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技术措施

合集下载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中氮素吸收的数量占施用氮素数量的百分数。

国内外资料表明,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60%,水田为20%~50%,旱地为40%~60%。

因此,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为微生物所固定外,很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了。

提高氮肥利用率,经济合理施用氮肥,成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氮素损失。

第一,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土壤氮养分情况和作物状况合理施肥。

目前配方施肥已逐步推广,通过各种估算氮肥施用量的方法可定产定肥,避免盲目施肥的损失。

第二,平衡施肥,氮肥配合磷、钾肥、有机肥等施用,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第三,改变氮肥的形状,粒度大的氮肥与土壤的接触界面小,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如大颗粒尿素和碳铵等,能减少氮损失,提高其利用率。

第四,制成包膜、长效性肥料施用,如硫衣尿素,长效碳铵等。

第五,施用化学保氮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第六,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和尿素等深施,可减少氮损失。

第七,注意施用氮肥时的土壤水分条件,水分太少,施用氮肥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少,水分过多,会造成氮素损失和作物的疯长。

磷肥的利用率与氮肥、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

在我国,不论是大田试验或盆栽,其中包括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结果都表明,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10~25%的范围。

根据各省849个试验结果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平均为10%;玉米10~23%,平均为18%;棉花4~32%,平均为6%;紫云英9~34%,平均为20%。

一般说,谷类和棉花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和绿肥的利用率较高。

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

怎么测定氮肥利用率我国氮肥的利用率约为多少

怎么测定氮肥利用率我国氮肥的利用率约为多少
20XX
怎么测定氮肥利用率我国 氮肥的利用率约为多少
日期:X月X日
-
-
1 怎么测定氮肥利用率 2 我国氮肥的利用率约为多少
PART 1
怎么测定氮肥利 用率
1
怎么测定氮肥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吸 收施用的氮肥中氮元素 的比例,即作物吸收的 氮肥量与施用总氮肥量
的比值
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推广轮作制度: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和有效利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抗涝能力, 为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
采用先进的施肥方法:采用深施、覆土等先进的施肥方法,减少氮肥流失和挥发损失 ,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
-
清新简约风
十分感谢大家观看
演示文稿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为观众服务。演示文稿 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
汇报人:XXXX
气候条件不利: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如干旱、高温等天 气条件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2
我国氮肥的利用率约为多少
为了提高我国氮肥的利用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科学施肥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水平,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的施肥技术,实现精准施肥
改善土壤条件:通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手段,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施肥技术不当:部分地区农民缺乏科学施肥知识,过量或不当施肥导致作物吸收养分 不平衡,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文章标题: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一、引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氮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投入品,然而我国在氮肥利用方面存在着较低的利用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二、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1. 土壤肥力质量不佳我国的土壤肥力质量普遍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土壤质地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土壤中养分比例不合理。

这些问题导致了氮肥在土壤中的吸收利用率大大降低。

2. 水肥管理不当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水肥管理不当的问题。

农民在施肥时往往没有进行合理的配水,导致氮肥在土壤中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氮肥的利用效率。

3.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的问题。

一些农民缺乏对氮肥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管理技巧,导致氮肥的浪费和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4. 缺乏专业化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专业化管理氮肥的机构,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氮肥管理和使用环节出现了混乱和浪费的现象。

5. 生产方式不合理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一些农民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氮肥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氮肥的利用效率。

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1. 加强土壤改良我国需要加大对土壤改良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为氮肥的吸收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合理施肥农民在施肥时需要合理搭配水肥,进行科学的施肥方案,在保证作物需肥需水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的流失。

3. 推广高新技术政府需要加大对氮肥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氮肥利用的认识,并指导农民利用现代化的氮肥利用技术。

4. 加强管理政府需要加大对氮肥管理的监督力度,同时农民也需要加强对氮肥的管理和使用,减少氮肥的浪费现象。

5. 推动农业产业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氮肥的利用效率。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的深入探讨,我认为我国在改善氮肥利用率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加强管理、推广技术和改良土壤等途径,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氮肥利用率。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1. 引言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氮肥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氮肥利用率较低,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提高氮肥利用率成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 主要原因2.1 肥料施用不科学我国农民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过度依赖于化学肥料,而且施肥量大、频次高,导致了氮肥的浪费。

一些农民对于施肥技术不够了解,不能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

2.2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在我国农业中,农田面积小、农户分散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导致了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操作的不规范,进一步影响了氮肥的利用率。

2.3 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农业科技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

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了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充分应用,从而限制了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3. 提高途径3.1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针对我国农民施肥方式不科学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教育农民合理施肥的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施肥,从而减少氮肥的浪费。

3.2 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强农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性和规模化程度,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氮肥的利用率。

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措施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田,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解决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上,政府、农民和科技人员都有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民科学施肥,加强农田规模化经营,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农民应该增强科学施肥的意识,学习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

如何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如何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如何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提高尿素利用率是为了减少氮排放和提高农作物的氮利用效率。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合理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中含有较高的氮素含量,并且氮素成分相对成熟稳定,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如畜禽粪便和厩肥等,并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

2.施加矿质肥料:合理施用合适的矿质肥料可以提高尿素利用率。

适量施用减少无效淋失的氮肥,如缓释肥料、磷酸二氢铵等。

同时,在施肥时要注意合理的时机和分次施肥,避免大量氮素一次性施入土壤。

3.合理灌溉管理: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素淋失,降低尿素利用率。

因此,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土壤过湿和排水不畅。

4.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不同品种对氮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可以提高尿素的利用率。

选用具有高氮利用率和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可有效提高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5.土壤改良措施:加强土壤养分管理,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可以增加土壤的固氮能力和氮素保持能力,提高尿素的利用率。

使用有机质改良土壤,合理施用石灰和磷肥等,在土壤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植作物。

6.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等,促进根系发育和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性,有助于提高尿素的利用率。

7.预测和监测氮素供应:通过合理的氮素供应预测和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施肥措施,避免过度施肥和氮素浪费。

利用土壤检测和植物叶片分析等手段,对氮素供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调整。

总之,提高尿素利用率需要从多方面综合施策,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品种选择和土壤改良等。

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具体的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氮肥属于哪种肥料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氮肥属于哪种肥料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氮肥属于哪种肥料回答1、合理分配:氮肥应用在增产效果好的土壤上,根据试验结果证明,一般在地下水质好、基础产量较低的贫瘠低产型土壤上利用率较高。

2、深施覆土:深施结合覆土可以增加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减少挥发,对铵态氮肥有显着的增产效果,施肥深度应结合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量灵活掌握。

3、因土施肥:施用氮肥必须充分考虑土壤的供肥保肥特性,土层深厚,保肥力强的地块以基肥为主,一次追肥。

一、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1、合理分配氮肥一定要使用在增产效果好的土壤上,根据试验结果表明,一般在地下水质好、基础产量较低的贫瘠低产型土壤上氮肥的利用率就会比较高,而且增产效果也会很明显。

2、深施覆土(1)深施结合覆土能增加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减少挥发,对铵态氮肥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施肥深度一定要结合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量灵活掌握。

(2)化肥用量少、作物根系分布较浅的,主要以中层浅施(深6-12cm)较好。

(3)化肥用量大、作物根系发达、入土深、分部广的应要以底层深施(深12-15cm)为宜。

3、因土施肥(1)使用氮肥一定要充分考虑土壤的供肥保肥特性,一般土层深厚,保肥力强的地块主要以基肥为主,进行一次追肥。

(2)保肥力差的风沙土、漏沙土,一定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采取分次施肥。

4、氮磷化肥配合施用(1)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要求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

(2)可以根据土壤氮磷均缺的状况,注意氮磷化肥的配合。

(3)同时土壤如果缺微量元素,也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注意施用微量元素。

二、氮肥属于哪种肥料1、氮肥属于一种大量元素肥料,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被称为大量元素,主要包括氮、磷、硫、磷、钾、氧等元素,其中氮、磷、钾是植物整个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营养元素。

2、氮肥是指以氮元素为主要成分,可在土壤上使用,能给植物提供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

氮肥根据含氮基团可以分为铵态氮肥、氨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以及酰胺态氮肥等。

氮磷钾利用效率

氮磷钾利用效率

氮磷钾利用效率
氮磷钾利用效率是指农作物对氮、磷、钾肥料的吸收利用效果的高低。

提高氮磷
钾利用效率对于节约肥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性质、施肥水平、施肥方式、作物
品种等。

以下是一些可以提高氮磷钾利用效率的方法: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调配氮磷钾肥料的种类和比例,避免过量或不足施肥。

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也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理需
要进行合理安排。

2.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对氮磷钾肥料响应性较好的品种,提高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能力。

3. 土壤改良和管理:适时进行土壤调理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团粒结构,增
加氮磷钾的保持和供应能力。

合理管理水分,避免过湿或过干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4.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并且
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的利用效率。

5. 肥料配方施用:根据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配制合理的肥料配方,提高养分的
利用效率。

6. 生物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改良,提高作物对氮磷钾肥料
的吸收利用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土壤、选择适宜的品种以及采用生物技术等
方法,可以提高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

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

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是指水稻作物对施加的氮肥肥料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氮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

然而,由于氮肥的施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是指水稻植株所吸收的氮肥与施加的氮肥之间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氮肥肥料利用率= (吸收的氮肥量/ 施加的氮肥量)×100%2. 影响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的因素: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氮肥的施用方法和时机、水稻品种、气候条件等。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因素的影响:2.1 土壤性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质地等都会影响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可以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水分,有利于水稻对氮肥的吸收。

2.2 氮肥的施用方法和时机:氮肥的施用方式有分若干次施用和一次性施用两种。

分若干次施用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进行,有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施肥时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氮肥的释放速度来合理施肥。

2.3 水稻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

一些耐寒、耐旱、耐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往往对氮肥的利用更高效。

2.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和氮肥的利用有直接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也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

3. 提高水稻氮肥肥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为了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3.1 合理施肥: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确定氮肥的用量和施肥时机,避免过量施肥和浪费。

3.2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3.3 使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效率。

3.4 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选择适应性强、高产稳定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使用量最大、使用最频繁。

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

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

因此,氮肥的合理高效施用就愈显重要。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来确定。

1.土壤条件土壤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依据。

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有效性的提高。

盐碱土上应注意避免施用能大量增加土壤盐分的肥料,以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分配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分配硝态氮肥,以防止氮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2.作物营养特性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叶菜类尤其是绿叶菜类、桑、茶、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应多分配氮肥。

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由于有根瘤,可以进行共生固氮,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

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淀粉和糖类作物一般只在生长初期需要充足的氮素供应,形成适当大小的营养体,以增强光合作用,而在生长发育后期,氮素供应过多则会影响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生产、科研实践证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逐渐下降。

据统计,1993~1994年度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消耗氮肥(以N计)高达188kg,比同期世界平均消耗50.3kg的水平高出3.7倍。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质量破坏,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生态系统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摘要氮肥的有效应用对植株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些途径,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途径;方法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在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氮肥资源利用、施肥安全和土壤环境安全,乃至农作物产品安全。

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学施用氮肥已成为农业施肥的重要问题。

氮肥施用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铵态氮的挥发、硝态氮下渗、土壤晶格固定、反硝化过程中的脱氮等,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氮肥利用率。

(1)深施。

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1]。

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 cm。

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 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 cm以下。

(2)分期施用。

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减少渗漏和固定,便于根据作物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供应氮素,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2]。

分期施肥,原则上可分为底肥和追肥。

底肥中的氮肥用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30%~60%。

除水田不宜用硝态氮肥作底肥外,多种氮肥均可做底肥。

氮肥追施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40%~70%。

氮肥一般追施1~3次。

追肥时期因作物而不同,一般在作物出现拔节、分枝、花荚形成、蕾铃形成、茎叶显著伸长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前期和作物出现孕穗、花铃期、茎叶快速生长、果实膨大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后期追施。

若一次性追施,宜在作物需肥高峰前期施用,即在需肥高峰临界期追施。

(3)配合磷、钾肥施用。

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某种元素的丰缺可影响到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

三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协调促进的作用。

氮肥配合磷、钾肥施用,可以以磷促氮、以钾促氮,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磷、钾肥一般作底肥,某些作物也可作追肥施用。

(4)配合有机肥施用。

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腐殖质和腐殖酸,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胶体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氮素利用。

有机肥一般作底肥施用,也可在苗期追施,而在苗期追施最好与化学肥料相结合追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但是由于氮肥的利用率较低,会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生长期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地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供应能力来确定,不宜过量施肥。

同时,应注意施肥时间,避免在雨季或高温季节施肥,以免造成氮肥的流失和挥发。

2.利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有利于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和固定,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3.采用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将多种营养元素混合在一起的肥料,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复合肥料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多种需求,从而减少氮肥的浪费。

同时,复合肥料中的其他元素可以促进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4.采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作为肥料的肥料,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微生物肥料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和固定,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同时,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氮素,为作物提供养分。

5.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和蒸发,从而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水分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蒸发,从而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

同时,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作物提供养分。

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合理施肥、利用有机肥料、采用复合肥料、采用微生物肥料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肥效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肥效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肥效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肥效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 合理施用: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氮肥用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

例如,对于旱地作物,可以采用深施的方法,使氮肥深入土壤,减少挥发和淋失;对于水田作物,可以采用分期施肥的方法,避免一次性施肥过多导致氮素流失。

2. 配合其他肥料使用:氮肥与磷肥、钾肥等其他肥料配合使用,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肥效。

例如,在施用氮肥的同时,适量施用磷肥和钾肥,可以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3. 选择适宜的氮肥品种:不同的氮肥品种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稳定性、溶解性、肥效期等。

选择适宜的氮肥品种,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肥效。

例如,稳定性氮肥不易挥发和淋失,可以在土壤中长期保持肥效,适合在旱地和水田作物上使用。

4. 改善土壤条件:土壤的酸碱度、通气性、水分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氮肥的利用率和肥效。

通过改善土壤条件,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肥效。

例如,通过施用石灰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氮肥的分解和吸收。

5.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位置等参数,实现精准施肥。

通过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肥效,减少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以上是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肥效的途径,不同的措施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施肥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酸 性肥 料 ,如硫 铵 、氯化 铵等 铵态氮 肥 ;在 酸性土 壤 上 ,选 择碱 性 或生 理碱 性肥料 ,如石 灰氮 、硝酸 钙 等硝 态氮 肥 。降雨 多 的地 区宜选 用铵态 氮肥 ;干 旱 地 区选用硝 态 氮肥 ,这 样可 改善 土壤 性状 ,有利 于作物 生长 , 中性 土壤各 种氮 肥均 可施用 。
0 0 0 河北省 平 山县 岗南镇人 民政 府 548 王 茁
肥 ;保肥 力差 的沙 壤土应 坚 持少 吃 多餐 的原则 ,采 等 自然资源 极度 缺乏 的 当今 时代 ,减 少肥料 生 产原
料和 能源 的浪 费 ,不 仅有 益 于保护 生 态环 境 ,而且 有利 于农业 生产 可持 续发展 。
2 合 理 分 配
农 作物 正常 生长 发育 ,要 求氮磷 钾等 多种 营养
元 素 的协调供 应 。氮 肥与 有机肥 、磷 肥 、钾肥 等配 合 施 用 ,具 有 明显 的 连 因效应 ,对 获 得 作物 高 产 、 稳产 、降低成 本 ,改 良土 壤和提 高肥 力都 具有 重要
氮肥应 用在 增产 效果 好 的土壤 上 。根据 实 验 结 果证 明 ,… 般在 地 下水质 好 、基础 产 量较低 的贫肥 ・
的不 同生育 期对 氮 的需要 量 也有 差别 。例 如 小麦 是 “ 胎里 富 ” ,满足 基肥 很重 要 ,玉 米在 拔节 期及 喇 叭
口期 需肥量 较 多 ,此 时应追 氮肥 ,实践证 明 6 %的 0 氮肥 和全 部磷 肥深 施 作基 肥 ,4 %的氮 肥根 据 土 壤 0 特性 ,一 次或 分次追 施 。
4 深 施 覆 土
措施 ,减 少氮素 损 失 ,提 高利 用 率成 为农 民特 别 关
注 的 问题 。氮肥 利 用率 不高 的主 要原 因是 铵态 氮 的 挥 发 损 失和 硝 态 氮 的 淋 失 以及 反 硝 化 作 用 所 造 成 的。提 高氮 肥利 用率 主要 有 以下 五项 措施 :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氮肥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氮肥的使用不当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和渗漏,也会导致粮食安全和质量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是目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在使用氮肥之前,需要了解土壤的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以便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在肥料管理上,需要注意肥料的准确配比,避免使用过多或过少的肥料。

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的复合施用,将会更好地提高氮肥利用率。

采用节氮栽培技术节氮栽培技术是通过提高农作物利用氮肥的能力来降低氮肥的浪费。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种植氮素高效的品种:选择氮素吸收利用率高的品种进行栽培,可以减少氮肥的用量。

•智能控制施肥:在农作物不同的生长期,需要施用不同的肥料。

通过智能化的肥料投放,可以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使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恰好能够获得所需的氮肥。

•根际肥料技术:将氮肥直接喷洒在根际处,可以大大减少氮肥的损失。

•油菜降氮:在晚稻收获后,种植油菜,可以通过油菜去除土壤中的余氮,从而达到降低氮素含量的目的。

推广种植绿肥绿肥是指种植在休闲或空闲土地上、不供应人类或家畜饲料的农作物,可以大大降低氮肥的使用量。

种植绿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氮肥利用率:•通过混植,将绿肥和主作物在一个田块中种植。

在主作物生长期结束之后,绿肥可以被翻入土壤中,为下一轮作物提供养分。

•将绿肥种植在主作物农田休闲的季节。

在绿肥生长期间,它可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从而降低下一轮作物所需的氮肥用量。

•在主作物生长期中,时常将绿肥进行修剪,并将剪掉的绿肥作为肥料施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氮肥循环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氮肥的利用:•善用有效菌剂,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活跃度。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目前田间作物当年所吸取的氮肥不超过化肥使用量的40%-50%。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需要改进施肥措施。

下面我们介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供参考。

一、深施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深施于土层8-15公分深处,并覆土,可增加土壤对铵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少氮素养分挥发,提高其利用率。

据田间试验,深施比地面撒施一般可提高肥效10%-25%。

二、要因土施用氮肥
土壤的质地及有机质含量对氮肥施用有影响。

一般认为沙质土中的有机质矿化快,保肥性差,宜少量多次施用。

而粘质土中的有机质矿化较慢,施入的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微生物所固定,保肥性能强,可量大少次施用。

三、因作物不同而施肥
不同的植物对氮肥的需要量和种类不同。

收获叶的植物如叶菜类、茶树、桑树等,主要以铵态氮为宜。

茎皮类纤维类植物以氯化铵较宜,如麻类、杜仲、黄檗等。

花卉、果树往往以硝铵态氮肥为宜。

同种植物的不同时期需氮量亦不同。

春夏季的需氮量达52%以上,果实膨大期则需要量下降,氮肥应适时早施,但在果实成熟切勿施用氮肥,防止贪青迟熟。

四、氮肥要配合其它肥料施用
我国土壤普遍缺氮,但若缺磷,氮肥的利用率也很低。

所以氮与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氮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效果会更好。

五、在氮素化肥中加入增效剂
氮肥增效剂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与氮肥混合使用,能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可以减少氮肥由于脱氮作用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目前试制和试用的增效剂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硫脲(su)、2-氨基十氯-6-甲基嘧啶(am)等。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它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通常只有30%左右,剩余的70%会被土壤吸附、流失或挥发,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键。

不同作物对氮肥的需求不同,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

同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也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例如,采用分层施肥、滴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氮肥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态,因此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非常重要。

采用轮作、翻耕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

科学的管理和监测也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提高氮
肥的利用效率。

例如,定期检测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及时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以避免氮肥的浪费和污染。

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合理的土壤管理以及科学的管理和监测,可以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氮肥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养分,但是氮肥的利用率往往不高。

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一、了解作物对氮肥需求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首先需要了解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

不同的植物对氮肥的需求量不同,而且在不同的生育期、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氮肥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类型和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施加氮肥。

二、选择合适的氮肥合理选择氮肥种类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不同种类的氮肥在土壤中的溶解速度和释放速度都不同,一般来说,尿素溶解速度较快,但释放速度较慢;而硝酸铵溶解速度较慢,但释放速度较快。

因此,在选择氮肥种类时应该根据作物需求和储肥、抗灾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合理施肥技术首先,根据作物的品种、密植度、生长状态及效益指标等信息,科学编制肥料配方。

同时,应注意肥料施用的时间和量。

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需要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防止氮素流失。

其次,适当的施肥方法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例如,底部施肥、追肥、叶面喷施等技术都能增加氮素的利用效率。

四、控制水分水分过度或者过少都会对氮肥利用造成影响。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作物的灌溉量,确保作物获得适量的水分。

通过科学的灌溉、排水和涝害控制等措施来调整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

五、利用有机肥有机肥中含有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从而提高氮肥利用。

通过适量施用有机肥,延长氮素的供应期,缓解植株对氮素的需求,并且使得植物吸收的氮肥更为高效,提高氮肥利用率。

综上所述,合理选择氮肥、科学施肥、控制水分、利用有机肥等方法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不同作物的栽培经验,以更好的适应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实现更高效绿色发展。

试析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试析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试析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有效减少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以下是一些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量,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养分需要,采取分季、分次施肥的方法,适时补充作物所需养分。

2. 种植绿色作物:种植一些绿色作物,如豆类、蚕豆等,能够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大量氮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绿色作物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3. 耕作管理:合理选择耕作方式和耕作深度,保持土壤松软,增加土壤保水性和保肥性,减少肥料流失。

采用覆膜、轮作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提高施肥效果。

4.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增加养分的有效供应。

微生物肥料能够加速养分的转化和释放,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5. 灌溉施肥一体化:采用灌溉施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施肥效果。

通过喷雾灌溉、滴灌等方式,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损失。

6. 有机肥料的应用: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和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有机肥料能够提供均衡的养分供应,并且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

7. 肥料配方施用: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养分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配方,实施精确施肥。

通过科学配比肥料成分和施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8. 合理精准推荐: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结合作物需求,精准推荐肥料用量和种类,科学施肥。

这样不仅减少了肥料的浪费,还能够提高作物养分的利用效率。

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在合理施肥、种植绿色作物、耕作管理、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灌溉施肥一体化、有机肥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技术措施
作者:袁伟玲崔磊梅时勇甘彩霞张嘉炜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05期
摘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肥料利用率低、氮肥损失严重的现状,提出了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氮肥;利用率;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44-01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

大量氮肥的施用不但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养分比例失调,而且使生产成本过高,影响农民增收。

此外,过量使用氮肥还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大气中N2O排放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1]。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的肥料效率,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中为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选用氮肥
不同氮肥品种性质差异很大,必须根据作物种类、土壤条件和作物的营养特性合理选用氮肥[2]。

酸性土壤中宜选用石灰氮、硝酸钙等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

碱性土壤中宜选用硫酸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

2 氮肥深施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氮肥以尿素和碳酸氢铵为主,这2种肥料都易通过氨的挥发而损失。

氮肥深施在10~15 cm的耕作层中,土壤中的铵离子可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氮肥由于挥发及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损失比不深施方式减少,有利于氮肥被根系吸收,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

同时,氮肥深施还能促进作物根系深扎,增强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研究表明,尿素和碳酸氢铵通过深施方式进行施用,其肥效较地表施用提高2.7%~11.6%,氮肥利用率相应提高7.2%~12.8%[3-4]。

3 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
土壤肥力水平是决定肥料利用率高低的基本因素。

由于施肥不当造成土壤高量硝态氮的残留是当前作物基础产量高、施氮增产效应不明显的主要原因[5]。

在一定范围内,氮肥施用量增加,作物产量迅速增加。

但当氮肥施用量超过某一值后,增加氮肥量,作物产量增加并不明显。

因为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氮肥损失量逐渐增加,作物对氮肥的利用率不高。

在实
际生产中要根据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自身养分含量将氮肥施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此外,还要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期,基肥与追肥合理施用,才能减少肥料成本,获得较高的肥料利用率。

确定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和合理施肥时期是当前减少氮素损失的重点和核心。

4 肥水调控技术
肥、水对土壤中氮的运动和作物对氮的吸收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达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目的,就要根据作物对肥料和水分的需求特点,做到肥、水相互配合。

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等。

根据氮肥种类不同,施肥后浇水时间也应该有所不同。

确定浇水量的标准主要是耕作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6-8]。

5 平衡施肥
要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就要做到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相互配合施用。

单施氮肥由于作物缺少有效的磷钾及微量元素供应,使作物吸氮量和产量降低。

腐熟的有机肥中含有腐殖质和腐殖酸,能够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氮素利用。

氮、磷、钾配合或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合均能提高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9]。

6 选用控释肥料
控释肥料是依据作物营养特性,控制各种养分供应强度和容量,达到供肥缓急与作物需求相一致。

控释肥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养分齐全、配方合理、无公害、长效化等特点,还可以减少氮素淋溶、固定或分解作用而造成的养分损失,防止作物前期早衰和后期脱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施用时注意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补施速效氮肥,作物生长后期不使用控释肥,以免作物贪青晚熟。

7 使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氮肥施入土壤后,经土壤脲酶的作用,水解后形成NH3挥发,不但造成氮肥的损失,而且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抑制土壤脲酶对氮肥的分解作用,降低尿素水解形成NH3挥发的比例,可使用脲酶抑制剂。

氮肥在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进行硝化反应,NH4+在氨氧化细菌的作用下先氧化为NO2-,进而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NO3-。

硝化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硝化菌使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从而减少氮素的反硝化损失的硝酸盐的淋溶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常见的硝化抑制剂有双氰胺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

结果表明,施用硝化抑制剂与不施相比,NO3-的淋溶损失由48%降低到35%。

8 筛选和选育氮高效利用作物品种
对氮肥利用率的高低还受到作物基因的影响。

一些对氮吸收率较高的品种在氮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能够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氮素,提高氮肥利用率,避免造成肥料损失和环境破坏。

在较低施氮量下,氮高效品种可以充分利用生长季中的矿化氮,达到相同的高产水平,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利用氮高效基因型是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途径。

9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土壤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能够在保证获得高产、高品质的作物的基础上,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 参考文献
[1] 李青军,张炎,胡伟,等.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755-760.
[2] 王士红,杨中旭,李秋芝,等.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的途径[J].棉花科学,2012,5(34):45-47.
[3] 高凤菊,吕金岭.尿素深施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6):49.
[4] 黄庆裕,蒲才潮.碳酸氢铵全层深施对水稻的增产效果[J].土壤肥料,2006(1):60-61.
[5]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6] 高月亮,华珞,蔡典雄,等.氮肥利用及其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57-61,67.
[7] 苏阳,刘德林.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5(6):38-40.
[8] 罗志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06,308.
[9] 闫湘,金继运,何萍,等.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450-4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