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层解剖学1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1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1](https://img.taocdn.com/s3/m/b422ad390912a21614792948.png)
穹隆联合
前连合
• 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rostrum ,genu,body and splenium、穹隆联合fornical commissure、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前连合
前 连 合 ⑺、 穹 隆 ⑼
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
壳 内囊膝 苍白球 内囊后肢 屏状核 最外囊 岛叶皮质 外囊
丘脑
基底核区
(三)大脑半球的选择性断层面解剖
中央沟自脑片
外侧缘中份处向 后内延伸,与大 脑纵裂沟相通。
颅顶横断层面
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 额、顶叶下部横断面
扣带沟5 胼胝体19 透明隔20 顶枕沟16 楔前叶14 楔叶17 尾状叶9 额上回3 额中回4 额下回7 中央前回8 中央后回11 缘上回13 角回15
穹隆体
穹隆柱
穹隆脚
乳头体 海马足
海马伞
• 投射纤维projecting fibers:包括穹隆fornix、内囊 internal capsule。 3. 投射纤维 projecting fibers
中央前回
丘脑中央辐射 额桥束 听辐射
颞桥束
顶枕桥束
视辐射
• 投射纤维projecting fibers:包括穹隆fornix、内囊 internal capsule。
尾状核体 尾状核头
豆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尾
1. 基底核B核 纹状体
杏仁核
1. 基底核Basal ganglia: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和豆状核lenticular nucleus),屏状核 claustrum 、杏 仁核amygdaloid nucleus 。 2. 基底核Basal ganglia
人体断层解剖学总复习资料(研究生)
![人体断层解剖学总复习资料(研究生)](https://img.taocdn.com/s3/m/cbf568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9.png)
腹部的断层解剖有哪些常见 的疾病?
腹部的断层解剖有哪些重要 的临床应用?
四肢的断层解剖
上肢的断层解剖:包括肩关节、肘 关节、腕关节和手部
下肢的断层解剖:包括髋关节、膝 关节、踝关节和足部
骨骼结构:各关节的骨骼结构特点 和功能
肌肉和肌腱:各关节的肌肉和肌腱 分布和功能
神经和血管:各关节的神经和血管 分布和功能
04
人体断层解剖学研究重点
头部和颈部的断层解剖
颅骨的结构:包括颅骨、面骨和下颌骨等 颅内结构的位置和功能: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 颈部结构的位置和功能:包括颈椎、椎间盘、椎动脉等 颈部疾病的断层解剖:如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
胸部的断层解剖
胸部的肌肉结构:胸大 肌、胸小肌、肋间肌等
胸部的呼吸系统:气管、 支气管、肺等
添加标题
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身体 活动
添加标题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 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 代谢废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肌肉系统:运动、支持、保 护
添加标题
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营养 物质,排除废物
添加标题
生殖系统:繁殖后代,维持 种族延续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 营养
人体各部位的名称和结构特点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通过X射线 扫描获取 血管结构 图像
医学影像 技术在人 体断层解 剖学中的 应用:辅 助医生诊 断和治疗 疾病,提 高诊断准 确性和治 疗效果。
人体断层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通 过断层图像分 析,帮助医生
诊断疾病
手术规划:利 用断层图像进 行手术规划和 模拟,提高手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59134ee583c4bb4cf6ecd191.png)
松果体于胼胝体下方的四 叠体池内,以柄附着于第三脑 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 和窄条形三型,前者的长径与 宽径几乎相等,后两者的长径 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 为宽径2.5倍以上。
(三)脑干
(1)中脑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 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1对上丘和1对下丘,又合称四叠体。 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有动 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颞叶下面有3条前后走行的 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 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 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 曲而形成钩。
2.内部结构 (1)基底核 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尾状核头、体、尾三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 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人体断层解剖学复习知识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5f74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6.png)
人体断层解剖学复习知识点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现代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器官的相互关系。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通过断层影像技术如X线、CT扫描、MRI等来观察和诊断患者的疾病。
因此,熟悉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知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医生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复习知识点。
1.人体平面解剖学人体平面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切面的结构和关系的学科。
常见的切面有冠状面(横切面)、矢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纵切面)。
通过了解这些切面的位置和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断层影像中观察到的结构。
2.颅内解剖颅内解剖包括头颅骨的结构、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和脑脊液的循环等。
了解颅内解剖的基本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并解释断层影像中颅腔内的异常。
3.颈部解剖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胸部的部分,包含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组织。
学习颈部解剖有助于我们理解颈部病变如甲状腺肿大、颈动脉狭窄等的成因和表现。
4.胸部解剖胸部解剖包括胸骨、胸腔、肺、心脏等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和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胸部解剖,可以更好地理解胸部疾病如肺炎、心脏病等的表现和诊断。
5.腹部解剖腹部是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重要部分,了解腹部解剖有助于我们理解腹部疾病如肝炎、胃溃疡等的成因和治疗。
6.盆腔解剖盆腔是包含生殖器官、泌尿器官和直肠的部分。
学习盆腔解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盆腔疾病如前列腺肿瘤、子宫肌瘤等的表现和诊断。
7.上肢和下肢解剖上肢和下肢是人体的四肢,包含骨骼、肌肉和神经等结构。
通过学习上肢和下肢解剖,能够更好地理解四肢疾病如骨折、脊柱侧凸等的成因和治疗。
8.解剖学标志物解剖学标志物是断层影像中给出的特殊结构,帮助我们确定和定位解剖结构。
常见的标志物包括颈椎的棘突、神经节和血管结构等。
学习这些标志物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和分析断层影像。
9.断层影像的解读和分析掌握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知识后,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和分析断层影像。
这涉及到判断结构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断层解剖学-上肢
![断层解剖学-上肢](https://img.taocdn.com/s3/m/c2ddfd9f6bec0975f465e2af.png)
• (四)手掌筋膜:
• (五)手背筋膜:浅层——手背腱膜
• 深层——骨间背侧筋膜 两个筋膜间隙:手背皮下间隙、腱膜下间隙。
五、深层局部结构及位置关系
• (一)腋窝
• 1、边界 尖——第一肋、锁骨、肩胛骨上缘 底——皮肤、皮下组织和腋筋膜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及喙锁胸筋膜 后壁——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 内侧壁——上4个肋及肋间肌、前锯肌上部 外侧壁——肱骨近侧段、肱二头肌、喙肱肌
掌中间隙:
前壁:第2~5指屈肌 腱及第2~4蚓状肌 后壁:骨间掌侧肌筋 膜 桡侧壁:掌中隔 尺侧壁:小鱼际肌及 其筋膜 近侧端经腕管与前 臂屈肌后间隙相通, 远侧端与鱼际间隙相 通。
(3)前臂屈肌后间隙(四方间隙):位于前臂屈肌腱的 深面,旋前方肌的浅面。
7、掌浅弓、掌深弓及神经 (1)掌浅弓:由桡A掌浅支与尺A终末支 吻合而成,正中A可参与。发出4支指掌 侧总A,在掌骨头水平每支分成2支指掌 侧固有A。 (2)掌深弓:由尺A掌深支与桡A终末支 吻合而成。除发出穿支与掌骨背侧A吻 合外,还有3支掌心A与指掌侧总A吻合 。
2.臂中份的水平断面
本断面切及三角肌粗隆下方肱骨中份,断面中结 构配布发生了较大变化:①三角肌和喙肱肌已消失, 肱肌出现;②肱二头肌长头与短头汇合;③该平面以 下有内、外侧肌间隔分离臂的屈肌和伸肌;④桡神经 血管束由后移至肱骨外侧的臂外侧肌间隔内,并紧邻 肱骨;⑤臂部的主要血管、神经则移至肱肌与肱三头 肌两者之间的臂内侧肌间隔内;⑧尺神经后移,并与 尺侧上副动脉两者共同行于内侧肌间隔的后份;⑦正 中神经越过肱动脉前方,转至肱动脉内侧。
1)皮肤 2)皮下组织 3)掌腱膜
4)掌浅弓、正中N、尺N浅支 5)屈指肌腱、蚓状肌 6)手掌的间隙:鱼际间隙、掌中间隙 7)掌深弓,尺N深支 8)拇收肌、骨间肌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124981e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d.png)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之一,是以断层影像为导向,以人体断层结构为学习研究内容,分解剖析断层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岛叶位于外侧沟的深面,以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扣带回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窄部分称为扣带回峡。
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内侧部,即苍白球。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称为新纹状体。
屏状核位于豆状核的外侧,其内侧面平坦,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
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行向前并相互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连接两侧穹窿,呈三角形的薄白质板称为穹窿连合。
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为内囊。
透明隔腔: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又叫第五脑室。
背侧丘脑: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外侧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且与内囊相邻;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上(背侧)、后面各有一部分暴露于侧脑室底。
在枕的下外侧有隆起的内、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
内囊后支后部两个重要的传导束:视辐射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皮质,听辐射投射到颞横回。
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以及连通脑室的室间孔和中脑水管,部分人还可见到发育变异的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
侧脑室:侧脑室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深入额叶;侧脑室中央部位于室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侧脑室后角伸入枕叶;侧脑室下角最大,进入颞叶。
侧脑室后角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隆起,背侧者称为后角球,由胼胝体枕(后)钳形成;腹侧者较大称为禽距,由距状沟前部的皮质陷入而形成的隆起。
人体断面与影响解剖学[第一章头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人体断面与影响解剖学[第一章头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1a8ed2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a.png)
第一章头部第一节颅脑部和颌面部重点难点剖析1.头部常用的断面与影像解剖有横、冠、矢状三种。
横断层面的常用基线有:①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是临床影像上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②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③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与颅底平面相一致;④连合间线,即AC—PC线,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MRI等成像的常用基线。
冠状层面的常用基线有:①经外耳门中点所作的眶耳线(眦耳线)的垂线;②经AC—PC线中点所作的垂线。
矢状层面的常用基线是头部前、后正中点的连线。
2.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端脑以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等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岛叶表面的脑组织为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端脑底部白质中的基底核有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体,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为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为最外囊.大脑髓质的连合纤维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胼胝体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投射纤维较集中地经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内囊,内囊可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在端脑内形成较宽阔的白质区为辐射冠.横断层面上的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为半卵圆中心,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过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结构为髓突,常作为辨认脑回的标志。
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
背侧丘脑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左、右侧背侧丘脑以丘脑间黏合相连。
上丘脑的松果体位于胼胝体下方的四叠体池内,常作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标志.小脑借小脑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下面两侧的隆起为小脑扁桃体,放置于枕骨大孔边缘。
小脑髓质内埋藏有齿状核等核团。
脑干分为中脑、脑桥和延髓,脑桥和延髓背侧面形成菱形窝,参与围成第四脑室。
人体断层解剖学习题
![人体断层解剖学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b66128647d27284b735138.png)
人体断层解剖学习题1. 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ntal line)2.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3. 眶耳线(orbitomental line)4. 岛盖(operculum)5. 外囊(external capsule)6. 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7. 髓突(medullary process)8. Reid 基线(Reid line)9. 辐射冠(Corona radiate)10. 鞍上池(suprasellar cistern)11. 禽距(Calcar avis)12. 侧副隆起(Collateral eminence)13. 毯(tapetum)14. 内囊(Internal capsule)15. 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16.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17. Meckel腔(Meckel cavitv)18. 基底核区(region of basal nuclei)19. 静脉角(venous angle)20. 会厌前间隙(preepiglottic space)21. 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22.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23. “危险问隙”(danger space)24.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al Circle)25. 大脑静脉环(Cerebral venous Circle)二、问答题1. 简述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2. 简述中央沟在矢状层面上的辨认方法?3. 简述横断层面上帆间池与第三脑室的区别?4. 简述颅脑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应用?5. 简述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形成及影像上的表现?6. 简述松果体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意义?7. 简述中央沟在横断层面上的辨认方法?8. 简述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图像上的鉴别方法?9. 简述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10. 简述胼胝体的位置、分部及纤维联系?11. 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临床意义?12. 简述外侧沟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13. 简述基底核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形成结构?14.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特点?15. .简述脑动脉无搏动的原因?16. .简述内囊的动脉分布?17. .简述颈内动脉的过程、分段及分支?18. 简述椎动脉的行程、分段及分支?19. 简述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形成及类型?20. 简述脑底静脉环的位置及构成?21. 简述大脑大静脉的位置、形态、连通有临床意义?22. 简述静脉角的形成、位置及临床意义?23. 简述垂体高度的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24. 简述视交叉与蝶鞍、垂体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25. 简述MeCkel腔在横、矢、冠状层上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26. 简述三叉神经节与蛛网膜下隙的关系及临床意义?27. 简述颈部横断层的分段方法及器官结构的配布规律?28. 简述颈部横断层的解剖特点?29. 简述颈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横断层解剖特点?2. 胸部一、名词解释1. 主肺动脉窗(aorticopulmonary window)2. 肺韧带(pulmonary ligament)3. 奇食隐窝(azygoesophageal recess)4. 支气管树(bronchial tree)5. 心包上隐窝(superior recess of pericardium)6. 左肺动脉弓(left pulmonary arch)7. 肺段(pulmonary segment)8. 血管前间隙(prevascular space)9. 心包横窦(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10. 心包隐窝(pericardial recess)11. 肺门(hilum of lung)12. (肺静脉)段间支(Intersegment branch)13. ATS淋巴地图(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lymph node map)二、问答题1. 简述气管前间隙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2. 简述主肺动脉窗的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3. 简述纵隔淋巴结的ATS图分区法?4. 简述主肺动脉窗的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5. 简述横断层上肺段划分的标志结构?6. 简述胸骨角平而的八大标志结构?7. 简述心包上隐窝的位置、形成及临床意义?8. 比较解剖学上的肺门与影像学肺门的差异?9. 简述上纵隔的主要结构及其配布?10. 简述心包斜窦的形成、分布及临床意义?11. 简述纵隔内结构在横断层面上的辨认方法?12. 简述纵隔淋巴结在横断层面上的分布?13. 简述肺动脉、肺静脉与支气管树的位置关系?14. 简述肺段的形态、结构及配布?15. 简述肺门区的分部及横断层解剖特点?3. 腹部一、名词解释1. 第二肝门(second porta hepatis)2. 肝段(hepatic segment)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4. 门腔间隙(portocaval space)5. 腹膜后隙(retroperitoneal space)6. 肝门(porta hepatis)7. 肝裂(hepatic fissure)8. 肾蒂(renal pedicle)9. 肾上腺三角(trigone of suprarenal gland)10. 肾段(renal segment)11. 肾旁前问隙(anterior pararenal space)12. 肾周间隙(pefirenal space)肾旁后间隙(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二、问答题1.简述门腔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2.简述肝门平面在腹部横断层中的标志意义?3.简述肝门静脉与肝静脉在横断层面上的鉴别方法? 4.简述肝段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要点?5.简述腹膜后隙向外侧的延伸及临床意义?6.简述在横断层面上尾状叶与相邻肝段的划分? 7.简述肝尾状叶的形态及分部?8.简述腹膜后隙的肾筋膜分区法及其内的主要结构?4. 盆部及会阴一、名词解释1. 阴部管(pudendal canal)2. 膀胱精囊角(Cystoseminal angle)3. 前列腺峡(isthmus of prostate)4. 膀胱前隙(prevesical space)5. 直肠后隙(retmrectal space)6. 会阴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7.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8. 盆膈(pelvic diaphragm)9. 尿生殖膈(urogenitaI diaphragm)10. 会阴浅隙(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11. 会阴深隙(deep perineal space)12. 坐骨肛门窝(ischioanal fossa)二、问答题1. 简述男性盆会阴部在横断层面上的分段及结构配布?2. 简述McNeal前列腺分区法?3. 简述女性盆会阴部在横断层面上的分段及结构配布?4. 简述了宫在横断层向上的位置、形态及分部?5. 简述盆筋膜问隙的位置、形成及配布?6. 简述前列腺在横断层面上的位置、形态及结构?7. 简述会阴部筋膜间隙的位置、形成及其内的结构?5. 脊柱区一、名词解释1.椎间管(intervertebral canal)2.侧隐窝(1ateral recess)3.盘黄间隙(discoflaval space)4.腰神经通道(canal of lumbar nerve)5.钩椎关节(uncovertebral joint)6.骨纤维管(osseofibrous canal)7.神经根管(canal of nervous root)8.骨纤维孔(osseofibrous foramen)9.椎静脉管(canal of vertebral vein)二、问答题1. 简述各部椎间盘的特点?2. 简述侧隐窝的位置、构成及其变化?3. 简述神经根管的位置、构成及临床意义?4. 简述在横断层面上硬膜囊末端的上、下方骶管内结构的差异?5. 简述“猫头鹰眼征”的形成及其横断层表现?6. 简述腰椎间管的构成、特点及通过结构?7. 简述椎间孔的横断层解剖特点?8. 简述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的横断层解剖特点?6. 四肢一、名词解释1.踝管(malleolar canal)2.腕管(carpal canal)3.髋臼断面角(sectional angle of acetabulum) 4.肌腱袖(myotendinou)5.髌支持带(pateliar retinaculum)二、问答题1、简述肩关节在冠状面上的结构及其配布?2、简述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结构及其配布?3、简述膝关节和断层影像显示方位?4、简述碗关节冠状断层解剖特点?5、简述膝关节在冠状面上的结构及其配布?。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6e0e0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8.png)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一、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的原理人体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磁共振或者核素扫描等技术,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然后将扫描到的图像进行重建,得到清晰的三维结构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根据不同的扫描方式可以分为CT(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等。
1. CT技术CT技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然后将多个二维图像进行重建,得到三维结构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CT技术的原理是利用X射线通过不同组织的吸收程度进行成像,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接收器,可以获取不同层次的图像。
CT图像具有分辨率高、清晰度好等优势,可用于诊断肿瘤、骨折等疾病。
2.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MRI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磁场使人体内原子的核磁共振,通过测量核磁共振的信号,可以得到人体的结构图像。
MRI技术可以提供高对比度的软组织图像,对发现脑部、骨髓等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3. PET技术PET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衰变进行探测,得到人体的代谢活动和生化活动的图像。
PET技术可以提供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的图像,对诊断肿瘤、心脏病等疾病有很好的应用。
以上是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的原理,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优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检查。
二、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的应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1. 疾病诊断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定位和诊断。
比如CT技术可以用于发现肿瘤、骨折等病变,MRI技术可以用于发现脑部、骨髓等病变,PET技术可以用于发现肿瘤、心脏病等疾病。
2. 手术规划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可以提供三维的结构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入路,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上肢的断层解剖-人体断层解剖学
![上肢的断层解剖-人体断层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fc2726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f.png)
右掌骨中份. 横断层
右掌骨中份的横断层
.
上肢的断层解剖
.
(一)肩和臂的断层解剖
.
右肩关节前.后位的X线像
右 肩 关 节 冠 状 面 图
.
喙肱韧带
盂肱韧带
肩关节 sho. ulder joint
肩关节 sho. ulder joint
肩
和
上
臂
前
面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肩 和 上 臂 前 面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肩 和 上 臂 后 面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手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手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手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腕 管 carpal can. al 构成及其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经右钩骨钩CT横断层(下面观) .
经钩骨钩CT横断层(下面观)
.
右掌骨中部横断. 面(下面观)
右掌骨中份. 横断层
右掌骨中份. 横断层
经右肘关节上份. 的横断层面
经右桡尺近侧关. 节的横断层面
经右桡尺近侧关. 节的横断层面
经右桡尺近侧关. 节的横断层面
经右前臂中份. 的横断层面
经右前臂中份. 的横断层面
经右前臂中份的横断MRI图像 .
(三)手关节和手的断层解剖
.
手 骨 的 X 照 片
.
手 关 节 的 冠 状 面
.
肩 和 上 臂 后 面 的 肌 肉、 血 管 和 神 经
.
.
肩和臂肌肉. 的附着点
人体断层解剖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afb64e6676eeaeaad0f33005.png)
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脑 颅断层扫描多以次线为基线。
经半卵圆中心的 横断层解剖及CT、MRI
此断面经胼胝体上方,可见大脑半球的髓质形 成半卵圆中心,此处大脑半球的髓质成自三种纤维: 1、投射纤维 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
22、大脑镰 23、横窦 24、舌回 25、小脑镰 26、小脑蚓 27、四叠体池 28、上丘 29、颞中回 30、第三脑室 31、颞上回 32、颞横回 33、穹隆 34、大脑外侧窝池 35、前连合 36、壳 37、内囊前肢 38、额下回 39、尾状核 40、额中回 41、额上回 42、额窦
经鞍上池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
第三脑室居两侧背侧丘脑之间,其后方为 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池。 脑叶、脑沟和脑回大致同上一层面,在颞 叶,可见皱折的海马皮质被海马旁回所掩 盖。
1、大脑前动脉 2、额中回 3、胼胝体膝 4、侧脑室前角 5、尾状核头 6、中央后回 7、苍白球 8、缘上回 9、背侧丘脑 10、尾状核尾
形放射,称辐射冠; 2、联络纤维 连接本侧半球各皮质,人脑的联络纤
维极为发达,与投射纤维和联合纤维相比,其数 量最大; 3、联合纤维 联合左、右大脑皮质的相应皮质区。 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和穹隆联合。
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 纤维,故在MRI T1加权像上呈高 信号,在CT图像上为低密度。脑 内的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及脑结 节硬化症等,常于该区出现单发 或多发病灶。
1、额骨 2、直回 3、大脑前动脉 4、大脑纵裂池 5、额骨眶板 6、眶回 7、蝶骨大翼 8、大脑外侧窝池 9、视交叉 10、颈内动脉 11、颞叶 12、漏斗 13、后交通动脉 14、桥池 15、侧副沟和内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91b803a5e9856a561260d6.png)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在CT图像上可星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2、半卵圆中心为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层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
3、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4、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隐,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5、岛盖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为岛盖,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6、辐射冠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
7、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两侧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有结缔组织小隔将窦分为多个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绵而得名。
8、环池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
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回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
内有大脑中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等通过。
9、黄韧带由弹性纤维构成,上起自上位椎骨椎弓板的下前面下此下位椎骨椎弓板的后面和上缘呈节段性。
10、会厌前间隙位于会厌前方与甲状舌骨膜之间,呈楔形,由脂肪组织充填,便于会厌运动。
11、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关节囊相愈着形成,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2、猫头鹰眼样征部分人的腰椎间椎间盘在中线两侧对称性向椎体的上下、下表面突出,致使经腰椎椎体的上或下断层时可见在椎体后部出现2块圆形的椎间盘,CT检查时出现终板对称性低密度区,Ramirez称此现象为猫头鹰眼样征(ow's eyes appera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小脑上池
17、颞下回 18、枕颞内侧回 19、枕颞沟
20、枕颞外侧回
21、直窦
41、额上回
42、额窦
经鞍上池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
鞍上池位于鞍上方,由大脑纵裂池、 外侧窝池、交叉池、脚间池、环池和桥池 组成。因制作标本所依据的基线不同和个 体差异,鞍上池的形态可表现为六角形、 五角形和四角形等不同形态。本例标本表 现为六角形,前方有大脑纵裂池,前外侧 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有环池,后方为 脚间池。
16、窦汇 17、枕叶 18、枕额肌枕腹
19、侧副沟
20、大脑内静脉 21、松果体 22、内囊后肢 23、穹隆 24、内囊膝
8、缘上回
9、背侧丘脑 10、尾状核尾
11、侧脑室后角 25、外侧沟 12、角回 13、小脑幕 14、小脑蚓 15、枕骨 26、内囊前肢 27、额骨 28、额上沟
29、扣带回
1、枕额肌 2、扣带回 3、大脑前动脉 4、颞肌 5、最外囊 6、颞极
22、大脑镰 23、横窦 24、舌回 25、小脑镰 26、小脑蚓 27、四叠体池
7、大脑中动脉
8、岛叶 9、屏状核 10、背侧丘脑 11、外侧膝状体 12、内侧膝状体 13、海马 14、侧脑室下角 15、海马旁回
28、上丘
29、颞中回 30、第三脑室 31、颞上回
32、颞横回
33、穹隆 34、大脑外侧窝池 35、前连合 36、壳 37、内囊前肢 38、额下回 39、尾状核 40、额中回
25、大脑镰
26、大脑纵裂池 27、额骨
经松果体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
壳和尾状核头靠近,形似振翼,苍白球 居其内侧,背侧丘脑为大块灰质核团,其内 可见内髓板。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 间为内囊,可见前肢、膝和后肢。在CT图 像上,基底核和内囊清晰可辨。第三脑室后 方为缰三角和松果体。在CT图像上,松果 体常因钙化呈一小亮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额骨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颞肌 蝶骨大翼 大脑中动脉 视束 颞叶 大脑后动脉 乳突小房 滑车神经与环池 乙状窦 小脑半球 枕动、静脉 枕骨 半头棘肌 小脑蚓 中脑水管 小脑幕 小脑上动脉 中脑 动眼神经与脚间池 钩 大脑外侧窝池 大脑纵裂池 大脑前动脉 额上沟
Reid 基线(reid Basic Line, 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 连线。又称人类学基线。头颈部水 平断面的参考平面为Reid基线平面。
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脑
颅断层扫描多以次线为基线。
人体断层解剖学1
Human sectional anatomy
头部横断层解剖的参考平面
Frankfort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 FHP),在颅骨上是外耳门上缘 点(Po)和眶下缘(or)组成的平面。在 活体上相当于人站立时,臀部和背部靠墙, 两眼向前平视的颅骨的位置。此平面常用 于颅骨和头面部的测量,为国际人类学家 采用的统一的标准平面,故又称人类学平 面。
鞍上池内可见第三脑室漏斗隐窝,隐窝的 两侧壁为下丘脑和视束,后方有左、右乳 头体。鞍上池的前方为额叶,后方可见中 脑大脑脚,两侧毗邻钩。
鞍上池前方为左、右半球额叶断面,两侧 为颞叶的断面,两者之间隔以外侧裂;后 方为中脑、小脑幕分隔颞叶和小脑,在其 后外侧与横窦相连。 大脑动脉环镶嵌在鞍上池的周边。
1、额骨
23、第四脑室
2、直回
3、大脑前动脉 4、大脑纵裂池 5、额骨眶板 6、眶回
24、蚓垂
25、头后小直肌 26、头半棘肌 27、小脑镰 28、枕骨
7、蝶骨大翼
8、大脑外侧窝池 9、视交叉 10、颈内动脉 11、颞叶
29、蚓锥体
30、头后大直肌 31、颈深静脉 32、脑桥 33、乳突小房
12、漏斗
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 纤维,故在MRI T1加权像上呈高 信号,在CT图像上为低密度。脑 内的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及脑结 节硬化症等,常于该区出现单发 或多发病灶。
大脑白质的髓Biblioteka 更加容易辨认,脑叶、脑沟、脑回的情况大致如此:大脑半球内
侧面由前向后为额内侧回、扣带沟、扣
松果体、缰和周围血管构成松果体区,该 区后壁是胼胝体压部、小脑幕及小脑蚓等, 松果体部的手术,须注意这些结构。
第三脑室居两侧背侧丘脑之间,其后方为 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池。 脑叶、脑沟和脑回大致同上一层面,在颞 叶,可见皱折的海马皮质被海马旁回所掩 盖。
1、大脑前动脉 2、额中回 3、胼胝体膝 4、侧脑室前角 5、尾状核头 6、中央后回 7、苍白球
经半卵圆中心的 横断层解剖及CT、MRI
此断面经胼胝体上方,可见大脑半球的髓质形 成半卵圆中心,此处大脑半球的髓质成自三种纤维: 1、投射纤维 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 形放射,称辐射冠; 2、联络纤维 连接本侧半球各皮质,人脑的联络纤 维极为发达,与投射纤维和联合纤维相比,其数 量最大; 3、联合纤维 联合左、右大脑皮质的相应皮质区。 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和穹隆联合。
带回、顶下沟、楔前叶、顶枕沟和楔叶。
大脑半球外侧面由前向后为额上回、额 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缘上回、角回和枕叶
1、上矢状窦 2、帽状腱膜 3、额中回 4、额下回 5、中央前回 6、半卵圆中心 7、中央后回 8、顶骨 9、缘上回 10、顶下小叶 11、顶内沟 12、枕叶 13、枕骨 14、人字缝 15、顶枕沟 16、大脑镰 17、扣带回 18、中央沟 19、中央前沟 20、冠状缝 21、额下沟 22、额骨
13、后交通动脉 14、桥池 15、侧副沟和内 侧枕颞回 16、三叉神经 17、颞骨乳突部 18、乙状窦 19、人字缝 20、小脑半球 21、齿状核 22、头夹肌
34、颞骨岩部
35、小脑幕 36、基底动脉 37、动眼神经 38、侧脑室下角 39、杏仁体 40、沟 41、嗅束 42、颞肌 43、眶沟 44、嗅束沟 45、大脑镰
1、上矢状窦前部 2、额上回 3、额上沟
15、矢状缝 16、板障静脉 17、角回 18、缘上回 19、中央后沟 20、中央后回 21、中央沟 22、中央前回 23、中央前沟 24、扣带回
4、额中回
5、冠状缝 6、硬脑膜 7、中央前沟
8、扣带回
9、辐射冠 10、楔前叶 11、顶枕沟
12、楔叶
13、顶骨 14、上矢状窦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