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 (1)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2)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2)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2)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3)
第七章政府对劳动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3)
第八章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4)
第九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4)
第十章公共就业服务 (4)
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5)
第一章绪论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即剔除了价格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4.劳动力: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劳动力。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合。
5.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即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
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7.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资金可能购买的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它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
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要素(如劳动力)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9.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
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10.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两类A和B,那么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变动的反映程度就称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1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的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12.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合。
13.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适龄劳动人口、意愿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
14.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15.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16.一般均衡分析:又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是就所有单个商品商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及其同时均衡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7.静态均衡:是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18.动态均衡:研究的是当工资率离开均衡点后,在什么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能重新回到均衡状态。该研究是经济学原理中的蛛网理论和预期理论的一种应用。
19.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种动态均衡分析理论。它将市场均衡理论与弹性理论结合起来,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变动状况,即用供求定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长的商品,在供求不平衡时所发生的价格和产量循环影响和变动。
20.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果将组织外部的各人才供给来源称为外部劳动力市场,那么相应地,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可以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21.劳动力流动:所谓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满足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22.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的居住地没有发生变动,但是职业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劳动力由于自己或外界的原因主动地转换职业,比如劳动力在发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职业时,会最终流向自己更加喜爱的职业。
23.二元经济:所谓二元经济是指就生产部门而言不发达经济(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部门构成: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生产的、以农村为中心的农业部门。
24.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拉尼斯与美籍华人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在1961年提出了一个比刘易斯模型更加复杂的新的二元经济模型,被称之为“拉尼斯—费模型”或“费—拉尼斯模型”。
25.托达罗模型:所谓托达罗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的,托达罗建立了城乡劳动转移模型,并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性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26.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
27.职位竞争理论: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它是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上的,雇主在雇用工人时并不能准确地知道职位申请者将来的表现会怎样,又由于假定工人的专门技能是在工作中学会的,因此雇主只能借助于决定着一个人培训潜力大小的教育作为判断工人未来表现的手段。
28.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指因制度因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29.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一系列行政指令,在国有企业内部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计划配置的制度。
30.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正是相对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提出的,所谓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就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第七章政府对劳动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31.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32.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心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33.劳动保护:劳动法所讲的劳动保护是狭义的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企业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的总和。
34.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一般所说的劳动法是指广义的劳动法。
35.劳动关系:在西方各国,通常也称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