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合集下载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觅旅游的新选择,而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旅游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

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通过进行总体规划,以更好地发挥地质公园的作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一、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位置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及周边地区,距离温州市中心仅7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二、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目的本次总体规划旨在科学规划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提高公园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快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将地质公园精神和自然景观保护意识引入公众日常生活,加强社会教育和环保意识。

三、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内容(一)地质公园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在旅游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需要建设相应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路网、车辆停放、公共厕所、配套服务设施等,并要求其中的任何设施和设备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地质公园的标准。

(二)地质公园景点规划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世界级的地质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独特的地质构造和风景,同时,也可通过深入了解地质公园的景点,在此进行科普教育。

地质公园景点的规划应当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保持景点的原始和自然风貌。

(三)地质公园旅游业态规划旅游业态是指旅游业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大型景区、特色小镇、度假村等。

地质公园旅游业态的规划要符合地质公园自然属性、文化传统、地方特色和资源配置。

在业态规划中,要重视农村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实现公园旅游和农村旅游的有机结合。

(四)地质公园管理规划地质公园的管理是保护和发展地质公园旅游的重要手段。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划包括领导机构的构建、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6-2025)安徽省南陵县人民政府二О一七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公园位置 (1)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1)第三条规划期限 (1)第四条规划依据 (1)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3)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4)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4)第七条发展目标 (4)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6)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6)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6)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7)第四章其它景观资源及评价 (9)第十一条生物及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9)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10)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1)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11)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 (12)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13)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的确定 (13)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13)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4)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16)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16)第十九条灾害防治 (18)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20)第二十一条人文景观保护 (20)第八章科学研究 (21)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 (21)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 (21)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22)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 (22)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22)第九章地质公园解说系统 (23)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架构 (23)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与演示厅 (23)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25)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 (25)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 (25)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26)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27)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28)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 (28)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 (28)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28)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30)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 (30)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30)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31)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 (32)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34)第四十一条地质公园数据库 (34)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 (35)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 (36)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38)第四十四条道路交通 (38)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 (39)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 (40)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 (41)第十四章土地利用 (43)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 (43)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 (44)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 (44)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6)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 (46)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46)第五十二条导游员及其培训 (46)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 (47)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48)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9)附表附表一: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表附表二:地质遗迹保护区拐点坐标附表三: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用地平衡表附表四:丫山珍稀、濒危保护植物(Ⅰ、Ⅱ级)名录附表五:丫山国家重点保护动物(Ⅰ、Ⅱ级)名录附图附图一.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区位与交通图附图二.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图附图三.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划界实际资料图附图四.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附图五.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附图六.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附图七.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功能分区图附图八.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附图九.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服务区规划平面图附图十.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附图十一.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布点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长江南岸——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境内,毗邻青阳县和铜陵市。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目录一、前言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编写纲要三、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1.总则2.一般规定2.1地质遗迹景观2.2地质遗迹分级标准2.3地质旅游资源类型2.4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2.5地区旅游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3.总体规划布局3.1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3.2地质公园区划3.3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评定3.4旅游景点与景区规划3.5旅游路线规划4.地质遗迹景观保护规划4.1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划4.2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分级5.专题规划5.1游览设施规划5.2基础工程规划5.3居民社会调控规划5.4经济发展引导规划5.5土地利用协调规划5.6分期发展规划一、前言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浏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地质遗迹景观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了更不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156次执行局会议为了贯彻这一决定,决议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 Program)。

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址(区、点)建立地质公园,以期建立全球地质公园网,将景观、人文历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生产资料教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发展与当地民众就业特别是残疾人就业紧密结合,强调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应重视开发,以开发来促进保护。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 2015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 2015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attention!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015一般来说,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可能包括以下内容:一:建设目标和原则:明确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目标和原则,包括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地质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忻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0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4)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5)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9)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0)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12)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15)第八章科学研究 (17)第九章解说系统 (18)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19)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20)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22)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23)第十四章土地利用协调 (25)第十五章社会调控 (26)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7)1.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2.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图3.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4.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5.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6.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7.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分区图8.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9.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10.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北段的五台山区五台县与繁峙县接壤处,主峰区由五个平台状山峰(有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地理坐标为:北纬38° 4 5' -39° 10', 东经113° 00' -113° 50'。

第二条公园范围、边界和面积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理区域为山西省五台县与繁峙县境内,属山西省忻州市辖区范围,面积46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包括两乡一镇(台怀镇和金刚库乡、灵境乡),现分为两大园区7个景区:五台园区面积417平方公里,包括北台景区、东台景区、台怀景区、中西台景区、南台景区和金岗库景区6个景区,灵境园区包括灵境景区1个景区面积49平方公里。

地质调查规范

地质调查规范

地质调查规范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大纲草案)
前言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公园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其中20处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地质公园计划推动下,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申报、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地方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众多珍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护的同时,依托地质公园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了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振兴。
六、修编工作的成果要求
修编成果应包括:
1.总体规划文本(修编)
1.1 以条文格式分章简明扼要叙述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情况。
1.2 未进行修订的内容可按原规划文本进行转述。
1.3 对于进行修订的部分应予指出,并需与原规划进行对比,修订结果必须明确
2.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2.1 分章节论述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情况。
2.保护原则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仅要保护地质遗迹而且要保护其他自然和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而且要保护普通的地质遗迹;不仅要静态保护遗迹,而且要动态保育环境;要有科学的地质公园保护评价和规划;要有先进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要有保护的专家顾问团队;要有保护的国际交流计划等。
3. 调整地质公园内部的保护区划分,实施分级、分类保护
将地质遗迹保护区区分为核心区和一般区。核心区是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区,但也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观光游览。要区分中小尺度的地质遗迹(如:占生物化石,小范围分布的构造形迹,波痕、雨痕、龟裂等岩石的细小结构构造等)与区域性大尺度的地质遗迹(如:区域性的地貌景观,河湖等水体景观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围绕“地质遗迹及环境保护,地学普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地质公园技术规范

地质公园技术规范

地质公园技术规范(总4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2010-06-30 | 作者: | 来源:地质环境司 | 【大中小】【打印】【关闭】国土资发〔2010〕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有关直属事业单位,部有关司局:为了加强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地质公园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部决定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要求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编制。

规划编制单位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附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地质公园特色,统筹兼顾,做好与已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规划。

世界地质公园编制规划时,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并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遵循的原则地质公园在编制规划时,要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

要严格限制地质公园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公园的所有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均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工程建设活动;保护区之外的园区,可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开展对地质遗迹资源不会造成破坏或影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但需经过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

三、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重点(一)做好与当地相关规划的衔接。

地质公园 方案

地质公园 方案

地质公园方案1. 引言地质公园是一种结合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的特殊景区,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和旅游价值。

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地质历史,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地质公园的一般规划和设计方案。

2. 目标与定位2.1 目标地质公园的目标是保护、弘扬和利用地质遗迹,展示地质历史和地质科学知识,提供游客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2.2 定位地质公园的定位应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选择。

在选择定位时,需考虑公园的规模、游客需求、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3. 规划设计3.1 地质遗迹保护与展示地质公园的核心内容是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展示。

保护地质遗迹的工作包括采取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的措施,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展示地质遗迹可以通过设置标识牌、解说站、样品展示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和地质特征。

3.2 旅游设施与服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地质公园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这包括观景台、游客中心、餐饮设施、停车场等。

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可以增加游客对地质公园的满意度和参观体验。

3.3 教育与科普地质公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一个教育基地。

在公园内设置地质科普展览馆、实验室等设施,让游客了解地质知识,提高地质科普的力度。

此外,还可以开展地质考察活动、讲座等形式,增加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3.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和设计地质公园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可以引入清洁能源、建设环保设施、推动循环经济等手段,实现公园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4. 建设和管理4.1 建设地质公园的建设需要先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确定公园的布局、功能区划和景点设置。

然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征收、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等工作。

建设过程应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确保公园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4.2 管理地质公园的管理工作包括景区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

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指南

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指南

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指南一、引言地质公园是自然地质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相结合的特殊景区,是保护地质遗迹、展示地质景观、开展地质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平台。

为了提高地质公园建设的管理水平,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的指南,包括公园规划、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环境管理和科普教育五个方面。

二、公园规划1.定位与规划:根据地质公园的特点和资源,制定公园的总体规划。

明确公园的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2.建设与开放:根据规划,制定公园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时间表。

合理布局公园的各项设施和功能区域,确保公园的开放运营。

三、资源保护1.地质遗迹保护:明确地质遗迹的边界和保护范围,并严格控制人为活动的影响。

禁止破坏性采石、挖掘和建设,确保地质遗迹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2.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公园内的动植物种群,建立保护区和生态通道,保持生态平衡。

限制猎捕、采集和破坏活动,保护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

3.自然环境保护:加强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控制噪音和光污染,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四、旅游开发1.交通建设:优化公园周边的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枢纽,方便游客的到达和流动。

2.接待设施:建设完善的副中心,包括停车场、游客中心、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旅游线路:规划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包括步行、徒步、车辆、游船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景点开发:开发具有代表性和旅游价值的景点,设置丰富多样的展示和体验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环境管理1.卫生清洁:加强公园内各个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保持公园整洁和环境优美。

2.植被管理:合理规划植被的种植和养护,增加植被覆盖率,提供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3.垃圾处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确保公园的环境质量。

六、科普教育1.展示教育:制作展示牌、标牌和模型,展示地质公园的特色和文化,向游客传递地质知识和历史。

2.普及教育:开展地质科普讲座、培训班和参观活动,增加游客对地质科学的了解和兴趣。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方案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方案

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及经费概算一、项目背景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地质公园数量增长快,规划经验不足,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原有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己不能满足当前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甚至出现了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

为及时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地质公园建设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公园管理机构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博物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导游培训手册、地学知识普及与研究、信息交流与国家交流合作、保护与建设经费投入、揭碑开园等10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推动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沿着科学保护地质遗迹,合理开发资源,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达到地质公园建设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效果,开展本轮规划修编工作。

二、指导方针及基本原则新修编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方针,以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

规划一是要更好地贯彻地质公园理念,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地质公园管理工作,三是要有利于地质公园建设和健康发展,四是要具有可实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修编的基本要求是在体现地质公园理念的前提下全面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其目的是制订出一个能真正指导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总体规划。

三、修编重点及技术要求修编工作要围绕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体现地质公园规划特色进行。

(一)合理调整、明确界定地质公园范围主要解决以往总体规划中对地质公园范围界定不明确、规划面积设定不合理的问题。

1、范围调整的原则地质公园范围的调整要以科学为依据,实事求是,规模适当,方便管理,以能够包含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并能实施有效保护为基础原则,在此前提下,要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

2、范围调整的表述地质公园的范围和面积需要进行调整时,必须进行野外的科学考察与调查,并提供相关的实际资料。

(完整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完整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前言 (2)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3)二、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3)三、规划工作的重点及要求 (5)四、规划的成果要求 (15)五、本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 (20)六、附则 (20)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纲要 (22)第一章总则 (22)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22)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23)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23)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3)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24)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24)第八章科学研究 (24)第九章解说系统规划 (25)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26)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27)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27)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27)第十四章土地利用 (28)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 (28)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8)附件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前言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国土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新工作。

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

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很多珍贵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社会地球知识科学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特制订本技术要求。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体现地质公园宗旨,突出地质公园特色。

3.统筹兼顾,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一、引言国家地质公园是指以地质遗迹地质地貌为基础,融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旅游度假功能为一体,具有较高地质科普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地质公园。

为了保护地质资源,传承地质文化,促进地质旅游发展,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规划编制的目标、方式、内容以及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规划编制目标1.强调保护。

保护地质遗迹、地质地貌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地质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

2.强调科普。

通过展示地质遗迹、解释地质现象和环境性质,提高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3.强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地质资源,促进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三、规划编制方式1.多学科协作。

地质、生态、环境、文化等学科专家齐参与,实行横向协调和纵向整合。

2.公众参与。

重视地方居民、游客和各相关方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和途径。

3.生命周期角度。

着重考虑地质公园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提出相应措施和规划。

四、规划编制内容1.地质资源调查和评价。

对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地质地貌等进行详细调查,评价其科普和旅游价值。

2.规划范围和区域划分。

确定地质公园的总体范围和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核心区、缓冲区、辅助区等。

3.规划目标和布局。

根据地质公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目标和布局,明确主题和功能。

4.地质科学教育设施建设规划。

开展地质科普教育,修建展示地质现象、生态环境和科学知识的设施。

5.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合理规划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并制定管理和保护措施。

6.管理与监测规划。

设立监测网络和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和科学监测方法。

五、技术要求1.系统性。

规划编制要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各项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支持。

2.可操作性。

规划要具备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3.可持续性。

规划要妥善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4.基于科学。

规划要基于科学的调查、评价和分析,依据科学原则进行规划和决策。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4-2025)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二零一四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公园位置 (1)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1)第三条规划期限 (2)第四条规划依据 (2)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4)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5)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5)第七条发展目标 (5)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7)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7)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8)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8)第四章其它景观资源评价 (9)第十一条生物及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9)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9)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0)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10)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 (10)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12)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12)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12)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3)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14)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4)第十九条灾害防治 (14)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15)第八章科学研究 (17)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 (17)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 (17)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18)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 (18)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18)第九章解说系统规划 (19)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架构 (19)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及科普影视厅 (19)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19)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 (20)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 (20)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21)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21)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22)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 (22)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 (22)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23)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24)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 (24)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25)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26)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 (27)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28)第四十一条地质遗迹数据库 (28)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 (28)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 (28)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 (30)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 (30)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 (31)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规划 (32)第十四章土地利用 (34)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 (34)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 (37)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 (3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8)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 (38)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39)第五十二条导游员及其培训 (40)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 (40)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41)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行政区划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正文:----------------------------------------------------------------------------------------------------------------------------------------------------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自2000年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以来,地质公园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建成125处,其中20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的推进和建设,使我国珍贵的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地学研究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审批工作,部决定自2009年开始对国家地质公园实行资格授予和批准命名分开审核的申报审批方式。

具体规定如下:一、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一)申报条件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必须具有国家级代表性,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

1.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典型性。

能为一个大区域乃至全球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产地及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地貌景观或现象;国内乃至国际罕见的地质遗迹。

2.遗迹资源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和科普教育价值,其中达到典型性要求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不少于3处,可用于科普和教育实习用的地质遗迹不少于20处。

3.遗迹具有重要美学观赏价值,对广大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公园建成后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89号文.doc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89号文.doc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8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有关直属事业单位,部有关司局为了加强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地质公园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部决定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要求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编制。

规划编制单位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附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地质公园特色,统筹兼顾,做好与已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规划。

世界地质公园编制规划时,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并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遵循的原则地质公园在编制规划时,要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

要严格限制地质公园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公园的所有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均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工程建设活动;保护区之外的园区,可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开展对地质遗迹资源不会造成破坏或影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但需经过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

三、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重点(一)做好与当地相关规划的衔接。

在切实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地质公园规划同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规划的衔接,协调好与已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相互关系。

(二)科学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范围。

地质公园规划说明

地质公园规划说明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说明
(一)项目流程
项目委托规划编制规划评审规划颁布(二)规划工作开展
(1)项目委托
公园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委托相关单位(例如:中国地质大学)进行公园规划工作。

(2)当地相关部门工作
①需要进行配合的主要当地部门:省国土资源厅、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地质公园管理处。

②进行工作:主要配合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资料收集、野外工作、规划评审工作、出具相关文件等工作。

③需出具的文件:
省国土资源厅:关于XXX国家地质公园内矿权设置和土地权属的证明
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XXX地质公园管理处”的批复
当地人民政府:“XXX地质公园管理处”相关人员的任命书
XXX地质公园管理处:地质专业人员聘书(最少3人)
(3)规划编制成果
公园规划成果:规划文本、专项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
编制说明、图件(10幅)
(4)规划评审
①当地评审
此次评审是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规划初稿后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
的一次交流会议,对公园规划与当地实际情况衔接具有很大帮助。

②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评审
③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评审
(5)规划颁布
国土资源部评审通过后,由当地人民政府颁布xxx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6)公园规划工作时长
项目总时长:由于公园规划工作有3次评审,涉及到的部门也较多,在时间安排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整个项目总时长约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目录一、前言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编写纲要三、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1.总则2.一般规定2.1地质遗迹景观2.2地质遗迹分级标准2.3地质旅游资源类型2.4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2.5地区旅游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3.总体规划布局3.1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3.2地质公园区划3.3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评定3.4旅游景点与景区规划3.5旅游路线规划4.地质遗迹景观保护规划4.1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划4.2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分级5.专题规划5.1游览设施规划5.2基础工程规划5.3居民社会调控规划5.4经济发展引导规划5.5土地利用协调规划5.6分期发展规划一、前言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浏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地质遗迹景观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了更不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156次执行局会议为了贯彻这一决定,决议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 Program)。

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址(区、点)建立地质公园,以期建立全球地质公园网,将景观、人文历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生产资料教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发展与当地民众就业特别是残疾人就业紧密结合,强调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应重视开发,以开发来促进保护。

为此,UNESCO建立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秘书处、世界地质公园咨询委员会及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小组,开展可行性研究,制定计划方案和实施指南。

我国被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试点国。

我国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

把它作为地质自然保护区的一特殊类型。

国土资源部组建后,部领导高度重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市召开了“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孙文盛副部长亲自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上讨论了2000-2010年“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在规划中重新提出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

此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国土资源部决定成立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

负责地质公园建设等重大政策决策、审批等。

下设国家地质公园办公室,挂靠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拟定有关的地质公园法规、规划,组织实施地质公园建设日常工作。

为了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兹编制“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指南”。

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编写纲要1.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

由规划报告书、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2.总体规划报告书编写提纲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第三节历史沿革第四节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第二章地质景观资源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第二节区域旅游地学资源第三节地质遗迹景观第四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第五节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三章总体规划依据和原则第一节总体规划依据第二节总体规划原则第四章总体布局第一节地质公园性质第二节地质公园范围第三节总体布局第五章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第一节环境容量第二节游客规模第六章地质生产资料教育游览线路规划第一节景点规划第二节旅游线路规划第七章保护工程规划第一节地质遗迹景观保护第二节其它资源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安全、卫生工程第八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第一节餐饮与住宿第二节科普娱乐第三节购物(地质工艺品)第四节医疗与地学保健第五节导游标志第九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第六节通信广播电视工程规划第十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管理体制第二节组织机构第三节人员编制第十一章投资概算与开发建设顺序第一节概算依据第二节投资概算第三节资金筹措第四节开发建设顺序第十二章效益评价第一节经济效益评价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第三节社会效益评价3.总体规划图件(1)区域地质图(1/10万-1/20万)(2)区域综合旅游资源分布图(1/5-1/20万)(3)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图(1/5万-1/20万)(4)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1/5万-1/20万)(5)主要地质旅游景区(点)规划图(1/1000万-1/1万)(6)地质公园基础建设规划图(1/5万-1/20万)4.附件(1)地质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2)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文件(3)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三、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1.总则1.1 为适应地质公园建设的需要,统一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工作指南。

1.2 本规划工作指南适用于全国新建和改建的地质公园及其它以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编制。

1.3 本规划工作指南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原地矿部1995年21号令《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等有关法规与规定。

1.4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应以独特的地质地貌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科学研究、教育普及、文化娱乐的场所,以开展地质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1.5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地质公园应以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和保健旅游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

(2)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它地质灾害,坚持可持续发展。

(3)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依据地质等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注重发展经济的实效。

(4)要协调处理好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景区开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努力创造一个风景优美、设施完善、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旅游观光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质公园。

1.6 地质公园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地质公园,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详细规划。

1.7 通过规划与分析对比,地质公园可分为县市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四个级别,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地质公园(20km2以下)、中型地质公园(21-100km2)、大型地质公园(101-500km2)、特大型地质公园(500km2以下)。

1.8 地质公园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1.9 地质公园规划除执行本规划工作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2.一般规定2.1 地质遗迹景观包括:(原地矿部第21号令)(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部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2.2 地质遗迹分级标准:2.2.1 国家级:(1)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2)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3)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2.2 省级:(1)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2)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3)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

2.2.3 县级:(1)在本县的范围内具用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2)在小区域内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

3. 总体规划布局3.1 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1)总体布局必须全面贯彻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

(2)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游览与生产和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

(3)从公园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地质公园多种功能需要。

(4)在充分分析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游览区为核心,合理组织各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总体的协调性,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5)要有长远观点,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3.2 地质公园区划3.2.1 根据地质公园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

3.2.2 生态保护区。

保护地质遗迹及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公园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地区。

3.2.3 特别景观区。

具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地区。

3.2.4 史迹保存区。

地质遗迹与历史遗迹需要特别突出保护的地区。

3.2.5 地质游览区:为游客游览观光区域。

主要用于景区、景点建设;在不降低景观质量的条件下,为方便游客及充实活动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一定规模的饮食、购物、照相等服务与游艺项目。

3.2.6 野营区:为开展野营、露宿、野炊,模拟野外地质科考调查生活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