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的词汇化过程word资料13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以”的词汇化过程

一、引言

根据姜梦,崔宰荣(2017),估价类情态助动词“难”的语法化与上古汉语中形容词“难”的意动用法有关。形容词“难”表意动带谓词性宾语构成“难+V”结构时,连动结构的不稳定性为“难”发生语法化提供了结构前提。当表达需求促使充当S的成分发生扩展,S由施事扩展到当事或空缺状态时,其深层结构发生改变,“难+V”由表意动的述宾结构

“V+O”重新分析为情态助动词短语“AV+V”,“难”的语义特征由[+感到困难]重新分析为[+费力、不容易],此时“难”演变为估价类情态助动词。总的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估价类情态助动词“难”出现于周代之前,成熟于战国时期,是在上古汉语中的形容词“难”表意动带谓词性宾语构成的“难+V”连动结构中语法化而来的。之后随着情态助动词“难”的使用频率的增加,含有“难”的短语结构逐渐固化成合格的词,比如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难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947),现代汉语中的“难以”作为一个词使用,指根据场合或情况不容易做到某事。语用层面上,“难以”后面往往接双音节词,例如“难以拒绝、难以开口、难以形容、难以捉摸、难以相处、难以估计”等。也常以四个字的固定形式出现,如“难以启齿、难以置信”等。

若利用义素分析法进一步对“难以”中“难”的语义探究,可以发现:“难以”中语素“难”体现出与情态助动词“难”类似的[+费力、不容易]的主观评价意义。“难以”与“难”语义上的相通之处说明:“难

以”的成词过程中有可能受到了情态助动词“难”的用法的影响。那么“难以”到底是如何在情态助动词“难”的短语结构中凝固成词的呢?本文通过对先秦至宋代23部历时文献的穷尽式调查和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试图弄清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以”的来源、具体的词汇化过程和其中的词汇化机制和动因。

二、前人研究及本文观点

从共时角度看,太田辰夫(1958/2005:191)最早注意到“难以”大致和“难”释义相同,但它是纯粹的助动词。这个“以”是后缀,可能是由“可以”“足以”类推而来的。曹广顺等(2011:305)将《祖堂集》中出现的“难以”归类为估价类情态助动词。太田辰夫的观点颇有启发性,本文也认为,共时角度上看,“难以”和情态助动词“难”的功能和意义相同,“以”是个词缀。

从历时角度看,目前还没有研究“难以”形成过程的文章。但从出现时间来看,“难以”和“可以、足以”都出现在先秦时期,这一类词形式构成上相近,演变过程也有一定的类似性。加上关于探究“可以”的形成过程的文章较多,因此本文认为,历时角度上,研究“难以”的词汇化,可参考“可以”的演变过程。

关于“可以”的演变过程,白晓红(1997),董秀芳(2002),朱冠明(2008),李明(2001、2016)等均主张双音节词“可以助动词”是源于“助动词‘可’加介词‘以’”这个连用形式,即“可以助动词”源于短语结构“可词+以介词”。两者的区别标准是“以”的介词性的强弱,即“以”后面无法补出省略宾语者,主语也不能成为“以”的支配成分时,

“可以”为词。而关于“可以助动词”由“可?~+以介词”逐渐凝固的具体过程,李明(2001、2016)和朱冠明(2008)均有较详细论证且观点相似。以李明(2016:35)的观点为例,他根据“可以”前出现成分的不同,将“可以”出现的句式分为A、B、C、D四类。A类句式中“可以”前的成分可作为“以”的支配成分,即非施事时,为“可词+以介词”。D类句式中“可以”前的成分不能作为“以”的支配成分,即为施事主语时,为“可以助动词”。由A到D,“以”的介词性由强至弱,最后完全语法化为词内语素。

学者们对“可以”的讨论为研究“难以”的词汇化过程提供了一定

的参考价值。但毕竟“难以”和“可以”是两个不同的词,所出现的句法环境与演变过程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接下来,结合“可以”的词汇化,谈一下本文对“难以”的词汇化的看法。

关于“难以”的形成过程,本文认为“难以”与“可以”类似,总的来看属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即为一个从句法层面单位到词汇层面单位的演变过程。参考董秀芳(2002:33)对“可以助动词”的演变过程的阐述,本文认为“难以”的演变路径如下:“难”由形容词表意动演变为情态助动词之后,由于先秦时期“以”多作为引出工具、方式、凭借、原因的介词使用,“以”与其宾语构成的介宾结构成为“难”后动词短语的一部分,即“难”与“以”首先出现在下面这样的句法环境中:难+以+NP+VP。此时“难”与其后的“NP”是一对直接成分。只是由于“难”和“以”在线性顺序上邻近,常常同现的结果就使得二者的距离被拉近。再加上在上古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常常可以因为在语境中不言自明或在上文中已出现

而被省略,“以”后的NP就经常以零形式的方式出现,形成“难以(NP)VP”,或移至主语位置上,形成“(NP)难以VP”。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介词悬空”(preposition stranding)现象①,即作为介词的“以”,由于宾语的空缺而悬空,从而导致“以”逐渐向“难”靠拢,二者常常紧邻共现,相互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终二者粘合为词。总而言之,“难以助动词”是由短语结构“难词+以介词”逐渐凝固成词的,“难以”的词汇化是伴随着“以”由介词演变为词缀的语法化同时发生的,经历了由“以”字悬空到跨层后附这一过程。

此外,关于“难以助动词”和“难词+以介词”的区别标准。本文认为可借助“难”的结构语义特征来判断“难以”是否已完成词汇化。由于“难以”和“难”的功能、意义相同,可相互替代,因此理应存在“S受事+难以+V及物”结构,其中“难以”的语义特征为[+费力、不容易],且“难以”可替换为“(很)难”。总之,通过检验“难以”是否能够进入典型情态助动词结构“S受事+AV难+V及物”及非典型结构“(S+)AV难+V(+O)”,可以判断“难以”是否已完成词汇化形成“难以”。为探究“难以”的形成时间及具体词汇化过程,我们对先秦至宋代的文献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描绘出“难以”的发展路径。三、“难以”的词汇化过程

李明(2016:35)认为,“可以”凝固之前的“可词+以介词”结构中,“以”后面大多并不存在介词宾语的省略,“以”虽然是介词,但其作用并不是引进宾语,而是标记着“可以”前的主语是其后面VP所表示的动作的工具、方式、凭借、原因等。但本文认为这一点“难以”正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