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躬自厚而薄远怨矣责于人句意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句意初探
吴冬媚 201407010060 汉硕1403
前几天的冬至节,饭堂里打火锅的人不少,同学们洗菜洗肉,水池上因此遗留了不少残渣碎物。笔者那天也去凑热闹打火锅,才走近水池准备倒水,身后就传来了清洁阿姨刺耳的辱骂声:“你们这些人,什么都往这里倒,还说是大学生,大学生把这里弄得这么脏也不给我弄干净,个个都是大学生,没素质……”清洁阿姨喋喋不休,引得路人纷纷侧目,笔者很不好意思,索性不理她,继续低头倒水。水池并不是笔者弄脏的,如此黑锅砸过来,笔者觉得很委屈,心里思绪万千:“又躺枪!!水池又不是我弄脏的,我也刚到;这位阿姨也太泼辣了,至于这么辱骂人吗?好好说话不可以吗?要这么一直听她骂下去吗?要不我直接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离开现场?”但脑海此时突然跳出了王老师课上提过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许认个错,阿姨就不会再责骂我了。笔者于是战战兢兢地对阿姨说了声“不好意思,阿姨。”可清洁阿姨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骂人。旁边一个同学过来洗菜,她说:“阿姨,不好意思,等我们弄完之后会清洗的。”阿姨戛然而止并回了一个“好”字,就没再骂人了。
笔者想,同样是抱歉,效果截然不同,看来笔者尚未真正懂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精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自于《论语》的卫灵公篇。下面,笔者参考几本注疏论语的经典之作,对此句的字义句意进行初探。
一、字义句意初探。
对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十三经注疏》正义曰:“此章戒人责己也。躬,身也。言凡事自责厚,薄责余人,则所以远怨咎也。”“躬自厚”,《论语集释》中【考异】解释为:“因下‘薄责于人’而省责。”即,躬自厚责。历来学者都认同这一观点:杨伯峻先生的的解释是“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便不会招致怨恨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白话试译:“对自身督责严,对人督责轻,便可避远自心的怨望了。”李厚泽《论语今读》:“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很少责怪别人,自然怨恨就少了。”然而,《论语集释》皇疏中引用蔡谟的话,认为“躬自厚”并非厚责,而是厚德。“以自厚者为责己,文不辞矣……厚者,厚其德也。若自厚其德而不求多于人,则怨路塞,责己之美虽存乎其中,然自厚之
义不施于责也。”蔡谟认为“厚”的宾语是德行并非责备。笔者认为两种解释从句法和意义上来看都能通,而且意思并无太大出入。无独有偶,“远怨”亦有两种解释。一者“人怨己”;二者“己怨人”(钱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两种意思并不对立,反而相辅相成,丰富句意,使论语散发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解读时,两种解释均可考虑。
二、历代学者解读
历代学者对此句的解读不外乎两个视角,即,“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为何能远怨,以及何为“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下是学者们的解读,个中大同小异,但细读之便觉其中饶有兴趣:
1、《吕氏春秋-举难篇》:“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反之,“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责难瞻,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纣幽厉之行也。”“责人则以人”中第二个“人”可以理解为“仁”,与《春秋繁露仁义法篇》的“以仁治人,以义治我”如出一辙。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严以待己,宽以待人”。《论语集释》【集注】:“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注重修养就人品好,宽以待人就人缘好。人品好并且人缘好的人自然就能减少怨恨了。
2、论语集释【发明】:“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仁者讨厌不仁,当他发现他人的不仁之处时,不会去指责,因为一旦他指责别人了,他也就变不仁者了。我们小时候跟小伙伴斗嘴的时候常常说:“当你用手指指着我的时候,你有三根手指在指着你自己。”这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笔者不会跟别人吵架,不会说一些对人不对事的话,也不跟别人计较,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失了气度。第二层意思是,仁者对于不仁,必先躬身自省,不让类似的不仁出现自己身上。如今充斥网络的卫道士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说长道短,使文章和马伊俐的婚姻岌岌可危,笔者认为这样的一场舆论派对固然能引导社会道德,但恶言相向者、枉己正人者、五十步笑百步者,可否先躬身自省?
3、《论语集释》【发明】:“若移疾恶之心反而自治,则其疾人恶之意则
自缓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不善者改之。盖学为己而已,诚严于自治,又何暇责人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火车上坐着两个女人,一个女人脸上沾满了灰尘,坐在对面的女人脸很干净,但是拿出镜子来照的却是脸很干净的那位女人,为什么?答案是脸干净的那位女人看到对面女人的脸很脏,下意识拿出镜子来照,看看自己脸是否也很脏。我们在看到他人的错误时常常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然后才考虑是否要告知对方。同时,【发明】也指出,学习道德修养是为了自己,应把精力都投在提高自身上,如此一来,自己也就无暇去指责别人了。【发明】对“薄责于人”的这种解释暗指我们此时应该独善其身,休管他人瓦上霜。笔者不同意这样的解读。儒家主张“仁爱”,试问有仁爱之心的人在看到别人有错时会袖手旁观,“薄责于人”仅指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错误,不指责,但可以采用委婉巧妙的方法。
4、钱穆把“怨”解释为“不怨人”。意思是,凡事多从自身找问题,不怨天尤人。网上有一句流行语,“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诚然,心宽则体胖,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心灵是扭曲的;当我们在计较的时候,自然而然走向必然锱铢必较,这样是很累人的。孔子修春秋,也是这样。《论语集释》中论修本篇:“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宽人。故于鲁也,小恶必书;于众国也,大恶始书”。孔子性格温和,严于责己,鲜少责备人,偶有棱角,如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骂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时代,孔子若要责备别人,那绝对是自我折磨,要是这样,估计他也不能过古稀之年了。
三、六经注我
论语的每一句话并非密不透风的定义,通则可以矣;也不是教条,非程朱理学口中的金科玉律,不必像子路那样恪守道德律令,“君子死,冠不免”。如果说,《庄子》是安抚灵魂的心灵鸡汤,那么《论语》就是强健体魄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疼痛。论语里某句经典往往会受特定场合的刺激,突然就在脑海中蹦出来,让人处于困境中茅塞顿开,顿感古人诚不我欺也。王焱老师说:“让经典成为解释自己行为思想的工具。”所以,笔者试着以六经注我,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