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平衡毛细管电泳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毛细管电泳是近年发展最快的分离分析技术之一。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随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7种电泳分离模式[关毽词] 毛细管电泳;毛细管区带电泳;毛细管凝胶电泳;现状;进展;毛细管电泳的原理(1)毛细管电泳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在pH>3的情况下,其内表面带负电,与缓冲液接触时形成双电层,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形成双电层一侧的缓冲液由于带正电而向负极方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渗流.同时在缓冲溶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各自不同速度向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泳.目前,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主要如下: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2.毛细管凝胶电泳(CGE)3.细管胶柬电动色谱(mECC)4.细管等电聚焦(CIEF)5.细管等速电泳(CITP)6.亲和毛细管电泳7.毛细管电色谱上述七种分离模式相瓦渗透,各有利弊,用途不一,目前较为常用的主要为CZE和CGE。

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将待分析的溶液引入毛细管进样的一端,施加直流电压后,各组分按各自的电泳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流向毛细管出口端,按阳离子、中性粒子和阴离子及其电荷大小的顺序通过检测器.中性组分彼此不能分离,出峰时间称为迁移时间,相当于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为了降低电渗流和吸附现象,可将毛细管内壁涂层.CZE是毛细管电泳中最基本的模式,目前.在所有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研究中有60%系运用此模式。

适于CZE分析模式的研究对象包括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小分子有机酸和有机碱、肽类以及蛋白质。

应用CZE模式的前提是分析对象必须或能够带有一定的电荷,这样才能使分析物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泳动.已有人总结了运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各种离子分析的分离机制和优化策略(2)2.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分离分析是在聚丙烯酰胺或者琼脂糖凝胶填充的毛细管内进行的,样品的分离是基于填充凝胶孔隙所产生的分子筛作用。

毛细管电泳涂层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涂层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涂层研究进展于冰;刘鹏;丛海林;张立新;张江涛【摘要】近年来,随着毛细管电泳与质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等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环境保护、食品检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毛细管内壁进行涂层改性是提高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抑制分析物与毛细管内壁间吸附作用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该文根据涂层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机理,分别综述了近年来非共价键合和共价键合毛细管涂层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涂层材料进行了比较,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In recent years, accompanied by the extraordinarily rapid developments in the capillary e lectrophoresis (CE ) online coupling techniques with mass spectrometry ( MS ) and laser-induced fluo rescence ( LIF) spectrometry, C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areas of life scie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od detection.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adsorption of analytes onto the capillary surface and enhance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repeatability, coating the capillary column with function al materials become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commonly used approach.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pro gress about covalent and non-covalent bonded capillary coatings is review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ma terials and prepa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apillary coatings. The difference of coatings are compared,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oating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1(030)008【总页数】8页(P945-952)【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毛细管涂层柱;非共价键合涂层;共价键合涂层【作者】于冰;刘鹏;丛海林;张立新;张江涛【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8;G353.11近年来,随着毛细管电泳与质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等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工程、环境保护、食品检验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2]。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概论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概论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概论【摘要】本文综述了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及模式,蛋白质的分离特性及抑制吸附的方法,电渗流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

【关键词】高效毛细管电泳;蛋白质;电渗流1.背景毛细管电泳法由于其特有的快速,高效,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蛋白质的研究中,如多肽的分析,蛋白质的细微结构差异分析,以及鉴定蛋白质的纯度,蛋白质反应动力学过程,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等[1]。

2.毛细管电泳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2.1 高效毛细管电泳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模式(1)毛细管区带电泳:HPCE中最简单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毛细管内只充入缓冲溶液,分离过程中电渗流由毛细管内壁表面电荷所引起的管内液体的整体流动起着主导作用。

一组化合物中,阳离子迁移最快,中性物质居中,而阴离子速度最慢。

被分析物中各化合物带电荷数差别越大,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别越大,分离度越大,但所有的中性物质彼此不能分离。

(2)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或MEKC):结合了电泳技术与色谱技术,也是HPCE中应用最广的方式之一。

MECC是唯一的既能分离中性组分又能分离带电组分的电泳技术。

其原理是在缓冲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浓度,则表面活性剂单体就结合在一起形成胶束。

在缓冲液中添加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吸附、增溶、形成胶束等功能,因此增加了该模式分离化合物的范围[2]。

(3)毛细管凝胶电泳(GCE):毛细管内填充凝胶或其他筛分介质,荷质比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分子,在电场力的推动下经凝胶聚合物构成的网状介质中电泳受到的阻力不同达到分离。

鉴于凝胶的一些缺点,最近有高分子聚合物代替凝胶,在毛细管中形成动态的网状结构,溶质在网格中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依靠分子大小进行分离,即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NGSCE)。

(4)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当两性物质在毛细管中形成pH梯度时,不同等电点的物质在外电场作用下向等电点的pH值范围迁移,当溶质迁移到等于其等电点范围时,就不再移动,形成一个窄的溶质带,使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可以分离。

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维生素的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维生素的研究进展
第 10期
张 锋: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维生素的研究进展
·29·
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维生素的研究进展
张 锋
(山西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要:毛细管电泳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物质分离分析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本文对近年来毛细管电泳在维生 素分析方面的一些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分类进行了简单归纳。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维生素;进展 中图分类号:O657;TQ4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8)10-0029-02
Peng.He等[7]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预处理后,采用 CE- ED方式测定 VC,用 0.1% SDS作 为 细 胞 溶 解 液,缓 冲 液 为: 183×10-2mol/LNa2HPO4 -1.70×10-3mol/LNaH2PO4(pH值 =7.8),电压 20kV。
X.M.Sun等[8]采 用 CE-ED测 定 大 鼠 肝 细 胞 中 VC,用 01% SDS作 为 细 胞 溶 解 液,缓 冲 液 为:183×10-2mol/L Na2HPO4-1.70×10-3mol/LNaH2PO4(pH 值 =7.8),电 压 20kV。方法简单、易操作,灵敏度强。
朱金坤等[6]基于维生素对鲁米种新型毛细管电泳 -化学发光 检测方法,用于这一物质的准确分析。经过预处理使 VB12在 luminol-H2O2 发 光 体 系 中 获 得 良 好 的 催 化 信 号,缓 冲 液 为: 30% ACN +70% 001mmol/L NaOH +016mmol/L 乳 酸 + 0001mmol/Lluminol。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 现阶段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 大类。维生素的一 般 测 定 方 法 多 采 用 分 光 光 度 法、荧 光 法、高 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因干扰因素多,无法同时 测定的多种维生 素,需 要 多 种 方 法 的 交 替 使 用 才 能 完 成,不 利 于快速分析。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法 因 要 配 制 不 同 的 流 动 相、检 测 器,运行成本高,分析时间长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12.5毛细管电泳应用及进展趋势

12.5毛细管电泳应用及进展趋势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和发展趋势HPCE检测方法的选择流程1.了解样品类型、是否溶于水、是否带电荷等2.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模式3.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4.确定样品处理方式5.确定缓冲体系和pH值6.优化其它操作条件(毛细管内径、分离电压、添加剂等)不同物质分离模式的选择离子分子肽蛋白质多聚核酸DNA CZE MEKC CZE CZE CGE CGE CITP CZE MEKC CGE MEKCCITP CIEF CIEFCGE CITPCITP一、无机金属离子的分析1. K +;2. Ba 2+;3. Sr 2+;4. Na +;5. Ca 2+;6. Mg 2+;7. Mn 2+;8. Cd 2+;9. Li +;10. Co 2+;11. Pb 2+;12. Ni 2+;13. Zn 2+;14. La 3+;15. Ce 3+;16. Pr 3+;17. Nd 3+;18. Sm 3+;19. Gd 3+ ;20. Eu 3+;21. Tb 3+;22.Dy 3+;23. Ho 3+;24. Er 3+;25. Tb 3+;26. Yb 3+;27. Lu 3+无机阳离子在对甲苯胺背景中的高速高效分离 毛细管:60 cm ⨯ 75 μm缓冲液:15 mmol ⋅L -1乳酸+8 mmol ⋅L -1 4-甲基苯胺+5%甲醇pH4.25工作电压:30 kV检测波长:214 nm电泳模式:CZE二、蛋白质分析•毛细管对蛋白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导致分离下降或不出峰。

•三种抑制蛋白吸附的方法样品处理:利用变性剂或其它表面活性剂形成复合物。

管壁惰性化处理:利用化学方法在毛细管内形成亲水涂层。

缓冲液改性:在缓冲液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聚乙烯醇添加到缓冲体系分离蛋白质谱图毛细管:57/75 cm ⨯ 75 μm缓冲液:20 mmol ⋅L -1磷酸盐+30 mmol ⋅L -1NaCl+0.05%(质量分数)PV A 1500pH 3.0工作电压:5 kV电动进样:5 s色谱峰:1.细胞色素;2. 溶菌酶;3. 胰蛋白酶; 4. 胰蛋白酶原;5. α-糜蛋白酶原三、核酸片段分析•毛细管凝胶电泳(CGE)1)琼脂糖凝胶电泳适合分离小于1000bp 的DNA2)聚丙烯酰胺凝胶:短链凝胶适合分离短链DNA;长链凝胶适合分离长链DNA。

毛细管电泳进展历史

毛细管电泳进展历史

毛细管电泳的进展历史中文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毛细管电泳的进展历史,对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未来的进展提出一些假想,作为咱们研究课题的重点,特别对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

从电导检测、电位检测和安培检测的三种方式用于毛细管电泳这项分离技术的进展进程,到基础理论的研究、检测池的设计与改良、电极的改良及其应用的简单介绍到未来的进展动向等方向一一涉及,一般的药物、氨基酸和糖类的分析到目前应用的热点进行了综述。

从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进展考虑,提出了本论文的假想,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的方式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方面做出一些成心义的工作。

鉴于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技术中,用于分离的高压电场对安培检测有着严峻干扰,影响检测的灵敏度,而且分离毛细管与工作电极对接也存在必然困难等原因,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但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咱们进一步进行了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的研究工作,设计制作了一种高压电场隔离接口和相应的安培检测池,并对工作电极进行了改良,兹将主要研究内容报告如下:第一部份概述了毛细管电泳的进展历史,对电导检测、电位检测专门是安培检测的大体原理及其应用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三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人们为降低噪音、提高检测度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部份设计制作了一种电场隔离接口和安培检测池,并对检测电极做了进一步改良。

对高压电场隔离接口的强度、稳固性、平衡时刻、导电效率及隔离电场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该接口稳固,隔离电场效果好,能够知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制作的安培检测池能够解决分离毛细管与工作电极对接困难的问题,其工作电极能够方便的插入分离毛细管而不碰鼻。

组装了一套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离检测了三中种对苯二酚,结果令人满意。

另外,咱们通过对电极的改良,减弱了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中存在的峰扩展现象,进一步提离了分离效率。

毛细管电泳法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法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进展胡晓峰(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徐州)摘要:本文对毛细管电泳技术基本原理进行回顾,并简要介绍了当前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技术;原理;发展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电场为推动力的高效分离技术,利用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迁移速度的不同对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污染小、高效和操作简单等优点[1]。

1.原理离子或带电粒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作电泳。

粒子带电量不同,在电场中电泳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获得分离,因此电泳技术是适合分离离子和带电粒子的技术。

毛细管电泳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毛细管能有效减少因焦耳热效应导致的区带展宽,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溶液中作定向移动,获得很高的分离效率,分析时间也大大缩短,试样分析范围宽,检出限低。

当pH>3时,毛细管内壁的硅羟基Si-OH电离成SiO-,使其带负电荷。

与所接触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双电层,于是毛细管内溶液表层形成了一个圆筒形的阳离子套,在高压作用下,该阳离子套将携带整个溶液向负极方向流动。

管内液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朝一个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流(EOF)。

电渗流与溶液成分、浓度及pH、毛细管材质、溶液离子淌度有关。

通过对电渗流大小的控制可以影响电泳分离的效率、选择性和分离度。

带电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等于电泳速率和电渗速率的总和。

电渗流方向正极到负极,阳离子向阴极迁移,与电渗流方向一致,移动速率最快,最先流出;阴离子向阳极运动与电渗流方向相反,但是电渗流移动速率比电泳速率大,所以,阴离子缓慢的在电渗流作用下移向阴极,最后流出:中性分子随电渗流迁移,利用中性分子出峰时间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速率的大小[2]。

2.毛细管电泳仪组成毛细管电泳仪主要由高压电源、毛细管、电泳槽和检测器等部件组成。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蛋白质生物制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蛋白质生物制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DNA) 的分离 分析要 求 , 而得到 了迅 速发展 。
2 毛 细管 电泳 的 分 类
2 1 毛细 管区带 电泳 ( a i ayzn l to h rs 。 . C pl r o ee erp o ei l e s
C E) Z
蛋 白质生 物制 品是 当今 生物 医药产业 的重 要组成 部 分 , 年来 随着 D 近 NA 重组 与克 隆技 术 的 飞速 发展 ,
速 发展 时期 , 先后 出现 了熔 融石英 毛 细管 、 毛细 管凝胶
p oei, C , 近 2 h rs HP E) 是 s O年 迅 速发 展 的一 种 快 速 的
分离分析技术[ 。毛细管 电泳是 以毛细管为分离通 1 ]
道, 由高压 电场 提供 驱动力 , 根据待 分析 物质各 组分在
毛 细管 内淌度或 分 配 系数 的不 同 , 即各 组分 沿 管 轴方
电泳 、 毛细管 等 电聚焦 、 束 电 动 毛细 管 色 谱 、 细 管 胶 毛
电色谱 。1 8 年 ,o g n o 9 1 J r e s n和 L c a 用 石英 毛 细 管 uk s
进行 电泳分 析 , 促进 电泳 技术 发生 了根本 变革 , 迅速 发 展成 为 可 与 GC HP C相 媲 美 的崭 新 的分 离 分 析 技 、 L 术[ 。1 8 6 9 9年 , ] 第一 台商 品化 毛细 管 电泳仪 问世 。短 短几 年 内 , 由于 毛细管 电泳符 合生命 科 学领域 的主要 因素 。毛 细 管 电泳 技 是 术 用 于蛋 白质生物 制 品的分析 具有 明显 的优 势 。作 者 在 此 就近年 来 国内外毛 细管 电泳技术 在蛋 白质生 物制
品分 析 中的应用研 究进 展进行 了综述 。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发展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发展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发展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药物分子在电场中迁移速率的差异来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技术。

它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并且可以适用于各种药物分析的需求。

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毛细管电泳法是基于毛细管对带电分子的选择性迁移来实现分离和检测的。

在毛细管电泳法中,主要利用了电双层效应和溶剂流体力学效应。

当样品溶液被注入到带电的毛细管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由于不同药物分子的电荷量和分子结构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

同时,通过控制电场强度和溶液流速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对分离效果和灵敏度的调节。

二、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成分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通过调节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条件,可以实现对药物中各个成分的分离并进行定量检测。

这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代谢物分析:毛细管电泳法也可以用于药物代谢物的分离和分析。

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后,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

通过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作用,可以将代谢产物从药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和代谢途径。

3. 药物残留量检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残留量的检测。

在农药使用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农药残留量。

毛细管电泳法可以将农药残留物与食品基质分离开来,并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三、毛细管电泳法发展前景展望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多种优点,如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因此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毛细管电泳法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拓展。

例如,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毛细管电泳仪器和柱材料的开发推动了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使其在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测微 量 蛋 白质 的 需要 。
G a r c i a — R u i z等 分 离 牛 乳 清 蛋 白 ( Q一乳 清 蛋 白和 B一 乳球蛋 白 ( A + B ) )和 大 豆 蛋 白时 使 用 的 是羟 乙基 甲基 纤 维 素 / 尿 素体 系 。R u m b o等 同样用 无胶 筛 分体 系成 功分析 5 O多种 结 构 相似 、 理化 性质 接 近 的麦 胶 蛋 白 。B e a n等通 过 比较 几 种不 同
的筛分 介质 在 S D S — C E中的分 离 效果 , 建 立 了简 捷 , 快速 , 重 现
性 好 的分 离 小 麦 蛋 白 的方 法 。S o m e r v i l l e 等 用 无 胶 筛 分 体 系 实现 了 临床应 用 的糖 细胞 集 落刺 激 因子 ( G — C S F )的异 构体 的
实验 的关 键 工作 。在 实 验 中应 根 据 赵 京 山 , 温进 坤 等 人建 立 了
检测 微 量蛋 白质方 法 ,电泳 缓冲 液 为含 有 3 0 g / L P E G 2 0 0 0 0硼
酸 0 . 0 ,骨桥 蛋 白标 品 的倍 比稀 释 ,
分离。
2 影响 因素及 控 制
z e t a电势 是影 响 电渗 流 的 主要 因素 , 缓冲 液 性质 、 毛细 管 表 面特 性都 与 电势大 小 密切 相 关 。同 时 ,z e t a电势 与扩 散层 厚 度 成正 比 , 而扩散 层 厚度 又与 电解 质浓 度 的平方 根倒 数成 正 比 , 所以, 缓 冲 溶液 的组成 、酸碱 度 、毛 细管 内壁 表面 的活 化状 态 以及 环境 温 度成 为 影 响 电渗 流 的 间接 因素 , 此 外 ,当其他 条 件 定 时 ,电场强 度 也影 响 电渗 流 的大 小 。控 制 方法 有 改 变缓 冲 液 的特 性 , 对柱表 面进 行 处理 , 外 加径 向电场 。 分 离酸 性蛋 白质 时 , 采用 p H 7 — 1 0的缓冲 体 系 , 可 以减少 蛋 白质 对管 壁 的 吸 附。不 同 的缓 冲离 子 类 型会 对 电渗 流 以及蛋 白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高分辨、低耗时的化学分析技术。

通过特定的毛细管,将样品移动到电泳平台上,并通过电流、电场等作用力来分离、检测并分析样品中的各种物质成分和化学性质。

干净、精确、快速的分析过程,使得毛细管电泳在化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历程毛细管电泳技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是由Albert J.P. Martin和Richard L. Synge发明了新的色谱技术--纸片色谱和薄层色谱,奠定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Schneider 和Righetti首次在毛细管内进行电泳实验,标志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诞生。

而在90年代初期,由于技术的突破和研究的深入,毛细管电泳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毛细管电泳作用的实际是分子电荷或尺寸。

在电性或性质不同的电场中,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运动速度各异,从而实现了对化合物的分离。

(2)高分辨:由于毛细管的细小直径,使得实验分离效果很好,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单一成分分离和检测。

(3)低耗时: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析时间不能超过几十分钟,而且分析成本低,测量灵敏度高。

(4)宽适用范围:毛细管电泳技术广泛适用于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特别适用于药物分析。

三、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展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药物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被用于药物分析,比如在药物杂质中检测和物质质量光谱图的分析。

家门口的诊所可以购买这样的仪器来检测药物杂质。

(2)食品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食品中的残留物。

比如,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和检测牛奶中的脂肪、蛋白质、糖等成分。

(3)生物学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快速分离、检测和测定生物学系统中的多种元素。

毛细管电泳在DNA碱基对的分离和分析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分析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发展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发展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发展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高效、高分辨率的色谱技术,在药物、食品、环境、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也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分析技术。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原理是基于不同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不同,通过控制电场强度和电荷数目等条件,把样品中的各组分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与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相比,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分析重复性好、试剂用量少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被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被引入。

这个时期的毛细管电泳分析仪器比较原始,不够精密,使用范围也相对狭窄。

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技术上的突破,例如:深色物质的检测、自动进样、联用检测等。

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至今,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融入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思路,如微芯片技术、基于液相金属定量质谱技术的毛细管电泳、光电子束刻录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和思路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性能。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毛细管等温电泳(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CIEF)、毛细管电泳色谱(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hromatography,CEC)等。

其中,毛细管区带电泳是最基本的毛细管电泳技术,其在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都很广泛。

毛细管等温电泳常常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分离和分析。

毛细管电泳色谱是融合了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的分析技术,其与现代分析科学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毛细管电泳技术之一。

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资料】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或毛细管分离法(CESM),毛细管电泳方法虽新工艺,但历史悠久,它是在电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分离技术。

电泳作为一种技术出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真正被视为一种在生物化学中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是由1937年A. Tiselius 首先提出。

传统电泳最大的局限是难以克服由高电压引起的焦耳热,1967年Hjerten最先提出在直径为3mm的毛细管中做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CZE)。

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

现在所说的毛细管电泳技术(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

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

同年,Cohen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

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应用范围。

当电泳从凝胶板上移到毛细管中以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分析灵敏度提高到能检测一个碱基的变化,分离效率达百万理论塔片数;分析片段能大能小,小到分辨单个核苷酸的序列,大到分离Mb到DNA;分析时间由原来的以小时计算缩减到以分、秒计算。

CE可以说是经典电泳技术与现代微柱分离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使分析科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

长期困扰我们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分离分析也因此有了新的转机。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迅速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它实际上包含电泳技术和色谱技术及其交叉内容,是分析科学中继高效液相色谱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它使分析科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

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应用新进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应用新进展

文章编号:100421656(2001)0120004206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应用新进展毛 煜,徐建明(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摘要:毛细管电泳(CE)是当前分析化学前沿领域和研究重点之一。

本文对毛细管电泳技术—分离模式、进样技术和检测器为线索对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各种模式和技术的分析效率。

并介绍了CE很有实用价值的几个方面的应用,包括在基因工程和单细胞分析中的突出表现,在手性分离和小分子离子分析方面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技术;基因工程;单细胞分析;手性分离;离子分析中图分类号:O5819 文献标识码:A α1 前言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经典电泳技术与现代微柱分离有机结合的新兴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并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CE显示了对生物分子如神经递质、肽、蛋白、核苷酸的分离分析和DNA 快速测序等的巨大潜力,符合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对各种对象的分离分析和微量制备的需求,所以它正逐步成为一种常用分析手段。

与经典电泳相比,CE克服了由于焦耳热引起的谱带展宽,柱效较低的缺点,确保引入高的电场强度,改善分离质量。

柱效高的可达每米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理论板数以上。

CE与高效液相色谱(H PL 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很大程度上CE 与H PL C互为补充,但无论从效率、速度、用量和成本来说,CE都显示了它的优势。

CE没有泵输运系统,成本相对要低,且可通过改变操作模式和缓冲液成分,根据不同的分子性质(如大小、电荷数、手征性、疏水性等)对极广泛的物质进行有效分离,相比之下,为达到相同目的,H PL C要用价格昂贵的柱子和溶剂。

另外,CE在进样和检测时均没有象H PL C那样的死体积,且CE以电渗流为推动力,使溶质带在毛细管中原则上不会扩散,而H PL C以压力驱动,柱中流呈抛物线型导致谱带变宽,柱效降低。

概括起来CE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度、低成本、低耗样、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化及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化及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化及应用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毛细管内分离某些电荷、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分子物质的方法,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检测药物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化及其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化尽管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析某些更复杂的分子物质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其检测灵敏度和分离效率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优化毛细管电泳技术时,对于改善检测灵敏度和分离效率的方法,我们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分离柱质量的选择毛细管电泳是一种基于柱填料的方法。

因此,分离柱的质量对于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影响很大。

2、检测器的选择检测器的敏感度对于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选择检测器时,需要考虑其灵敏度、响应时间和稳定性等因素。

3、毛细管的制备和修整毛细管的制备和修整不仅会影响毛细管电泳分析过程中的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还会影响分离柱的寿命。

4、电泳缓冲液的选择电泳缓冲液对于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效率、灵敏度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电泳缓冲液时需要考虑其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药物分析和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药物分析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对药物的定量和质量分析。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毒副作用,易于滥用或者难以检测的药物,如海洛因和可卡因等,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药物的存在,并定量分析其浓度。

此外,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药物分析和检测方面还可以用于药物无害性研究、新药研发以及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

三、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存在。

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水、土壤和大气中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环境荷尔蒙等。

除了可以检测这些污染物存在的问题外,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产生这些污染物的原因。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在药物分析领域,毛细管电泳(CE)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纯度测试、残留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原理、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原理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基于电荷、大小和形状等特性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测定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化合物在毛细管中进行电泳运动,根据它们的迁移时间来实现分离和定量分析。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1. 药物成分分离和鉴定: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高效地将复杂的药物混合物进行分离,因为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迁移时间,可以准确鉴定药物中的各种成分。

2. 药物纯度测试: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含有的杂质或者不纯物,通过分离和定量分析这些杂质,可以确定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3. 药物残留量测定: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环境中的药物残留,对于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三、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点1. 快速分离和分析:相比传统的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峰形对称、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2. 样品消耗少:毛细管电泳技术只需要极小的样品量,对于珍贵或者昂贵的药物样品,非常适用。

3. 环保节能:毛细管电泳技术无需大量有机溶剂和试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分析的要求。

四、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趋势1. 方法改进:研究人员不断改进毛细管电泳的操作和分析条件,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减少毛细管的保养和更换频率,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多维毛细管电泳技术:多维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了不同的分析模式,如毛细管等温电泳、毛细管等电聚焦等,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分离和分析。

3. 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与质谱联用、光电化学检测器等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扩展其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纯度测试和残留量测定等方面。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运动速度受电场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分离技术。

它以毛细管为分离装置,在高电场下利用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毛细管电泳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其应用也逐渐被重视。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分子分离和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蛋白质、DNA和RNA等生物大分子的快速精准分离。

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出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电荷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同时,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时间快等特点,没有破坏生物大分子的性质。

在蛋白质的研究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析蛋白质的分子量、异构体、修饰和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混合物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分子量,并精准地鉴定其异构体;在研究蛋白质修饰及质量变化方面,毛细管电泳技术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在DNA和RNA的研究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分析DNA和RNA的序列信息,确定DNA或RNA的长度、含量和特异性等。

对于双链DNA的分离和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用于快速而准确地确定DNA的序列、大小和含量。

对于RNA的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也能够实现RNA的快速分离和精确分析。

在生物医学领域,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用于分离和分析细胞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助于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等重要问题。

同时,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以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实现复杂生物大分子和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精确定量。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虽然应用广泛,但其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在复杂的样品矩阵中,可能会出现峰形变、峰移动、背景噪声增大等问题,需要采取专业技术和耗时耗力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前处理、优化条件和后处理。

毛细管电泳(文献综述)

毛细管电泳(文献综述)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详细的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分离模式,详细的综述了毛细管电泳法的分析应用,并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引用文献24篇。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应用进展;综述1.毛细管电泳简介毛细管电泳(CE)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离子迁移的速度不同对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它是以两个电解槽和与之相连的毛细管为分离通道,由于C E 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在pH >3 的情况下,其内表面带负电,和缓冲溶液接触时形成一双电层,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向负极方向移动形成电渗流(E O F)同时,在缓冲溶液中,带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泳。

粒子在毛细管内缓冲液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 E O F 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的电泳运动方向与 E O F 方向一致,因此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速度为零,因此其迁移速度相当于 E O F 速度;负离子的电泳运动方向和 E O F 方向相反,但因为 E O F 速度一般大于电泳速度,因此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从而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C E 具有高效(每米理论塔板数为几十万,高者可达10^6)、快速(一般分析时间只需几十秒至三十分钟)、进样体积小(只需纳升级)、分析对象广(小到无机离子,大到整个细胞)、易于自动化、操作简便、溶剂消耗少、实验成本低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正因为C E 如此诱人的优点,使它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受到分离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成为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中最受瞩目,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技术。

2.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经典的毛细管分离模式有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毛细管凝胶电泳(CGE)等;目前新建立的分离模式和联用技术有阵列毛细管电泳(CAE),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ACE),芯片毛细管电泳(CCF),非水毛细管电泳技术(NA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平衡毛细管电泳的研究进展曾礼娜 夏之宁∗ 董志强 熊彩侨(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 400030)摘 要 动平衡毛细管电泳(KCE)是一种既能测定配受体间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还可获得配受体间动力学参数的新方法。

本文对动平衡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史、作用模式和原理,以及动平衡毛细管电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动力学 结合速率常数 解离速率常数Research Advance of Kinetic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Zeng Lina, Xia Zhining*, Dong Zhiqiang, Xiong Caiqiao(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Abstract Kinetic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s a new metho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t is able to determine not only the thermodynamic but also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rget and ligand molecules. In this paper its history, mode, principle and even some problems are reviewed.Keywords Kinetic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ssociation rate constant, Dissociation rate constant结合常数K b 是描述配体、受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最主要参数,配受体的正向结合速率常数k on 和反向解离速率常数k off 则可以表征配体、受体间结合的快慢。

这三个参数在生物学和药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关系如式(1)和(2)所示。

动力学常数的研究可用于指导研究药物在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应用,还可用于指导判断药物起效的快慢、对机体作用的激烈程度以及如何创造有利条件使反应朝着高疗效低副作用的方向发展。

比如,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动力学常数可用于表征药物被血清白蛋白储存和转运的可能、快慢、强弱等。

式中,T 、L 和C 分别表示靶体、配体和结合物,K d 为解离常数。

在众多的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中,亲和毛细管电泳法(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CE)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

它是一种研究平衡条件下配受体间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在分子与胶束、抗原与抗体、冠醚等主体分子与客体分子、药物与蛋白质、药物与DNA 以及药物与RNA 等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4]。

但ACE 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只能测定结合常数K b ,而无法测得其它的诸如动力学常数k on 和k off 这样的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75051,20775096)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006DFA43520)资助 2007-12-06收稿,2008-01-17接受 T L + C k on k off doff on K k k K 1==(1)(2)更加关心的参数。

2002年, Krylov 等[5]在平衡态毛细管电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概念的毛细管电泳——非平衡态毛细管电泳。

在随后几年中,他们又对非平衡态毛细管电泳进行了完善,形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操作方式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动平衡毛细管电泳(Kinetic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KCE)[6]。

KCE 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对非共价结合的配、受体的亲和性进行表征,其要求相互作用的二者中必须有一个为生物大分子。

他们在KCE 的数学模型中引入了运行时间t 和距检测器的迁移距离x 这两个参量,使得KCE 对配受体作用的动力学研究成为可能。

KCE 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测定相互作用体系的结合常数K b 和正向结合速率常数k on 与反向的解离速率常数k off ;2)蛋白等生物分子的亲和定量分析;3)毛细管内温度的测定;4)热力学的亲和相互作用以及5)组合库中配体的筛选等[7~10]。

1动平衡毛细管电泳(KCE)的基本原理在KCE 运行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个步骤:1)靶体分子T 和配体分子L 首先进行亲和相互作用;2)通过电泳将T 、L 和结合物C 进行分离的步骤。

这两个步骤可通过以下三个偏微分方程来表示[6]:其中L 、T 和C 分别为配体分子L ,靶体分子T 和结合物C 的浓度,v L 、v T 和v C 分别为它们的电泳速度,t 是绝对迁移时间,x 是距离毛细管进样端的长度。

以上三个偏微分方程的求解依赖于毛细管电泳的初始和边界条件:初始时物质L 、T 和C 在毛细管中的分布、它们引入毛细管的方式及其在毛细管中的迁移。

2 KCE 的作用模式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可将KCE 分为以下七种作用模式(图1)[11]。

在以下的叙述中均假设T 的迁移速度大于L 的迁移速度。

(3) (4) (5)()()()()()()()()()()()()()()()x t T x t L k x t C k x x t C v t x t C x t C k x t T x t L k xx t T v t x t T x t C k x t T x t L k xx t L v t x t L on off C off on T off on L ,,,,,,,,,,,,,,,+−=∂∂+∂∂+−=∂∂+∂∂+−=∂∂+∂∂2.1 平衡混合之非平衡毛细管电泳(non-equilibrium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equilibrium mixtures, NECEEM)NECEEM 是先将T 和L 混合孵化使其达到平衡后,以平衡混合物为样品,在充满运行缓冲液(Run buffer)的毛细管进样端压入一段样品区段,进行毛细管电泳。

由于平衡混合物中含有T 、L 和C 三种物质,且这三者具有不同的电泳淌度,当三者在电泳过程能够快速分离时,则假设T 和L 不再结合形成C 。

那么,在三者实现分离的同时,C 也会不断地解离。

因此,可测得T 、L 和C 的峰以及C 解离产生的T 和L 的“涂层”,如图2所示。

其中,T 和L 的峰与平衡状态下T 和L 的浓度相对应,而T 和L 的“涂层”曲线与k off 呈指数相关性。

因此,通过一次电泳过程,就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用于计算平衡结合常数K b 和C 的解离速率常数k off 。

且当孵化溶液与运行缓冲液的组成与温度相同时,可利用公式offb on k K k =计算k on 。

图1 动平衡毛细管电泳的七种作用模式的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seven modes of KCEEM 为平衡混合物,模式缩写的含意见下面正文DetectorKrylov 等建立了NECEEM 的数学计算模型[12],并由式(6)和(7)计算了蛋白与DNA 的K b 、k on 和k off [5, 13], []()()[]()1320321011A A A L A A A T K d ++−++= (6) T L off t A A A k ⋅⎟⎟⎠⎞⎜⎜⎝⎛+=232ln (7)式中A 1为游离的L 的峰面积,A 2为通过检测器时结合物L·T 的峰面积,A 3为结合物解离产生的L 的峰面积,t L 、t T 和t L·T 分别为L 、T 和L·T 的迁移时间,[T]0和[L]0分别为平衡混合体系中T 和L 的总浓度。

Krylov 采用了与蛋白没有相互作用的荧光素标记DNA ,由荧光检测方法,首先证明了C 与DNA 的荧光强度一致[14]。

在此基础上,以峰面积比代替浓度比,计算得到大肠杆菌蛋白(SSB)与DNA 的K b 、k on 和k off 分别为(3.6 ± 0.7)×106 L/mol 、(7.2± 3.6)×104 L/(mol·s)和(3.3 ± 1.6)×10-2 s -1,人凝血酶(Thr)与DNA 的K d 和k off 分别为(240±16)×10-9 mol/L 和(8.8±1.0)×10-3 s -1。

采用NECEEM 法可以在一次实验中对K b 、k on 和k off 进行求解,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T 、L 、C 的分离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结合物C 的浓度很低,可能无法测得。

当进行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时,由于T(一般是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一般都非常大,而L 的分子量相对较小, 在1:1结合的情况下,T 和结合物C 在荷质比上的差异很小,表现在电泳淌度上的差异就很小,因此很难对T 和结合物C 进行分离。

另外,由于在平衡孵化的过程中,T 与L 的浓度一般都较小(微摩尔级),因此结合物C 的浓度则更低,对其进行定量测定需要选择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2.2 扫集毛细管电泳(sweep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weepCE)在NECEEM 的基础上,2004年Krylov 等提出了KCE 的另一种模式——SweepCE 。

SweepCE 是预先将毛细管内充满含有一定浓度L(即相互作用体系中电泳淌度较小的物质)的缓冲液,在进样杯中装入含有一定浓度T 的缓冲液,出口端装运行缓冲液,然后进行电泳。

由于T 的电泳淌度大于L ,所以电泳开始后,T 不断地进入毛细管而与毛细管中的L 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结合物C 。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L 物质灌满了整个毛细管,结合物C 的离解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C 的离解可以忽略。

此法得到的电泳谱图中含有两个平台和一个电泳峰,其中两个平台分别与T 和L 相对应,电泳峰则是T 和L 形成的结合物C,通过谱图获得的信息可直接用于k on 的测定。

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图2 NECEEM 的电泳示意图[12]Fig. 2 Schematic NECEEM electropherogram with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used fo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12]()()()()11exp 1exp exp ,0000+−⎭⎬⎫⎩⎨⎧−⎟⎟⎠⎞⎜⎜⎝⎛−−++−⎭⎬⎫⎩⎨⎧−⎟⎟⎠⎞⎜⎜⎝⎛−−−−⎟⎟⎠⎞⎜⎜⎝⎛−−=t v x v v t v x L k t v x v v t v x T k t v x v v t v x L k L x t L L L T L on T L T T on L L T L on θθθ()()()()11exp 1exp exp ,0000+−⎭⎬⎫⎩⎨⎧−⎟⎟⎠⎞⎜⎜⎝⎛−−++−⎭⎬⎫⎩⎨⎧−⎟⎟⎠⎞⎜⎜⎝⎛−−−−⎟⎟⎠⎞⎜⎜⎝⎛−−=t v x v v t v x L k t v x v v t v x T k t v x v v t v x T k L x t T L L T L on T L T T on T L T T on θθθ()()()∫−−−−=tC C on d v x t T v x t L k x t C 0,,,τττττ ()⎩⎨⎧≥<=0100x x x L L θ 式中L 0,T 0分别为电泳前L ,T 的初始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