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农村城市化_构建和谐新农村
推进农村城市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广大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错,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针对南明区区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南明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探析:一、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大力改造“城中村”(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首先我们对南明区农村进行分析,南明区有农业人口2.9万人耕地面积只有205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已不足0.1亩,农业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
农民收入主要靠房屋出租、外出打工。
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改造“城中村”转变观念改变就业方式。
势在必行。
为此,2006年1月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措施。
即以规划为龙头,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利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势利导、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积极推进、逐步展开”的工作思路,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真正达到农民市民化、就业多样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
真正使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向城市化、现代化转变。
区政府的总体思路是清析的,目标是明确的,措施办法是妥当的、如果各乡村能全面落实政府的精神措施、并结合本村实际尽快付诸实施,全区“农村城市化”改造就会在短期内实现,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结合实际,采取“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优先对地处繁华市区,被城市包围的村,完全有耕地的村进行;在实施重点工程的村进行;对地处郊区耕地面积不多的村,可逐步分期进行。
云关村。
木头村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结合龙油堡的整体规划,要列为优先改造的村,力争在一至两年内取得成果。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为加快南明区农村城市化建设改造进程工作的顺利进行,区、乡两级要指定两位领导新自负责这项工作。
城乡一体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 的十七 大指 出 : 加强农 业 基础地 位 , 中 要 走 国特 色农业 现代 化道 路 , 建立 以工 促农 、 以城 带乡 的发展 机制 , 成城 乡经 济 社 会 发展 一体 化 新 格 形 局 。 这一论 述 证 实 了城 乡一 体 化 的发 展 ; 示 … 揭 了城 乡一体 化 的重 要 标 志—— 创 建 和 谐 社会 , 构 建社 会主 义和谐 社会 、 实发 展观 、 落 实现 经济 社会 全 面协 调持 续 发展 , 指 导 和 推 动 现代 化 建 设 实 对
城 乡一 体 化 与构 建 和 谐 社会
吕 玉 芳
( 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社 科 部 , 南 济 源 4 90 ) 济 河 5 0 0
摘
要 : 建社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 , 个十 分 重要 的 方 面就 是 要 统 筹城 乡发 展 , 动城 乡一体 化 进 构 一 推
程 。要 充分认 识农 村城 镇化 、 乡一体化 对 构建社 会 主义和 谐社 会 的重要 意 义 , 城 坚持 用工业理 念 经营农 业 , 实做 到 以_  ̄ 农 、 切 r t 以工促 农 , 快农村 城镇化 、 乡一 体化 步伐 , 力推动 城 乡和谐 发展 。 -- 加 城 努
业现 代化 道路 , 建立 以工 促农 、 以城带 乡 的长效机
制 , 成 城乡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一 体 化新 格 局 。坚 持 形
把发 展现 代农 业 、 繁荣农 村经 济作 为首 要任 务 , 加 强农 村基 础设 施 建设 , 全 农 村 市 场 和 农业 服 务 健
体 系。加 大支农 惠农 政 策力 度 , 格保 护耕 地 , 严 增
马克 思指 出 , 必须 消 灭 城 乡差 别 、 农 差别 、 工 体 力 与脑力 劳动 之 间 的差 别 。恩格 斯最 早提 出城 乡融合 的概念 。斯大 林把 城市 和 乡村有 同等 的生
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乡发展是走 向城乡融合 的必然选择 , 生产力 的高度发展 是 走 向城乡融合的基 础前提 , 产业结合 是走 向城 乡融合 的客 观要求 , 城市带动是走 向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
城 乡 融合 、 农 村 建设 与 新 和 谐社 会 的构 建 : 基于 全 球 化 的视 角
何 玉 红
( 安庆 师范 学院 政 法 学院, 安徽
摘
安庆
26 3 ) 4 13
要: 从全球化的视 角, 分析和谐社会的构建对 于社会主义事业 良性发展 的必要性 , 会 构 建 的重 要 影 响 因子 , 分析 在 城 乡融 合进 程 中 构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内在 逻 辑 性 , 并且 提 出相 应 的 政策 建议 。 关键 词 : 乡融合 ; 农 村 建设 ; 城 新 和谐 社 会 ; 全球 化
中 图分 类 号 :2 2 F 9
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 向文明的过渡、 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 地方局限性 向民族 的 过渡而开始的, 它贯 串全部文 明的历史并 一直延续到现在。 ” 这就是说 ^ 类社会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是历史的必然。但 是, 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 即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 城
和谐社会的构建 , 需要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让农 业、 民与农村问题不再成为制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障碍。 农 新农 村建 设的关键 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 。改革 开放 3 O
合作为新农村建设 的理论基石 , 实际上就 是新农村 建设 的 终极 目标 。那么 , 究竟 如何界定城 乡融合? 城乡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 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 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 “
社会和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二、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
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三、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不和谐,难以发展。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这得从有关和谐的几个基本问题入手.
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山西省壶关县常平村城镇化道路的实证调研
【 摘要 】 、 镇建设 是我 国农村城 市化 J城 J
的重 要 途 径 , 我 国 农 业 和 农 村 经 济 为
的 发展 做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论 文 通 过 对
S cey; Co sr cin o it n tu to
要侧 重于 探讨 农村 社 区发 展小 城
【 中图分类 号】 2 1 F 9
【 文献标识码 】 A
镇 的问题 , 靠 来 自农 村 内部 的 依
发 展 动 力 实 现 自下 而 上 的城 市 化 。费 孝 通 先 生 早 在 18 9 3年 就 提 出 ,加 强 小城镇 建设是 我 国社 “ 会 主义城 市 化 的必 由之 路 ” 20 ,0 0 年, 中共 中央 针 对 城 镇 化 建 设 中 的挫 折 提 出 “ 城 镇 健 康 发 展 应 小
农 业人 口转 化为非农 业 人 口的过 程 , 际上是 乡村分 散 的人 口、 实 劳 动 力和非 农业 经济 活动 不断 进行 空 间上 的聚集 而逐 渐转 化为城 市
镇化 建 设 中要 坚 持 经 济 发 展 与精 神 文
明和 政 治 文 明 建 设 同 步 进 行 , 现 人 实
种是 大量 的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进
城 从事第 二 、 三产业 , 济和人 口 经
不 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有 城 市集 聚 , 现 自上 实 而下 的城 市 化 ; 一 种 是 利 用 农 另
村城 镇 化道 路 的 实证 研 究 , 索 探
中国农村 城 镇化模 式 。
d v lpme t I hs a tce, a to s d e eo n , n t i ril uh r u e p a t a iv siain t a ay i te rci l n e tg to o c n lss h s c e su x e e c o h n Ch n pn u c sf le p r n e f S a xi a g ig i vl g ia e’ S r a iain, po e ta te l u b nz t o rv d h t h rlt ns p b t e u b nz t n a d eai hi ewe n o r a iai n o h r no s s cey, i a s n h o im amo iu o it s y c r ns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方式”“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 自负盈 亏、 自主服务 的运行模式 , 形成以政府部 门服务为主 、 社会 中介服务组 织参 与的土地 流
转体系” 。. 民选择小 城镇就业 或定居时 , 以通过宅 等 l 2 当农 可 基地使用权获得相应 的经济补偿 。这样 , 体制改革和利 通过 益关系调整 , 提高农村劳动力 自 主就业 的积极性 , 为农村城镇 化建设排 除障碍。 3科学规划 , . 从法律上来保 障小城镇建设 的权威 性和连
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 化的特点 , 的说来 政府部 但总 门的行政性投资仍 然是最重 要的 。但是 由于政 府财政 压力
收稿 日 : 1一 期 2 0 ∞一 0 ∞
显然无法满足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而对劳动力素 质的需求。如果不切实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不仅不会将农村
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 出来 , 而且会使脱离 土地的农 民成 为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 脚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 (0 一 D ( 10 4 21 (8 0 0 一 1 3
农村小城镇是区域经济 的增 长点 , 是实现我 国农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 自推行农村城镇 化建设 以来 , 确实在很 大程度上推动 了农村工 业化 的发展 和农 村社 会 的进步。不 仅扩大 了内需 , 有效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 也提高 了农 民的
第 2 卷第 2 I 5 期
l 6月 0年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 lo a  ̄ n fC a T ah r e c es’C l g ol e e
Vo .5No2 12 . . I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目标的迫切需要。
●我国农业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率仍然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制约着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全面发展。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0年6月27日在上海会见市委书记市长“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专题培训班全体学员时说: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需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李克强强调,要顺势而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报告显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
过去6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6.59%,城镇人口达到6.2186亿。
城市化道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常数 : 它永 远 是支 持 反对 派 的 力 量根 源 ” 脚 ’ 。[( 当前 中 国如 ]
何 在 现 代 化 、 市 化 的进 程 中 保 持 和 谐 、 持 续 发 展 , 贯 城 可 是
年的 27 8 0个 , 加到 1 2 0个 , 长 了近 4倍 , 乡关 系 向 增 40 增 城 协 调方 向迈 进 了一大 步 。但 是我 们 要 看 到 : 种 “ 土 不离 这 离
的 同时 也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些 问 题 , 别 是 19 特 9 2年 以来 城 市 化 浪 潮 中
增 加 政府 低 物 价政 策负 担 ,政 府 通 过 城 乡分 割 的户 籍 制度 将 广 大农 民束 缚 在 土地 上 ,防 止 农 民分 享 城 市 居 民所 获 得 的压低 价格 的 食 物 和住 房供 给 。 由于 城 市 创 造 的就 业 机 会
第三 阶段 :9 2年 以 来 的城 市化加 速 发 展 期 。1 9 19 9 2年
和谐 、 可持 续 发展 的 城市 化道 路 。
一
、
我 国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大 体 过 程
的南 巡 讲话 , 地开 始 加 大 经济 发 展 步 伐 , 各 出现 了“ 发 区” 开 热 和 “ 地产 ” . 市 化 成 为学 界 和各 级 政 府 官 员 的共 识 。 房 热 城
城 市化 道路 与和 谐社会 的构 建
张 选 云
( 昌大 学 南 [ 摘 江西南昌 303) 3 0 1 要 ] 城 市化 既 是 现代 化 的 标 志 ,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关键 。 国城 市化 发展 表 现 为典 型 的政 府 主 导 型特 征 , 在推 动 经 济、 也 我 其
试析人口城市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从政治上讲,农村人 口向城市大量集 中 ( 意味着农村人 口越来越少 ) 对农村基层治理 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 。 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和较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即农村中的精英 人
群 体 ,农 村基 层 民主建 设 正需 要这 些精 英 的参 与 ,他 们常 年在 外 ,无 法真 正 参与 农村 的基层 治理 和 民主 建设 。另 一方 面 ,农 村 人 口的萎 缩 导致农 村 基层 政权 建 设重 心 的转移 。 目前 ,我 国很 多地 区 进行撤 乡并镇 ,把一 些 小村 庄合 并成 大村 庄甚 至把 几 个 乡合 并成 一个 镇 。这 些 变化 将 会对 我 国 的 乡村 治理 结 构产 生 重大 的影 响 。当然 ,单 从人 口多寡 来决 定 乡村 治理 结构 变 化 并不 全面 ,更 为
吴信 学 ,严 由健
(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
摘
20 3) 30 9
要 :推进人 口城市化进程对 于我 国构建和谐 社会 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 国的人 口城市化处于过
渡期 ,农村人 口向城市人 口的转变在政 治、经济 、文 化、社会等方面对农村和城市产生 了深刻影响 ,
其 间也 引发 了诸如农 民工 的城市适应等社会 问题 。和 谐社会是社会 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要素处
吴信学等 :试析人 口城市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7 3
口城市化处于过渡期 ; 另一方面 , 大量 的农村人 口涌向大城市打工, 在城市形成大量的暂住人 口,
这 部分 主要 是农 民工 ,在 不上 不 下 的尴 尬 境地 中左 右徘 徊 ,处境 艰难 。 目前 我 国的人 口迁 移 主要 是 农村人 口 向城 市集 中 ,农 业人 口向非 农业 人 口转变 。人 口城 市化 作 为社会 结 构变 迁 的一 个极 为 重 要 的组 成 部分 对我 国政治 、经济 、文 化 、社 会 产生 了深 刻 的影 响 ,其 间也 引发 了一 系 列的社 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文关系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城中村的终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6 第 期 0 年 3 0
聿 南宁 曼 校 { 芸 事 党 学l ;
城中村的终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赵修安 蒙荫莉
[ 摘要 ] 本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城 中村的终结结合起 来研 究, 中村存在许多矛盾和 冲突, 城 阻碍 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村的终结过程实质上就是产权制度 、 城 分配制度、 管理制度 、 教育制度重构的 过程, 我们是在社会秩序重构 中走向和谐社会。 [ 关键词 ] 中村 终结 和谐社会 城 [ 中图分类号 ]6 D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9 44 (06 o— 04 0 10 — 25 2o )3 02 —3
阻碍着快速城市化 的进程 ,也阻碍 了城 市产业 的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 ,村民长期形成 的生活陋 习与现代 级, 更是阻碍 了人们对城市化带来的文明 的共亨 , 文明格格不入 ,形成了城 中村村 民的生活陋习与现 城
中村的终结是城市现代化进程 中必须跨 过而又不可 代文明的冲突。 3 .资产 的股 权 分配 与村 民理 性 的 冲 突。城 中村 逾越 的历史发 展 阶段 。
历史必然过程
城 中村是城 市化进程 中的一种特殊 的形式 , 健全 , 际 占用 土地者 , 快 实 却表现 出强烈 的“ 私有 ” 意 努力行使着 占有 、 使用 、 收益 、 处分、 排除他人 干 速城市化进程 中,在城 中村有很多既像农村又像城 识 ,
市的现象。诸如 : 人们生活方式像城市 , 但人们的思 涉所有权益。甚至意 图冲破应有 的城市规划法规的 于是 , 与现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产生 冲突 , 便 想意识却像农村 ;追在崛起 的同时 , 村庄在消失。 村” 境失控 的同时社区人文环境也不佳 ,成为社会问题 而“ 民却在夹缝 中裂变 ,老人在麻将桌上消磨着他们最 的多发地域 。在土地集体所有与现代化产业 的共 同 后的岁月, 中年人 因文化低下 , 被大都市的先进 的产 作用下 , 形成土地所有权与产业规划的断裂。 业所淘汰。 那些毫无应变能力的村民, 只能固守着城
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 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 、 2、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 、继续加强反腐败、 序 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4、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 5、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 、促进城市化, 6、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 人口大国” 人力资源” 7、建立全民的节约型社会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
第一, 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 活力; 活力; 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 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 第三, 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 环境; 环境; 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 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 发展。 发展。
2010级一班 级一班
赵丽娟 刘璐娟
社会救济
“两个确保”
实行“两个确保”的政策措施, 实行“两个确保”的政策措施,即确 保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 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当前中国社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 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一是缺少对不同保障层次的目标设定。 二是缺少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
2.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 政府、企业、 政府 界不清晰 3.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 缺陷
实现社会和谐的四大要点: 实现社会和谐的四大要点:
第一、 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 的和谐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全 社会 的和 谐 。农村严 重滞 后 于城 市 发展 的原 因是
多 方面 的, 主要 有 :
4
上 海农 村 经 济 2 1 第 l 0 0年 2期
一 略
3 。全 国约有 1 / 3的省份 人 均耕地 不足 I亩 。在我 国
绕主题 出台了一系列支农 、 强农 、 惠农的政策 。 从加 强农业基础入手 , 促进粮食增 产和农 民增 把
收作为首要任务 , 政策和投入 方面采取 了一系列 重 在 大举措 , 如实 行“ 多予少 取放活 ” 策 , 面取 消 了农 政 全 业税 、 业税 和特产 税 , 牧 仅此 一项 每年减 轻农 民负 担 13 亿 元。同时建立 农业补贴制度 , 农 民实行粮 食 36 对
特
稿
城 乡一体 化 发展 与 构 建 和谐 社 会
■艾 云航
党 的十七 大报 告 明确 指 出 , 建立 以工 促农 、 要 以 城 带乡长 效机制 ,形成城 乡经 济社 会发 展一 体化 新
格局 。这 是党 中央对 统筹 城 乡发展 提 出的新 方针和
合补贴 ,对 产粮大县和 财政 困难 县乡实行奖 励补助 。 大幅度增加 对农业农村投 入 , 中央财政用 ‘ 三农 ” 的 支 出逐年增 加 , 地方也较 多增加 了农业投入 。 由于 实行上 述一 系列 的正确 政策 ,农业 和农 村 发 展 呈现难 得 的好局 面 。农业增 产增 收取 得重大 成 绩 。2 1 全 国粮食 总 产达 到 19 8亿斤 , 0 0年 02 比上 年 增加 3 2亿斤 , 1 增长 2 %。由此 , . 9 我国粮食 总产 实现 了半个 世 纪 以来 首 次“ 七连 增 ” 粮食 产 量连 续 四年 , 稳 定在 一万亿 斤 以上 。农村基 础 设施建 设取得 重 大 进展 , 村社 会主 义事业 取得 重大 进步 , 农 农村 改革创 新取 得重 大突 破 , 村党 群干群 关 系取得 重大 改善 。 农 过 去 的 5年 ,成 为我 国农业 发 展最好 、农村变化 最
以农村城市化推进和谐小康社会建设
党 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 2 0年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发展 目 , 国由目 标 把我 前较低水平 的小康 社会建设成一
展、 民主更加健全 、 科教更加进步 、 文化 更加 繁荣 、 会更加 社
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 高低 的一个重要标志 。
和谐 、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更加和谐” 是其 中一个重要
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 中央关 于构建社会 上了全 民建设与发展 的首要位置。 社会必须抓住统筹城 乡发展这个关 键环节 。因为城 乡的均 衡和谐 发展可 以促进经济 的整体发 展 , 以促 进社会公平正 可 义和安定 团结 , 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物质基础和稳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摆 人 口结构 的转化 , 重要 的 , 更 它是一种 产业 结构及其 空 间分
布结构 的转化 , 统生 产方式 、 是传 生活方 式和行 为方式 向现
很 需要政府 的规划 、 指导 和推动 , 它更 多的是人 们趋利 、 但 求 新 的生产方式 、 换方式 和生活 方式 , 自然推 动的一个 过 交 是
2 .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 是整个经济社会 发展的龙头 , 更 是推动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有机融合 的关键。城市化进 程 中首要一点就是强化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 , 完善 城市功能 , 促 进 城市转型 , 改善城市 环境 , 点是城市基 础设施 的扩张和 重
农村城镇化
发展措施
发展措施
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和一心为民的群众观。科学发 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推进农村城镇化而言,应体现在 保持加快经济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 起。从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凡是二、三产业发达的城镇,相应城镇化发展都比较快。因此,要按照城镇的功 能定位和人口规模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 区位、政策、市场、劳动力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力度,大力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环保、绿色食品等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支撑城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产 业。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镇服务业水平。形成合力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社 会系统工程,许多工作都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实效。因此,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和一心 为民的群众观可作为农村城镇化的理论指导。
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 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络建设。
谢谢观看
其次,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城镇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满足已在镇区居住的劳动力就业需要,而且可以 吸纳相当多的镇外劳动力就业。发展城镇产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产业造市。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必 须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 多业驱动,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二是流通造市。小城镇 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成为周边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三是旅游造 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城乡发展与农村现代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城乡发展与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城乡发展与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也日益得到推广和实践。
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殊背景下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乡发展的本质是实现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上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增进社会公平。
在城乡发展中,需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化、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和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农产品市场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农产品市场化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应该加强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动农产品市场化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农民素质提升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自身的竞争力和获得感。
政府应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平台。
城乡发展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资源短缺、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农村环境保护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因素也对城乡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要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城乡发展与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的工作。
要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共同行动的合力。
城市化与农村发展
城市化与农村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和农村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城市化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农村发展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一、城市化的推动力城市化是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的反映。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
城市化使得城市职业人口增加,工业与服务业得到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土地和工业资本的集中。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整体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
城市的经济体系与农村的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
城市经济体系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交易旺盛。
而农村经济体系的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不稳定。
因此,城市化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拓展城市经济产业链条的重要方式。
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发展在整个国家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以及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断贯通。
农村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体系的改善,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发展也应随之适应。
农村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一部分。
农村地区占据了国家土地面积的大部分。
在农村地区生活的人口数量也是相当大。
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农村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也能间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城市人口增加为基础,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地区的转变。
农村地区的经济产业链条得到了加强,农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城市化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村转型和发展。
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是不同区域发展的相对概念。
同时,城市化也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然而,城市化将农村地区的经济进行拓展和转型,同时又为农村地区提供就业、教育和健康等资源支持。
城市化的发展也为农村地区的转型带来了巨大帮助。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和谐社会建立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 过的 《 中共 中央关于 制定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第 十一 个 五 年规 划 的建
农村与城市 的协调和共 同发展 ,培育和造就作为薪 农村建设 主体的新型农 民,引导农 民组织起来 , 作 为农 民的不 同利 益代 言机构 ,实 现农 村社 区的 自我
观指导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包括政治 、经济 、
社会 、文 化教 育 、环境 乃至 医疗卫 生 、水利工 程 以
及村镇规划等诸多方面 ,必须从实际出发,创新思
想 观念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新 农 村 建 设 ,防 止 偏
差 ,处理 好新 农村 建设 中的 种种关 系 。 1 .处理好 新 农 村 建设 与 城 镇 化 、工 业化 的 关
的新 型城 乡关 系 ,解决 当前城 乡发 展不 协调 的一 系
列突出问题 ,在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过程中促进
收稿 日期 :2 0 0 8—0 0 6— 1
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推进城镇化 、工业化
作者简介 :王素云 ( 95一) 16 ,女 ,河南新密人 ,河南 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 。 ★本文是作者承担的 20 07年河南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 我省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和谐社会 的建立》 [ 豫科 软 ( 07)14号 ]的阶段性成 20 3
种关 系
新 型工农 城乡关 系取得 突破 进展 的关键 时期 。建 设
新农 村建 设是 一个 系统工 程 ,必 须用科 学 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党根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
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农民由于失地而返贫,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价值观的迷失,自然环境的浪费与破坏等。
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认真反思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考,并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返贫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一、城市化简述(一)城市和城市化简述城市和城市化简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
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
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
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年平均提高1%以上。
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
最新整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docx
最新整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鼓励人们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富裕起来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调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这是加强社会团结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当前,应特别注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
目前中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
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还多。
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人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下面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
现在穷乡镇和富乡镇财政收入有“天壤之别”,负债运营的乡镇财政估计占全国乡镇的2/3。
相当多乡镇困难的财政不得不依靠“财政空转”(用贷款上缴县级财政)、“买税”(花钱挖其他地方的税源)和“垫税”(用个人或乡镇名义借款垫税)过日子,即便如此很多乡镇还经常拖欠工资。
而中央和省级机关周边宾馆,常常住满“跑钱”、要项目的地方政府派出人员。
据专家估计,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
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局面,是目前调节基层干群关系的必要措施。
2、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要逐步扭转国家财政供给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之间工资差异甚大的局面,实行透明的和可监测的“阳光工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同一级别的工资可根据物价和消费水平进行调整。
国家和地方财政要保证政权正常运转的支出,不允许国家全额财政供给的部门进行所谓的“创收”和进行工资外的收入分配,严格“收支两条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农村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政策的限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指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本和目标。
推进农村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农村城市化适度发展、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依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农村城市化。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和谐社会;对策建议我国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阻碍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
我国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因此,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一、农村城市化理论综述关于农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
在其著作《政治算数》中,比较利益差异被看成是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
在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等人提出了人口流动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
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则把人口流动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从而用投入与收益的比较来做出判断。
X易斯、拉费侨根森和托达罗先后分别建立了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于1995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出通过能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而后缪尔达尔针对“增长极”对其他地区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地区的带动作用,又采取适应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化的理论大多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更适合于西方国家。
尽管许多结论对我国农村城市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又有特殊的制度安排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分割,使得农村城市化问题显得更加复杂。
因此,我国农村城市化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理论,以便提出合理建议。
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因素。
X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扩X的经济中,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总的说来要大于农业,这种差异使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而后,辜胜祖教授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各流派的劳动力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的思想,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化战略。
20世纪90年代,高佩义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化三大规律,即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进规律。
现今我国学术界对发展小城镇,走城市化道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形成共识。
但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角度来探讨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文献较为鲜见。
本文剖析了农村城市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有利于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农村城市化发展作为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繁多,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
分析我国的现状,造成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波动性,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性和滞后性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政策的限制是农村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由于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要素的配置几乎完全由政府计划控制,因此,与市场经济国家的人口城市化情况不同,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是影响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虽然摇摆不定,但总体上执行的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赶超发展战略。
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这一发展战略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
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又强调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金只能依靠抑制消费取得。
为了实施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不得不以牺牲农业和抑制城市化正常发展为代价。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价格管制形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为工业化积累大量资金的同时,压制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性投资分配机制,将大量资金投向重工业,以迅速形成工业生产能力,却挤占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投资。
这样,城市本身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不具备大规模吸纳外来劳动力的能力,致使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市新增劳动力人口占用。
2、经济支撑薄弱,推动力量不足一是有些地方如山区地市,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作用难以有效实现。
二是支撑城市化发展的经济推动力主要是乡镇企业,但由于其自身体制上存在着缺陷,如分散化和规模小的特点,不利于城镇规模的形成和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三是近年来有些地方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尤其是路网建设还难以适应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四是不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相对拉大,小城镇发展出现区域间严重不平衡,如山区地市与沿海区域间的差距已日益明显。
3、城市化相关配套改革滞后目前,现有的政策环境虽有很大改善,但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协调解决难。
同时,城镇政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
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城乡间的自由流动。
如户籍政策、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壁垒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
农民离开社区不再享有集体经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各种权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财政体制不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都影响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4、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规模与速度,有赖于大中小城市功能的完善和辐射力的增强。
从XX省9个设区城市来看,XX人口不足200万人,XX120万人,XX70万人,除XX低于20万人外,其他5个设区城市在20-4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仅XX、XX两个城市,小于20平方公里的有2个;省域和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特别是省域中心城市对全省的带动作用不强。
从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情况来看,全省14个县级市人口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下,建成区面积都在20平方公里以下;44个县城人口规模在11万人以下,平均人口规模不足5万人,建成区面积大多在10平方公里以下;乡镇人口小于1万人的有122个,其中个别乡镇人口仅1千多人,面积小于20平方公里的乡镇有60多个,其中小于5平方公里的有10个。
这种状况导致部分城镇集聚力和辐射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基础功能不完善,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整体实力弱,严重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形成。
三、推进农村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经济、人口和社会的全面城市化,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农村经济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形式的发展为农村城市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村地区城市化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桥梁,而经济增长到了一定阶段又会反过来要求城市化步伐加快。
由于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非农产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农村经济发展又是农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集群是促进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非农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只有在集群的促进下,农民才能真正体会到非农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产业集群的市场接近的便利性,把农村的手工小作坊、机械小工业紧密地与市场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节奏和幅度才能有质的飞跃。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和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农村城市化过程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以产业发展和集聚为依托的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集聚;其二是实现农村人口由农业向二、三产业领域的转移和第二、三产业的空间集聚过程。
空间集聚和人口集聚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同时发生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从事依附于耕地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比重日益下降,农村地区人地关系不断紧X,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加剧的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走出农村,向现有的城镇迁居。
随着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土地上的有效投入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也带来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最终促进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地矛盾问题引致的一系列问题。
可见,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根本。
3、实现农村社会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农村社会城市化必须在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医疗条件、社会保障、教育水平、生活水平、娱乐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去年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一方面,大部分地方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如与农村居民密切相关的公路、电网、自来水供水系统比较落后,与农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堤坝、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陈旧,存在种种隐患。
另一方面,农村的医疗设备和水平、公共卫生设施、疾病防御设施以及文化娱乐设施、教育水平都与城市差距甚大。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同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国民待遇。
实现农村社会城市化,就是要使广大农村社会各方面建设与城市逐步接近,只有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