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2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13.古诗三首(2)

九年级语文上册13.古诗三首(2)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 题为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
行路难
(唐)李 白
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 青莲居士,人 称 ,与杜甫并称
诗 仙
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
之后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
于酒家。
天子呼来不上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 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 有很气愤的意思。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 烈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 白可以走的路。
3、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 感叹行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 和诘责的意味。
歧路甚多,出路在哪里呢?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他。
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偶句
一只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 一株病树、枯树的前头已是万木 欣欣,一片春色。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 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 怀下,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 活中去。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 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 勉,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 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甲光向日金鳞开。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明诗意
依靠。
活力,生命力。
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 究可哀。
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
终究。 “哀”,悲哀。表 明诗人痛惜之情与 爱国之心。
诗意:要使中国重新朝气蓬勃,就要依靠风雷激荡般 的重大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诗的前两句: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 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 得生机勃勃。
1895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 侵华,国家处于危急之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 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 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学生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不同: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 《示儿》写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 《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 命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 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古诗结构

变革
亥 杂
万马齐喑
渴望变革 广纳人才
课堂小结
《 己 亥 杂 诗 》 描 写 了 当 时 _死_ _气_ _沉_ _沉_ _ 的 社 会 局 面 , 表 达 了 诗 人 渴 望 _ _社_ _会_变_ _革_ _ _ 和 期 待 人 才 辈出的强烈愿望。
课后作业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 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已贫弱的中国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重创。

古诗三首(选) (2)

古诗三首(选) (2)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登飞来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登上了飞来峰的高塔, • 听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够看到太 阳升起。 •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 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富有象征性,启发性,通过想像, 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 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 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的哲理。
总结
诗以“望”为线索,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勇于攀登,奋发进取 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 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 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 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凝望,见山中 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 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 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 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 • •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主要包含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的学习。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壮丽景色,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庐山瀑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通过交流讨论,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图文对照,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现的韵律美,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味,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理解诗意: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教师讲解诗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图文对照,学生感受古诗所表现的韵律美,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5. 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6. 背诵与默写:学生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庐山瀑布》。

7.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题: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3. 课题下方分别列出三首古诗的诗句,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注意运用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2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2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篱 笆下闪烁的灯火、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 挑促织的情景。
诗歌品读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拟人
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 叶不禁感到孤独落寞。
看到远处篱笆下闪烁的灯火,诗人 联想到大概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 的景象让诗人倍感亲切,由此想到自 己的童年和家乡,感到一丝慰藉。
4 古诗三首
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唐代杰出 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 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 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 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区 别于杜甫的“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组词 造句
寒冷 寒战
哈尔滨的冬天十分寒冷。
组词 造句
狂风 欣喜若狂
狂风把树叶吹落了。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三 首 (2份打包)
xié
shuān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三 首 (2份打包)
组词
倾斜 斜坡
造句
斜坡的下面,是一片茂密的树 林。
组词
风霜 霜冻
造句
爷爷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慈 祥的笑容。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三 首 (2份打包)
词语解释
将下列词语和与之对应的解释连起来吧 。
寒山 石径 霜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三 首 (2份打包)
石头铺成 的小路。
霜打过的树叶, 特指霜后变红 的枫树叶。

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2

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2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17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浪淘沙(其一)

引入新课
黄河是伟大的母亲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灿烂文 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 少诗人为它朗诵。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朗诵黄河 的古诗。
课文讲解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 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 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 之称。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 《乌衣巷》、《石头城》、《蜀先 主庙》、《西塞山怀古》。
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这首诗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 课文主题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课文讲解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傍水的村镇 水村山郭酒旗风。酒家悬挂的旗子在风中摇动
南朝四百八十寺,指陈曾四经个建朝都代在江苏南京的宋、齐、梁、
多少楼台烟雨中。
指佛寺中的建筑
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课文讲解
千里莺啼绿映红,
虚指
注释:春天江南处处黄莺 啼叫绿树映着红花。
课文讲解
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和与湖阴先生的深厚友情。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朗诵黄河的古诗。
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2)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2)

同学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古诗三首。
引入新课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 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 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
我会读
hài
shì


yīn sǒu


己亥 依恃
辛亥
恃强凌

齐喑
喑哑
抖擞
我会写
hài
shì
āi

亥 恃 哀拘
己亥
恃强凌弱 哀叹
拘束
巧记生字
加一加
忄+寺=恃 扌+ 句=拘
g 投降
jiàng 降临
课文讲解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又名巩祚, 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他和林则徐等人 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 的进步思想,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课文讲解 朗读诗歌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课文讲解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课文讲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课文讲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你从 中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2》人教(部编版) (共13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2》人教(部编版) (共13张PPT)
结合诗文,想像画面,在感悟诗境的基础 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上,将《书湖阴先生壁》一诗写成散文诗或诗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本题
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暗示了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
配画。 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持“王安石变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法”)。曾官拜宰相,赠太傅,时候获谥“文”,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成如功果呈 我概们率想分要布更,多关的键玫是瑰你花能,不就能必坚须持种到植故成更世功多开的称始玫呈瑰王现树文的。那公一刻。。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世赚界钱会 之向道那很些多有,目但标是和找远不见到的赚人钱让的路种子,等便,成不其了事诗业作家。《元日》《梅花》最为著名。
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茅檐
无 ,花木成 手自栽。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
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二)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
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最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 秋季景物。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 子是否通顺。
我会写
赠送
zèng
结构:左右 音序:Z 部首:贝 书写指导:右边中间框要扁、 组词:赠言 赠人玫瑰 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 造句:我赠送给老师一件小礼物。 不是日或田。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 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
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 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 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 仍然露出孤高之态。
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
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 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 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阅读方法解密
七言诗的朗读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 读,听起来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 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
二下三。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
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试试用上四下三的停顿节奏读本课的三首诗。
课文结构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
菊残傲霜 橙黄橘绿
乐观向上
课文主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串珠问题2)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 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 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①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杨其群 《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 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 原”,亦称“南园”。 ②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绪,婉约缠绵。
背景介绍
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李清照目睹了老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 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 朗读 古诗。
听老师朗诵诗歌,想一想,老师 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拓展积累
描写战争惨烈的四字词语:
枪林弹雨 马革裹尸
血流成
河 尸横遍野
体现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
精忠报国 救亡图存
舍身为
国 匹夫有责
描写爱国情怀的句子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 1.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③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 十余州郡。
④暂上:一上,试上。 ⑤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
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 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⑥若个:哪个。 ⑦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2》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2》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hé huā qíng yǔ gài jú huājiāo ào()()()()bì xūhǎo jǐng chéng huáng jú lǜ()()()二、形近字组词。

赠()霜()君()残()曾()雪()群()钱()三、填上适当的词语,使词语完整。

 清脆的()清新的()()的春风 名胜()()()()不息四、连一连,把诗句和所描写的季节连起来。

春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秋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五、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季的景色,作者抓住、、、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擎:犹有:。

六、课外阅读。

乡间绿阴乡间,是树的天地。

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

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

小河两岸是成行(háng xíng)的垂柳。

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

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未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或拼音用“----”画出来。

2、这篇短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

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多。

3、根据短文连线。

(4分) 山坡上果树 公路两旁垂柳 小河两岸梧桐树 农家小院松树和柏树 4、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1分)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同步练习答案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荷花擎雨盖菊花骄傲必须好景橙黄橘绿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形近字组词。

赠送冰霜君子残破曾经大雪一群钱财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别掌握情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 (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 (2)

悲哀
痛恨
愤怒
……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 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 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
令,使
只要有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 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 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 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
3.《凉州词》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 (X)
第二课时
在《出塞》中,王昌龄迫切渴望出现英勇善战的 将领来保卫国家。而一位女诗人也希望在国破家亡之 际有像项羽那样的英雄,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她就 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
拓展延伸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课堂演练 一、填空。
《夏日绝句》中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 取向的诗句是“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二、解释下列句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 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 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 的场景?你想到些什么?
来,将军, 干了这杯酒!
将军,敬你!
促将士们开怀畅饮。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场
(课后第二题)
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 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学写字
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会写字吧!
sài qín zhēng cí cuī zu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收 束 全 篇
温故而知新,同学们 别忘了经常复习哦!
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
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
品 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读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
《 夏
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日 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
绝 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代抵抗北方游 牧民族的屏障。
品 读 《 出 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知道这两句诗的
意思吗?
只要有李广那样英
勇善战的将领在世。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

兵超出阴山。
三、体会诗情
秦时汉时关,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

出 塞 》
戍守边关的战 士,看到“秦
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

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

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
《 夏
称“靖康耻”。之后,宋钦宗的弟弟

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

历史上称为南宋。由于金兵大肆入侵

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饱受战争之苦。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
凉州词

[唐]王翰
读 《
葡萄美洒夜光杯,
凉 欲饮琵琶立刻催。 州
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诗三首2

古诗三首2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研读共品
自由赏析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 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美 丽 的 传 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 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 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 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 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 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 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 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 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 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 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 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 黄鹤楼。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 在燕然前线呢!
大漠孤烟直 品味佳句: 长 河 落 日 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王 维
《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 著名诗人。”诗佛“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 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 塞、山水诗,无论律诗、 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 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 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 他:“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王维:
《使至塞上》是一 首边塞诗。
荒凉的大漠
长河落日圆
长河落日圆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2) PPT课件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2)  PPT课件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苏轼(宋朝)
知晓诗题
夜 夜晚 书 写下
看到的景
所象

读通诗句
自读提示:
第一遍,不出声,用目光 认真仔细地抚摸每一个字,包 括题目、年代和作者;
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小 嘴巴,大声朗读。
读通诗句
读通诗句
zèng liú 赠送 姓刘 qíng gài 擎雨盖
金黄的季节,同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样
令人向往,同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样热
情,同白雪飘飘的冬天一样迷人。这
可谓“

夜 书 所 见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我还积累了很多关于思乡的诗句




谢谢
注释: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理解诗意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 )有几户人家。
白远 云上 生寒 处山 有石 人径 家斜
理解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理解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理解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尽 :完,指败尽。
你能根据注释, 自己说说这句诗 的意思吗?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 中期文学家、诗人。 字嗣宗,号靖逸。 其诗语言清新,意 境高远,属江湖诗 派风格。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秋天,大部分树叶都渐渐变黄了, 有的已经枯落下来了,唯有枫叶红了下 来,火红火红的,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真是
赠刘景文
苏轼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秋天,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jú cán yóu 菊花 残枝 犹有
jūn bìxū 君子 必须 chéng jú 橙色 橘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望天门山①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②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其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山行③“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乎人家上下的通道吧!④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暮江吟⑤“铺”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⑥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链接起来。

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这两首古诗。

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一学习《望天门山》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这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2)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能冲破天门山,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诗人这时望见有一片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学习建议: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

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候客。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的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3.根据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

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山行》押韵的字是“斜”“家”“花”,“斜”字古时为押韵读xiá,现在读xié。

理解难词含义:石径斜:石头小路不正,弯弯曲曲的。

(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诗人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诗人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疏淡的景构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象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为这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诗人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其自然美和语言美。

幻灯片、古筝曲。

一复习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它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同学们看看老师写的这个“暮”字,上面是“莫”,下面是“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

你们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谁体会到了?(生1:“吟”就是有感情。

生2:“吟”就是声音大。

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

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做记号,我们一会儿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学生纷纷发言。

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教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么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一道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照在江面上的光。

)讨论:为什么用“铺”字,“铺、照、射”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地照应了“残阳”的特点。

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地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2)半江瑟瑟半江红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这里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他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在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地吟诵起来。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可怜——可爱)(真珠——珍珠)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这两句是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

多美的景象啊!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出示幻灯片内容: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春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