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介绍大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服、常服三种。 •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
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 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 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 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 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 •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 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 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行服冠;穿行服时穿戴,用红缨结顶,前有东珠。不同于吉 服冠
常服:与行服差不多,即为平常穿 戴,颜色各异。
• 甲胄:清代帝王尚武,立有大阅、行围制 度,清帝及宗室大臣,凡参加此类活动者, 都要穿盔甲。清代锁胄分胄衣和围裳两部 分,大阅胄与战时所穿甲胄不同,特点是 不用金属,而是以锦等丝绸饰以金版纹, 代替胄上金属珠。表面鬃漆,前后各有一 梁,通体遍钉以镀金铜泡,额前正中突出 一块遮眉,镶镀金镂,饰云水龙纹及各色 宝石饰件,缀以紫貂毛盔缨,顶镶东珠一 颗。乾隆大阅及狩猎时穿用,制作精良, 色彩稳重,造型及纹饰极具形式美感。
•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乾隆以后,由于通商 口岸开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
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 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 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 统、副督统随时详查。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
•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 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 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 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 (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 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 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 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 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 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 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 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朝服饰简介
2020年1月
背景
• 清朝入关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十一帝,统治二百七十六 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及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文化的 发展和变迁.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 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的一 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 入中国后,保留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 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 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的法令非常严厉.汉人的强烈抵制, 迫使清王朝采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所谓“十不 从”的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 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经济发 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后,列强侵 入,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 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 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
常服
常服
皇后凤袍
•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 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 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 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 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 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 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 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礼服
•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 • 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
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 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 • 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 五爪; • 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 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 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3] ;八品绣鹌鹑; 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 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 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 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 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 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 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 使用纽扣,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 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对领和圆领、。自清代旗装用 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 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 纹样: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
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 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 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 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吉服(俗谓龙袍):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衣服,它是级别较
。 高的一种服装
• 清光绪 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十二章纹夹吉 服
• 吉服冠:穿吉服时佩戴的帽子,也是平时 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吉服冠顶子比 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 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 行服:一般是马褂,一般用于外出和打猎
康熙帝大阅甲胄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 褂、袄、衫、裤等。
•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 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
•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 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 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 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 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 不开衩长袍
• 短衫短袄: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 是一般劳工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 发展而 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东夏 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不部及臀部。
马褂马甲
长袍
官员官服
清朝女装
•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
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有礼服、
乾隆帝冬夏朝服冬夏朝冠
皇帝朝袍
• 此为嘉庆帝朝日冬朝服 此为夏朝服
• 此为清帝夕月朝服 此为清帝求雨祭祀朝服
衮服
• 衮服(太子的叫龙褂,大臣的叫补服):为石青色,重大典礼 时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左肩有日,右肩有月。都为正团龙,太 子及诸王公不是,为行龙。
•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 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 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 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 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 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 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 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 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 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 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 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 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 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 升平的寓意。
• 皇帝的衣服不但种类很多,而且更换频繁。在清宫内不但 设有四执库,专门存放皇帝的服饰,而且每天还有一批太 监,专门管理皇帝的服饰和穿戴。不仅如此,还建立一种 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
皇帝
•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 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
皇帝服饰
•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严格的制度所规定的,而 且这种制度和季节是分不开的。皇帝按季节穿衣服,它分 别是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式样、颜色规格,文 饰他都有严格的规定。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 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 又称便服;打猎穿行服;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 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种服饰,又有皮、棉、夹、 单、纱等冬天夏天的分别。
•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旗人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 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 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 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 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 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 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 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 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 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衬衫: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 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为"两截衫".颜色初尚 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
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 ,腰间有腰帏。 •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 色彩: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
女装常服
•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 并受法律限制。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服 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 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 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 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 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 “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 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 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 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 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 •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 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 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行服冠;穿行服时穿戴,用红缨结顶,前有东珠。不同于吉 服冠
常服:与行服差不多,即为平常穿 戴,颜色各异。
• 甲胄:清代帝王尚武,立有大阅、行围制 度,清帝及宗室大臣,凡参加此类活动者, 都要穿盔甲。清代锁胄分胄衣和围裳两部 分,大阅胄与战时所穿甲胄不同,特点是 不用金属,而是以锦等丝绸饰以金版纹, 代替胄上金属珠。表面鬃漆,前后各有一 梁,通体遍钉以镀金铜泡,额前正中突出 一块遮眉,镶镀金镂,饰云水龙纹及各色 宝石饰件,缀以紫貂毛盔缨,顶镶东珠一 颗。乾隆大阅及狩猎时穿用,制作精良, 色彩稳重,造型及纹饰极具形式美感。
•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乾隆以后,由于通商 口岸开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
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 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 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 统、副督统随时详查。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
•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 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 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 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 (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 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 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 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 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 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 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 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朝服饰简介
2020年1月
背景
• 清朝入关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十一帝,统治二百七十六 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及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文化的 发展和变迁.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 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的一 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 入中国后,保留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 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 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的法令非常严厉.汉人的强烈抵制, 迫使清王朝采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所谓“十不 从”的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 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经济发 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后,列强侵 入,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 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 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
常服
常服
皇后凤袍
•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 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 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 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 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 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 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 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礼服
•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 • 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
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 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 • 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 五爪; • 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 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 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3] ;八品绣鹌鹑; 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 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 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 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 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 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 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 使用纽扣,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 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对领和圆领、。自清代旗装用 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 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 纹样: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
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 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 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 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吉服(俗谓龙袍):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衣服,它是级别较
。 高的一种服装
• 清光绪 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十二章纹夹吉 服
• 吉服冠:穿吉服时佩戴的帽子,也是平时 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吉服冠顶子比 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 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 行服:一般是马褂,一般用于外出和打猎
康熙帝大阅甲胄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 褂、袄、衫、裤等。
•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 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
•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 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 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 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 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 不开衩长袍
• 短衫短袄: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 是一般劳工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 发展而 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东夏 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不部及臀部。
马褂马甲
长袍
官员官服
清朝女装
•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
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有礼服、
乾隆帝冬夏朝服冬夏朝冠
皇帝朝袍
• 此为嘉庆帝朝日冬朝服 此为夏朝服
• 此为清帝夕月朝服 此为清帝求雨祭祀朝服
衮服
• 衮服(太子的叫龙褂,大臣的叫补服):为石青色,重大典礼 时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左肩有日,右肩有月。都为正团龙,太 子及诸王公不是,为行龙。
•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 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 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 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 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 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 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 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 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 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 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 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 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 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 升平的寓意。
• 皇帝的衣服不但种类很多,而且更换频繁。在清宫内不但 设有四执库,专门存放皇帝的服饰,而且每天还有一批太 监,专门管理皇帝的服饰和穿戴。不仅如此,还建立一种 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
皇帝
•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 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
皇帝服饰
•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严格的制度所规定的,而 且这种制度和季节是分不开的。皇帝按季节穿衣服,它分 别是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式样、颜色规格,文 饰他都有严格的规定。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 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 又称便服;打猎穿行服;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 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种服饰,又有皮、棉、夹、 单、纱等冬天夏天的分别。
•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旗人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 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 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 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 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 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 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 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 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 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衬衫: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 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为"两截衫".颜色初尚 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
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 ,腰间有腰帏。 •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 色彩: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
女装常服
•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 并受法律限制。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服 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 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 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 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 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 “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