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简光红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一种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已为广大教师所应用。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性的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由于年龄特征,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的能力,也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设计思考题,以发展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利用新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设计情境和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多提一些开放的、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比如在数学学科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新组织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练一练、读一读、写一写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在进入新课后,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动口讲述、动脑思考,逐步加深认识。
课堂教学,从有效到高效,效果的呈现完全可以用两个词来概述:紧张有序(效率),扎实有效(效果)。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外显表现
(1)小组合作的程度,能否做到动作快捷、麻利。
(2)学生投入课堂聆听的效果。
(3)学生回答问题的争抢意识。
(4)学生问题的价值性;要对资料进行细致的筛选。
(5)教师点拨的引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6)学生认真思考、记录整理的习惯。
2、隐性因素
(1)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现代文要先保证学生能够读进去。(2)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的广度,由点到面。
(3)学生总结、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由一般知识,再到基本能力,以致最终达到较高能力的飞跃、提升。
(4)教师性格原因:所造成的授课方式、方法的不同。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
首先是预习,预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创设师生互动的平台,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预习,了解了该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搜集
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预习的步骤:
1、首先出示预习目标,明确预习方法。
目标可由老师板示或口述提出,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确定目标,教师可以加进自己的指导意见或建议性补充,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性地完成。教师的参考书、集备活页等也可以拿给学生参阅。如果适合分配到学习小组,可进行分配任务,以此提高预习的效率。
2、预习课的主体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小组的成员组成均衡搭配,实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兵练兵的目的。预习的方式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分配任务的前提一定是各组对所有的学习任务都也涉及到,这样才能让各组再分别确定一部分重点研究课题),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疑难内化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内巡视,做好预习指导。
3、疑难反馈: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班内共同解决。
4、预习的保障措施:
可以通过建立预习笔记来解决,让学生把预习的成果或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认真仔细地整理并记录在预习本上(双色笔记),学习组长做好督查,教师做好抽出,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并提倡用双色笔做好标记,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形成知识网络、复习归纳都有一定的好处。
教师以一名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预习之中,预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备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激发出潜藏于学生身上的内发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通过诸多形式,师生交流学习体会,生生参与问题评说,重在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
预习目标的达成,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1、各组不同目标,组内相同。
比如:一篇文章先确立目标,学生涉及大概后,可以肢解给不同的组来重点研究,这样学生的各种学习参与资料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本组的“研究课题”,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及达成简单的共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