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43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 奠定了物质基础。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影响: 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 于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均田制颁布后,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是 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通过均田制将劳动人 手编制于土地上从事生产。通过租调制来剥削 农民的剩余产品,通过三长制来检察户口,催督 租调。三长制的设立代替过去的宗主督户制, 将荫隐人户争取到政府手中,以保证租税收入。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经济上: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
• 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 • 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 • 文化上学习汉文化
实质:推动了鲜卑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改革的必要性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改革的可能性
1、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初期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 建化进程
隋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
◆ 与必修教材的联系 佛教盛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阶段特征(420~589)
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 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 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语言隔阂、服装、姓氏等民族差异
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弊问题;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原因
内容
影响
整顿吏治、
官制
俸禄制
土地制 度
均田制
基层行 政制度
三长制
赋税制 度
租调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
• 措施:
俸禄制 • 影响:
目的 内容
处罚措施 任期标准
•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吏治有所好转,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 极意义。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冯太后、孝文帝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 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由盛而衰
北方
东
魏
汉
蜀
吴
南方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439年 - 581年 )
北魏 北周 隋
宋齐梁陈 朝
南朝( 420年 - 589年 )
北朝:北魏 南北朝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的影响(评价):
进步性:
恢复经济: 抑制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使 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 大量的荒地开垦出来,推动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 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 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 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 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 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魏书·序记》
农耕为生定居性强 擅长耕种纺织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 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
鲜卑族拓跋部兴起与发展
1.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2.魏晋以来逐渐南迁游牧至山西和内蒙 古一带 3.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 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
阅读课本思考: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推动 了封建化进程?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 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 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①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②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新生政权:
对外: 武力征服 对内: 参照汉族政权统治: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影响: 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 于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均田制颁布后,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是 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通过均田制将劳动人 手编制于土地上从事生产。通过租调制来剥削 农民的剩余产品,通过三长制来检察户口,催督 租调。三长制的设立代替过去的宗主督户制, 将荫隐人户争取到政府手中,以保证租税收入。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经济上: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
• 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 • 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 • 文化上学习汉文化
实质:推动了鲜卑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改革的必要性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改革的可能性
1、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初期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 建化进程
隋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
◆ 与必修教材的联系 佛教盛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阶段特征(420~589)
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 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 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语言隔阂、服装、姓氏等民族差异
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弊问题;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原因
内容
影响
整顿吏治、
官制
俸禄制
土地制 度
均田制
基层行 政制度
三长制
赋税制 度
租调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
• 措施:
俸禄制 • 影响:
目的 内容
处罚措施 任期标准
•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吏治有所好转,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 极意义。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冯太后、孝文帝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 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由盛而衰
北方
东
魏
汉
蜀
吴
南方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439年 - 581年 )
北魏 北周 隋
宋齐梁陈 朝
南朝( 420年 - 589年 )
北朝:北魏 南北朝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的影响(评价):
进步性:
恢复经济: 抑制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使 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 大量的荒地开垦出来,推动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 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 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 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 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 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魏书·序记》
农耕为生定居性强 擅长耕种纺织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 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
鲜卑族拓跋部兴起与发展
1.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2.魏晋以来逐渐南迁游牧至山西和内蒙 古一带 3.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 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
阅读课本思考: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推动 了封建化进程?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 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 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①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②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新生政权:
对外: 武力征服 对内: 参照汉族政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