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诗歌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诗歌教学
好的诗应该是情景交融的,李洁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与诗歌的这一特点十分契合。

运用情境教学可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一、从整体感悟人手
有一些诗歌感情强烈,而意象相对芜杂,将诗中意象打碎了逐一去理解,费时费力。

如能从“情”人手,整体感悟,淡化个别生僻、难解的字词,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再勾勒出关键字词,层层剖析,理解深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如讲解《回乡偶书》时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民河南河北》,整首诗感情强烈,但其中意象极多,倘若一开始就一一解析,没有背景知识的输入,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教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找一些录像资料,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心境之
中。

然后可以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朗诵让学生初步体验作铺垫,再指导学生熟读诗歌,引导他们寻找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通过讨论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针对诗中一连串的地名,可以带领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感受其间的距离,并从“即、穿、便下、向”等字中理解诗人急于返乡的心情。

这样整体感悟,情感奠基,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便顺畅多了,即使有个别字词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稍加点拨,也可以迎刃而解。

二、从“诗眼”处入手
有些诗歌,意象相对集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诗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诗眼”入手,创设情境,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

例如,李白在《秋浦歌》中描写了从镜中看到自已衰老的样子,抒发了他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强烈、深沉的愁闷抑郁的心情:“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样的情感,学生是很难体会的。

为此,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从而加深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辗转流离,浪费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青春不再,白发欺人。

这首诗就是他流浪到秋浦时所作。

在教学中,教学可结合诗人的经历,让学生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找出全诗的诗眼所在,既而从诗眼“愁”字切入诗歌,联系全诗理解诗人绵绵不绝的愁思,理解“白发”之长,“秋霜”之白,是表现出诗人因韶华已逝、青春不再、
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愁闷抑郁之情。

三、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情境的创设需要借助一些物质手段,比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有关的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简笔画等。

不过,需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应根据诗歌的实际情况,以用的巧妙、得当为上。

于永正老师有一堂极为精彩的古诗课,是执教白居易的《草》。

于老师正是用了有变化的形象的简笔画,巧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先简笔画出稀疏的草,引导学生的质疑;再画稠密的草,引导学生理解“离离”之情境;在讲解“野火烧不尽”时,故意将草全部擦除,从而诱导学生理解“烧不尽”的是地下的根。

春风一吹,灰烬中就又爆出新芽了。

这样形象化的引导,极富感染力和美感,整堂课趣味盎然,笑声不断,学生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了“小草”的不平凡!
四、自主学习,体悟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
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五、迁移运用,创诗文。

中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积累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该年段积累诗文的数量及途径。

整个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

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
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

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去探索,一定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