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482db7e681c758f5f71f6700.png)
逆旅主人,日
在旅店
再食,无鲜 肥
滋味
每天 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 给两顿饭吃食:给饭吃,动词
之享。 同舍
生 皆 被
穿着
绮
绣,
绣:绣花
享受 同屋住的同学
华丽的衣服
被通披,穿着绮:丝绸
戴朱缨 宝 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红缨
环,
圈子
宝石装饰
腰中挂着 腰:名作动,腰挂
左佩刀,右 备 容臭, 烨然
挂着香袋 光彩照耀
• • • • 礼愈至 周到,形容词 至舍 到达,动词 来,表目的,连词 无从致书以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表原因,连词。以是,因此
• 以衾拥覆 用,拿,介词 • 足肤皲裂而不知 却,连词,表转折 • 久而乃和 可不译,连词,表顺接
重点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 3、不敢稍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 仰慕 4、益慕圣贤之道( 曾经 5、尝趋百里外( ) )
文言词语——通假字
• • •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肢体) 穿着)
古 今 异 义
1.臭
古: 气味 今: 难闻的气味
2.博士
古: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 一种学位名称
古: 两次 今: 一次又一次 古:热水 今: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3.再
4.汤
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送 东 阳 马 生 宋 序
濂
——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 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 (现浙江义乌)人。明朝初期 著名文学家。学识渊博,工 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 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 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 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 文集》。
师说逐句翻译
![师说逐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0bed2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6.png)
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欤后:边一语般气不词接东,西表,达假如感要叹接,就相必须当在于所“接东啊西”前。加
“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不译耻文”:后巫边医可,直乐接师接,东各西类,工构匠成,“是不士耻大×夫×们”所,看如不“起不旳耻,下目问前”。 他们旳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论述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1、从师旳原因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旳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顶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惑 1 :疑惑
➢从:动词,跟从,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惑 2 :疑难旳问题
➢解:处理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旳问 题,终归不能处理。
1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1 :介词,在。 ➢闻:懂得,懂得。 ➢固:原来 ➢乎 2 :作“于”用,比旳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贤:胜过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么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赏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627c8d0242a8956bece4c1.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赏析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赏析关于本联的疑问: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励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总觉得这里面分明有误,曾试图去弄清真相。
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学者王芸生处,线索就断了。
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
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
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
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
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
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
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
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
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
我想,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上一句
![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上一句](https://img.taocdn.com/s3/m/09b16ff758fb770bf68a55d6.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
能成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
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
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类似诗句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韩愈流传千古的名句
![韩愈流传千古的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afadae7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3.png)
韩愈流传千古的名句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流传千古的名句,欢迎大家分享。
韩愈流传千古的名句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师说》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7、圣人无常师。
——《师说》8、事业无穷年。
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10、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11、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3、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听颖师弹琴》14、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15、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1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17、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1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9、圣人无常师。
20、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韩愈流传千古的名句2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选自(师说)2.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
——选自(原道)3.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选自(原毁)4.麟之为灵,昭昭也。
——选自(获麟解)5.龙须气成云。
——选自(杂说)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选自(马说)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自(进学解)8.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选自(违辨)9.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选自(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10.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灾害外者,皆已宾贡。
中职师说—韩愈
![中职师说—韩愈](https://img.taocdn.com/s3/m/3d88998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6.png)
通“授”传授
判断句...者...也, 判断句标志
形容词作名词 疑惑的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连词,表 顺承,就
代词, 谁 代知识 和道理。
连词,表转折,却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名词作动词, 有了疑惑。
指示代词, 那些。
相当“于”, 译为:在
从
也:语气助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
师
知道,懂得 表停顿
以...为师
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状语后置
习 的
第三人称, 本来 他们。
相当“于”, 连词,
译为:比
表递进,
而且
从而:从,跟随。而, 而且。今义:连词,
必 要
表结果,目的。
性
。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们。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状语后置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
写
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作 背
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 收召后学,作《师说》。”
景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解题
文体“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 也可以夹叙夹议,如《马说》的“说”古义为陈 述和解说,题目可以理解为“解说......的道理”, 本文题目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古 文风而发起的。
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
运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 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
动 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 “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
劝学楹联大全
![劝学楹联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d38994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8.png)
劝学楹联大全
以下是一些劝学的楹联:
1.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2. 上联:非学无以广才,下联:非志无以成学。
3. 上联:三更灯火五更鸡,下联:正是男儿立志时。
4.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下联:白首方悔读书迟。
5.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下联: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6. 上联:苦心人天不负,下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 上联:识遍天下字,下联:读尽人间书。
8. 上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下联:一窗昏晓送流年。
9. 上联:日月两轮天地眼,下联:读书万卷圣贤心。
这些对联都以劝学为主题,鼓励人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
希望这些对联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 完整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 完整诗](https://img.taocdn.com/s3/m/ca12e5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8.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完整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并非诗,而是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
整句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问道的方法在书读百遍(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为勤);如百川赴海,日进不已(此为学海无涯)那样作学问须用耐心(此为苦)当舟。
旨在鼓励人们不怕困难多读书,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功。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诗句,可以考虑阅读《古今贤文·劝学篇》。
全文如下: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
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这篇文章包含了许多有关学习和人生的深刻见解,可以作为鼓励自己或他人努力学习的座右铭。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https://img.taocdn.com/s3/m/03101b1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2.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古训《增广贤文》中有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勤奋?怎样做到勤奋呢?勤奋,即不懈地努力,努力学习。
它具体表现为:勤学、好问、乐读、善思。
勤学,就是要在学习上舍得花时间,每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除了休息、睡觉、适当的运动以外,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人就称得上是勤学的人。
好问,在学习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加以解决,但有的问题不是自己所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不耻下问,向同学向老师请教。
向别人请教问题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别人不会因此而取笑你,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谦虚的人。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乐读,那就是要博览群书,除了我们上课用的教科书,还要多读各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如: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少年百科全书,以及各类的报刊杂志等等,它会令我们大量地吸收信息,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善思,古人说,学贵有疑,这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你不是一味地吸收,而是要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有思考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创新。
如果把勤奋比作鸟的羽翼的话,那么勤奋是左翼,而右翼就是“潜心”。
把心沉下来,少一点贪玩,少一点浮躁,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把聪明才智用到刻苦钻研上来,给自己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空间,营造一种脚踏实地勤奋向上的氛围,让双翼共振,那时你必能展翅高飞,到达你理想的彼岸。
同学们,学校是书山的登山口,是学海的扬帆港。
从这里我们登山入林,从这里我们扬帆起航。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让我们以韩愈的治学名联为学习的座右铭,相互共勉,共同上进,力求做得更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劝学诗
![韩愈劝学诗](https://img.taocdn.com/s3/m/81c7c34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a.png)
韩愈劝学诗1.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
功不唐捐,志在四方。
朝夕努力,方有所成。
2. 《勉学》作者:韩愈诗文: 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4.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勤奋学习,方能成才。
5.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 • • • • • •6.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
功不唐捐,志在四方。
朝夕努力,方有所成。
7.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9.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勤奋学习,方能成才。
10. 《劝学》作者:韩愈诗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 • • • • • •。
《师说》课件
![《师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c3021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03.png)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
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作师说以贻之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代词,这些 这一类
代词,他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承接
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并列
如是而已
连词,表修饰
与“已”连用,表陈说语 气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 那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他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代词 他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师说
韩愈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说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议论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社会背景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答案勤简略点,只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答案勤简略点,只要](https://img.taocdn.com/s3/m/e1fda73ee87101f69e3195f4.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答案勤简略点,只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对的,但是随着时代变化,这句话也有它的不完善之处。
最近,《文摘周报》xx年6月13日第四版,有篇文章:《批判传统教育流行语》一文是这样述说的:我认为这种的看法有它的正确性一面,文章内容摘录如下:鄙视休闲娱乐主张死读书,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当父母重复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却没发现这一点: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未必上不了好大学,人格健康的孩子更有竞争力,生存能力也更强。
好成绩、好前途也并非与“苦”必然相连。
------我认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舟”这句话不宜片面提倡,应当使孩子在玩中学习,寓教于乐。
很多苦读书的人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要刻苦、还要注重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xx年6月16日发表。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文摘周报》xx年6月13日第四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原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原诗](https://img.taocdn.com/s3/m/d0ad3cc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1.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原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节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书山有路勤为径出处
书山有路勤为径出自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全诗如下: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https://img.taocdn.com/s3/m/dfdc65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9.png)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韩愈:退之(字)古文运动旳 提倡 者。 著有《 昌黎 先生文集》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旳言行,论述了 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旳是什么论证措施?
举例论证。
框 段落 段意 图 一 论述从师旳道理
论点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评述当初不从
(5)作动词,“到”、“往”课练习.
en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同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 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韩愈、柳宗元、欧阳 修、苏询、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 系的? 2、此段分论点? 3、作者从那三方面进行了 对比论证?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 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纵比: {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 2、自比:{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框 图
段落 一 二
段意 阐述从师的道理 评述当时不从 师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证)
论点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
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证)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课练习.
end
早 春左 呈迁 至 水蓝 部关 张示 十侄 八孙 助湘 教
韩 文公 祠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 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 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 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 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整 理 思 路
韩愈、柳宗元、欧阳 修、苏询、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
知云欲一 汝横为封 远秦圣朝 来岭明奏 应家除九 有何弊重 意在事天 ,?,, 好雪肯夕 收拥将贬 吾蓝衰潮 骨关朽阳 瘴马惜路 江不残八 边前年千 。。。。
左 迁 至 蓝 关 示 侄 孙 湘
最天 是街 一小 年雨 春润 好如 处酥 ,, 绝草 胜色 烟遥 柳看 满近 皇却 都无 。。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结构框图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从师的道理: 1、从师的原因
历史依据: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 他和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
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 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 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 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 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 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 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 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 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 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 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为什么从师?向哪些人从师?”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 属于“说”这种文体。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郯子之徒 表示统一关系
放在定语与 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2)作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3)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4)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5)作动词,“到”、“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点 圣人无常师
结 不拘于时 论 能行古道
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1)作名词用 百工之人 姓氏 师襄
学习、效法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 从师(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以……为师 弘、师襄、老聃
1、师
老师
2、之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晓镜但愁云鬓改, 蓬山此去无多路,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夜吟应觉月光寒。 青鸟殷勤为探看。
• 韩愈:退之 (字)古文运动的 倡导 者。 著有《 昌黎 先生文集》
作者 背景 文体 疏通课文
分析课文
练习
家庭作业
end
疏通课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 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 后学。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通读全文,概括各段大意: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提出中心 论点:学者 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 分 久矣,欲人之 论 无惑也难矣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