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5卷第1期
总第104期
①以上文字据吴承德、贾晔《南方山居少数民族现代化探索———融水
苗族发展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6页)整理而来。
[摘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使融水
苗族民歌能够很好地保留其音乐文化的原生性。苗歌通过口耳相传,在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得到传播和传承。目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仍然在努力挖掘和保护苗族传统的民歌文化,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有效宣传。[关键词]融水苗歌;族源历史;生态背景;传承习俗;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1)01-0028-03[收稿时间]2010-11-20
[作者简介]吴霜
(1973~),女,苗族,广西融水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吴霜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一、融水苗族的迁徙历史
(一)民族源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经历长时间、大幅度、远距离迁徙的民族。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以其人数之众,成为该县的主体民族。但究其历史源流,其先民是几千年前生活在今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的苗民,他们在迁入融水的漫漫征途中,先入贵州,主体汇聚在古州(今榕江县城)一带生息繁衍,后因人口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向南迁徙,约在宋代进入桂
境,渐次入居融水。
①
因此,融水苗族并非本境原始土著,而是古老的中原族群的一部分。史料显示,融水苗族最初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族团,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和迁徙变化,苗族在其中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力量,而最主要的原因和条件当属人口优势。所以,苗族在大规模迁入融水这块百越之地时,能较快地在当地立足。
(二)入居原因
苗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饱受征战,历尽艰辛,在斗争中充分显示了他们艰苦创业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致使苗族先民迁入融水定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原始居民集中分布的湖广地区地主经济日益强大,土地纷争愈加剧烈。与此同时,苗族族团内部也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封建领主经济的建立与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广大贫苦苗民雪上加霜,不得不向荒山野岭进发。黔桂地区自古以来被视作荒蛮之地,大部分疆土尚未开发。为解决人口增长和土地匮乏的矛盾问题,苗民不断向黔桂地区深入,由北向南进入融水。第二,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以及由此诱发的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使苗族人民的生活境况日趋恶化。为图生存,
他们只能隐居于统治力量所不及的边远山区,而恶劣的生存条件又迫使
他们频繁迁徙,进而来到黔桂山区。
二、融水苗歌的传承生态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该民族特定的生态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换言之,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民歌不仅是一种单一的听觉艺术,并且还是一种具有立体文化内容的多维艺术,而影响民歌传承的生态因素则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及民俗生态。
(一)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音乐学学者研究音乐事象的兴衰存亡、
演化发展、流播传承等课题所需要关注的一部分内容。
[1](p37)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态,不同地域的民族有其不同的音乐性格。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育一种文化”。作为民歌的创作者,融水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其民歌艺术的音乐风格和传承特性。
融水苗族常年聚居于深山高地之中,山区海拔较高,气温垂直变化大,春秋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之山中地质构造复杂,土地资源贫乏,这就给当地苗族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由于受到这样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繁衍生息在这里的苗族,他们要不断地与自然抗争,向生存挑战,并借民歌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因此,融水苗歌的音乐情绪低沉、压抑,曲调单调、淳朴,艺术性不强。它重叙轻唱,重词轻曲,叙事性与歌咏性兼而有之。另一方面,高山大川仿佛天然屏障,它致使苗民的生活地域常年封闭,民族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也制约了当地苗歌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Feb .2011
Vol.25No.1
028
与外界音乐的交流。这恰好又不自觉地保护了其音乐文化的原生性,而使融水苗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可见,融水苗族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在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多次历史性的举族迁徙后,在西南大山中得出的一种生存选择。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更易于保护自己,更易于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态背景,而其独具韵味的民歌就是对这种鲜明的音乐地理方位及地域风格的生动反映。
(二)民俗生态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的伴生现象。[2](p181)因为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脱离民风民俗而独立生存和传播。在大多数民族里,这种文化的伴生现象由来以久,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融水苗族目前仍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农耕文化色彩。以农耕事项为轴心、人生历程为进序的各种民俗活动及相应的民俗礼仪,贯穿着整个族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民俗活动、仪式的进行,也都离不开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甚至已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和媒介。
融水历来就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在这里,大小节日、集会近百个,各种活动贯穿一年节气,苗历新年(苗年)就是其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过年期间,各项祭祖、娱乐活动异常丰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就是年节“歌会”。以往提起“歌会”,人们大多仅把它看作是一种男女间“倚歌择配”的古老风习,而对它所固有的集体性民族文化传播只是一般性的涉及。诚然,“歌会”活动是以青年男女为主,并以唱歌为中心,借此来开展社交、娱乐等活动,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承事项。人们可以通过民俗活动中的民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愉悦,得到教育,并接受着民族信仰的启迪。特别是像苗族这样一个没有通用文字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大多都要靠口头传承或传唱来完成。因此,苗歌就自然成为其中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古人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或音乐种类中的民歌,其对于人心、人性均具有重大的影响。总体而言,有如下图所示,民俗场域给民歌艺术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而民歌艺术又使民俗活动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图1)
三、融水苗歌的传承情况
苗族民歌的传承就像接力棒,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代代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尽管不具备文字、数据记载的精确度和完整性,但对于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来说,口耳相传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化传递。
(一)传承习俗及成因分析
融水苗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与族群的祭典、节庆、择偶等族内活动密切相关。现今居住于广西融水县境内的苗族,并非当地原始土著,他有着频繁而坎坷的迁徙记录,因此,其民歌的表述方式和传承习俗与其他民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融水苗族自古就有传歌的习俗,长期以来,苗歌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本民族为单位,某一地域时空为界限的传承定式。融水苗歌的传承性,在内容上,它成了歌颂祖先德泽、记录历史迁移、规范伦理道德、呈示人际关系、表现生活形态等广泛意义上的确立与认可;在形式上,口头传唱,不仅是一种音乐发声的物理现象,而且还使传承习俗成为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音乐表达。
融水苗歌传承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古时苗人居地荒凉,生活艰苦,工作繁多,若不以唱歌宣泄其内心苦闷,则无法除去其身心的劳累,难以达到怡情之目的。因此,自古以来,苗人就以唱歌为其排解困难,追求美好生活之手段,故苗歌能传唱至今。2.苗人无文字,叙其先哲历史,则完全以歌词或道巫经典来进行传诵,所以苗民视目前流传下来的歌谣与历代的“宗谱”“史乘”“典章”同样珍贵。因此,苗人中习歌、善歌者均以传歌为己任,他们在各类场合传唱苗歌,吟诵苗族先人之历史和情操。3.在传统集体形式的劳动生产里产生的劳动歌谣和号子,起到鼓舞士气、使苗民协调劳作的功用,并可以此相互传授、学习生产技术。因此,田头山间常常萦绕农耕之歌。4.苗族中善歌者能博得少女之欢心,可以此为媒介,而获得美好的恋情;还可通过对唱情歌,来抉择谁为最合意的对象,进而达到美满婚姻之目的。青年男女间的这种以歌为媒的风俗,使得苗歌成为婚姻生活中永远的旋律。5.苗人在集会、婚宴、群作、宴饮之时,皆以赛歌胜负判荣辱。届时,各方宾客、群众聚集观看歌战之胜负,善唱歌者,能博得全族一般民众的尊誉。所以唱歌不仅属娱乐,它实际含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性,这使得苗人平日争相习歌,并以善歌为荣。总体而言,融水苗歌的传承习俗之形成,主要有赖于人声强大的知识传播能力和苗歌本身具有的社会调适功能,从而促使苗歌成为人们长久钟情的音乐种类。
(二)传承现状及保护机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选择在物质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他们为方便与外界交流而逐步减少了对苗语的日常使用。目前,相
图1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吴霜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