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
教育不平等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教育不平等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利用中国 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我国三个地区的教育不平等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收入差距面板数据模型一、引言及文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伴随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收入分配差距也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
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据最主要的部分,而工资收人又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可以看出,教育对收人不平等有着重要影响。
所以政府往往把增加对教育投入作为降低收人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政策工具。
本文采用教育基尼系数刻画教育不平等, 利用相关计量方程选取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内在关系进行动态研究,将有助于从教育发展角度提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1.panel data模型本文建立以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经检验可以认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
3.panel data模型估计根据检验结果,运用eviews6.0软件建立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分析我国各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区域差异效应。
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地区截距项ays edugini东部地区-0.3076 0.039(9.366) 0.279(2.109)中部地区-1.14381 0.119(7.264) 1.39(4.643)西部地区-0.86408 0.113(13.224) 0.953(6.740)统计量 r2=0.9754 f=159.71 dw=1.989注括号中为t值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上述的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三个地区的教育不平等的降低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而教育扩展也有利于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2)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不平等每上升1% ,三个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将扩大0.412~0.618个百分点。
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经验研究
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经验研究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索收入差距的成因,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从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两个角度出发,对收入差距进行了经验研究。
人力资本作为个人能力和技能的体现,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而行业特征则反映了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结构,对行业内个体的收入产生直接作用。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缩小收入差距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对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收入差距的成因,而且为政府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收入差距的社会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不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表现得日益明显,甚至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企业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深入研究收入差距的成因、演变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社会背景来看,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平衡、行业特征的差异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加,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出现了显著差异,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收入水平的不平等。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现状及方向
【 键 词】 关 行业收入 ;收入差距; 行业 垄断 【 基金项 目 】 安徽师 范大学特设 专业建设 资助项 目。
【 作者简介 】 济生 ,华 东师范大学金 融与统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孔庆 洋, 安徽 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 学 黄 院副教授 ,博 士 ,研究方向 :计量经济分析 。
决定 的理论 分 析表 明 ,垄断 租金 分享 是行 业 收入 差
(H P) C IS 数据 的城镇居民相关信息 、经济普查数据 。 除城市家庭信息外 ,全国基本单位普查 的行业资料
和20 年 国家财 政部 国有 企业 管理 数据 也提 供 了丰 01 富 的行 业 收入信 息 。上 市公 司年 报不 仅提供 了企 业
2 1 年 1月 02
经 济 论 坛
Ec n mi F r m o o c ou
J n 01 a .2 2
Ge . 9 No O n4 8 .1
总第 4 8期 9
第 01 期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 研究现状及方向
文/ 黄济 生 孔 庆洋
【 摘 要 】 行业收入差距是理解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视角。目前有关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 围绕行
比或 资 本 深化 程 度 也 随行 业 不 同而 变化 。 可 以说 , 行 业 收入 差距 是 理 解 中 国收入 差距 的关 键 。
二 、行 业收 入 差距 的 研 究 内容
史先 诚 (0 7)通 过对 劳 动市 场工 资 决定 的理 20 论 分 析表 明 , 业 间 工 资差 异 主要 源 于 各行 业 就 业 行 人 员 的人 力 资 本 差 异 。 任 重 (0 9) 2 0 ,尹 恒 、龚 六 堂 、邹恒 甫 (0 2)也认 为 受教 育 水平 对 行业 收 入 20 差距 有显 著 影 响 。张原 、陈建 奇 (0 8)得 出受 教 20
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
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一、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科斯只要有自由竞争的环境,私企是非常懂得如何应对这些交易费用的。
如今,私企最大的挑战是,他们仍然遭受着种类繁多的政策和政治歧视。
他们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主要是由国有银行所控制。
要抛开为私企设置的种种限制。
只要私企(或任何企业)是依法运营,就该享有自由。
如果一些经济行为体不遵守市场原则,市场经济就不会成功。
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
二、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科斯只要交易双方可以自由讨价还价并达成交易,那么市场行为就可以发生。
中国的情况是,政府宣称了对土地的拥有权。
国家必须允许土地的事实所有者——多数情况都是农民——进入市场。
这样,国家可以通过收税在土地交易中获得很大利益;同时,为了自身利益,就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中国在土地交易方面的所作所为,应该叫做单方面获取。
这显然并不是市场行为。
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带来大量失去土地者的抵抗,这在中国已经被广泛报道。
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科斯问:深圳发布了一个土地双轨制文件,允许深圳农村变卖集体所有的工业用地。
你认为,这是否为中国土地政策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方向?科斯:深圳的政策显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是一个辽阔而多元化的国家。
一种方法或许在一个地方能取得成功,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就行不通。
中央政府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大胆尝试不同方法,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四、在中国,教育和税收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科斯不平等在任何自由市场经济中都不可避免。
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以及地区多样性,基尼系数高也在预料之中。
争议的核心在于,导致不平等问题出现的中国市场经济,其深层问题是什么。
比如教育和税收制度,在最发达国家都发挥着强有力的抑制不平等的作用。
在中国,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
只要社会流动的大门是打开的,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人对自己的未来、自己孩子的未来有希望,那么不平等本身就并不是问题。
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05级社会学系李旋05356062【论文摘要】近来年,“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囊括了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全方位发展的理念。
但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社会的和谐,而社会的和谐无可否认是必须建立在收入分配均衡的基础上的。
本文正是一篇旨在探讨影响当今中国居民收入因素的文章。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2003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选取“先赋性与后致性”两组不同的参数变量,其中,教育程度、年龄、政治面貌是代表后致性的三个因素,父亲的教育程度、父亲的政治面貌是代表先致性的两个指标,参考明瑟方程建立研究中国居民收入模式的通径模型。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收入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 型的发展趋势;政治面貌对收入呈现弱相关性影响;代际传承仍然是影响子代收入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各因素对收入影响力的显著度分析,本研究最终得出中国处于“偏开放性社会”的基本判断。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in Chinese socie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full concept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balanced distributing system of inco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income most in today's Chinese society. We make use of the data of 2003 CGSS to carry on statistics analytical by Metered method. We set education, age, political feature to be the acquired factors, and father's level of education, political feature to be the congenital factors. We then compare these factors to make a conclusion that which group impacts the Chinese society most. According this research, we fi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residents' income; with the growth of age, the income trends to be pour the U type; The political feature presents weak relativity influence to the income;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influence the income of new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zing above, we set a conclusion that China is an open society in social mobility.1【关键词】:教育回报率;经验回报率;政治资本;收入。
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教育系统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现在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国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升。
然而,中国教育系统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教育系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考试制度的过度强调。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一直将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并且学校和家长也对学生的成绩过于关注。
这种过度的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减轻考试压力,提倡综合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教育系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地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此外,中国教育系统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虽然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但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一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往往被大城市的高薪吸引,导致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政府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这些地区执教。
此外,中国教育系统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学生在科学实验、调查研究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因此,有必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中国教育系统还需要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学校和家长过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不平等现象调查报告
教育不平等现象调查报告经过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报告:1.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当代社会,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旨在揭示教育不平等的具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2.1 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我们发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较大。
富裕家庭孩子享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家教、课外辅导等,而贫困家庭孩子则往往得不到相同的机会。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2.2 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的学校则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3. 教育机会的偏向性3.1 性别不平等我们的调查显示,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也普遍存在。
一些社会普遍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某些职业或学科,从而制约了女性的教育机会。
此外,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旧有观念的影响,女性受到更大程度上的限制,较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3.2 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我们也发现,家庭的经济地位对个体的教育机会具有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家庭的经济条件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无形中加重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不平等。
4. 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途径4.1 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更加公平的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包括增加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和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4.2 公众参与和社会关爱全社会应该关注教育不平等问题,在公众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加强引导,倡导平等的教育观念,消除对于某些特定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2023年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大模板
PART 04
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
Uneven teaching staff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城乡师资弱势。
城乡师资不平衡:对充足,而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导致城乡师资比例不平衡; 城市教师的待遇和福利相对较好,吸引了优秀人才,而农村的教师待遇较低,缺乏吸引力; 城市教师晋升机制相对完善,农村教师的晋升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职业发展空间;
教育差距加剧社会不公
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大部分源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学校设施、师资 力量和教育经费支持,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导致了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上 存在明显差异。 2. 教育质量不平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在城市地区,学校普遍注重学生的学术 成绩和竞争力培养,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限制和就业压力,一些农村学校更注重农村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 因此,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存在差距。 3. 教育机会不均等: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面临更多的教育机会障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 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着上学困难、上学成本高等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辍学率较高。而城市学生则 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了他们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
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限制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师资和设 施不足,影响学习环境和条件
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往往面临着学习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师资 力量不足,会限制农村学生接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而且,农村地区学校设施简陋,教育经费不足,也限制了学生 在学习环境和条件上的改善。
1. 支持农村学生发展多样化的技能。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 有限,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需求的教育,导致农村学生在毕 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学 生具备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其背后影响因素的学术性文章。
本文首先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常用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量化指标,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适用性检验。
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历史演变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在揭示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状况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既包括传统的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也包括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结构等。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这些因素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篇文章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兼具实践指导意义,是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在探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一差距进行精确的测算。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收入分配的实际状况,还能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等。
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产生显著的分化。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测算这些差距,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以及五等分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作为一种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值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依然严重。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第一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讨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答:一、首先我们来了解效率与公平的有关含义:1.从经济学上来说,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而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2.在资源配置与收入问题上,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就会因产生平均主义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导致普遍贫穷;如果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因分配不公而影响社会安定。
从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角度看,最好能够选择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
3.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上升到了0.5左右,已经超过了0.4的公认警戒线,这说明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二、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1.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
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3.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
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三、我国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1.效率和公平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不存在第一、第二的关系,二者都很重要;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物,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同公平发生矛盾的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生产方式,而不是效率。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对策措施、中国教育【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过去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
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增加了3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
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他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
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
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4.4%,与发达国家同年5.5%的比率相比,仅相差1.1 个百分点。
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
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教育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
(二)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从学生入学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1960年~1990年间,亚非拉的注册在校生人数(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从1.63亿人增加到4.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5%,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7%和14.5%。
但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即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高。
教育扩展与教育分配:中国经验研究
【 关键词]教育扩展 ; 教 育分配; 教育分配不平等 ; 倒 u型曲线 [ 中图分类号 ]G 0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76 {0 60 ~00 0 0 8 322 0 )3 08— 4
Ed ato a p nso n u ato srb i n: uc in lEx a in a d Ed c i n Dit iut o Empiia i e c o i a rc lEv d n eFr m Ch n
行 实证研究 。研 究结果表 明, 国教育扩展与教育分配不平等之 间存在 显著的倒 u型 关系, 我 并且 目前我 国正处在教 育扩展 的 中间阶段 。各地 区在倒 u型 曲线上所 处的位置会影 响其 教 育和 收入 分配政 策的有 效性 , 因此 , 各地 区应依 据其在倒 U型 曲 线上 的位置 , 制定 未来经济发展 中的教 育政策 。
e u a in a d ic me d s iu in p l y O i i n c s ay t k d c t n p l y o c n mi e eo me ti h tr c od n h d c t n o it b t o c ,S s e es r o ma e e u ai o c fe o o c d v l o n r o i t o i p n n te f u e a c r ig t te u o p st n h r v r r vn e s y n iv r d U一 I e u v . o io sw ee e ey p o ic t s i et a d c re i a n e p Ke o d :e u a o x a so ;e u a o it b t n d c t n dsr u o n q ai y W r s d c t n e p n in d c t nd s iu o ;e u a o i i t n ie u ly;i v r d U—s a e u vl e r i i r i i tbi t n et e hp d crina i
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农村的经验研究
An Em p r c lSt dy i i i a u n Rur lCh n a i a
Xin o g Gua g i & Zh ng W ed ng n qn a io
Abs r c : t a t As a mai h n l o c umu a i g hu n c p t l n c a ne f a c l tn ma a ia ,Edu a i n h s s g ii a ti a to n o s rbu i n c to a i n fc n mp c n i c me di ti to .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C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0— 7
Edu a i n a d t n o e Di t i u i n Ga c to n he I c m s r b to p:
第2 7卷 第 l 期 l
21 0 0年 l 1月
统 计 研 究
S a it a s a c t t i lRe e r h s c
V O . 7. N o 1 I2 . 1 NO . 2 1 V 0 0
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 : 中国农村 的经验研究
熊 广 勤 张 卫 东
Usng te qu n i pp o c a v n e b Be c f r e ee e t e tb ih tme e is i h a tl a r a h d a c d y e a h o rf rnc o sa ls a i s re mo e , t s a e x lr s h d l hi p p r e p oe te rl to ewe n r r lrsd n s ic me ditiut n di er n e n e c t n fo is a c m ua in lv la l a h eainsb t e u a e ie t ’ n o srb i f re c a d du ai rm t c u o f o lto e e swel s te ie uaiy b s d o hedaa fo 1 93 — 2 07 n r r 1 Th e u ts o h ts h o ig ie aiy m a g r v t ic me n q l a e n t t m 9 t r 0 i u a . e r s l h ws t a c o ln n qu l y a ga ae n o t ie uaiy i Chne e u r 1 I o h r n q l n t i s r a . n t e wo d r s, s h oi g q a iy c o ln e u lt ma i y mpr e n o ditiut n. I a di o ov i c me srb i o n d t n, te i h c rea in c e iin fa e a es ho ln e r ndi c me ie uaiyi stv . Th r fr or lto o f c e to v r g c oig y a sa n o n q lt spo iie e eo e,te s h oi g lv li t llw h c o ln e e ssi o l i u a , tus h fe tng p t r fs ho ln n r rlr sde t’ic me dsrbui n so h e f“i v re U ”. The n r r l h ,t e af ci at n o c o ig o a e i ns n o iti to i n te lf o e u t n e s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第一章: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1 第一个阶段:解放初期(1949-1952年)这一阶段,中国着力于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型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群众教育和劳动教育,同时推广广泛的素质教育并增加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关注。
1.2 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和恢复期(1966-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的教育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数百万人受害并进入农村,学校和大学被关闭。
但到了恢复时期,中国教育再次在社会中恢复了地位,并在这一时期开设了多个知名大学和学院。
1.3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这一时期,中国加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机会的努力。
多种形式的教育被推广,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学校和大学也开始改革和现代化,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1.4 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期(1992年至今)自1992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选择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作为义务教育的重大转型之一的方案之一。
中国的教育改革还着重于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使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明显。
2.1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比较普遍。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资源相对不足。
此外,贫困地区的学校可能经济困难以及缺乏师资力量等问题。
2.2 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
由于竞争激烈,许多中国学生在学校里有很大的学习压力。
为了准备普通高考,学生经常要进行长时间的课外补习和考试冲刺。
2.3 教育体制和课程的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课程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许多专家建议对现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的教育需求。
教育不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
教育不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在当代社会,教育不公平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路径,然而,许多研究和数据显示,确实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这种不公平对于培养人的潜力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公正与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育不公平的存在主要源于家庭背景的差异。
孩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育中的机会和成就。
富有的家庭往往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如优质的学校、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课外活动。
然而,贫穷的家庭则往往面临经济困难和资源匮乏,孩子在教育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种差异的存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社会的流动性减弱。
其次,教育不公平还体现在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不均。
在某些地区和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设施条件差等原因,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而一些发达地区和顶尖学校,则极力吸引和选拔那些已经处于较好教育环境的学生。
这种不均等的分配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破裂,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还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
一些高端职业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和技能,往往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获得。
他们通过高等教育体系的选拔和选拔机制的影响,获得更多的机会,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受益者。
而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平等越来越明显。
如何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学校和培养优秀的教师,给予每个孩子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其次,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摆脱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多元化能力的培养。
同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那些善于操作和实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最重要的是,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提高孩子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程度,减少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阻碍。
总之,教育不公平对于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女性职业经济地位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女性职业经济地位提升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领域获得成功。
然而,仍存在一些女性在职场中歧视、薪资不平等等问题。
本文将讨论女性职业经济地位提升的研究和实践。
一、研究现状随着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研究发现,女性在职业领域中担任管理职位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女性创业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尽管如此,女性职业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女性薪资收入不平等和职场性别歧视等,这些都是需要持续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目前,研究女性职场状况的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案和观点。
其中,有些研究认为因男女差异导致的不公平是职场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而有些则认为女性职业地位低微是由于受到男性主导的价值观的影响。
二、实践案例针对女性职场问题,各国政府和组织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政策。
例如,在日本,政府倡导女性就业,同时开设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女性提高职业技能。
在美国,企业重视女性管理者的比例,并采用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使得女性能够在家庭和职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公平女性权利,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权益。
但是,要想真正改变女性职业地位的问题,单靠政策或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
每一位女性都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和实力。
同时,要鼓励自己和其他女性互相帮助,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
三、如何提高女性职场地位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能力和实力。
职业培训是提高职业能力和实力的有效途径。
女性可以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活动,了解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2.注重自我宣传和品牌建立。
女性需要重视自我品牌建立,注重自我宣传和形象打造。
可以通过个人博客、社交媒体等途径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成就,增加曝光度和知名度。
3.互相支持,搭建女性职业交流平台。
女性应该互相支持,在职业领域中搭建交流平台,分享经验和心得。
这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帮助其他女性获得职业成功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激发女性职业热情和信心。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j gN r a U i rt( oil c ne ora o ni om l nv sy S c i c ) N n ei aS e
Ma y,2 1 01 No. 3
第 3期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 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07F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40 {0 10 O9 — 8 收稿 日期 : 1 — 8 0 F4 ;3 A 1 1 68 2 1)3一 06 0 0 2 0 0 —5 0
作者简介: 王辉 , 东大 学经 言
行深入的研究 ,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数据的实 证分析发现, 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中国农村经 济 自从推行联产 承包责任 制 以来 , 农村生产 力得到史无前 例的解放 , 国农村 居 民人 我 均纯 收入 也获得较 快增 长 。17 我 国农村 居 民 98年 名 义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13 6元 ,20 3. 08年 上 升 到 46 .元 , 706 3 0年增 长 了近 3 5倍 , 平均 年增 长率 为 1.5 , 15 26 % 而 97年至 17 97年我 国农 村居 民名 义人
经 济 增 长 从 长 期 来 看 会 降 低 不 平 等 性 , 服 从 即 K zes 径 。然 而 , O世纪 9 代 以来 的研 究 unt路 2 O年 发现, 7 从 0年 代 以 来 , 些 发 达 国 家 特 别 是 一
二 、文 献 回顾
自从 库 兹涅 茨在其 15 的文章 《 9 5年 经济 增长
与收入不平等》 中提出了著名的倒 “ ” u 型假说 以 来 , 济增 长与 收 入分 配 不 平 等之 间 的关 系一 直 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摘要]教育对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文采用中国1982-2000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不仅存在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尽管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 型关系,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这个结果与中国劳动力市场两重属性下工资压缩效应表现较弱有关。
上述结论对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收入不平等工资压缩效应一、引言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
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据最主要的部分,而工资收入又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教育对收入不平等应该有重要影响。
决策者往往把增加教育支出作为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政策工具。
然而,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确定的。
例如,舒尔茨(Schultz,1960)、贝克尔(Becker,1975)和明瑟(Mincer,1974)关于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模型认为,人口总体中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分布状况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通常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教育收益率的演变。
奈特和萨伯特(Knight & Sabot,1983)强调,在二元经济中由教育的“结构效应”(position effect)和“工资压缩效应”(wage pressioneffect)1产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的复杂影响。
他们认为,教育的扩展会对经济产生两种不同效应。
一方面,教育扩展使高学历群体规模相对扩大,这种结构效应起初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后来将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由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增加而产生的工资压缩效应会1结构效应是指在教育收益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工资压缩效应是指在劳动力学历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求发生变化,导致教育收益率发生变化,进而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
减少教育的未来收益,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由此可见,教育的扩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自从库兹涅茨(Kuznets,1955)提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将会越来越平等”之后,很多经验研究都考察过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最初的研究大都表明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Psacharopoulos& Woodhall,1985;Ram,1989)。
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
契斯威克(Chiswick,1971)用9个国家的截面数据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随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廷伯根(Tinbergen,1972)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后来的研究大都建立在相对较多国家数据的基础上。
温内加登(Winegarden,1979)用32个国家数据的分析表明,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越大。
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c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赖德胜(1997)用49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
格利高里奥和李(Gregorio & Lee,2002)在一套相对完整的100多个国家的时序-截面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如较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相对平等的教育分布,政府教育支出等)在改变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证实了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的存在。
总之,多数研究认为,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而教育程度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理论界在收入分配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数据难以取得等方面的原因,对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迅速扩X,而同时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研究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效设计、实施与修正。
本文经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再处理,获得1982-2000年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这些数据对中国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并与国外的研究结论进行对照,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政策启示意义。
文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给出估计结果,并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模型和数据说明(一)模型说明多数研究一般从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离散程度两方面来分析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我们从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 ,1966)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出发说明这一影响,即用双对数模型形式来解释一个接受过S 年教育的典型个人的收入水平:01log log log(1)SS j j Y Y r u ==+++∑ (1)式中j r 为第j 年教育的收益率,u 反映除教育之外其它影响收入的因素。
上述模型可近似为:0log log S Y Y rS u =++ (2)对式(2)求方差,得到:22(log )()()2(,)()S Var Y r Var S S Var r rSCov r S Var u =+++ (3)变量上带一横线表示该变量的均值。
从式(3)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育不平等(()Var S )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
如果收益率(r )和受教育年限(S )之间独立,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如果教育收益率和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协方差为负,那么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例如,假设存在这样一个经济:个人能力和工资收入正相关,教育门槛较低,起初所有人的受教育年限都比较低,且差距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教育的扩展,收入分配会变得更加不平等。
这种情形常见于教育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教育收益率将下降,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将降低。
在式(3)的基础上,考虑到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和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
我们建立的一般模型为:220123456ln (ln )E G E E y y D αασαααααξ=+++++++1 (4)式中,基尼系数G 用来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E 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E σ表示总体受教育的离散程度,用它说明教育的不平等程度;y 表示人均GDP ;D 表示政府的教育投入力度,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 的比重表示。
(二)数据说明我们采用1982-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所有收入数据都按1982年价格计算。
人均GDP1为了消除异方差,这里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 取自然对数。
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 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得原始数据,再经过价格缩减后得到。
其他一些指标则需要通过复杂的间接推算,具体处理如下:1.基尼系数的计算。
在中国,现行的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是分别按城镇和农村进行的,因此只能先分别测算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然后用Sundrum (1990)提出的城乡分解法测算全国的基尼系数。
城乡分解法的计算公式为:221221112212G P G P G PP μμμμμμμ-=++。
式中,G 、1G 和2G 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P 、2P 分别表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μ、1μ和2μ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实际经济意义以及和农村对应等问题,收入指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原始的抽样资料是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最低、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最高七组,比重分别为0.1、0.1、0.2、0.2、0.2、0.1、0.1。
农村的收入指标选取与城镇相近的人均纯收入指标,数据同样是不等分组。
但与城镇不同,计算时各组平均值取其组中值。
由于农村分组资料的组限在1985年和1995年前后有变动,必须对附近年份的测算结果做出调整。
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尽可能采用较详细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和调整。
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根据抽样分组数据计算;人口比重根据年中人口数(年初和年末人口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得到。
2.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用人口受正规教育年限之和除以人口总数,其结果对人口普查的依赖性很强。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由各层次受教育人口加权平均后构造的统计指标,如果统计口径和权重系数不同,那么得到的计算结果就会存在差异。
国外研究多采用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构成资料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中国,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只能利用现有数据,并辅之适当的估算。
1993-2000年的数据是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得到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构成资料计算的;1982-1993年的数据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全国有关年份各级学校的毕业生数推算得到的。
受教育年限用年表示,文盲、半文盲为1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和中专为12年,大学(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为16年。
3.教育不平等程度的计算。
通常反映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和受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
前者反映教育的绝对不平等程度,后者反映教育的相对不平等程度。
本文采用前一指标进行计算。
三、估计结果与成因分析(一) 估计结果根据上述数据,用EVIEWS软件对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回归方程注:2R为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括号内为t检验值,标*号的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标**号的表示在5%水平下不显著但在10%水平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