their hair with beautiful hairpins. The dance is graceful and elegant, and it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 and happiness to the community.The Yao people also have a tradition of tattooing. Both men and women get tattoos as a way to express theirident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tattoos often depicttraditional patterns and symbols that have deep meaning within the Yao culture.In addition to these customs, the Yao people also have unique wedding traditions. For example, during a Yao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 and groom exchange cups of wine three times to symbolize their union and commitment to each other. This is followed by a traditional dance called the "Red Lantern Dance", where the couple dances with red lanterns to bring good fortune and happiness to their marriage.中文回答: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瑶族人民独特的文化遗产。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瑶族的民风民俗_小学作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瑶族的民风民俗,感谢您的阅读!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富川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作文
富川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作文说起咱们中国的少数民族,那可真是多姿多彩,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风俗和特色。
今天呢,我就来跟大家聊聊富川瑶族的那些事儿,保证让你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首先说说吃吧,你们知道吗?瑶族人可是出了名的好客,他们招待客人的方式简直可以用“五星级”来形容。
一进门,你就会看到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还有那瑶族的特色美食——酸菜、酸笋、酸鱼什么的,酸溜溜的味道,简直就是舌尖上的享受。
再来说说瑶族的服饰,这可是个讲究的大事情。
女孩子们的衣服啊,五彩斑斓,就像彩虹一样,走在大街上,那叫一个好看!男孩子嘛,他们的服饰更是有型有款,特别是那头巾,颜色鲜艳得就像是画里的彩云。
别忘了说瑶族的建筑,那可是别有一番风味。
瑶族的房子啊,都是用木头搭建的,外墙刷上白灰,顶上盖着瓦片,既通风又防潮,住起来舒舒服服的。
而且瑶族的房子还有很多讲究,比如门前要有院子,墙上要挂红灯笼,这些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吉祥。
说到瑶族的文化活动,那也是丰富多彩。
比如说瑶族的盘王节,那可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里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唱歌跳舞,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最后再说说瑶族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的是瑶族的神——盘王。
盘王是瑶族的祖先神,代表着智慧和力量。
在瑶族的信仰中,盘王可是有着很高的地位哦。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对富川瑶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呢?下次有机会去瑶族地区旅游或者探亲访友,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瑶族的文化和风情哦!。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瑶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瑶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瑶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瑶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篇1瑶族八大风俗习惯【一】:瑶族的饮食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瑶族八大风俗习惯【二】:瑶族的建筑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瑶族八大风俗习惯【三】:瑶族的婚俗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400字作文:民俗
400字作文:民俗本文是关于民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第一篇:瑶族的民风民俗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第二篇:纳西族的民俗风情你们知道纳西族的民俗风情吗?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
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
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
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
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瑶族的风俗习惯范文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
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
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
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
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
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
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
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
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
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
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
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
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
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
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
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
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
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
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
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
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丧葬习俗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
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
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
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
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
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篇二:瑶族民俗风情瑶族民俗风情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近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
本次艺术节借连南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机,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向世界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把瑶族文化与开放的连南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