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指南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二节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好发人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症状: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体征: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辅助检查资料: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我院CT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病理分型(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颈椎病临床疗法指南

颈椎病临床疗法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颈椎病的临床疗法指导。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症状缓解
- 休息:在症状出现时,适当休息可以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和不适感。
- 热敷:使用热水袋或热敷贴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 按摩和理疗:通过按摩和理疗可以缓解颈椎周围的肌肉紧张和疼痛。
- 药物治疗: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症状控制
- 锻炼:进行适量的颈部锻炼可以增加肌肉强度和灵活性,有助于控制疼痛和改善姿势。
- 睡眠姿势:选择适当的睡眠姿势,使用合适的枕头,避免过度压迫颈椎。
- 姿势维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专业治疗
- 物理疗法:应用热疗、冷疗、电疗等物理疗法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
- 手术治疗:在症状严重且无法缓解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预防措施
- 良好的姿势: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尽量避免弯腰或扭动颈部。
-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锻炼,特别是针对颈椎的锻炼。
- 避免劳损:减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进行重体力劳动的时间。
- 规范劳动环境:合理配置工作台和椅子,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标准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标准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肩背部不适以及上肢放射痛等症状。
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依据以下的标准进行判断和康复。
1.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疼痛特点、疼痛程度以及疼痛部位,并结合体格检查来确定诊断。
2.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 或 MRI。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颈椎的变化,并确定颈椎病的程度和类型。
3. 保守治疗:对于颈椎病的早期或轻度患者,通常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休息、物理治疗、针灸、药物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
4.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颈椎病的中、重度患者,如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颈椎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减轻压迫神经和稳定颈椎。
5. 康复治疗:颈椎病患者手术后或保守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功能锻炼、物理疗法、按摩等。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颈椎保护,改善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综上所述,针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应该根据临床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
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颈椎功能。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
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
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
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
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
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是临床医生指导诊断和治疗颈椎病的准则,
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般适用于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指南:
1. 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
的程度、部位和性质,以及有无神经损伤的征象,如肌力减退、感
觉异常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进行颈椎的体格检查,包括触摸颈椎、测量颈椎的活动度等。
2. 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X线、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颈椎病的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颈椎的骨结构,CT和MRI可以更加详细地观察颈椎的软组织结构和椎间盘的状况。
3.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颈椎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休息、生
活方式调整、理疗、药物疗法等。
理疗包括颈部牵拉、物理疗法、
康复运动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
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的选择会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
因素。
5.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疼痛管理等,旨在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部功能、减轻疼痛和恢复生活能力。
总之,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颈椎病,同时也提醒患者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对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有效。
因此,患者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具体的建议。
骨科颈椎病诊疗指南

颈推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等组织而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病因】
1.颈椎的退行性变 (25%)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 颈椎牵引疗法:用枕颌布带牵引,重量3~6公斤;每日1~3次;每次1/2~4小时。
(2) 理疗。
(3) 围领或颈托。
(4) 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维生素类药及中医中药。
2. 手术治疗:
适应于脊髓型或其它几型经长期非手术疗法无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
(1) 前路术式:目的是彻底减压、稳定颈椎。
5.胸廓出口综合征:常由于第七颈椎横突过大或颈肋所致,x线片可以显示.可见上肢麻木、疼痛、肿胀,锁骨上窝前斜角肌附着点区有压痛,并放射到手.斜角肌试验阳性(即医师摸住患者桡动脉,让患者深呼吸.同时头后伸,下颌转向患侧,桡动脉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应与对侧比较)。
6.美尼尔氏综合症: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发作时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属,有明显的缓解期,前庭功能减弱或迟钝,电测听检查,可有重震现象,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近年来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慢性劳损 (20%) :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本指南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建议。
病因
颈椎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颈椎骨折、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等。
在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时,医生应该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因,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颈痛、肩背痛、头痛、手臂无力、麻木等症状。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主诉、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来评估病情,以便进行正确的诊断。
诊断
诊断颈椎病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性评估。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MRI和CT等,而功能性评估可以通
过神经系统检查、神经肌电图和神经性疼痛评估等方法进行。
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保守治
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而手术治疗则根据病情
和患者需求来决定。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保守治疗是首选,手术
治疗只在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
结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
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档提供了颈椎病临床诊疗的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
情、病因和诊断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进行适当的随访和评估。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诊断要点】(一)病史和症状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部僵硬,早期见一侧或两侧头颈肩部麻木、胀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症状典型者,可向头面、肩背或手臂放射,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
(二)局部检查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或将患侧上肢外展90℃,并尽量后伸时,其放射痛可明显加剧,个别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强直,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上角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见侧弯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肌力减弱等。
(三)临床分期与分型1.临床分期:常分为四期。
(1)颈椎病前期:X线上有各种程序不同的退变,但无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颈椎间盘症期:病变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并多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3)骨源性颈椎病:或称之谓骨质增生性颈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和/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根与椎动脉,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增生。
(4)脊髓变性期:为脊髓长期受压继发变性,病变部位肌肉明显萎缩。
2.临床分型:可分为六型。
(1)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症状多较轻微,但以颈部症状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临床表现出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4)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全引起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
查体: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四)辅助检查1.颈椎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和左右斜位,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呈强直状态,椎体前后缘可有辱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斜侧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和关节突有肥大性改变,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出现点状钙化。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至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出现的症状体征。
颈椎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中水分和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椎间隙变窄,关节囊、韧带松弛,颈椎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形、钙化、增生,最后产生脊髓、血管、神经的压迫症状。
颈椎病通常可分为以下4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
约占50%〜60%。
它是因为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在椎管的侧隐窝处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所致。
(2)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
因为颈椎管的前后径较横径窄,而且精髓再次膨大,如发生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等即可压迫颈脊髓,而产生相对应症状。
如患者有法语性椎管狭窄,更易发生此症。
好发于40〜60岁。
(3)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本症的2%o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中,可因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而受到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可暂时阻断,或因痉挛而影响脑部的血供。
也有学者认为该型颈椎病不存在。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约占本症的5%o颈交感神经只有节后纤维,而无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的分布很广。
所以刺激颈交感神经可出现气管、多系统的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症状,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
【诊断标准】1、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依据(1)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有时出现感觉过敏。
手指活动不灵活、精细动作困难。
病史中常有颈肩痛反复发作、加重。
(2)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肌紧张,棘突和横突有压痛。
(3)上肢感觉改变。
感觉下降或过敏。
(4)上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
(5)上肢腱反射减弱。
(6)牵拉试验阳性。
(7)压颈试验阳性。
(8) 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有骨质增生,够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
(9)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混合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混合型颈椎病【概述】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继发改变,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颈部发僵:常最早出现,常伴肩部及肩胛骨内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沿着神经根走行和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可加重;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症状,如手部肿胀等;4)以三角麻痹为主要表现(无力、萎缩)。
2、脊髓型颈椎病1)慢性起病,外伤后加重;2)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3)上肢:持筷、系扣困难;4)下肢:行走不便、不稳、踩棉花感、瘫痪;5)括约肌功能障碍;6)尿频、尿急、排尿无力、尿不尽感、尿失禁、尿潴留。
3、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2)眼部症状:眼胀、视物不清、干涩等;3)耳部症状: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4)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等;以上症状往往与体位或活动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或劳累时明显,休息时好转。
4、椎动脉型颈椎病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环供血不足而出现症状。
(近些年指南已将该型颈椎病剔除)【辅助检查】1、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化及椎间隙狭窄;侧位片可见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等;过伸过屈位片可有节段性不稳定。
2、CT检查可显示椎管形状及后纵韧带骨化,配合造影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
3、MRI检查可见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
【康复评定】颈椎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评定2、颈椎曲度评定3、颈椎稳定性评定4、神经功能评定5、疼痛评定【治疗及预防】(一)非手术治疗原则1、颈部制动:症状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戴颈托制动;症状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床制动并使用低硬枕,治疗期间应尽可能卧床,并减少坐位时间及屈颈动作,时限1-3周。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其中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
其发病多为单侧,但亦可为双侧,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多数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症状可自行缓解。
【临床表现】(一)症状1、特征性症状为单侧或双侧沿着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
2、颈部疼痛和发僵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还可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及深度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
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
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有时持物坠落。
5、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手部肿胀感),晚期可有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
(二)体征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痛点封闭无明显效果。
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患侧背部的肌肉可有压痛,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可使上肢疼痛加重。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一手扶持颈部做对抗,另一手将患侧外展,反向牵拉,若有患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4、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头略后仰或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患侧上肢出现放射痛者为阳性。
5、颈部牵拉试验:上牵头颅,颈及臂痛有缓解者为阳性。
6、头部叩击试验: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轻叩击手背。
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侧或两侧)痛、酸麻者为阳性。
7、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1 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神经根疼痛部位感觉改变部位肌力减弱腱反射减退或消失C5 肩部及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反射C6 前臂桡侧拇指、食指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肱桡肌反射C7 前臂背侧中指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反射C8 前臂尺侧环指、小指指屈肌-(三)辅助检查1、X线:病变节段椎间隙狭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序列改变;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颈椎病诊治指南

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骨科颈椎病诊疗规范第一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五.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一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耳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一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胸;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睫、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三.脊髓型颈椎病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自己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四.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暖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五.椎动脉型颈椎病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第四部分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标准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朐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尾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4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5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二.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l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颈椎管测量方法见图1: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刭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见图2: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8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赦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二.康复治疗第五部分颈椎病的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之分..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一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一.非手术治疗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一)中医中药治疗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入院第一天向患者介绍医生以及主管护士;介绍病房环境;介绍治疗方位..完善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视病人情况选择性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4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中医药辨证治疗中医药辩证治疗: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1颈型颈椎病: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兰根、金银花等..2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以痛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如偏湿热;宜清热利湿;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苍术、白术、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猪苓、茵际、黄芩、泽泻、甘草、大枣;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痉散蜈蚣、全蝎..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取益气化瘀通络法;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加蜈蚣、全蝎等..3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头晕伴头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偏痰湿;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等..头晕头胀如裹;胁痛、口苦、失眠者;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常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甘草..头晕神疲乏力、面少华色者;取益气和营化湿法;常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白芍、黄柏、升麻、葛根、蔓荆子、甘草..4脊髓型颈椎病:肌张力增高;胸腹有束带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如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者;取补中益气;调养脾肾法;地黄饮子附子、桂枝、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远志、石斛、茯苓、麦冬、五昧子合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川芎、熟地、柴胡..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多;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开具治疗项目:1.手法手法治疗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中式手法指中国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关节复位手法及软组织按摩手法..西式手法在我国常用的有麦肯基Mckenzie方法、关节松动手法Maitland手法;脊椎矫正术chiropractic等..手法治疗宜根据个体情况适当控制力度;尽量柔和;切忌暴力..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慎用或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2.针灸疗法3.牵引疗法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磁振热疗法、冲击波、干扰电、微波等..7.运动疗法指导患者功能锻炼8.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九出院标准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2.牵引治疗二.康复治疗1.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常用治疗方法:3超短波疗法用波长7m左右的超短波进行治疗..一般用中号电极板两块;分别置于颈后与患肢前臂伸侧;或颈后单极放置..急性期无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2至15分钟;慢性期用微热量;每次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神经根型急性期和脊髓型脊髓水肿期..4超声波疗法频率800kHz或lOOOkHz的超声波治疗机;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用0.8~1W/Cm2;可用氢化可的松霜做接触剂;每日一次;每次8min;15~20次一疗裎..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超声频率同上;声头沿颈两侧与两岗上窝移动;强度0.8~.5W/cm2;每次8~12min;余同上;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其它疗法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蜡疗、激光照射等治疗也是颈椎病物理治疗经常选用的方法;选择得当均能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具有综合性物理治疗治疗作用的家用型治疗仪鸿蕾颈椎病治疗仪已经问世;改治疗仪具有中药渗透、超声波治疗、场效应疗法、中低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一机多用;疗效确切..2.牵引治疗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缢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1牵引方式:常用枕颔布带牵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可用卧式牵引..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2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之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3牵引重量: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N20%确定;持续12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牵引则应适当减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6kg开始;以后逐渐增加..4牵引时间: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20分钟;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5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I士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洽疗方案..6牵引禁忌症: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3.手法治疗4.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练..类型通常包括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可以指导颈椎病患者采用“颈肩疾病运动处方”..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具体的方式方法因不同类型颈椎病及不同个体体质而异;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5.矫形支具应用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减轻脊髓水肿;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颈托也多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经早期治疗仍有椎间不稳定或半脱位的患者..乘坐高速汽车等交通工具时;无论有还是没有颈椎病;戴颈围保护都很有必要..但应避免不合理长期使用;以免导致颈肌无力及颈椎活动度不良..无论那一型颈椎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由于子术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易引起损伤及并发症;更为重要的是颈椎病本身;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是其停止发展、好转甚至痊愈..除非具有明确手术适应症的少数病例;一般均应先从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开始;并持续3~4周;一般均可显效..对个别呈进行性发展者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则需当机立断;及早进行手术..第六部分颈椎病的预防二手术治疗3.康复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巩固手术疗效;弥补手术之不足;以及缓解手术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创伤;从而达到恢复患者心身健康的目的..围手术期治疗的基本方洼既离不开有关颈椎病的康复医疗如中药、理疗、体育疗法、高压氧等;又不能忽视一些新的病理因素;如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忧虑恐慌等精神负担;又如手术的创伤以及术后体质虚弱..“颈椎病康复保健功”用于颈椎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可以有计划推广到社区;体现出康复预防的学术思想..4.疗效评定日本骨科学会制定了对颈脊髓病患者的脊髓功能评定标准简称17分法表一;并已经为国际学者所接受..根据我国国情也制定了适合相应的标准简称40分法表二;并已经在国内推广应用..附表:第六部分颈椎病的预防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些因素;则有助于防止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与发展..一.正确认识颈椎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放弃积极治疗.. 二.关于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枕头的位置、形状与选料要有所选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三.关于保健。
颈椎病专业治疗指南

颈椎病专业治疗指南简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头痛等。
本指南旨在提供颈椎病的专业治疗建议,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症状并恢复颈部功能。
诊断颈椎病的诊断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MRI和CT扫描,用于评估颈椎的结构和损伤程度。
治疗原则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针对症状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非药物治疗休息与体位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低头或抬头的姿势。
适当休息和调整体位可以缓解颈部症状。
热敷与冷敷热敷和冷敷可以缓解颈部疼痛和炎症。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适合的热敷或冷敷方法。
牵引疗法颈椎牵引疗法可以通过拉伸颈椎,减轻压力和疼痛。
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适合的牵引方法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可以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常用的NSAIDs包括布洛芬、萘普生等。
肌肉松弛剂肌肉松弛剂可用于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和僵硬,例如盐酸曲马多、甲氧氯普胺等。
镇痛药镇痛药常用于缓解颈部剧痛,例如阿司匹林等。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以通过锻炼和物理疗法帮助患者恢复颈部功能和减轻症状。
颈部运动适当的颈部运动可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例如颈部伸展、旋转等。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按摩、理疗和针灸等,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来缓解颈椎病症状。
注意事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 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不滥用止痛药。
3. 治疗期间避免受凉和着凉。
4. 定期复诊,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调整。
以上是颈椎病治疗的专业指南,希望能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所帮助。
请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第一节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症状: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因疼痛活动受限2.体征: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影像学表现:x线像改变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上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定与松动,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片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一部分重影,称为双边双突征象。
4.临床物理检查(1)肌电图。
(2)体感诱发电位。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为基本疗法,尤其因颈部不稳所致者,包括牵引、理疗、按摩、对症及体位控制等。
2. 消除致病因素。
3.适当活动锻炼。
4.药物治疗非甾体类镇痛药物。
第二节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症状(1)神经根受压所致症状:①上肢放射痛;②手麻木;③手力弱。
(2)颈椎病一般症状。
2.体征颈神经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spurling征阳性,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棘突压痛,感觉、肌力减退。
3.影像学表现(1)X线像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关节失稳、椎间孔狭窄、病变椎间孔可见钩突增生突入椎间孔内,生理弧度改变。
(2)CT或MRI:水平面示椎间孔狭小变形。
4.临床物理检查(1)肌电图。
(2)体感诱发电位。
5.排除其他疾病(1)糖尿病性神经炎。
(2)周围神经损伤。
(3)动脉硬化症。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为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可获得疗效,尤其因颈部不稳所致者,包括牵引、理疗、按摩、对症及体位控制等。
2.手术疗法(1)指征:①有明显感觉运动障碍者;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①颈椎不稳所致者给予前路植骨融合术;②后路小关节松解术。
第三节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中年以上男性多见,发病缓慢或继发于外伤后。
2.开始多见双下肢无力、发软、行动缓慢易摔倒或伴双手麻木、行动不灵活。
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3.临床体征常见锥体束征,四肢生理反射亢进。
Hoffman征(+)、Babinski征(+),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跟腱反射亢进。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1.颈型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
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和颈部发僵,有些患者还有颈部及肩胛内侧缘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可以呈发作性、也可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患侧上肢的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3.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可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位时迅速好转。
少数病例可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等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走快。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足有踩棉花感。
躯干部感觉异常,患者常常感觉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二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5.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暧气及咽部异物感等。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治疗指南

颈椎病治疗指南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症,主要由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引起。
它常常导致颈椎周围神经根受压,引起颈部疼痛、肩膀僵硬等症状。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颈椎病。
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习惯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习惯对预防和缓解颈椎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 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低头、弯腰等姿势。
- 当需要长时间看书、使用电脑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视觉距离,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
- 避免重物提拉和过度用力,使用辅助工具。
- 定期进行适当的颈部运动,如转头、上下摇动等,有助于保持颈椎的灵活性。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缓解颈椎病症状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选项: 1. 非处方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和肌肉松弛剂(如酮痛、舒筋活血胶囊等),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2. 处方药:如果疼痛和痉挛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含有处方药的药方,如镇痛药、抗痉挛药等。
请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物理疗法包括: 1. 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等方法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和松弛颈部肌肉。
2. 冷敷:可以使用冰袋等冷敷物进行冷敷,有助于减轻炎症和肿胀。
3. 理疗:包括颈部按摩、颈部牵引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恢复颈椎的功能。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对颈椎病的恢复和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1. 理疗运动:如颈肩康复操、颈椎牵引操等,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稳定性,减少疼痛和改善功能。
2. 水疗和温泉疗法:水疗和温泉疗法能够通过水的浮力和按摩效应,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痉挛,同时可以放松身心。
3. 瑜伽和普拉提:这些练习可以增加柔韧性、增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并提高身体的平衡性,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颈椎病。
手术治疗大多数颈椎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方法得到缓解,少数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三. 脊髓型颈椎病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 征、Rossolimo 征、下肢Barbinski 征、Chacdack 征。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四. 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
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
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第四部分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4)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X 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 ~2 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 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在颈椎侧位X 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 2 mm ;椎体间成角>11°\u12290XCT 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 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 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 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
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 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 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第五部分颈椎病的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之分。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一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
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
(一)中医中药治疗1.中医药辨证治疗中医药辩证治疗: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
(1)颈型颈椎病: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兰根、金银花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以痛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如偏湿热,宜清热利湿,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苍朮、白朮、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猪苓、茵陈、黄芩、泽泻、甘草、大枣),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痉散(蜈蚣、全蝎)。
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取益气化瘀通络法,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加蜈蚣、全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头晕伴头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偏痰湿,宜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