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之道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对老子与老子的道的看法

我对老子与老子的道的看法老子,又名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体系基于“道”的概念,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然、天地的和谐。
在我看来,老子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道教义主张“道”,道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最终归宿。
这种高深的哲学思想给人以世界观上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道的本质,认识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能超越个体的限制,融入整个宇宙。
这是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哲学境界,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探索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不必过多地介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也是一种对人性的道德启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竞争和斗争,往往会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有一种智慧和哲学修养来调和这些矛盾和冲突。
老子的这种思想体系强调心态的平和、自我克制和自然的顺应,进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老子的哲学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推崇“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强调个体如何减少因物质追求带来的欲望,以平和、自由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诸多问题。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为了物质的富裕疲于奔波,而忽略了自身精神的修养,这种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老子的道教思想给人以精神自由的启示,引导人们摆脱物质追求的束缚,学会内省、修身、养性,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
综上所述,我认为老子的道教思想体系,不仅具有哲学思想上的深刻启示,更在人性和社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当代社会,人们物质富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人文关怀和精神的修养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我相信,借助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摆脱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同化和巨大的认知危机,走向更加自由、和谐的精神世界。
我对老子 道 的理解

我对老子道的理解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以无为道。
从存在样态上看,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先于天地万物存在的宇宙本原。
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无象征着无限,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即“以无为道”,使无限的道区别于有限的具体事物。
道生万物。
道具有生化万物的功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化出道一。
而道一蕴含着阴与阳两面,阴与阳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协调,发生运动进而发展,一生二指的是事物具有两面性。
道一借助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进而发展出另一物,即“三”。
如此往复以至于生化万物。
惟道是从。
道不仅生化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在于万物中,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法则和发展的规律。
靠,这里有点难分析,先放着。
浅谈老子“道”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质 特 征 , 因为 “ ” 和 谐 的 , 以 “ ” 能 化 生 万 物 。 正 道 是 所 道 才
惚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之 不 见 其 后 , 古 之 道 以 御 今 之 有 , 知 古 随 执 能 始, 是谓 道 纪 。 “ 冲 ,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万 物 之 宗 。 ; 天 ”; 道 而 似 ”“ 下 万 物 生 之 有 , 生 之 无 。 有 ” 这 些 话 说 明 :道 ” 看 不 见 、 不 到 、 不 到 的 , 是 尤 形 、 “ 是 听 摸 即 无 声 、 味 的超 感 知 的 东 西 。“ ” 不 分 上 下 、 辨 明 暗 、 分 前 后 , 无 道 是 不 不 无 分 别 的状 态 , 是 无 形 的 、 状 、 象 的“ 惚 ” 最 终 是 归 于 “ 它 无 无 恍 , 无
界 万物 的 总根 源 的哲 学 著 作 。 《 子 》 中 提 出 “ 之 不 见 , 目 夷 , 之 不 闻 , 日 希 , 之 老 书 视 名 听 名 博 不 得 , 日徽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混 而 为 一 。其 上 不 嗷 , 下 不 名 故 其 昧 , 绳 不 可 名 , 归 于 无 物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物 之 象 , 谓 恍 绳 复 无 是
贵难 得 之 货 : 不 学 , 众 人 之 所 过 , 学 复 以辅 万 物 之 自然 而 不 敢 为 。 3 ” 这章的“ 自然 ” 说 明 万 物 皆 自然 , 则 皆按 自然 的法 则 以 运 行 , 故
浅谈老子之“道”

在下 不 昧。 绳绳不 可名 , 复 归于无 物 。 是 谓无 状之 状 , 无 此, 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 , 物之 象 , 是 谓惚 恍 。” f 9 1 这 是什 么意 思 呢?这 是说 道既是 德所 以被珍 贵 , 就是 由于道 生长 万物 而不 加 以干 涉 , 德 “ 无” 又不 是 “ 无” , 乃是 有与 无之 间 的一 种情 景 ; 这种情 畜养万物而不加 以主宰 , 顺其 自然。 因而 , 道生长万物 , 景虽 然并 不是 完全 没有 形 状 的 , 但是 看 不见 , 听 不到 也 德养育万物 , 使万物生长发展 , 成熟结果 , 使其受到抚 保 护 。生 长万 物而 不居 为 己有 , 抚育 万物 而 不 自恃 摸 不着 , 我们 也 不 能 形容 他 , 只能 称 它是 “ 无物 ” 即“ 无 养 、 导 引万 物而 不 主宰 , 这就 是奥 妙 玄远 的德 。这 种 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 只 能称 它是 “ 恍惚” 。 这里可 以看 出 有功 , 老 子 并没 有 给 这个 万 物 的本 源 “ 道” 一个 明确 的 定义 , 德 就是社 会人 生 的直 路 、 大路 , 是合 乎 天理 人性 的健 康
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本文就试 图从哲学以及为人哲学 开始 于 “ 道” 道 是恍 惚 窈 冥 的 , 无 就是 有 , 有就是无 , 一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进行浅谈。
一、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治国等方面。
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即道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它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同时也是人类唯一归宿。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悟道,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老子的德是与道相合的。
他认为,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是道的体现。
对于人类而言,德是一种内在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道的体现和自己内在的信仰相一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我完善和掌控命运的目标。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他认为,人类应放弃过分的执着和努力,选择无为而治,把自己放到自然之中,听从自然的安排,以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自然观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人类不能与之相抗衡,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然发挥作用。
老子治国观则是以德治国。
在老子看来,国家应当依靠道德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武力。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深邃而独特,它对哲学、宗教、文学及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老子思想为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史带来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宇宙观。
老子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宇宙万物的根本。
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宗教和世俗范畴,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
其次,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在中国的世界地位上非常重要,常常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外各大文化场合推广。
再次,老子思想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他强调了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浅谈老子之道

浅谈老子之“道”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的宇宙观是我国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全篇五千余字通过对“道”的特征和由道衍生出的诸多思想的描述以及其创生万物的规则与过程,把其形而上的世界观应用到他所在生活时代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当时动荡的社会寻找一条普遍遵循的准则。
本文将通过对“道”的理解以及《老子》中治国、处世、用兵之道的讨论来浅析老子之“道”。
关键词:老子之道治国处世用兵“道”(“常道”)之不可道老子在第一章里就声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可谓是《老子》全文的核心句,想要理解“道”,就必须理解这句话。
《<十家论老>之关锋论老子》中指出:“老子要说的哲学之道不是普通的‘道’,而是‘常道’,关于‘道’的名字不是普通的名字,而是‘常名’,所谓‘常’即恒常不变,永远不会消失。
”①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成为“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的那个“大道”。
②这个“大道”,正是指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又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
因为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因此,用任何事物去描述“道”都难免片面。
自然科学就是以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因此,自然科学是可以视为“道”的一部分的。
接触过自然科学的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好多物理上的概念,比如“时间”、“场”等都是“不可道”的,但是我们似乎却又知道他们是什么,我们称这些概念为“理解性”的概念。
不同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自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造诣也就大相径庭。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实每个人也都是依照自己心中的“道”生活的,只不过跟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由于“道”之不“可道”,所以人们才会对“道”的理解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深入程度,从而不同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有了不同的处世态度,导致人生的境遇也就不一样了。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

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老庄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在老庄之间,虽然都强调“道”,但对于“道”的内涵和作用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中,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更为精细和深刻。
本文将从庄子学派的角度,探究其对老子之“道”的独特解读。
庄子学派将老子之“道”理解为人类可以认知的最高境界,是包含了一切的宇宙和生命之源。
在庄子看来,“道”是一个涵盖了宇宙万物的整体,而不是像老子那样强调“道”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无为之道。
相比之下,庄子的“道”则是相对具体的,它引导人们向真实自然,尤其是生命本原的方向发展,并将它的思想体系建立在“无我”和“自由自在”的基础之上。
这种理解的“道”不仅可以保留老子的原意,同时也更符合人们对宇宙与生命的本质需求。
同时,庄子学派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也是不可掌握的。
具体而言,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写道:“大道无言,有言乃小,小道有言,当切而诠之。
”这句话点明了庄子对“道”的理解:人们对“道”的理解和诠释,最多只能达到一个“小道”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进一步运用后天的“言语”来加以表述和阐述。
此外,庄子学派将“道”与“自由自在”联系起来,强调“自在”是真正的“道”,即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自由地运用自身天赋和能力,达到与“道”一体的状态。
他们认为,人们唯有抛弃一切与“自在”相违背的事物和身份,才能真正靠近“道”。
最后,庄子学派认为,“道”是一个没有归宿的超越性存在,它没有开始和结束,没有过去和未来,一直存在,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为精纯和高贵的。
因此,任何事物的消亡并不会对“道”造成任何损伤,它将永远存在在宇宙中,每一时刻都在引导着我们前进。
总之,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朴素理解。
他们认为,“道”是人类可以认知的最高境界,不仅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整体,而且与人的自由自在密不可分。
此外,他们还认为,“道”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与时间、空间无关,时刻指引着我们前进,这种解读不仅深刻而负责,更为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浅谈老子之道.doc

浅谈老子之道“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谓最终的目标。
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哲学意义上的“道”指一种概念或范畴,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可以指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还可以指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道”是可识的,识“道”是必要的。
这种可识性和必要性其实正是我们研究老子“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从词源上来分析“道”的本意道就是道路。
最早路在水边,因为原始人每天都要水边饮水或取水,那时人们都是光脚板踩在沙地上,脚上又常带着水,所以很容易就踩出一条光溜溜的像“刀”一样的东西,原始人把这种脚踩出来的“刀”叫做“刀”,也就是“道”了。
“道”是“刀”的谐音,在甲骨文里“道”原本写成“刀”。
原始人把“道”比喻成“刀”是很形象、很有意思的,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行走在“刀”上。
道是路人。
路人才出了道路,我们一看见道路就知道这里有人。
对于开路者来说,道路即路人。
所谓“路人”并不只是“过客”,“过客”是引申出来的意思。
而愿意是“开路的人”与“正在行走的人”。
道就是走路的方法。
路教会了人走路,人使路成为了路。
地上路有通衢,有歧路,有大路,有小路,有暂时的路,有永远的路。
所有的路都有弯曲起伏,那么人就要用弯曲起伏的方法来走路,到也要尽可能走直线。
人不应该被路引向远方,人应该把路引到近处。
道就是“到达”。
任何道都有起始与终结,按道(方法)走道(道路)的人很快到达。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道(路人),就是通向自身。
二、从涵义上来分析“道”的性质(1)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常道指一般的方法,非常道指不一般的方法,即异常的方法、特殊的方法、独特的方法。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老子道?老子道,简称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其中对道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道在老子的哲学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本源和根源。
道是宇宙的原则、运行的规律和一切事物存在的本质。
它是一种无形无物却无所不在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顺应道的运行规律,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道提倡“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物。
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不要过度干预,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
老子认为,与其追求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不如追寻内在的平和与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通过无为的态度,人们才能真正融入宇宙的大道,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我个人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是,它是一种关于人生、世界和宇宙本质的哲学思考。
老子道强调了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和顺应,以及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首先,老子道提醒人们要认识和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相处。
老子道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和尊重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节奏。
例如,在农耕社会,农民需要观察天象、掌握气候变化,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而当代社会人们忽视了自然的力量,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需要回归到老子道的思想,关注自然环境,寻找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其次,老子道强调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竞争和物欲所困扰,忽视了与内心的沟通和平静。
老子强调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内心平和,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的困难和挑战。
对我个人而言,我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很容易沉迷于物质欲望和功利心态。
但是,在反思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抛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我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我对老子 道 的理解

我对老子道的理解老子的道学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类的宇宙观、伦理道德、家庭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
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上许多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我看来,老子的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一、道的含义老子的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它是存在,也是不存在,它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的生活经验只是在道的影响下产生的假象,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切事物的表象,而没有真正看到事物的本体。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彼此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因此人类应该用和谐的方式与宇宙相处。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到宇宙的庇佑和保护,获得平静和幸福。
二、道德伦理老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观念性,他往往用深刻的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无私的,是至善的,因此人类应该遵循道的教义来行为。
人类应该像水一样平静,不会主动攻击行动,但在自然流程中会强有力地搬动东西。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作为无所不在、无所不通的一种力量,具有它自己的功能和特征,道是大慈大悲的,它没有许多人类随之而来的消极情感,没有私心和偏见,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道是上帝所赐予的、登峰造极的智能。
因此,在它们为以后的人类所提供的意义上,人类要认真学习、领悟和实行道的鸿篇,使自己的生活在道的环照下更加美好,也更加富有意义。
三、家庭和社会治理老子的思想对家庭和社会治理也有着很高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天地之大运,照顾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要尊重他人,相互信任,相互容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结和互助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
对于家庭,老子认为家庭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应该保持和谐、健康和平静。
在老子的观点中,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福利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一个没有正义、真正团结、是指个人私利、破坏大局的社会一定是失败的。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超越自我,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这样才能在和谐共处中完成自身的价值和使命。
我对老子 道 的理解

我对老子“道”的理解老子以超迈的气度、高远的境界揭示了超越于万有之外,又处在宇宙万有之中的本体——道,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体系,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具有广度、深度与高度的思想根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涵义博大精深,下面谈谈我对老子“道”的浅薄理解。
1.实有无形实有是说道真实存在;无形是说道是一种恍恍惚惚、虚无飘渺、没有具体形体的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一方面若有若无,难以测知,没有具体而确定的形体;另一方面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实有其物,而非虚无。
因而老子称它“湛兮,似或存”,说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这也就是说,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的这一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存在。
从现代宇宙学的视角看,黑洞就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存在。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事物的内在规律也是无形无象的存在。
2.超言绝象通常的事物是有形有象,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被感知的,但道却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指出道超出了人感官的感知范围,人的感官无法捕捉道。
他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把握,是超验的、超感官的。
道不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而且也不能用人的语言来表述。
具体的事物是可言说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但老子却强调:“道常无名”,“道隐无名”。
道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与界定。
他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就不是永恒的、本真的道。
这样他就把自己所讲的道与其他人讲的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
老子认为道无法用言辞来表达,是与他认为道超越感官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
按他的理解,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用来指称和描述感官经验领域中的事物;但道是超验的、超感官的存在,因而我们不能用感官经验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述这种存在。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一、前言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
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
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展开全文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道”这一概念搭建起来的。
所以老子一派的学者被人称为道家。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道”这一概念有三重含义:一、道是一种实存之物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本原。
不过,道虽是实存之物,但却混然一体,无迹可寻,我们看不到它的形象,听不到它的声音,摸不到它的形质,《道德经》第十四章如此描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正因为道没有具体的形质,所以老子无法命名它,只能勉强把它叫做“道”或“大”,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为什么道没有形象又没有名字?因为那些有形有名的事物,都是特定时空中的具体之物,有生有灭。
然而道是恒常永久存在之物,因此它不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称。
道虽然没有形象,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道不受外物影响,并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
所以在《道德经》中,“道”既被称之为“无”,又被称之为“有”。
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是“无”,因为道真实存在,所以是“有。
道这一实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
不仅如此,道还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创生的。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居士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道生成万物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
道创生万物之后,便附于万物之中,蓄养万物,培育万物。
万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道,而这就是下面要说的:道是万物的运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之道
“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谓最终的目标。
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哲学意义上的“道”指一种概念或范畴,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可以指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还可以指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道”是可识的,识“道”是必要的。
这种可识性和必要性其实正是我们研究老子“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从词源上来分析“道”的本意
道就是道路。
最早路在水边,因为原始人每天都要水边饮水或取水,那时人们都是光脚板踩在沙地上,脚上又常带着水,所以很容易就踩出一条光溜溜的像“刀”一样的东西,原始人把这种脚踩出来的“刀”叫做“刀”,也就是“道”了。
“道”是“刀”的谐音,在甲骨文里“道”原本写成“刀”。
原始人把“道”比喻成“刀”是很形象、很有意思的,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行走在“刀”上。
道是路人。
路人才出了道路,我们一看见道路就知道这里有人。
对于开路者来说,道路即路人。
所谓“路人”并不只是“过客”,“过客”是引申出来的意思。
而愿意是“开路的人”与“正在行走的人”。
道就是走路的方法。
路教会了人走路,人使路成为了路。
地上路有通衢,有歧路,有大路,有小路,有暂时的路,有永远的路。
所有的路都有弯曲起伏,那么人就要用弯曲起伏的方法来走路,到也要尽可能走直线。
人不应该被路引向远方,人应该把路引到近处。
道就是“到达”。
任何道都有起始与终结,按道(方法)走道(道路)的人很快到达。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道(路人),就是通向自身。
二、从涵义上来分析“道”的性质
(1)道可道,非常道
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常道指一般的方法,非常道指不一般的方法,即异常的方法、特殊的方法、
独特的方法。
一匹草原牧马在沙漠中迷路,如果用常道找水找路必将很快死去,这时它必须动用非常道,不把自己当作马,依靠骆驼找水找路,或者自己果断退出去,这样才有生路。
人在常态中可以用常发解决问题,在非常状态中这应该动用非常方法。
非常方法即非常道,它不是常规思维,而是突破平常思维的一种异化思维、复杂思维与奇特思维。
非常道作为异化思维表现在:它是复杂变异后的新品种,比起旧品种常量大,能量大,好看,管用,当然也有新问题。
它是旧有物的新版本,是旧方法的升级版,它技术含量高,容错,操作简便。
非常道作为复杂思维表现在:它有更多想法,认识事情是立体交叉的。
他不在把一看成一条短横,而是一条浮现在巨大时空中的道路。
非常道作为奇特思维表现在:它的手段极其新意,用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议的法门来解决难解或根本不可解的问题。
它看问题是动态的,比如不把一看成汉字的一,而是看成“1”躺下了。
总之,非常道的总特征是突破常有思维,它绝对带有色眼光看人,用异常的眼光看这个看似正常的世界。
它发现: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不正常的,各种力量一直在牵扯斗争,人已经变形。
如果要把人与事拉回到自己所设想的道路上来,就必须动用潜伏在我们身上的异常力量(即本来力量),用非常道的方法解决看似正常其实不正常的事,以回到正常状态。
(2)万物本源意义上的“道”
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老子的道就是某种产生万物、孕育万物的超验的、实体性的物质性存在。
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天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不仅是世界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根源,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其实也就表明了“道”创生性的性质。
如:
道生之,德畜之,生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说明,道不仅产生了万物,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
果,使万物受到保护、调养,即是说道是万物存在生长和发展的牢固基础。
万物得道而存在,失道则灭亡:“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里的“一”实际上就是“道”。
只有拥有了“深根固柢”的“道”才能与天地同在,万古长存。
“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这个“道”的思想后来被庄子发挥到了极至。
也就是在《庄子·大宗师》里所谓的
“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这里,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老庄的本体论思想都是只有大概的雏形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建构。
他们都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论“道”的,而是出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企图揭示内在的规律,而只是借用了“道”的名称;就是说,这里的“道”其实是经验领域中的概括认识,依附于经验活动的内容而意义已经变异了的。
而且西方的本体论是二分的,在我们古代就是所谓的“道”和“器”的分离。
而老子的本源,也就是所谓的“道”,所谓的“有”、“无”。
这一点方东美先生在《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一书中有比较深刻的阐释,“为免除误会计,‘有’、‘无’二名绝不宜采取西方用法。
在希腊哲学中巴门里底斯与柏拉图之言‘有’,均谓同永恒法相界本体实有之全域,二将‘无’划属最低层次之虚幻界。
老子则以‘无’迳指道之无上性相,据以建立一套超本体论系统,且优先于论‘有’属于变异现象界之动态本体论。
”
(3)万物法则意义上的“道”
法则意义上的“道”,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提出最有名的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命题。
在自然法则方面,老子常讲“天道”,“天之道”,如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这里的天道指的就是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规律的意义。
老子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我认为这里所谓的“道”倒是很有些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的味道,也就是“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庸》),其实也就是平衡调和之术。
从这里上说,这其实也就是为后人提供了贯通儒道的机会,它又与禅宗有些相通,所以道家的这个“道”其实是后来儒释道三家互相融合互相弥补的关键。
当然这里的“天道”其实还涉及一个以“道”代“天”的问题,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过阐述:“在夏、商、周三代,人们都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还有先于天地的最高存在,称之为道”(《道家玄旨论》)。
所以“天道”侧重的不是“天”,而是“道”,就是自然法则。
在社会法则方面,“道”又分三个层面,一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方法,二是符合某种社会制度的政治原则、伦理秩序和行为规范,三是治国安民之“道”。
我认为,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话便可以讲三者关系理清楚了。
三、总结
总之,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相当丰富,有时指人生准则,有时指宇宙的根本规律,有时又指万物的本原,在具体章节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尽管如此,但“道”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如前所述,春秋末期的“道”已具有哲学的意味,开始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的“道”正是在春秋时期天道、人道的基础上提出和升华的,因而在用法上,有时不可避免地与天道、人道及儒家等道之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常道”的概念用以标示“道”的特质,以此表明了老子之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什么是真正的道,道实在是奥妙无穷,全靠你自己去体悟。
就像岳飞所说,用兵之道“存乎一心”。
只有靠心了解已有的认识,同时心又不受其累,完全靠自己体悟才能得道。
所以刘宗周说:“心无物累,便是道,莫于外更求道,此外求道妄图也”、“道(或者说一种理论、一种学说)的真精神不是到现成的结论中寻觅,而是靠你体悟,这种说法显然包含真理的因素,它可以防止理论的简单化、思想的僵化和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