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项脊轩志 精品教案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2.领悟文章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项脊轩志”,猜测文章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志”“项脊轩”“诸父分”等。
2.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情感,讨论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结构,为深入学习文章情感做铺垫。
二、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文章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文章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难点,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百年老屋”“先妣”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审美价值的认识,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文章的艺术魅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言文,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项脊轩志》教案【合集5篇】

《项脊轩志》教案【合集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项脊轩志》教案【合集5篇】《项脊轩志》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教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故乡的感情。
(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学习资料。
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家庭、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能够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技巧;(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情厚意;(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背诵全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文中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构思、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重点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以家乡为题材的短文。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鼓励进步,指出不足,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项脊轩志》;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归有光的其他作品;4.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尊敬之情。
六、教学内容:1. 回顾《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巩固已学知识。
2.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表达情感。
《项脊轩志》高二语文教案

改进措施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加强 对《项脊轩志》背景和作 者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课文内容。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通过更多的课堂讨论、小 组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思 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 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 的教学关注。
反思内容
学生反馈
部分学生表示对《项脊轩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介 绍。
部分学生认为课堂讨论环节不够充分,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反思内容
教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 跟上教学节奏。
课堂互动环节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项脊轩志》所表 达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 爱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
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项脊轩志》,让学生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
化素养。
Part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项脊轩志》高二 语文教案
汇报人: 2023-12-3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项脊轩志》的文学 常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 景。
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 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文 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 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 性思维能力。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祖国的热爱之情;(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脊轩志》的文意;(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文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归有光及《项脊轩志》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亮点和不足;(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重要知识点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3. 写一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读后感: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思考问题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进步。
2023最新-《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项脊轩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篇一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⒈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1、文言认知(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二课时50第三单元项脊轩志(一)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

1.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2.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文眼句把握文章情感,归纳文章内容。
3.初步感知“志”这种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的特征,赏析对比手法,品鉴细节描写。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2 课时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书斋冠名的雅习幽兴。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刘禹锡做《陋室铭》,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丰子恺写《缘缘堂随笔》……“陋室”“聊斋”“饮冰室”“缘缘堂”,斋号成为文人的一种雅嗜,寄寓幽深。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一起去感知其中蕴藉的深沉情怀。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何取名为“项脊”,原因有三:一、言其窄小。
书斋如颈脊之间窄小,因此这样命名。
二、追念祖先。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以“项脊”为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以此自勉。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借此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志”,与“记”相似,散文的一种,是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文体,用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本文《项脊轩志》,便是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对身边亲人的回忆,富含人事遭际的浓浓兴味。
归有光,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他出身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9 岁能文,20 岁童子试第一,35 岁乡试中举,但之后长达20 余年8 次会试不第,直至 60 花甲才终于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小小县官。
虽然仕途窘迫,但归有光上承唐宋,下启“桐城”,在散文方面成就卓越。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
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
《项脊轩志》曾获“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 ”的高度评价,接下来,便让我 们一起欣赏这部作品。
请听录音,标记重点字音,圈画重点字词,并整体感知文章脉络。
人教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满分教学案

教学案年级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教科室审批《项脊轩志》归有光一、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品读亲情,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二、知识链接:1.作家归有光(1507一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60岁才中了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唾涕”,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唐宋派”,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2.背景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
3.文学文化常识“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_相似,但“记”通常记“人”和“物”,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项脊轩志》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2)理解并分析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散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2. 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
2. 提出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课文分析1. 分析作者运用艺术手法表现深挚感情的方式:(1)借景抒情:如“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叙事抒情: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以物喻人:如“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2. 分析作者在散文中表达的人生感悟:(1)人生无常,世事变迁;(2)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间真情;(3)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作者在散文中运用艺术手法表现深挚感情的方式。
2. 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背诵《项脊轩志》;(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项脊轩志》的内容、艺术手法和作者的人生感悟,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课后,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项脊轩志》中重点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项脊轩志》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脊轩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运用;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察觉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项脊轩志》这个标题可能讲述的内容有哪些。
2.阅读与理解分段阅读小说《项脊轩志》,进行逐段解读和讨论。
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3.分析与讨论根据学生的理解,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是否符合主题。
4.个人思考和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撰写自己对《项脊轩志》的感悟和评价。
可以写成读后感、书评等形式。
5.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作品展示,并给予其他同学评价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启发。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撰写一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读后感或书评。
可以总结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对小说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项脊轩志》的内容、主题和语言运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在讨论环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合理的观点,并能批判性地评价文学作品。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4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4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感情基调的影响;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
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
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项脊轩志教案篇二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023年《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23年《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擅长选取富有特征的细微环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微环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绽开,领悟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深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计理念: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绽开分析。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探讨课时支配:两课时,该课为其次课时教学步骤: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驾驭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
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板书)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面貌一新、幽雅宁静(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改变)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详细绽开,为本课重点)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依据自己的阅历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
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当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验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绽开。
朗读其次段。
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展示多媒体。
(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
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剧烈的。
《项脊轩志》精品教案设计优秀6篇

《项脊轩志》精品教案设计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围绕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二、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有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三、知识积累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一)注音1.先大母婢也()2.迨诸父异爨()3.先妣()4.呱呱而泣()5.象笏()6.长号不自禁()()7.扃牖()(二)通假字1.以手阖门2.而母立于兹(三)解释加点字凡再变矣先妣尝一至殆有神护者吾妻来归吾妻归宁迨诸父异爨已为墙凡再变矣先大母婢也比去,以手阖门时至轩中余自束发余扃牖而居大母过余曰久不见若影而母立于兹(四)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2.使不上漏()3.前辟四窗()4.垣墙周庭()5.东犬西吠()6.乳二世()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五)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2.墙往往而是(六)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归有光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写作练习:(1)运用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项脊轩志》;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运用《项脊轩志》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项脊轩志》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教案标题:《项脊轩志》语文教案教案主题:阅读理解与文学赏析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项脊轩志》,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书斋文化,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文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项脊轩志》,了解古代书斋文化。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2. 《项脊轩志》原文3. 学生阅读材料和练习题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投影展示一些关于古代书斋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古代书斋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在家里有自己的书斋吗?你们平时喜欢在什么地方看书?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讲解其中的一些生字和短语。
然后,教师可以播放或阅读《项脊轩志》的原文,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并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和意义。
3. 文学赏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点段落或句子,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教师可以提问:作者通过怎样的文字描写,展示了古代书斋的风貌和学者的生活?文中有哪些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这些语句中有哪些文学意象?有什么寓意?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你们在文中找到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和段落?你们对于书斋文化和境遇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你们觉得古代书斋文化对于现代人有什么借鉴意义?5. 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读后感或评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表达,同时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表达能力。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壹五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壹五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壹五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琵琶四、字词理解五、活用字词: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六、句式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七、翻译句子: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和表达方法。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对《项脊轩志》进行阅读、分析和评价。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分析《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3.评价《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4.写作《项脊轩志》相关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2.分析法:分析《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3.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项脊轩志》进行讨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小说《项脊轩志》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了解。
2.讲解:教师讲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学生进行笔记,以便回顾和复习。
3.分析:分析《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4.课堂讨论: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学生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呈现: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1.阅读《项脊轩志》全文,并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对文章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写一篇人物分析。
3.小组合作,对全文进行分析,写一篇对文章进行评价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对《项脊轩志》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较好地掌握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总之,《项脊轩志》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感。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锻炼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了基础《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项脊轩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则徐所写的一篇散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课文《项脊轩志》教案

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项脊轩志》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项脊轩志》原文。
2. 作者归有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3.2 教学材料1. 课文《项脊轩志》打印稿。
2. 注释和译文。
3. 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估其课堂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其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阅读理解课文。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教案4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熟读全文。
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与作家作品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2.补充注释:(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
辟,开。
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
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
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
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
更静谧。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
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
”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1)指名学生朗读(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5.分析第三层(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
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吾儿,我的孩子。
若影,你的影子。
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
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
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
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
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