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合集下载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地质灾害,对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等,导致滑坡灾害较为常见。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一)地震分布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 23 条地震带上。

从地理区域看,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地区。

(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降水丰富且集中,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三)崩塌分布崩塌灾害在山区公路、铁路沿线以及露天矿山等地区较为常见。

(四)地面塌陷分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地区,如煤矿区等。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笔记—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笔记—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交界 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 撞挤压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2.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总体特点:东少西多; 多发地区:青藏、新疆、华北和 台湾。 3.我国地震的灾情特点 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变化趋势:人员伤亡总体减少,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概念: 滑 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 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它饱含泥砂、石块,破坏力极强。
2.成因 自然 : ( 1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 2 )岩石破碎,土质疏松, 碎屑物质多; (3)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4)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如,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 开矿,引起植被破坏;大规模的工 程活动;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 不到位。
人为 :(1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 合理开矿,引起植被破坏; (2)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3.危害 ①可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 ③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水利 水电设施; 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 以及环境造成பைடு நூலகம்大的危害。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处印度洋板块 和亚欧板块碰撞挤 压地带,地 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复 杂,多断裂发育,岩层疏松破碎。 ②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 形起伏大,地势陡峻,大斜坡多 。 ③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 水丰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以下是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主要
分布在五个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带、欧亚大陆
边缘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和台湾地震
带。

2.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
东部和南部地区较为严重。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长江流
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3.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
建、台湾、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份。

高风险的地区包括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东部沿海。

4.干旱灾害: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
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

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匀,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干旱问题日益突出。

5.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山
地地区,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陕西、甘肃和广西等地。

陡峭的山地和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6.山火灾害:山火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森林和山地。

内蒙古、东北地区、云贵高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
林和草原是山火的高发地区。

7.沙尘暴灾害: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干旱和风力较大,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常见自然灾害的大致分布范围,具体的灾害发生还会受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时需考虑具体的地方条件和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中国的地形与地质灾害(高考复习上课用)

中国的地形与地质灾害(高考复习上课用)
邛崃山 大娄山 巫 山
大巴山
2、盆地
五、三大平原
我国东部地势低平,众 多东流入海的江河所携带 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一 条依山连海、纵贯南北的 平原带。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也是我国人口稠密,城镇 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12%。
除三大平原外,还零星分布着一些面积 较少的平原,如:四川的成都平原,广东 的珠江三角洲,台湾的台西平原等。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 国 地 形
地 形 的 特 征 地 形 的 分 布
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 四大高原 地势评价 山区评价
地 形 评 价
地质灾害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主要丘陵
主 要 丘 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三 大 平 原
东 北 平 原
华 北 平 原 长江中下 游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三 大 平 原
东北平原
三 大 平 原
华北平原
三 大 平 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平原
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山脉名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西侧 东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巫山
横断山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南侧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 灾害 破坏生产、生活设施 地震 人员 伤亡 疫病 蔓延
地裂
火灾、海啸、滑坡
人类破坏植被 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的防御
1、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建筑抗震强度增加;护坡工程;植树 4、加强宣传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摘要】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我国地质灾害严重且频发。

文章从地质灾害的定义和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入手,介绍了地质灾害的分类、分布规律、主要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

文章还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强调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是关键。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本质与规律,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实现地质灾害预防与减轻的目标。

综合文章内容,对我国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有助于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定义、现状、分类、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点、防治措施、重要性、未来方向、科学研究、提高水平。

1. 引言1.1 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体内或地质过程作用下,由于自然力或外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可以包括地震、地滑、泥石流、岩溶塌陷、火山爆发、地面沉降等多种形式。

这些灾害在发生时会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其所造成的破坏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位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地震、地滑、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

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阻碍。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中国地质灾害公报》,我国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数量在数千起以上,其中特大型灾害约占40%以上。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坍塌、泥石流、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覆盖了全国范围。

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尤其在雨季和地震频发区更容易发生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1-PPT课件

中国地质灾害1-PPT课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 主要分布在____ (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BCE A.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 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
5.【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9年7月5日上午9时15分左右,山 西省柳林县成家庄镇石家峁村石家峁沟道内西侧 山坡发生黄土自然滑坡地质灾害,坡底5间平房被 推倒,造成6人被掩埋。 材料二:图1是柳林县附近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图1

材料二:图2是黄土高原某地苹果丰收景象。
图1
(1)山西省柳林县黄土自然滑坡多发生在( C ) A.1、2月份 B.4、5月份 C.7、8月份 D.11、12月份 (2).下列因素对滑坡的活动强度影响最小的是 ( D) A.地形 B.岩性 C.降水 D.气温 (3).甲图显示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特征是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多断层发育。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2)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 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
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
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
提高。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 4、灾害的严重后果

2.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黄土高原
暴雨引发泥石流
冰川泥石流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25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25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第一节中国主要地质灾害概况一、地震(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地震灾害尤其严重。

伴随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超过以往任一世纪,达历史最高水平。

据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报告,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左右,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一次损失100亿美元以上的地震屡屡发生,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南部的阪神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创历史地震损失的最高记录。

中国受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控制,地震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米s≥7级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1/10;8级以上地震9次;全球米s≥8.5级的特大地震5次,其中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和1950年西藏察隅-墨脱8.6级地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震震源浅,房屋和工程建筑抗震性能差,所以震灾十分严重。

本世纪中国地震死亡人数达61万多人,约占世界地震死亡总人数36%,居世界首位。

以下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依次为日本(15.5万人)、意大利(14.5万人)、伊朗(14万人)、土耳其(近10万人)。

一次死亡10万人以上的毁灭性地震,本世纪共发生3次,其中有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另一次发生在日本(1923年9月1日,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死亡14.3万人)。

发生在中国的这两次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人类地震灾害史上屈指可数,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公元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是中国和世界近代最大的地震,共造成23.4万人死亡。

震灾最重地区在海原、固原和靖远、隆德、静宁、通谓地区,震动波及面积约170万平方千米。

据《农商公报》1921年第七卷第86期等史料,死亡超过一万人的县有:海原县(死37030人)、固原县(死40176人)、靖远县(死31933人)、隆德县(死28370人)、通渭县(死18108人)、会宁县(死13962人)、静宁县(死12447人)。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质灾害情况,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如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垦、修路建房等,容易引发滑坡灾害。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山区的沟谷容易形成泥石流。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悬崖等地带。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有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板块运动活跃,这使得一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2、地形地貌高山、深谷、陡坡等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气候条件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暴雨会增加土体的含水量,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二)人为因素1、工程建设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可能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

2、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开采煤炭、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境内包含了广泛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类型。

在华南、西南地区,由于地壳的抬升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山地和高原地貌,地质灾害的频发性较高。

而在东北、华北平原等地,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地质灾害的概率相对较低。

除了地貌类型的影响,地质灾害还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地壳运动频繁,特别是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区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较高。

其次,我们来探讨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趋势。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地形等;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破坏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庞大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城市的建设和用地扩张对地质灾害的风险产生了显著影响。

尤其是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日益凸显。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

降水量的增加和极端天气的增多,增加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另外,要正确应对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工作。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全息地震仪等,可以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预防和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关键。

最后,要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类的过失和不当行为,比如在易涝区建房、在陡峭山坡上滥伐森林等。

因此,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一)地震(二)崩塌、滑坡、泥石流(三)岩溶塌陷(四)矿山采空(五)地面沉降(六)地裂缝(七)土地荒漠化一)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二)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二)渐进性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三)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确定(四)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评估1.崩滑流2.地面变形3.水土流失4.特殊岩土5.矿井灾害6.冻融7.海岸灾害8.地震预报方法1.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2.定点形变测量3.水文地球化学方法4.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5.地电阻率法6.地磁短周期变化7.钻孔应力、应变异常8.地热9.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第一节表生化学环境特征一、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一)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1.表生环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辐射能相互作用的地带,由于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过程具有周期性和地带性变化的特点。

2.水的循环使地表中的多种元素发生以淋滤淀积为主的迁移聚集过程。

3.生物的新陈代谢造成元素的生物循环。

4.由于岩石圈表层地质地理环境的差异,元素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发生再分配与重组合等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5.人类活动影响元素的迁移富集过程,可造成局部地区元素分布异常。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各地区的特点怎样?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简述如下:
1、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四省(区)、为我国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该地区滑坡、崩塌的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制约因素之一。

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五省(区)。

以黄土滑坡、崩塌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征。

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崩塌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

滑坡、崩塌的形成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4、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有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滑坡、崩塌。

5、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滑坡、分布地区之一。

堆积层滑坡大量出现。

变质岩、页岩地区容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该区的宝成铁路,自通车以来沿线的滑坡、崩塌年年发生,给铁路正常运营带来很多麻烦。

其中以堆积层滑坡为主,与修建铁路时开挖坡脚有密切关系。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1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与分布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常发生的有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形成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注意点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区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地貌物质等可侵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考法综述] 自然灾害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且灾害具有群发性,对自然灾害的掌握要由区(地区)找因(原因)探关联。

典例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自然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1.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喷发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植被:稀少;
(地形、岩石、植被、气候、地质)
▪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质:断层发育、地壳运动强烈。
多发地区: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的川、滇两省西部地区; ▪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
精品课件
读图,思考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的分布区 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地壳活动活跃
暴雨
地震滑坡、泥ຫໍສະໝຸດ 流精品课件精品课件
长白山天池——休眠火山
长白山天池及其周围地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 江之源。长白山天池火山已休眠了300年,仍具有再次喷发的危险。 “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在长白山天池建立了火山监测站,从目 前的观测结果看,尚没有发现火山复苏的征兆。
精品课件
山西大同火山群——死火山
精品课件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精品课件
名称
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 分布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地震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部青藏高原和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火山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 海南岛等地
泥石 多产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 流 陵与平原交替处
西南青藏高原和 四川、云南
精品课件
东南部的台湾 福建沿海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2、中国火山众多
(1)成因:我国地
处世界六大板块之间相 撞形成的两大地震带
(2)分布:活火山 有新疆于田附近的昆仑 山中的火山与台湾大屯 火山群的七星山;休眠 火山有长白山的白头山 和黑龙江五大莲池;死 火山主要有山西大同附 近的火山。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下面我将对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浅谈。

首先,我国地震活跃。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特别是我国的中国大陆地壳受到东亚、印度、欧亚和太平洋地震构造带的控制,成为全球地震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占全球地震总数的20%左右。

地震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和大连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这里很容易发生地震。

而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地壳断裂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大连沿海地区则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次,我国滑坡和地面塌陷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和地面塌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

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和山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泸定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受到水力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容易发生滑坡。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国的盆地和煤矿开采区,如长江中下游盆地、黄土高原盆地、山西、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下水开采和煤矿开采使得地层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再次,我国火山地区潜在的火山灾害具有一定的威胁。

我国主要有八大火山群,包括长白山、昆仑山、唐古拉山、西藏南迦巴瓦等。

这些地区具有着火山活动的背景,潜在的火山灾害威胁不容忽视。

火山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火山地震等。

虽然我国火山地区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

此外,我国还存在地壳下沉、地质爆炸、地下水超采等地质灾害。

地壳下沉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沉降高度较大。

地质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和炸药生产等地方,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下水超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中国的灾害

中国的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一、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概况1.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2.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影响。

(2)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二、难点突破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2.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牧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出现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2.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①在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②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给充沛的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爆发。

中国的水文灾害一、中国水文灾害概况1.洪水灾害(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中国的地理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地理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滑坡:滑坡是中国最常见的地质灾 害之一,多发于山区和丘陵地区
火山:中国有500多座火山,其中 活火山约10座,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南和台湾地区
气象灾害
台风:影响沿海地区,带来强风和暴雨 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干旱: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 寒潮: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冻害 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龙卷风: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小
成功应对洪涝灾害的案例
1998年长江特大 洪水:政府及时 采取措施,成功 控制了洪水,减 少了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2008年南方雨雪 冰冻灾害:政府 及时启动应急预 案,成功应对了 灾害,保障了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 全。
2010年甘肃舟曲 特大泥石流:政 府及时组织救援, 成功解救被困群 众,减少了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公众防灾减 灾意识
普及防灾减灾知 识
加强防灾减灾技 能培训
推广防灾减灾先 进经验
第四章
防灾减灾案例分析
成功应对地震灾害的案例
1976年唐山大地震:政府及时组织救援,减少人员伤亡 2008年汶川大地震: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大规模救援行动 2010年玉树地震:政府及时组织救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2013年雅安地震: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大规模救援行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平原等地区。
原因:气候变化、 降雨量过大、地 形地貌等因素都 可能导致洪涝灾
害的发生。
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防汛指挥系 统、加强预警预 报、加强水利工 程建设、提高公 众的防灾减灾意
识等。
地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 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多发于西部和 东部地区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概述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概述

中国地质灾害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

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

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

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

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

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

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

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

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

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

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

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

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
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

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而言之,由于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发育、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变化规律。

今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可能将不断增强。

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对于我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