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时期
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 席勒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0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 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
• 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 • 主人公卡尔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 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 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谢谢观看
魏玛古典文学
魏玛古典文学是德国文学史的一个高峰
– 此时德国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经济均远远落后英法,唯独德国古典哲学、 魏玛古典文学一枝独秀。 – 后来海涅成这个时代为“艺术时代”(Kunstperiode) – 无论社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都无法取代文化的作用。因文化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社会失衡。所以,以崇尚艺术为表征的文化先行论之 所以大行其道,与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分不开,法国大革命就是一例。 – 总而言之,一个社会如同一个人,需要平衡的发展。
– 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席勒 《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
• 席勒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 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 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 《华伦斯坦》的诞生标志着席勒哲学与艺术思想上的飞跃,即实现了现 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和和解,席勒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人性的尊重。
《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
– 剧本描写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事迹。
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 这时拿破仑的侵略军已成为德国民族的威胁。席勒使她通过神力来完成法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是高度戏剧艺术和现实社会内容的结合。
– 这部剧作被誉为德国解放战争的前奏曲,对1813至1815年的解放战争起 了积极作用。
《威廉· 退尔》
– 背景:早在1796年,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已波及席勒故乡,席勒的父母姊 妹都在法国驻军的势力下生活过。1801年德国与法国签订和约,使莱茵 河左岸土地全部沦陷。 – 内容:席勒把1307年冬瑞士人民结盟推翻奥皇统治的史实和瑞士民间关 于退尔的英雄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出一个反抗异族统治和封建统 治、进行解放斗争的典型。 – 意义:这部剧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爱国剧本,是唤起人民民 族意识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声。
• 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 认为审美教育所凭借的手段是“活的形象”和“审美的外观”,主要指艺术。 审美教育只有以“活的形象”和“审美的外观”为教育手段才能摆脱感性和 理性的束缚。
1787年—1796年
–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 起源—素朴的诗起源于诗人同自然(现实)的和谐一致,感伤的诗则起源于诗 人同自然(现实)的对立。 • 区别—集中表现在它们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时遵循着根本不同的原则
1782年,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
–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 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 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被恩格斯称为 “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并且在结构上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 典范。
青年时期
1785年在莱比锡创作著名诗歌《欢乐颂》
1787年—1796年
专事历史研究
– 《尼德兰的反叛》 – 《三十年战争史》 –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美学
– 席勒同康德一样,将统一的具体的人性分成了抽象的 感性与理性两方面, 并认为现代社会导致了这两个方面的分裂,只有通过美与艺术才能使这 两个方面重新统一。
– 《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
– 素朴的诗:对现实的客观的模仿作为其原则 – 感伤的诗:主观的沉思
• 优劣—总的方面观点鲜明的肯定了素朴的诗、贬斥了感伤的诗
•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结合 • 感伤的诗的种类:讽刺诗,哀歌和牧歌
– 《论美》
• 着重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
– 《游戏说》
• 是席勒关于艺术起源与本质的理论,是对康德有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 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 直至去世。 《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
– 华伦斯坦三部曲取材于德国17世纪三十年战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 现代意义悲剧。这部剧强调人的主观性,把人的行动卷入冲突,并决定 了其后果,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内心斗争,并注重性格描写,野心和 爱情都成为该剧的主题。
1782着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1785年在德累斯顿完成《唐· 卡 洛斯》
– 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作品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 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
《唐· 卡洛斯》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 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 告结束。
约翰· 克里斯托弗· 弗里德里希· 冯· 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简介
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称为 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 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 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 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 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