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及演化
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
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棚架和篱架为主的多种不同架型,这些架型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且适宜大多数葡萄品种生产,但却不适宜红提葡萄的生产要求。
自2001年以来,我们在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见庄村红提葡萄上试验推广了一种新架型—“Y”型架和“三带”整枝技术,十多年的栽培实践证明,“Y”型架是一种成形快、结果早、易丰产、高效益、安全省工的葡萄架型。
一、红提葡萄“Y”型架整形技术要点“Y”型架的株行距一般为:行距2.8—3.0米,株距1.0--1.5米。
架型结构:主杆高1.0—1.1米,支柱高出地面1.7米,支柱顶端架1根1.4—1.6米的长横担,在长横担与第1道钢丝中间再架1根0.8—1.0米长的短横担,两个横担两端各拉1道钢丝,在主杆高1.0—1.1米处拉1道钢丝,整个架面共有3层5道钢丝,这样就构成“Y” 型架。
“Y”型架分为单杆单臂、单杆双臂和双杆双臂三种架型,其中单杆双臂架型适于冬季不需埋土防寒的地区。
2、整形修剪要点:(1)、单杆单臂“Y”型架的整形:第1年栽苗,从地面选留1个壮梢,并垂直固定在第1道钢丝上,当苗高1.3—1.5米时摘心打顶,冬剪时按照其老化程度短截,第二年斜向45度水平引缚在第1道钢丝上,将来成为“Y”型架的单臂主枝,这样就成为单杆单臂“Y”型架。
(2)、单杆双臂“Y”型架的整形:栽植当年春季萌芽后,选留1个健壮新梢作直立主杆,在苗高1.0—1.1米时(第一道钢丝)摘心,将最上部萌芽的2个副芽枝(未来双臂)分别水平绑在第一道钢丝上,立秋前后对2个副芽枝摘心,促使及时加粗老化,将来成为“Y”型架的双臂主枝,这样就成为单杆双臂“Y”型架。
(3)、双杆双臂“Y”型架的整形:第1年栽苗,从地面选留2个壮梢,并垂直固定在第1道钢丝上,当苗高1.3—1.5米时分别摘心打顶,冬剪时按照其老化程度分别短截,第二年分别向两个方向水平引缚在第1道钢丝上,将来成为“Y” 型架的双臂两个主枝,这样就成为双杆双臂“Y”型架。
中国果树栽培史
中国果树栽培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果树的栽培也有着相应的历史。
中国果树栽培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果树栽培史的几个重要阶段。
古代农耕时期是中国果树栽培史的起点。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的农耕文明逐渐兴起,人们开始种植各种农作物,包括果树。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种植葡萄、枣和柿子等果树。
这些果树的栽培技术在后来的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
古代的果树栽培主要依赖于人工繁殖和栽培。
人们通过果实的种子、树苗和根茎进行繁殖,然后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栽培和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果树的特殊性状,比如树形、果实大小和口感等,通过选择和繁殖,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果树品种。
古代中国的果树栽培技术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通过贸易和交流,中国的果树种子和树苗传到了中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
这种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果树栽培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其他地区的果树资源。
例如,中国的桃树和李树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地区,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果树栽培品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果树栽培进入了中世纪和近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栽培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改进。
中国农民开始使用更科学的栽培方法,如修剪树枝、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国果树栽培史的现代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和培育一些外来果树品种,如苹果、梨和柑橘等。
这些品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和推广,为中国果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也为果树栽培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例如,现代的果树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等,使中国的果树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果树栽培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中国人民对水果的需求不断增长。
葡萄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
葡萄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葡萄是一种常见的果树,生长过程分为萌芽期、生长期、果实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葡萄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条件。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一般在春季开始。
葡萄藤从休眠状态中苏醒,开始生长新枝。
此时,需注意保护它们免受低温和霜冻的伤害。
第二阶段是生长期,从萌芽期到果实开始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里,葡萄藤生长快速,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同时,保持适度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很重要的,以确保葡萄良好地生长和发育。
第三阶段是果实生长期。
在这个阶段里,葡萄果实逐渐膨大。
它们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和钾等肥料。
此外,适度的温度和湿度也对果实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果实生长期同样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以保证果实的质量和数量。
最后一个阶段是成熟期。
葡萄成熟的时间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
成熟期的葡萄果实颜色变为暗紫色或深红色,果实表面涂层薄薄的白色霜状物。
此时,果实含糖量达到高峰,风味变得更甜。
此时,葡萄应及时收获,以免过度成熟或落果。
1.气候条件:葡萄适合温暖和宜人的气候,理想的生长温度为15-30摄氏度。
夏季温暖、阳光充足的地区对葡萄生长有利。
2.光照条件:葡萄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选择种植场地时应避免阴暗或半阴暗的地方。
3.土壤条件:葡萄喜欢pH值在6.0到6.5之间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土壤质地应疏松,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
同时,葡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如有机质、氮、磷和钾等。
4.水分条件:葡萄需要适量的水分来维持生长。
一般来说,生长期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确保葡萄藤生长健康,但成熟期时则要逐渐减少水分,以促进果实的糖分积累。
5.病虫害防治:葡萄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葡萄黑腐病、粉霉、红蜘蛛等。
因此,定期喷洒合理的农药和做好病虫害预防是确保葡萄生长的必要措施。
总之,葡萄的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合理的管理。
只有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葡萄才能健康生长、发育和成熟。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种植普通始于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引进大宛葡萄品种,中原内地葡萄种植的范围开始扩大,葡萄酒的酿造也开始出现,葡萄、葡萄酒有关的文化逐渐发展。
国是世界上葡萄较早栽培地之一,中国古代的栽培葡萄,是外来的物质文明,其原生地在黑海和东地中海沿岸一带及中亚细亚地区。
大约五六千年以前,在今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南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已开始栽培葡萄和进行葡萄酒的酿制,后来向西传入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各国,向东传播到东亚。
扩展资料:
葡萄经济价值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最重要加工品,葡萄酒因其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消费品。
在中国,其消费量呈直线上升。
另外,新开发的葡萄籽油,在国外被用作婴儿和老年人高级营养油、高空作业者和飞行人员的高级保健油,并颇受世人关注。
与其他果品相比,葡萄产品多样性要丰富得多。
人们根据生活需要、加工品的贮运性要求、营养保健作用等因素,还将葡萄加工成葡萄干、葡萄汁、葡萄籽饮料、葡萄籽油等常见产品。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葡萄始于汉代。
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然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种植。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使取其实来,因而皇帝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
葡萄的简介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
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原产欧美和中亚,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也有大面积种植,可用作生食、制葡萄干或酿酒,酿酒后的酒脚可提酒食酸。
葡萄起源于里海地区和地中海沿岸。
葡萄在2000多年前已广泛分布在中东、中亚、南高加索和北非广大地区。
在汉武帝期间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葡萄种子,后来开始大规模种植。
随着人类的友好交往,沿地中海岸向西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葡萄栽培已遍及欧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随着欧洲移民进入北美洲。
葡萄在古代的称呼
在我国古代葡萄也称为“蒲桃、蒲萄、葡桃、蒲陶”。
描写葡萄的诗句
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
-陆机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庚信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王绩。
葡萄科普001资料
目录一、葡萄种植历史文化介绍及栽培现状概述1、葡萄的发源地1.1、中国引进和发展葡萄的过程1.1.1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1.1.2 内地葡萄栽培的演化2、葡萄的种植业发展现状2.1我国葡萄生产 - 科研发展现状2.1.1种质资源研究和品种选育现状(概述)2.1.2葡萄栽培与品种区域化研究(概述)2.1.3葡萄病虫害防治研究(概述)2.1.4 鲜食葡萄贮藏保鲜研究二、葡萄酒历史文明及文化介绍1、葡萄酒酿酒历史渊源及相关的传说1.1 葡萄酒历史常识1.2 关于葡萄传说酒的神话2、葡萄酒文化介绍2.1 葡萄酒的类型2.2 葡萄酒的储藏和成熟2.3 葡萄酒与健康3、葡萄酒酿制过程简述一、葡萄种植历史文化介绍及栽培现状概述1、葡萄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欧洲种葡萄 (Vitis viniferaL. )是世界上人工驯化栽培最早的果树种类之一。
欧洲种葡萄原产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陆接壤地区,即里海、黑海、北地中海及南高加索一带。
北美洲也是葡萄原产地之一,多数葡萄属植物广泛分布在这个大陆。
另外,还发现了一般所谓美国葡萄 (VitiSLobrusca),用它与欧洲葡萄进行杂交,得到许多抗病性和抗湿性较强的杂种葡萄品种。
据统计,欧美杂交品种已达一千五百多个。
在短短的二百多年中,创造出这样多的新品种,这对葡萄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1.1、中国引进和发展葡萄的过程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区域。
公元前 4~3 世纪我国新疆地区已经引进和栽培葡萄了,已有 2300~ 2400年以上的历史。
1.1.1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代,第一次打通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路线,与秦岭以西的三十多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靛大贡献。
以丝绸为主的中国特产品,养蚕及缀丝法、沟渠法等生产技术以及桃、柑桔等,通过这条路线,不断地输出西方诸国,西方人士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 ,而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1. 引言葡萄作为一种重要的果树,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之一。
葡萄品种的育种历程不仅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农民和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将从我国葡萄育种的起源开始,追溯整个历程,并分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起源我国葡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唐代,就有关于栽培葡萄的文字记载,但当时的葡萄品种数量有限且品质一般。
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葡萄育种的不断探索,我国的葡萄品种育种才得以发展起来。
3. 品种改良品种改良是葡萄育种的重要一环。
它通过传统的选择育种和现代的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葡萄品种的产量、抗病性和品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葡萄育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出现了许多高产优质的品种,还提高了葡萄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4. 近年的成就近年来,我国葡萄育种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
从离子束辐照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葡萄品种的遗传背景和功能。
“川北蜜多芒”是一个近年来葡萄育种的典型案例,它具有高产、高糖、高抗病性等特点,被广大农民广泛种植和推广。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葡萄育种的发展是农民智慧和科学家努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
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我们成功培育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环境的葡萄品种,从而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葡萄的育种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新的机遇。
6. 结论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不懈努力。
通过品种改良和创新,我国的葡萄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不断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希望。
希望未来我们能进一步加强葡萄品种育种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葡萄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1] 毛飞龙.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难度及对策[J]. 科技导报, 2019(4): 40-43.[2] 张文瑞, 张明颖, 吴怡忠,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晚熟葡萄品种选育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8): 258-265.[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Grapes: A research annual[M].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9.以上是我为您撰写的关于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的文章。
葡萄种植发源于哪里
葡萄种植发源于哪里葡萄种植发源于约八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地区。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
葡萄的原产地被认为是中国西南部、中亚或北伊朗一带。
最早的葡萄种植实践可以追溯到亚洲,特别是中国和中亚地区。
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与现代葡萄相似的野生葡萄。
这种葡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被认为是葡萄的起源之一。
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葡萄的记载,这进一步证明了葡萄在中国的种植历史。
同时,中亚地区也是葡萄种植的起源地之一。
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葡萄的种植,土壤肥沃,明亮的阳光为葡萄提供了充足的光照。
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葡萄栽培的痕迹,这进一步证明了中亚地区是葡萄种植的起源地之一。
古埃及也是葡萄种植和酿酒的起源地。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开始种植大量的葡萄树,并用葡萄酿造酒。
古埃及人相信葡萄酒是上帝的恩赐,将其用于宗教仪式和社交场合。
他们还通过交换和贸易将葡萄和葡萄酒传播到其他地区。
古巴比伦也是葡萄种植和酿酒的重要地区。
公元前2千年左右,巴比伦人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并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地之一。
巴比伦人创造了许多关于葡萄酒的文化和仪式,他们将葡萄酒视为一种神圣的礼物。
葡萄最早的野生品种是由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培育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和选择,逐渐形成了现代栽培的葡萄品种。
葡萄的种植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
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在古罗马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农作物和经济资源。
总的来说,葡萄种植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以及中亚地区的伊朗和中亚国家。
同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也是葡萄种植和酿酒的重要起源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并成为了世界各地重要的农作物和文化象征。
文思月葡萄原文
文思月葡萄原文摘要:一、葡萄的种植历史二、葡萄的种类与特点三、葡萄的种植技术四、葡萄的食用与药用价值五、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正文:葡萄,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葡萄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美味的水果,还是酿造美酒的重要原料。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葡萄的奥秘,了解它的种植历史、种类特点、种植技术以及食用与药用价值,并展望葡萄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葡萄的种植历史葡萄起源于中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过传播和演变,葡萄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据史书记载,葡萄传入我国是在汉朝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葡萄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品种也日益丰富。
二、葡萄的种类与特点葡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欧亚葡萄、美洲葡萄和非洲葡萄三大类。
其中,欧亚葡萄最为常见,特点是果实较大,口感多汁爽脆。
美洲葡萄则以色彩艳丽、味道独特而受到喜爱。
非洲葡萄则以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而著称。
三、葡萄的种植技术葡萄的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
在种植过程中,要掌握葡萄的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如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嫁接繁殖等,以及修剪、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四、葡萄的食用与药用价值葡萄既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葡萄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果糖、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保护心血管等多种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葡萄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等药用价值。
五、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我国葡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攀升,品种结构逐渐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善。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科技的进步,葡萄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葡萄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历史、种类多样、技术成熟、食用与药用价值兼具的水果,其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中原葡萄种植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中原葡萄种植始于哪个朝代
1、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西汉,葡萄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连片地区,葡萄最早栽植葡萄始于汉武帝期间,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使取其实来,因而皇帝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里面“六月食郁及薁”中的“薁”,指的就是野葡萄,反映出了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2、葡萄是随着人类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逐渐扩展到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据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6700万年至1.3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质层中就发现了葡萄科植物,这表明,早在新生代第三纪乃至更早的年代,地球上就已经存在了葡萄科的植物。
3、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在西汉建元三年的时候出使西域,可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的景象,之后“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表示了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种植葡萄了。
葡萄最早是在什么朝代进入中国的
葡萄最早是在什么朝代进入中国的葡萄最早是在什么朝代进入中国的葡萄是2000多年前在汉朝传入中国的,相传是由汉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国主要产区有安徽的萧县,新疆的吐鲁番、和田,山东的烟台,河北的张家口、宣化、昌黎,辽宁的大连、熊岳、沈阳及河南的芦庙乡、民权、仪封等地。
葡萄含糖量高么葡萄含糖量高,葡萄的含糖量在8-10%。
常见水果的含糖量情况:西瓜、西红柿、柚子、草莓含糖4-7%;梨、柠檬、樱桃、哈密瓜、葡萄、桃子、菠萝等含糖在8-10%;苹果、杏、无花果、橙子、荔枝含糖量在9-13%;桂圆、香蕉、杨梅、石榴含糖量在14%以上。
什么葡萄品种最早熟极特早熟新品种:早紫早紫玫瑰,为欧亚种,穗大,粒大,早熟叔,色泽艳丽,现已在河南果粉多,肉软多汁,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植株生长较强从发芽到上色仅需要85天,完全成熟大约需要100天左右,在大棚温室里栽培,采用篱笆架种植为宜。
极特早熟新品种:早霞玫瑰早霞玫瑰,为欧亚种,果穗中大,果粒椭圆形,果皮紫黑色,粒重平均7g,有玫瑰香味,耐运输,抗病高产,亩产最高6000斤左右,青岛地区,4月中旬萌芽,5月中旬开花,6月底7月初完熟,极早熟,栽培范围广,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极早熟无核品种:早夏无核欧美杂交种,为早熟无核品种,果穗大,果皮紫黑色,果实容易上色,成熟一致。
果粉厚,果皮厚而脆,果肉硬脆,有较浓的草莓香味,无核,品质优良。
该品种从萌芽到成熟约需要110天左右,果实成熟后不裂果,抗病性强,该品种早熟、优质、抗病、丰产,易管理,适合大棚及露天栽培。
巨峰葡萄和夏黑葡萄的区别1、巨峰葡萄是四倍体,正常情况下会有种子;夏黑葡萄是三倍体,正常情况下是无法发育出种子的。
所以巨峰葡萄与夏黑葡萄的区别是巨峰葡萄有种子,夏黑葡萄没有种子。
如果你吃的夏黑葡萄有籽,那你可能吃到了“假夏黑葡萄”。
2、巨峰葡萄的果皮可以很容易的剥下来,并且能保持完整性,而夏黑葡萄的果皮不太容易。
【转载】葡萄的起源与演化
【转载】葡萄的起源与演化【转载】葡萄的起源与演化|葡萄葡萄乃人间奇珍,凝天地之英气,汇日月之明光。
根入土,藤凌云,枝叶如龙须缠舞,浓荫似绿波荡漾;花含蓄,果灿烂,团团蕴仙界甘霖,簇簇涵梦幻琼浆。
最喜丰收时节,满园缤纷琳琅。
青碧玉,红玛瑙,金琥珀,紫水晶,霜茸如雪,馨芬飞扬,甘味胜蜜,珠玑溢芳。
恰似世间珍宝竞美,疑是繁星撒落天堂。
摘硕果,制佳酿,饮美酒,话沧桑。
观葡萄,阅尽天南海北奇景,品葡萄,回味七彩人生风光。
葡萄的起源与演化葡萄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连片地区。
主要栽培类型则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带,随着人类文化和经济交流逐渐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葡萄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类型阶段(距今六千七百万年到一亿三千万年中生代白垩纪)、种群及种的形成阶段(大陆分离、冰川袭击后第四纪)、栽培驯化阶段(公元前4000年或者更早)。
第一阶段:科学家对古代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远祖原是在光照充足的旷地上生长的喜光的矮小灌木,后来由于旷地逐渐被森林代替,葡萄要适应新的环境,争取较多的光照,逐渐演化成攀缘植物。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新梢的单轴生长变为合轴生长;顶生花序变为侧生花序,形成发达的卷须;新梢生长迅速,一年多次分枝;芽眼多而易于不断萌发;植株内部结构和功能适应了攀缘的特点,如根压力大、输导组织发达,便于水分、养分的快速运输;柔软味甜多汁的小型浆果,诱引飞鸟啄食,经禽类的消化道排泄出而广泛传播。
这一系列性状的形成是葡萄属植物在自然竞争中能够保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葡萄的根瘤蚜和真菌病害发源较晚,所以早期未形成对这些病虫害的明显抗性。
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大陆分离,冰川侵袭。
欧洲和中亚遭受冰川袭击最重,因此,除了保存在北欧南部的少量森林葡萄幸免于难外,其余种类全部灭绝。
冰川以后,留存下来的种一直在气候比较温和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繁衍。
而东亚地区受冰川侵袭程度较轻,保存下来的数种较多,约4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原产于中国。
葡萄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
葡萄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葡萄是一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水果,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而在我国的历史上,葡萄的传播也有着独特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葡萄在我国历史上是如何传播开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从未停止过。
据史书记载,葡萄最早传入我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方,沟通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葡萄等西域水果传入中国。
这时,葡萄不仅被当作一种美味的水果食用,还被赋予了药用价值,被认为对身体有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在我国逐渐得到推广和种植。
在唐朝时期,葡萄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
葡萄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农作物。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诗作中也提到了葡萄,描述了盛夏葡萄成熟的景象。
随后,宋代是葡萄在中国传播开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人对葡萄有着特殊的喜爱,将葡萄视为一种高雅的水果。
在宋代文献中,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制作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和描述,这些记录为葡萄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清代时期,葡萄在中国的种植进一步扩张,不仅在华北地区广泛生长,而且中国南方也开始有葡萄种植的纪录。
葡萄作为水果,不仅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干果,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酿酒原料。
清代的葡萄酒备受赞誉,有着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口感,深受民众的喜爱。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葡萄在中国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良。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葡萄种植和消费的大国之一,国内的葡萄品种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从新疆的葡萄种植基地到江南水乡的葡萄园,中国各地都有不同品种的葡萄产区。
总的来说,葡萄在我国历史上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从最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后来的唐宋时期逐渐推广和种植,再到如今的现代种植技术和丰富的品种,葡萄在中国的传播开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葡萄作为一种美味水果,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还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与中国的葡萄栽培历史
世界与中国的葡萄栽培历史世界葡萄栽培历史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
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毁,以及葡萄栽培随着旅行者和移民传人埃及等其它地区阶段。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浮滩)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最著名的是Phtah—Hotep墓址,据今已有6O00年的历史。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
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
3OO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己极为兴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人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
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罗马法’’(十二木表法Twelve Tables ,颁布于公元前450年)规定:若行窃于葡萄园中,将施以严厉惩罚。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菌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
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人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中叶,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
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几乎全部被摧毁。
后来,用美洲原生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洲种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萄萄酒生产才又逐渐发展起来。
现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
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墨西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
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汉代,因为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原产于西域。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这些植物才在中原引种。
1、葡萄传入中原的来历: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司马迁《史记》:“汉使取其实来,因而皇帝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葡萄是经过过程古丝绸之路传入的。
有关葡萄这类生果的功用、食用价值及展开状况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写作“蒲陶”,列为“果菜手下品”第一条:“蒲陶,味甘平。
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生山谷”。
中国最早栽植葡萄始于汉武帝期间,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
还有一种说法觉得,新疆的葡萄该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引入了,再由新疆传到甘肃、陕西,及至全中国。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录,葡萄是从中亚古国“大宛国”引入的。
在引进葡萄的同时,酿葡萄酒之法也随之传入。
唐朝时葡萄酒已成为迎来送往的深切饮品,诗人王翰曾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张骞出塞: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葡萄育种回顾及展望
葡萄育种回顾及展望一、葡萄育种的重要性和意义葡萄育种是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育种可以改良葡萄的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性状,提高葡萄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葡萄的品质和口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葡萄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更加凸显。
二、葡萄育种的历史回顾1. 自然选择阶段:在早期,葡萄的种植主要是依靠自然生长的野生葡萄。
人们通过收集野生的葡萄种子,种植后经过观察和选择,选育出品质优良的葡萄品种。
这种自然选择的方式虽然缓慢,但为后来的育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2. 初级育种阶段:随着人们对葡萄育种工作的认识加深,开始采用更加人工的方法进行育种。
例如,通过嫁接、扦插等无性繁殖手段,保留优良性状植株的基因,进行定向繁殖。
这个阶段的育种目标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3. 高级育种阶段: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葡萄育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育种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基因转移等,可以更加精确地改良葡萄的性状。
同时,也开始注重葡萄的口感、色泽、香气等品质方面的育种工作。
三、葡萄育种的现状和问题1. 育种技术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葡萄育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葡萄精准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
同时,通过建立基因数据库和性状评价体系,可以更加系统地进行葡萄育种工作。
2. 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消费者对葡萄品质和口感需求的提高,市场对葡萄品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这要求育种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育种工作。
3. 抗逆性等性状的挑战:在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提高葡萄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成为育种工作的重要任务。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提高葡萄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
四、葡萄育种的展望1. 精准化育种: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未来葡萄育种将更加精准化。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改良葡萄的性状,提高其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葡萄的起源与传播
葡萄的起源与传播葡萄,也称草龙珠、蒲桃、山葫芦等,与苹果、柑橘、香蕉并称“世界四大水果”,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果品。
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绘制成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代表了甜蜜和幸福,一株株根深叶茂的葡萄树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条条枝蔓寓意手牵手、心连心般的亲密。
此外,颗颗葡萄不仅晶莹剔透、玲珑可爱,累累成穗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具有神奇的药效。
特别值的一提的是,她的产品——葡萄酒,经过“发酵”、“成熟”、“陈酿”而转化和升华成为集健康、时尚、高雅于一体的“神的饮料”。
因而,近年来葡萄及其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葡萄的起源——天滋瑰宝毫无疑问,世界上所栽培的所有果树都起源于野生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人类的收集、整理、栽培、驯化而成为栽培种,即人为的活动和选择使野生种逐渐成为栽培种。
各项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连片地区,随着人类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逐渐扩展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6700万年~1.3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质层中发现了葡萄科植物。
这表明,早在新生代第三纪乃至更早的年代,地球上已经存在葡萄科植物。
在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的化石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葡萄属植物的叶片和种子的化石。
这一发现证实了早在新生代第三纪,葡萄属植物(如奥瑞基葡萄,Vitis olrikii Heer.)已经遍布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西部。
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种子化石。
这表明,葡萄科植物早在1万年以前已经在地球上存在。
Baranov认为,葡萄的远祖是生活中阳光充足地带上的灌木。
随后,随着森林的扩张,为了获得对阳光的需求,在进化过程中葡萄的花序突变为卷须,并且获得了攀援习性。
后期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芽发育成花序还是卷须明显依赖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两种内源激素的平衡(Srinivasan and Mullins,1981;Martinez and Mantilla,1993)。
葡萄的有关知识
葡萄的基本介绍在西方古老的传说中,葡萄果实是由乐善好施的神Osiris把它带到人间来的,葡萄酒“Vin"一词,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神”的另一种说法。
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
大约在100万年以前,葡萄树就在地中海沿岸自然地生长着,法国南部阳光充沛的普罗旺斯地区就是葡萄的起源地,并从这里开始向东西方传播。
在中国,葡萄是由汉朝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时从波斯引进的,后来经丝绸之路把这个绿色使者引向了不毛之地的戈壁。
如今在全世界的果品生产中,葡萄的产量及栽培面积一直居于首位,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水果之神”。
世界各地生产的葡萄有上千种,总体上能够分为酿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两大类:酿酒葡萄能够分为酿造白葡萄酒、酿造红葡萄酒和调色调香三大品种,这些葡萄的主要产区分布在法国南部、意大利东部、美国加洲和南美洲各国。
食用葡萄的品种更加繁多,市场上常见的巨峰、龙眼、玫瑰香等品种都是物美价廉的食用葡萄,而闻名中外的我国新疆马奶葡萄、河北白牛奶葡萄、山东龙眼葡萄以及四川的绿葡萄则都是口感甘甜、营养丰富的葡萄佳品。
一般来说,食用葡萄生长地区的日照越充足、气候越干燥、早晚温差越大,则果实越饱满、口味越浓郁、营养价值越高。
葡萄与提子实质上都是葡萄的果实。
“提子”是香港等地对葡萄的别称。
葡萄的功效与作用1.缓解低血糖葡萄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能很快的被人体吸收。
当人体出现低血糖时,若即时饮用葡萄汁,可很快使症状缓解。
2.预防血栓法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葡萄能比阿斯匹林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且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3.抗衰老葡萄籽可说是真正的抗氧化巨星。
抗氧化是抗老化的方法,所以,葡萄籽能抗衰老,并可清除体内自由基,让您永葆青春。
4.有助康复葡萄中含有一种抗癌微量元素(白藜芦醇),能够防止健康细胞癌变,阻止癌细胞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种葡萄(Vitis viniferaL.)是世界上人工驯化栽培最早的果树种类之一。
据德・康多尔(AP.de Candolle)和瓦维洛夫(Н.И Вавилов )的考察资料,南高加索与中亚细亚的南部,以及阿富汗、伊朗、小亚细亚邻近地区是栽培葡萄的原产地。
大约5000~7000年以前,葡萄就广泛地栽培在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约3000年以前,葡萄栽培业在希腊已相当兴盛,以后它向北沿地中海传播至欧洲各地,向东沿古丝绸之路传至新疆和中国内地,再传到东亚各国。
对中外考古资料的研究证实了葡萄传布和演化的过程与结果。
1 我国葡萄栽培的起始1.1 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区域。
英籍匈牙利人马克・ 奥里尔・斯坦因在对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古精绝国遗址——尼雅古城考古发掘中发现,公元1~3世纪民居内有多处果园和葡萄园的遗址。
在其《西域考古图记》一书中第四十九图展示了“尼雅废址之古代葡萄园”情景,并有记述:“对于此地所起大变动的证据是在离小桥不远……一片低地之中,找到一所很大而保存很好的果园遗址。
各种果树同葡萄架的行列都很整齐,虽已死去16个世纪,犹罗罗清,可以考见”。
另书中还记述了对尼雅遗址中N.XXIX的一处废宅的考察发现:“其外面、院子或果园的防护篱笆以内,遗留着卷绕的葡萄枝,它们无疑曾蔓生于此”,并绘制了房址平面图,标出葡萄园在该遗址的东北与西南两处位置。
以上考证说明:葡萄在当时已不止是在庭院内种植,而是在成片果园内栽培并有一定的规模。
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区葡萄栽培历史的久远。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南疆考察队也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察[1],在编号为59MN0010房舍内,出土毛织品三种残片,一种是人兽葡萄纹彩,……图案中有深目高鼻人像、虎、鹿等动物头形,有成串的葡萄、叶藤和小花丛纹饰,出土时图案清晰,色泽艳丽。
在另一座59MNM001号东汉初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女式绮纹长棉袄的领、袖口以及两肩垂腰处均镶有“图案为葡萄、花树、人鸽、骆驼、雄狮、鹿(或牛)等人兽花鸟”;在同一墓室内的一件腊缬棉布单左侧,绘有半身供养人像一躯,供养人裸体露胸,颈和臂间满佩璎珞,头后有背光,双手捧着一件尖长状容器,内盛葡萄供品,侧身向右;另在一件黑陶瓶肩部也刻有葡萄纹图案。
在1988~1996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考察中,于1995年发掘的一号墓地中发现:“极度干燥的环境不仅使墓地内人身完好,锦被衣物如新,其它随殉文物也都似入土当年。
木盆中无一例外均置羊腿,随插小铁刀,中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及演化杨承时(新疆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编者按:中国葡萄专家杨承时,在历时多年的环塔里木盆地考察后,经过对大量中外考古资料和文物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在我国系统的阐述了中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和演化过程。
此文不但将我国葡萄栽培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而且也丰富了中国葡萄酒文化新的内涵。
摘要:对中外考古资料研究表明,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区域,推断该地栽培葡萄历史在2300~2400年以上;我国内地引种欧洲种葡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19年;文章概述了葡萄在我国和新疆境内的传播和演化过程。
4木碗内可见干缩了的葡萄、梨、糜谷饼”[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983~1984年发掘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古墓报告中记载:在M01墓坑出土织物上有葡萄图案,葡萄纹有条状变形的,也有独体的。
考古人员参考14C测定年代和随葬器物年代,推算距今2295±75至距今2000年左右之间〔3〕。
此古墓属古于阗地界,系古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地。
综上所述,在公元1~3世纪,古精绝国已有相当规模的葡萄栽培,加上葡萄已在属于文化范畴的织物、随葬品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说明这一地区葡萄栽培的开始年代应早于当时。
据王炳华对尼雅考古百年历史的资料进行综合考证认为:“可以初步结论,尼雅遗址在西汉或西汉以前已经是一处有相当人口居住活动的小型绿洲”[2]。
因此可以认定,最晚在西汉初期葡萄已引进尼雅及附近地区进行栽培。
另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这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派张骞(公元前138年)通西域见闻之记录,说明当时大宛(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左右地区葡萄栽培与酿酒已具相当规模。
而同一书中对大宛左右的邻近国也有明确记述:“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于阗”。
而、于阗正是大宛东部古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的重镇,因此可推测,在古大宛时期葡萄已东传入新疆。
国外考古学家提供的考古证据更进一步证实中亚葡萄业的兴旺和东传的可能性。
前苏联考古学家在南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境内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居民点遗址上均发现了葡萄核,并在阿什哈巴德附近的旧尼萨古城遗址中发现2800件左右酒瓶碎片,这些碎片均系贝壳,上有铭文说明酒的酿造、贮藏和赋税等等[4],说明葡萄栽培与酿酒己处于十分发达时期,具有东传的物质基础,而罗马地理学家斯脱拉波(公元前64~公元21年)引希腊史学家亚波罗多刺斯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大夏国王拓土至赛里斯(丝国)[5],说明古丝绸之路已畅通,又为葡萄栽培及酿酒东传提供了条件。
根据对以上考古物证和资料考证的综合分析,说明我国新疆引进和栽培葡萄应当在公元前4~3世纪,已有2300~2400年以上的历史。
1.2 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
《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馆旁极望焉”;《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
做为通西域的汉使张骞何时将葡萄种子引入内地,可从《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其通西域的经历中找出结论。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带领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经陇西时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与随从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
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经羌中(今青海)归国,中途又被匈奴扣留。
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仅剩2人。
在这种情况下引种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汉使抵大宛等国,这时从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
因此,我国内地葡萄引种栽培起始时间应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2 我国葡萄栽培的演化2.1 新疆葡萄栽培的演化新疆的葡萄不但是我国葡萄栽培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影响着我国葡萄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葡萄传入我国至今,新疆始终占据我国葡萄栽培的首要位置。
葡萄传入新疆后,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气象条件与中、西亚相似,加之绿洲内水、土条件优越,因此得以与古代精绝国几乎同时期的迅速扩大栽植。
据《汉书・西域传》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有蒲陶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载:“伊吾之地宜五谷、桑、麻、蒲陶”,可见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塔里木盆地南、东部一带已有葡萄栽培。
公元1~3世纪流行于新疆鄯善、于阗、精绝、龟兹的卢文5书大量地记录了这一时期葡萄发展的状况:据T・贝罗撰、王广智译《新疆出土 卢文残卷译文集》中419号文书载:“此一有关向菩地及菩达取(购买)之葡萄园一所之文件,由……及僧伽色利妥为保存”;655号文书载:“尚有葡萄园一所。
园内种有13葡萄之apacira”;586号文书载:“彼愿将内有15sujada之葡萄园一所以及地上之树卖给司书罗没索蹉。
给马一匹,双方同意并作了决定。
从今以后,司书罗没索蹉对该葡萄园有权支架、拆架、剪葡萄、饮(酒)、交换、出卖……”,随着葡萄栽培的兴盛,且末、精绝一带葡萄酿酒业也随之发展并达到相当规模。
据329号文书载:“现在且末酿酒业盛行,当此谕令到达汝处时,务必即将五(?)驼(所能驮载)之酒交左尔格耶,日夜兼程送来,……此酒务必于4月5日运至且末”[6];587号文书载:“作为该地价之酒6希及谷物10希,皆己当诸证人面付清”;169号文书中在一张酒帐单中,写明了拖欠酒帐的即有太侯、税吏、百户等不同身份的30余人;567号文书载:“……仓库内有酒和皇家专用之酒,这些酒应有苏耆耶和波耆沙赔偿,并征收以前欠下的酒债,至于新欠酒债和苏焉耶无关,应由其他税监征收”。
可见当时葡萄栽培与产品葡萄酒,已是社会经济中的收益支付、抵贷、流通交易、税收等重要物资,其生产规模和发达程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吕光》载:吕光(后凉主,公元368~399年)“又进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光入城…家有蒲陶酒,或至千斛,经10年不败,士卒沧没酒藏者继矣”;又据新疆博物馆考古队1958年发掘龟兹古城的哈拉墩时(汉魏时期),出土33个陶缸,排列整齐,似为酒窖[7]。
这证明公元2~3世纪,塔里木盆地北缘,葡萄栽培与酿酒也达到一定规模。
魏晋之后,随着精绝等一些绿洲葡萄种植区的萎缩和葡萄栽培的继续东进,以及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交往逐渐紧密,距内地最近的吐鲁番盆地开始发展成新疆乃至全国的重要产区。
据李志超等撰《吐鲁番葡萄》(1988年)书载:十六国北凉时(公元424~441年)吐鲁番古墓(382号)出土的官方文件“功曹条任行水官文书”中提到较多的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北魏(公元463年)民间记事文物中记述了农家栽培葡萄面积和风虫对葡萄的危害〔8〕。
《太平广记》载: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6)高昌国遣使到金陵(南京)献葡萄干、冻酒;麴氏高昌时期(公元500~640年),征收葡萄园的“租酒”为数甚巨,一件入酒帐记下“后入酒九百七十三斛”之多,还从高昌古城遗址中发掘出酿酒的作坊、酒坛残片。
另据张南考证〔9〕:“唐代以后,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城国葡萄种植都已普遍。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述:在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今库车)、怯沙(疏勒,今喀什)、斫句迦(今叶城一带)、瞿萨旦那(于阗)诸地以葡萄为主的果木园林都很发达。
2.2 内地葡萄栽培的演化葡萄栽培及酿酒向东传入内地是从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以官方为主的跨越式引入至陕西,二是以民间为主的渐进式东传。
但二者均是进玉门关,过甘肃河西走廊,经陇坂高原传入陕西。
汉魏之际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经》载:“葡萄生五原、陇西、敦煌”;《剧谈录》 载:“汉时,凉州富人好酿酒,多至千余斛,积至十年不变”[10];又据魏文帝(公元220~226年)《凉州葡萄诏记》载:“凉州葡萄味长汁多…酿以为酒,甘于米曲,善醉易醒”,可见早在汉代,葡萄东传已途经甘肃并在此地栽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