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血
根据贫血波及的范围和引起的原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局部性贫血和全身性贫血两种。
一、局部性贫血
局部性贫血指由于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发生阻塞或变窄而使供血减少的现象。
当供血中断时称为局部性缺血。
(一)、原因
1.动脉痉挛在某些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外伤、剧痛等作用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使管腔变窄,供血减少,使相应部位发生贫血。
2.动脉受到压迫肿瘤、寄生虫、胸腹水及长期卧压局部动脉,使动脉供血减少,使相应部位发生贫血。
3.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常见原因有血管炎症、血栓等。
(二)病理变化
发生贫血时,局部组织、器官因供血减少而致体积缩小,颜色变淡,如皮肤、黏膜等组织呈苍白色,肝呈褐色,肺呈灰白色等。
同时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缺氧,局部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减弱,局部温度降低。
(三)对机体的影响
局部贫血对机体的影响依贫血的时间长短、程度,组织器官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而定。
若贫血时间短,侧支循环建立快,贫血组织可迅速恢复正常;若贫血时间长,侧支循环建立较慢,则组织细胞可能由于缺氧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一般皮肤、结缔组织等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大,肌肉组织可耐受 3~4h;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缺氧几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二、全身性贫血
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最为重要。
贫血常常继发于许多疾病过程中。
(一)类型及病因
按贫血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可分为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四大类。
1.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溶解,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血液寄生虫(焦虫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学药品、有毒植物及代谢性疾病、电离辐射、同体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等都可造成溶血。
2.失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
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
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
血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体腔内肿瘤等可造成长期轻微失血和持续性慢性贫血。
3.营养不良性贫血造血原料(铜、铁、钴、VB12、VB6、叶酸、蛋白质)缺乏或不足,红细胞生成不足造成的贫血。
临床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中毒及某些疾病的继发反应,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见于白血病、淋巴瘤(肿瘤组织取代或干扰了骨髓正常造血组织)等疾病。
(二)病理变化
1.溶血性贫血血液总量一般不减少,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使单位容积(mm3)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由于缺氧和红细胞分解产物的作用,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血像特点是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和多染色性红细胞。
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大量释放血红蛋白,出现血红蛋白尿。
同时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多,在心血管内膜、浆膜、黏膜等部位呈现明显的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大量崩解,肝、脾等多个器官组织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
肝、脾明显肿大,并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2.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短时间内血液总量减少,但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经过一定的时间,血液总量暂时恢复,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再经过一定时间,外周血液中可见多量的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如血液大量丧失,机体来不及代偿,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不出现危症,机体可以发挥代偿作用,即当急性失血时血压降低,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压力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肝、脾、肌肉等贮血器官内血管收缩,将排出的血补充到体循环;同时血压降低还能使组织液进入血管,也能补充到体循环血量的不足,使血液总量暂时恢复,但血液被稀释,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此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呈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失血时因红细胞总数锐减,导致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酶,使肝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再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强骨髓造血功能,骨髓内发育各个阶段的红细胞增多,并出现在外周血液中。
如果失血后铁供应不足,血红蛋白的合成比红细胞再生速度慢,外周血液中出现淡染红细胞(红细胞中心变淡,甚至透亮),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低于正常,为低色素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初期由于失血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可以实现代偿,贫血症状不明显。
但是长期反复失血,因铁丧失过多,导致缺铁性贫血。
血像特点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椭圆形、梨形、哑铃形等)。
严重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肝、脾内可出现髓外造血灶。
3.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一般病程较长,动物消瘦,血液稀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色淡。
铁和铜缺乏时,血像特点是小红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及血红蛋白平均含量均降低。
严重时,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由于缺铁使红细胞的基质结构合成障碍所致)。
钴和维生素B12缺乏时,由于红细胞成熟障碍,血像特点为大红细胞高色素型贫血,血红蛋白含量比正常高。
4.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像特点是外周血中正常的和网织红细胞
呈进行性减少或消失,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
除了红细胞减少外,还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骨髓造血组织发生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
血清中铁和铁蛋白含量增高(区别于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