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培优提高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总结提升: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总结提升: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件
3.常见的基本作图 (1)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 垂线; (2)作已知线段的垂直 平分 线.
4.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到三个顶点 的距离相等(外心).
典例示范
【例13】如图,ED为△ABC的AC边的垂直平分线,且AB
=5,△BCE的周长为8,则BC的长为( C )
AB=CB 在△ABE 和△CBD 中,∠ABE=∠CBD ,
BD=BE ∴△A B E ≌△CB D,∴A E =CD.
典例示范
【例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腰长为6,则其底边上的高是3 或 3 3 .
知识点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⑴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的_等__腰__三__角__形__是等边三角形.
逆 定理. [注意] 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 理.如“对顶角相等”就没有逆定理.
典例示范
【例9】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 或等于60° ”时,第一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__每__一__个__内__角__都__大__于__6_0_°.
知识点6: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互__余___.
A.3 C.5
B.4 D.6
典例示范
【例19】如图,在Rt△ABC中,∠C=90°,D是AC上一 点,DE⊥AB于点E,且DE=DC. (1)求证:BD平分∠ABC; (2)若∠A=36°,求∠DBC的度数.
解:(1)∵DC⊥BC,DE⊥AB,DE=DC, ∴点D在∠ABC的平分线上, ∴BD平分∠ABC.
典例示范
【例8】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与BC边平行的直线分 别交AB和AC于点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2.1直角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2.1直角三角形(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实际问题中直角三角形的识别和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方法。
举例: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可以列举一些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图形,如等腰直角三角形、含30°或6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强调如何快速识别直角三角形。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的计算。
-难点解析:
-勾股定理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定理背后的几何关系和代数表达,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的计算: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来求解斜边上的高。
-问题解决中的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举例:
-勾股定理的应用难点: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计算斜边长度等,指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比如,我们常见的红领巾,它的形状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奥秘。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测量和计算,亲自验证了勾股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粗心大意的问题,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致。

三角形的证明2020-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培优巩固提升卷(北师大版)(原卷版)

三角形的证明2020-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培优巩固提升卷(北师大版)(原卷版)

2021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课堂培优--三角形的基础证明【能力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 等边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60。

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②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③还满足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2: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3:有一个角是(4)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所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3 等腰直角三角形(1)在等腰三角形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两直角边相等直角边与斜边的夹角是锐角45度,(2)斜边上中线,角平分线,垂线三线合一(3)三边的比值为1:1:24.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2)有一个角等于 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4)勾股定理①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②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若c2=a2+b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课件(共22张)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课件(共22张)

∴∠C=180°-(∠A+∠B),∠F=180°-(∠D+∠E)
∵∠A=∠D,∠B=∠E(已知)
∴∠C=∠F(等量代换)
∵BC=EF(已知)
∴△ABC≌△DEF(ASA)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尽可能回忆出来.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如图,先自己折纸视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然后再小组交流,互相补偿不足.
作图视察,我们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 线相等;两腰上的高、中线也分别相等.
我们知道,视察或度量是不够的,感觉不可靠.这 就需要以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为基础去证明它,让人们 坚定不移地去承认它,相信它.
下面我们就来证明上面提到的线段中的一种:等腰 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用心想一想,马到功成
∴△BDC≌△CE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用心想一想,马到功成
例1.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A
已知:如图,在△ABC中, AB=AC,
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E
D
求证:BD=CE.
3
4
B
C
证明:∵AB=AC,∴∠ABC=∠ACB.
∵∠3=2 1∠ABC,∠4= 21∠ACB, ∴∠3=∠4.
又∵∠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C=60°.
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
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E=CD
A
B EC D
证明: ∵ △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BC,∠ABC=∠DBE=60°,BE=BD ∴ △ABE≌△CBD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名师教案(含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名师教案(含解析)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提高推理能力.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4.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5.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原命题及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明确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6.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能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发展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三角形的证明”是新旧教材转换中变化比较大的一部分内容,无论是《标准》对证明的要求上,还是对“证明”在数学教学中价值的重新定位,以及证明在整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都和我们传统几何教学中的证明大有不同.本章是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首先给出作为继续进行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并与平行线的证明中给出的几条公理一起展开这一章对命题的逻辑证明.本章中所涉及的很多命题(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等)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们已经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所以学生们对这些结论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这些命题,教材力争将证明的思路展现出来.教材中首先利用提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们回忆这些结论,并回忆用来探索这些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因为这些方法和过程往往会对证明的思路有所启发,然后再利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去证明.上述过程将抽象的证明与直观的探索联系起来,本章中还涉及一些以前没有探索过的命题,这些命题的获得,有些是直接通过证明得到的,而对于有些命题,教材则尽可能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然后再进行证明,从而将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此外,教材还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由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一方面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将探索发现和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判定.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6.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7.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8.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3.勾股定理的证明.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5.三线共点的证明方法.6.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7.应用本章的知识证明或者解决有关的问题.推理与论证的学习方法是在不同层次中展开的,在探索图形性质的活动中,学习合情推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有条理思考;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一些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格式.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因此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经历了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并且发现了图形的很多性质,但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从平行线的证明开始,逐渐地开始证明已探索过的图形的性质,同时也证明一些新的结论.在本章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在证明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添加辅助线、如何构造辅助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在进行图形的折叠、拼剪等探索图形性质时所使用的方法对证明的思路也是很重要的,应注意引导和启发.很多图形的性质及结论的证明方法和途径都不是唯一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方法,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证明方法的异同,发散逻辑思维.另外,通过一定数量的推理证明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证明方法和思路.具体建议如下:1.等腰三角形:教材直截了当地提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而去探讨证明的思路,我认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不足,学生准备不充分.我采用先折纸,再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而后提出证明,并分析证明的思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习.2.直角三角形:利用图形割补的方法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但证明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读一读”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可供有兴趣的学生阅读,而不作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新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只要学生能接受证明的方法和过程即可,不必做更多要求.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对于作图学生没有困难,但要求学生会写已知、求证、及说明作图的理由,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说明理由,学生的思路可能较多,应鼓励学生多种思维发展;应让学生在作图的基础上,学会用尺规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或直线外一点)、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作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注意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及简单的证明与计算.5.角平分线:学生已经探索过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性质,此处可先让学生回顾其性质和探索过程,并尝试证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如何构造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也经历了构造其逆命题的过程,因此,学生会类比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在叙述其逆命题时,可不加什么条件,但验证其真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角平分线是在角的内部的射线,所以就要附加“在角的内部”这个条件.1等腰三角形1.理解并能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能够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3.能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或解决有关的问题.4.理解并能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且能用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5.能说出并能够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能够用其证明或解决有关的问题.6.能说出并能够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且能够应用其证明或解决有关的问题.7.了解反证法的思想和方法.1.经历“角角边”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证明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2.在探索和证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索证明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和尊重理论事实的正确价值观.【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难点】1.对本节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的探索.2.对反证法的认识和了解.第课时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让学生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作辅助线的证明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难点】命题的书写格式.【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导入一: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判别条件: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已知:如图所示,在△ABC和△DEF中,有∠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设计意图]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足了知识准备.导入二: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我们已学过的部分基本事实: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通过上面的这些结论,我们能否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公理在证明定理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设问引入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边对等角.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求证∠B=∠C.〔解析〕我们曾经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这启发我们,可以作一条辅助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如图所示)∵AB=AC,BD=CD,AD=AD,∴△ABD△≌△ACD(SSS).∴∠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折纸活动,获得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这一结论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证明:过顶点A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AD是△ABC中的角平分线,∴∠BAD=∠CAD.在△ABD和△ACD中,∴△ABD≌△ACD(SAS),∴B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DB=∠AD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D是BC边上的中线,∠BDA=90°,∴AD是BC边上的高,∴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证明,可以让学生经历自主命题的证明过程.同时,对学生书写格式的规范起到引领作用.[知识拓展]“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的定理是将“等腰三角形”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得到的三个真命题,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后,可将该定理作如下的延伸.如图所示,已知△ABC,①AB=AC,②∠1=∠2,③AD⊥BC,④BD=DC中,若其中任意两组成立,可推出其余两组成立.已知:;求证:;证明:.例如:已知②∠1=∠2,④BD=DC,求证①AB=AC,③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即可得证.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CE.(如图所示)在△ABD和△ECD中,∴△ABD≌△ECD(SAS).∴AB=EC,∠1=∠E.∵∠1=∠2,∴∠E=∠2,∴CE=AC,∴AC=AB.∴AD⊥BC.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2.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1.一个等腰非等边三角形中,它的角平分线、中线及高线的条数共为(重合的算一条)()A.9B.7C.6D.5解析: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是一条.故选B.2.在△ABC中,如果AB=AC,那么在这个三角形中,重合的线段是()A.∠A的平分线,AB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高线B.∠A的平分线,BC边上的中线,BC边上的高线C.∠B的平分线,AC边上的中线,AC边上的高线D.∠C的平分线,AB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高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故选B.3.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110°,则其余两角分别为.解析:因为110°的角只能是顶角,所以其余两角均为35°.故填35°,35°.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6 cm,周长为14 cm,那么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解析:边长为6 cm的边有可能是腰也有可能是底.答案:6 cm,2 cm或4 cm,4 cm5.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AC上一点,且AD=BD=BC.求∠A的度数.解:设∠A=x°,∵AD=BD,∴∠1=∠A.∴∠2=∠1+∠A=2x°.∵BD=BC,∴∠C=∠2=2x°.∵AB=AC,∴∠ABC=∠C=2x°.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A+∠ABC+∠C=180°,即5x=180, 解得x=36.∴∠A的度数为36°.6.(2015·佛山中考)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请你用尺规作图将△ABC 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并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理由.(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解:由作图可知∠BAD=∠CAD,又AB=AC,AD=AD,则△ABD≌△ACD(SAS).第1课时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三线合一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页随堂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的1,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ABC中,若AB=AC,∠A=44°,则∠B=度.2.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3.在△ABC中,AB=AC,∠BAC=120°,延长BC到D,使CD=AC,则∠CDA=度.4.如图所示,已知AB=AC,FD⊥BC于D,DE⊥AB于E,若∠AFD=145°,则∠EDF=度.5.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长为16,则直角边的长为.【能力提升】6.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它的高是()A.aB.aC.aD.a7.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8.如图所示,△ABC中,AC=BC,直线l经过点C,则()A.l垂直ABB.l平分ABC.l垂直平分ABD.l与AB的位置关系不能确定9.(2015·宜昌中考)如图所示,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A.1个B.2个C.3个D.4个10.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45°,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拓展探究】11.如图所示,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求证AD平分∠BAC.1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 cm和11 cm两部分,求此三角形的底边长.【答案与解析】1.68(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2.15(解析:腰长是6,底边长是3,故周长为6+6+3=15.)3.154.55(解析:易求出∠CFD=35°,因为AB=AC,所以∠B=∠C=55°,从而求出∠A=70°,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可求出∠EDF=55°.)5.8(解析:由勾股定理可求.)6.B7.B8.D9.C(解析:要使△ABP与△ABC全等,点P到AB的距离应该等于点C到AB的距离,故点P1,P3,P4均符合条件,共3个.故选C.)10.D(解析:有一个底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1.证明:∵∠1=∠2,∴BD=DC.∵AB=AC,AD=AD,∴△ADB≌△ADC.∴∠BAD=∠CAD.即AD平分∠BAC.12.提示:分两种情况,底边长为6 cm或 cm.本节通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在学期初对以往知识的整合和串联,从整册教材的角度构想本课时的教学.在具体活动中,如何在学生活动与结论总结之间建立一个恰当的衔接,各部分时间比例的分配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状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运用上,让学生猜想、实践、探索、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感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随堂练习(教材第3页)1.提示:(1)70°. (2)36°.2.(1)证明:∵BC=CD,AC=AC,∠ACB=∠ACD=90°,∴△ACB≌△ACD(SAS),∴AB=AD,即△ABD是等腰三角形. (2)提示:90°.习题1.1(教材第4页)1.已知已知公共边SSS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2.证明:∵BE=CF,∴BC=EF,在△ABC和△DEF中,AB=DE,AC=DF,BC=EF,∴△ABC≌△DEF.∴∠A=∠D.3.解:∵AB=AC,AD⊥BC,∴∠BAD=∠CAD.∵∠BAC=108°,∴∠BAD=×108°=54°.4.解:∠BAD=∠CAD,∠BEA=∠CEA,∠ABE=∠ACE, ∠BED=∠CED, ∠EBD=∠ECD, ∠BDE=∠CDE, ∠ABC=∠ACB.由图中易得△ABD≌△ACD, △ABE≌△ACE, △BED≌△CED,继而得到以上各组相等的角.5.已知: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和等腰三角形DEF中,∠A=∠D,BC=EF.求证△ABC≌△DEF.证明:∵△ABC和△DEF都是等腰三角形,∠A=∠D,∴∠B=∠E,∠C=∠F,∵BC=EF,∴△ABC≌△DEF(AAS或ASA).6.解:BD=CE,证明如下:如图所示,过点A作AF⊥BC于点F,∵AB=AC,∴BF=CF,∵AD=AE,∴DF=EF,∴BD=CE..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中,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得出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这些都为证明本节有关命题做了铺垫.本节回顾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有关定理,并进一步利用这些定理、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由于具备了上面所说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本节可以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如图所示,已知∠A=15°,AB=BC=CD=DE=EF,求∠DEF的度数.解:∵∠A=15°,AB=BC=CD=DE=EF,∴∠CBD=∠BAC+∠BCA=30°,∴∠BCD=120°,∴∠DCE=∠CED=180°-15°-120°=45°,∴∠EDF=∠A+∠AED=15°+45°=60°,∴∠DEF=60°.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E∥BC.求证AE平分∠DAC.证明:∵AB=AC,∴∠B=∠C.∵AE∥BC,∴∠C=∠EAC,∠B=∠DAE.∴∠DAE=∠EAC,∴AE平分∠DAC.第课时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引导学生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经历作辅助线的证明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难点】命题书写的格式.【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导入一: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后得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对这些命题给出多种方法的证明.[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导入二: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观察后解答下列问题:(1)你能从图中发现一些相等的线段吗?(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得到的结论吗?(3)你能结合图形分别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吗?[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回顾,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法1:∵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1=∠ABC,∠2=∠ACB,∴∠1=∠2.在△BDC和△CEB中,∵∠ACB=∠ABC,BC=CB,∠1=∠2,∴△BDC≌△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2:∵AB=AC,∴∠ABC=∠ACB.∵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3=∠ABC,∠4=∠ACB,∴∠3=∠4.在△ABD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证明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过程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或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同时注意对证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线也分别相等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来证明.(补充例题)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BD=CE.这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类似.证明如下:∵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ABD=∠ABC,∠ACE=∠ACB,∴∠ABD=∠ACE.在△BDA和△CEA中,∵∠ABD=∠ACE,BA=CA,∠A=∠A,∴△BDA≌△CEA(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ABC中,AB=AC,∠ABD=∠ABC,∠ACE=∠ACB,就一定有BD=CE成立(n≥1).(2) 在△ABC中,AB=AC,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如果AD=AC,AE=AB,那么BD=CE.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在△ABC中,AB=AC,AD=AC,AE=AB,那么BD=CE(n≥1).证明如下: ∵AB=AC,AD=AC,AE=AB,∴AD=AE.在△ADB和△AEC中,∵AB=AC,∠A=∠A,AD=AE,∴△ADB≌△AEC(SAS).∴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C.求证:∠A=∠B=∠C=60°.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又∵AC=BC(已知),∴∠A=∠B(等边对等角).∴∠A=∠B =∠C.在△ABC中,∵∠A+∠B +∠C=180°,∴∠A=∠B=∠C=60°.[设计意图]让学生规范地写出对于“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的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80°B.80°或20°C.80°或50°D.20°解析:这个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故选B.2.(2015·衡阳中考)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11B.16C.17D.16或17解析:分两种情况:当三边长为5,5,6时,周长为16;当三边长为5,6,6时,周长为17.故选D.3.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BC,若∠ADE=48°,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B=48°B.∠AED=66°C.∠A=84°D.∠B+∠C=96°答案:B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的外角∠DAC=130°,则∠B=.解析:∵AB=AC,∴∠B=∠C,∵∠DAC=130°,∴∠BAC=50°,∴∠C=∠B=65°.故填65°.5.如图所示,在△PBQ中,BP=6,点A,C,D分别在BP,BQ,PQ上,且CD∥PB,AD∥BQ,∠QDC=∠PDA,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答案:126.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解析:根据已知求得底角∠ABC=72°,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ABD=54°,从而求得∠DBC=18°.故填18°.第2课时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页随堂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1.2的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C.顶角的2倍D.底角的一半2.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x,y满足方程组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5B.4C.3D.5或43.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其周长为20 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A.1 cm<AB<4 cmB.5 cm<AB<10 cmC.4 cm<AB<8 cmD.4 cm<AB<10 cm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连接AD,AE,若只添加一个条件使∠DAB=∠EA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BD=CEB.AD=AEC.DA=DED.BE=CD5.(2014·苏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A.35°B.45°C.55°D.60°【能力提升】6.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R,PS⊥AC于S,则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①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 ②AS=AR;③QP∥AR; ④△BRP≌△CSP.A.全部正确B.仅①和②正确C.仅②③正确D.仅①和③正确7.在等腰三角形中,马彪同学做了如下研究:已知一个角是60°,则另两个角是唯一确定的(60°,60°),已知一个角是9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45°,45°),已知一个角是12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30°,30°).由此马彪同学得出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则另两个角的度数也是唯一确定的.马彪同学的结论是的.(填“正确”或“错误”)8.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6,D是BC上一点,且BC=3BD,△ABD绕点A旋转后得到△ACE,则CE的长度为.9.如图所示,已知AB∥CD,AB=AC,∠ABC=68°,则∠ACD=.。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第一章、三角形证明讲义1-1(可编辑修改word版)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第一章、三角形证明讲义1-1(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知识归纳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证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上述外还有HL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底边上的、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定义:有两条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角对等边:有两个角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5.用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6.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3)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7.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性质(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性质(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8.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9.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判定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点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10.三线共点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并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1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判定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注意] 角的平分线是在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所以它的逆定理必须加上“在角的内部”这个条件.1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典例精讲例1、如图1,5,△ABC 中,AB=AC,E 是CA 延长线上的点,EG⊥BC 于G,交AB 于F,求证:△AEF 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培优训练题一(含答案)

北师大版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培优训练题一(含答案)

北师大版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培优训练题一(含答案)1.如图,在△ABC 中,CF ⊥AB 于F ,BE ⊥AC 于E ,D 为BC 的中点,EF =3,BC =8,则△DEF 的周长是 ( )A .7B .10C .11D .142.如下图,已知△ABC (AB<BC ),用尺规在BC 上确定一点P ,使PA+PB=BC 。

则下面四种不同方法作图中准确的是( )A .B .C .D .3.如图,已知OC 平分∠AOB,CD//OB,若OD=3 cm ,则CD 等于:( )A .1.5cmB .2cmC .3cmD .4cm4.已知,A,B,C ABC a ∠∠∠中的三边、b 、c 是三角形的三边长,由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 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BC ∠+∠=∠ B .A B C ∠∠∠:: 1:2:3= C .222a c b =-D .a : b : c =4:5:6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 .250 B .400 C .250 或400 D .无法确定6.如图,∠POQ=30°,点A 在OP 边上,且OA=6,试在OQ 边上确定一点B ,使得△AOB 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B 个数为( )A .1B .2C .3D .47.已知∠AOB ,求作射线OC ,使OC 平分∠AOB ,那么作法的合理顺序是( )①作射线OC ; ②在射线OA 和OB 上分别截取OD 、OE ,使OD =OE ;③分别以D 、E 为圆心,大于DE 的长为半径在∠AOB 内作弧,两弧交于点C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②③①D .③①②8.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 、B 是两格点,如果C 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C 的个数是( )A .4个B .5个C .8个D .9个9.如图,在Rt △ABC 中,∠C=90°,AC=6,BC=8,点F 在边AC 上,并且CF=2,点E 为边BC 上的动点,将△CEF 沿直线EF 翻折,点C 落在点P 处,则点P 到边AB 距离的最小值是 .10.一个角的余角是30º,则这个角的大小是______.11.在Rt△ABC中,∠C=90°,∠B=40°,则∠A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1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教案
- ASA(角-边-角)全等定理
- AAS(角-角-边)全等定理
3.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
-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高线的性质与判定
4.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等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互相重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三角形的SSS、SAS、ASA、AAS判定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证明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基本原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教案:
1.节: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 SSS(边-边-边)全等定理
- SAS(边-角-边)全等定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讨论内容与三角形证明的实际应用关联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北师大版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培优训练题二(含答案)

北师大版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培优训练题二(含答案)
A.16cmB.13cmC.19cmD.10cm
3.如图,在△ABC中,AB=AC,AD⊥B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D=ADB.BD=CDC.∠B=∠CD.∠BAD=∠CAD
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P在△ABC内,PA=2,将PAB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QAC,则PQ的长等于( )
11.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为90°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
解:由作法得EF垂直平分AC,则OA=OC,
而OD=OB,
所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而∠ABC=90°,
所以四边形ABCD为矩形.
19.如图,在Rt△ABC中,∠ACB=9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若∠F=30°,DE=1,试求EF的长.
20.尺规作图:如图,在△ABC中,AB=AC,试作出下列图形:(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1)△ABC的角平分线AD;
(2)AC边的中点E.
21.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某养老机构定制轮椅供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图①是一种型号的手动轮椅实物图,图②为其侧面示意图,该轮椅前后长度为120cm,后轮半径为24cm,CB=CD=24cm,踏板CB与CD垂直,横档AD、踏板CB与地面所成的角分别为15°、30°.求:
14.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M是∠CAB的平分线,CM=1.5cm,若AB=6cm,则S△AMB=________cm2.
15.如图,等边△ABC中,E是AC边的中点,AD是BC边上的中线,P是AD上的动点,若AD=6,则EP+CP的最小值为_____.
16.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COB,若∠EOB=50°,则∠BOD的度数是____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课件

连接AD,
∵AB=AC,∠BAC=90°,D为BC的中点,
∴AD=BD,AD⊥BC,
∴∠DAC=∠ABD=45°,
∴∠DAF=∠DBE=135°.
又AF=BE, ∴△DAF≌△DBE(SAS),
图S1-7
上册第一章复习 ┃ 考点攻略
∴FD=ED,∠FDA=∠EDB, ∴ ∠ EDF = ∠ EDB + ∠ FDB = ∠ FDA + ∠ FDB = ∠ ADB = 90°, ∴△DEF仍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上册第一章复习 ┃ 考点攻略
[解析] 要证明△DEF为等腰三角形,需要证DE=DF.连接 AD,利用全等可得这一结论.至于在延长线上,可利用同样的 方法.
上册第一章复习 ┃ 考点攻略
解:(1)证明:连接AD,如图S1-6:
∵AB=AC,∠BAC=90°,D为BC的中点,
∴AD⊥BC,BD=AD,
∴∠B=∠DAC=45°,
又BE=AF,
∴△BDE≌△ADF(SAS), ∴ED=FD,∠BDE=∠ADF,
图 S1-6
∴∠EDF=∠EDA+∠ADF=∠EDA+∠BDE=∠BDA=90°,
∴△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上册第一章复习 ┃ 考点攻略
(2)若E,F分别是AB,CA延长线上的点,如图S1-7所示:
上册第一章复习 ┃ 习题讲析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为a,另一条边长为2a, 那么它的三个内角之比为( D )
A.1∶2∶3 B.2∶2∶1 C.1∶1∶2 D.以上都不对
上册第一章复习 ┃ 习题讲析 4.如图S1-9,△ABC中,∠ACB=90°,BA的垂直平分
线交CB边于D,若AB=10,AC=5,则图中等于60°的角的个 数为( D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培优测试卷【附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培优测试卷【附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培优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B.等腰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D.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下列几组数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A.2,4,5B.3,4,5C.4,4,5D.5,4,53.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50°,它的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25°B.25°或40°C.25°或35°D.40°4.如图,在△ABC中,AI平分∠BAC,BI平分∠ABC,点O是AC、B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连接AO、BO,若∠AIB=α,则∠AOB的大小为( )A.αB.4α﹣360°C.α+90°D.180°﹣α5.如图,在△ABC中,AC=6,BC=8,∠C=90°,∠ABC与∠BAC的平分线交于点D,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则DE=( )A.B.2C.D.36.如图,在△ABC中,∠B=74°,边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交AC于点E,若AB+BD=BC,则∠BAC的度数为( )A.74°B.69°C.65°D.60°7.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B.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C.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D.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8.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4cm,周长是18cm,则底边的长是( )A.4cm B.10cm C.7或10cm D.4或10cm二、填空题9.如图,BD、CE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中线,则∠EFD=.10.如图,在△ABC中,AB=BC,BE平分∠ABC,AD为BC边上的高,且AD=BD.则∠3=°.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8,0),△AOP为等腰三角形,且△AOP的面积为16,则满足条件的P点个数是.1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那么它的顶角的度数是°.13.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ABC的面积为60,AB=16,BC=14,则DE的长等于.14.如图,在△ABC中,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连接BD,若∠C=80°,∠CBD=40°,则∠A的度数为°.15.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BAD=20°,且AE=AD,则∠CDE的度数是.16.如图,Rt△ABC中,∠ABC=90°,DE是边AB的垂直平分线,D为垂足,DE交AC 于点,且AB=8,BC=6,则△BEC的周长是.17.如图,在△ABC中,AF平分∠BAC,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E点,∠B=50°,∠FAE=20°,则∠C=度.18.已知C,D两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且∠ACB=50°,∠ADB=86°,则∠CAD的度数是.三、解答题19.如图,△ABC中,∠ABC=25°,∠ACB=55°,DE,FG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E,G分别为垂足.(1)直接写出∠BAC的度数;(2)求∠DAF的度数;(3)若BC的长为30,求△DAF的周长.20.如图,在△ABC中,AB=AC,DE垂直平分AC,CE⊥AB,AF⊥BC.(1)求证:CF=EF;(2)求∠EFB的度数.21.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B上的一点,E是C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D、DE,已知∠EDB=∠ACD,BC=6,(1)求证:△DEC是等腰三角形.(2)当∠BDC=5∠EDB,EC=8时,求△EDC的面积.22.如图,在Rt△ABC中,∠ACB=90°,△CAP和△CBQ都是等边三角形,BQ和CP 交于点H,求证:BQ⊥CP.23.△ABC中,AB=AC,∠B=30°,点P在BC边上运动(P不与B、C重合),连接AP,作∠APQ=∠B,PQ交AB于点Q.(1)如图1,当PQ∥CA时,判断△APB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APQ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QP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24.如图,在△ABC中,∠BAC=90°,BE平分∠ABC,AM⊥BC于点M交BE于点G,AD平分∠MAC,交BC于点D,交BE于点F.求证:线段BF垂直平分线段AD.25.如图,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于点E,交AB于点F,D为线段CE 的中点,BE=AC.(1)求证:AD⊥BC.(2)若∠BAC=75°,求∠B的度数.26.已知△ABC中,D为边BC上一点,AB=AD=CD.(1)试说明∠ABC=2∠C;(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E,若AD平分∠BAC,求证:AE=AB.参考答案1.解:A、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B、直角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符合题意;C、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D、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故选:B.2.解:A、22+42≠5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故不合题意;B、32+42=5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C、42+42≠5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故不合题意;D、42+52≠5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故不合题意;故选:B.3.解:当50°为底角时,∵∠B=∠ACB=50°,∴∠BCD=90°﹣50°=40°;当50°为顶角时,∵∠A=50°,∴∠B=∠ACB=65°,∴∠BCD=90°﹣65°=25°.故选:B.4.解:连接CO并延长至D,∵∠AIB=α,∴∠IAB+∠IBA=180°﹣α,∵AI平分∠BAC,BI平分∠ABC,∴∠IAB=∠CAB,∠IBA=∠CBA,∴∠CAB+∠CBA=2(∠IAB+∠IBA)=360°﹣2α,∴∠ACB=180°﹣(∠CAB+∠CBA)=2α﹣180°,∵点O是AC、B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A=OC,OB=OC,∴∠OCA=∠OAC,∠OCB=∠OBC,∵∠AOD是△AOC的一个外角,∴∠AOD=∠OCA+∠OAC=2∠OCA,同理,∠BOD=∠OCB,∴∠AOB=∠AOD+∠BOD=2∠OCA+2∠OCB=4α﹣360°,故选:B.5.解:延长ED交BC于点G,作DF⊥AB于点F,作DH⊥AC于点H,∵DE∥AC,∠C=90°,∴∠BGE=∠C=90°,∴EG⊥BC,∴∠DGC=∠DHC=∠C=90°,∴四边形DGCH为矩形,∵AD平分∠BAC,BD平分∠ABC,DF⊥AB,DH⊥AC,DG⊥BC,∴DF=DM,DG=DF,∴DH=DG,∴四边形DGCH为正方形,在Rt△BDG和Rt△BDF中,,∴Rt△BDG≌Rt△BDF(HL),∴BF=BG,同理可得:Rt△AHD≌Rt△AFD,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C2+BC2=100,∴AB=10,设CH=CG=x,则AH=6﹣x,BG=8﹣x,∴AF=6﹣x,BF=8﹣x,∴AB=10=AF+BF=6﹣x+8﹣x=14﹣2x,即14﹣2x=10,解得:x=2,∴CH=CG=2,BG=6,∵DE∥AC,∴△BEG∽△BAC,∴,即,∴EG=4.5,∴DE=EG﹣DG=4.5﹣2=2.5,故选:A.6.解:如图,连接AD,∵边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AD=CD,∴∠DAC=∠C,∵AB+BD=BC,BD+CD=BC,∴CD=AB,∴AD=AB,∴∠ABD=∠ADB=74°,∴∠C=37°,∴∠BAC=180°﹣74°﹣37°=69°,故选:B.7.解: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原命题是假命题;B、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在三角形内部,原命题是假命题;C、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真命题;D、两边和其夹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原命题是假命题;故选:C.8.解:分情况考虑:①当4cm是腰时,则底边长是18﹣8=10(cm),此时4,4,10不能组成三角形,应舍去;②当4cm是底边时,腰长是(18﹣4)×=7(cm),4,7,7能够组成三角形.此时底边的长是4cm.故选:A.9.解:∵BD、CE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中线,∴BD⊥AC,CE⊥AB,∠A=60°,∴∠AEF=∠ADF=90°,∵∠EFD=360°﹣90°﹣90°﹣∠A=180°﹣60°=120°.故答案为120°.10.解:∵AD为BC边上的高,∴∠ADB=90°,∵AD=BD,∴∠ABD=∠BAD=(180°﹣∠ADB)=45°,∵BE平分∠ABC,∴∠1=∠2=∠ABD=22.5°,BE⊥AC,∴∠BEA=90°=∠ADB,∵∠3+∠BEA+∠AHE=180°,∠2+∠ADB+∠BHD=180°,∠AHE=∠BHD,∴∠3=∠2=22.5°.故答案为:22.5°.11.解:∵A(8,0),∴OA=8,设△AOP的边OA上的高是h,则×8×h=16,解得:h=4,在x轴的两侧作直线a和直线b都和x轴平行,且到x轴的距离都等于4,如图:①以A为圆心,以8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和直线b分别有两个点,即共4个点符合,②以O为圆心,以8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和直线b分别有两个点,即共4个点符合,③作AO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直线a、b于一点,即共2个点符合,4+4+1+1=10.故答案为:10.12.解:当80°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时,则顶角就是80°;当80°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时,则顶角是180°﹣80°×2=20°.故答案为:80°或20.13.解:作DF⊥BC于F,∵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BC,∴DF=DE,∴S△ABC=S△ABD+S△DBC=×AB×DE+×BC×DF==60,∴DF=DE=4.故答案为:4.14.解:∵∠C=80°,∠CBD=40°,∴∠CDB=180°﹣∠C﹣∠CBD=6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DA=DB,∴∠A=∠DBA=∠CDB=30°,故答案为:30.15.解:∵AB=AC,D为BC的中点,∴∠CAD=∠BAD=20°,AD⊥BC,∴∠ADC=90°,∵AD=AE,∴∠ADE=∠AED==80°,∴∠CDE=∠ADC﹣∠ADE=90°﹣80°=10°.故答案为:10°.16.解:在Rt△ABC中,∠ABC=90°,AB=8,BC=6,∴AC===10,∵DE是边AB的垂直平分线,∴EA=EB,∴△BEC的周长=BC+EC+BE=BC+EC+EA=BC+AC=16,故答案为:16.17.解:∵DE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EA=EC,∴∠EAC=∠C,∵AF平分∠BAC,∴∠BAF=∠CAF=∠FAE+∠CAE=20°+∠C,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B+∠BAC+∠C=180°,即50°+20°+∠C+20°+∠C+∠C=180°,解得,∠C=30°,故答案为:30.18.解:∵C、D两点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CA=CB,DA=DB,∵CD⊥AB,∴∠ACD=∠ACB=×50°=25°,∠ADC=∠ADB=×86°=43°,当点C与点D在线段AB两侧时,∠CAD=180°﹣∠ACD﹣∠ADC=180°﹣25°﹣43°=112°,当点C与点D′在线段AB同侧时,∠CAD′=∠AD′C﹣∠ACD′=43°﹣25°=18°,故答案为:18°或112°.19.解:(1)∵∠ABC=25°,∠ACB=55°,∴∠BAC=180°﹣∠ABC﹣∠ACB=100°;(2)∵DE,FG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DA=DB,FA=FC,∴∠DAB=∠ABC=25°,∠FAC=∠ACB=55°,∴∠DAF=∠BAC﹣∠DAB﹣∠FAC=20°;(3)△DAF的周长=DA+DF+FA=DB+DF+FC=BC=30.20.证明:(1)∵AB=AC,AF⊥BC,∴BF=CF,又∵CE⊥AB,∴CF=EF;(2)∵DE垂直平分AC,∴AE=EC,又∵∠AEC=90°,∴∠ACE=∠EAC=45°,∴∠B=∠ACB=67.5°,∵EF=CF=BF,∴∠BEF=∠FBE=67.5°,∴∠EFB=45°.21.(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E+∠EDB=∠ABC=60°,∠ACD+∠DCB=60°,∠EDB=∠ACD,∴∠E=∠DCE,∴DE=DC,∴△DEC是等腰三角形;(2)解:设∠EDB=α,则∠BDC=5α,∴∠E=∠DCE=60°﹣α,∴6α+60°﹣α+60°﹣α=180°,∴α=15°,∴∠E=∠DCE=45°,∴∠EDC=90°,如图,过D作DH⊥CE于H,∵△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DH=∠E=45°,∴EH=HC=DH=EC=8=4,∴△EDC的面积=EC•DH=8×4=16.22.证明:∵△CAP和△CBQ都是等边三角形,∴∠CAP=∠CBQ=60°,∵∠ACB=90°,∴∠BCP=∠ACB﹣∠ACP=30°,在△BCH中,∠BHC=180°﹣∠BCH﹣∠CBH=180°﹣30°﹣60°=90°,∴BQ⊥CP.23.解:(1)△APB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B=AC,∠B=30°,∴∠C=30°=∠B=∠APQ,∵PQ∥AC,∴∠BPQ=∠C,∴∠APB=60°,∴∠BAP=90°,∴△APB是直角三角形;(2)当AQ=QP时,∴∠QAP=∠APQ=30°,∴∠BQP=∠QAP+∠APQ=60°,当AP=PQ时,则∠AQP=∠PAQ=75°,∴∠BQP=105°,当AQ=AP时,则∠AQP=∠APQ=30°,∵P不与B、C重合,∴不存在,综上所述:∠BQP=105°或60°.24.证明:∵∠BAC=90°,∴∠ABC+∠C=90°,∵AM⊥BC,∴∠AMB=90°,∴∠ABC+∠BAM=90°,∴∠C=∠BAM,∵AD平分∠MAC,∴∠MAD=∠CAD,∴∠BAM+∠MAD=∠C+∠CAD,∵∠ADB=∠C+∠CAD,∴∠BAD=∠ADB,∴AB=BD,∵BE平分∠ABC,∴BF⊥AD,AF=FD,即线段BF垂直平分线段AD.25.解:(1)连接AE,∵EF垂直平分AB∴AE=BE∵BE=AC∴AE=AC∵D是EC的中点∴AD⊥BC(2)设∠B=x°∵AE=BE∴∠BAE=∠B=x°∴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AEC=2x°∵AE=AC∴∠C=∠AEC=2x°在三角形ABC中,3x°+75°=180°x°=35°∴∠B=35°26.证明:(1)∵AB=AD,∴∠ABC=∠ADB,∵AD=CD,∴∠DAC=∠C,∵∠ADB=∠DAC+∠C=2∠C,∴∠ABC=2∠C;(2)∵AD平分∠BAC,∴∠DAB=∠CAD,∵BE∥AD,∴∠DAB=∠ABE,∠E=∠CAD,∴∠ABE=∠E,∴AE=AB.。

2019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名师教案(含解析)

2019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名师教案(含解析)

2019学年北师大版数学精品资料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提高推理能力.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4.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5.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原命题及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明确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6.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能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发展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三角形的证明”是新旧教材转换中变化比较大的一部分内容,无论是《标准》对证明的要求上,还是对“证明”在数学教学中价值的重新定位,以及证明在整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都和我们传统几何教学中的证明大有不同.本章是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首先给出作为继续进行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并与平行线的证明中给出的几条公理一起展开这一章对命题的逻辑证明.本章中所涉及的很多命题(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等)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们已经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所以学生们对这些结论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这些命题,教材力争将证明的思路展现出来.教材中首先利用提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们回忆这些结论,并回忆用来探索这些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因为这些方法和过程往往会对证明的思路有所启发,然后再利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去证明.上述过程将抽象的证明与直观的探索联系起来,本章中还涉及一些以前没有探索过的命题,这些命题的获得,有些是直接通过证明得到的,而对于有些命题,教材则尽可能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然后再进行证明,从而将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此外,教材还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由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一方面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将探索发现和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判定.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6.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7.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8.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3.勾股定理的证明.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5.三线共点的证明方法.6.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7.应用本章的知识证明或者解决有关的问题.推理与论证的学习方法是在不同层次中展开的,在探索图形性质的活动中,学习合情推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有条理思考;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一些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格式.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因此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经历了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并且发现了图形的很多性质,但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从平行线的证明开始,逐渐地开始证明已探索过的图形的性质,同时也证明一些新的结论.在本章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在证明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添加辅助线、如何构造辅助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在进行图形的折叠、拼剪等探索图形性质时所使用的方法对证明的思路也是很重要的,应注意引导和启发.很多图形的性质及结论的证明方法和途径都不是唯一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方法,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证明方法的异同,发散逻辑思维.另外,通过一定数量的推理证明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证明方法和思路.具体建议如下:1.等腰三角形:教材直截了当地提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而去探讨证明的思路,我认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不足,学生准备不充分.我采用先折纸,再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而后提出证明,并分析证明的思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习.2.直角三角形:利用图形割补的方法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但证明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读一读”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可供有兴趣的学生阅读,而不作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新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只要学生能接受证明的方法和过程即可,不必做更多要求.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对于作图学生没有困难,但要求学生会写已知、求证、及说明作图的理由,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说明理由,学生的思路可能较多,应鼓励学生多种思维发展;应让学生在作图的基础上,学会用尺规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或直线外一点)、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作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注意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及简单的证明与计算.5.角平分线:学生已经探索过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性质,此处可先让学生回顾其性质和探索过程,并尝试证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如何构造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也经历了构造其逆命题的过程,因此,学生会类比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在叙述其逆命题时,可不加什么条件,但验证其真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角平分线是在角的内部的射线,所以就要附加“在角的内部”这个条件.1等腰三角形1.理解并能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能够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3.能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或解决有关的问题.4.理解并能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且能用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5.能说出并能够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能够用其证明或解决有关的问题.6.能说出并能够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且能够应用其证明或解决有关的问题.7.了解反证法的思想和方法.1.经历“角角边”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证明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2.在探索和证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索证明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和尊重理论事实的正确价值观.【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难点】1.对本节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的探索.2.对反证法的认识和了解.第课时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让学生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作辅助线的证明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难点】命题的书写格式.【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导入一: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判别条件: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已知:如图所示,在△ABC和△DEF中,有∠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设计意图]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足了知识准备.导入二: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我们已学过的部分基本事实: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通过上面的这些结论,我们能否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公理在证明定理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设问引入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边对等角.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求证∠B=∠C.〔解析〕我们曾经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这启发我们,可以作一条辅助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如图所示)∵AB=AC,BD=CD,AD=AD,∴△ABD△≌△ACD(SSS).∴∠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折纸活动,获得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这一结论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证明:过顶点A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AD是△ABC中的角平分线,∴∠BAD=∠CAD.在△ABD和△ACD中,∴△ABD≌△ACD(SAS),∴B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DB=∠AD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D是BC边上的中线,∠BDA=90°,∴AD是BC边上的高,∴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证明,可以让学生经历自主命题的证明过程.同时,对学生书写格式的规范起到引领作用.[知识拓展]“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的定理是将“等腰三角形”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得到的三个真命题,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后,可将该定理作如下的延伸.如图所示,已知△ABC,①AB=AC,②∠1=∠2,③AD⊥BC,④BD=DC中,若其中任意两组成立,可推出其余两组成立.已知:;求证:;证明:.例如:已知②∠1=∠2,④BD=DC,求证①AB=AC,③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即可得证.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CE.(如图所示)在△ABD和△ECD中,∴△ABD≌△ECD(SAS).∴AB=EC,∠1=∠E.∵∠1=∠2,∴∠E=∠2,∴CE=AC,∴AC=AB.∴AD⊥BC.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2.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1.一个等腰非等边三角形中,它的角平分线、中线及高线的条数共为(重合的算一条)()A.9B.7C.6D.5解析: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是一条.故选B.2.在△ABC中,如果AB=AC,那么在这个三角形中,重合的线段是()A.∠A的平分线,AB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高线B.∠A的平分线,BC边上的中线,BC边上的高线C.∠B的平分线,AC边上的中线,AC边上的高线D.∠C的平分线,AB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高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故选B.3.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110°,则其余两角分别为.解析:因为110°的角只能是顶角,所以其余两角均为35°.故填35°,35°.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6 cm,周长为14 cm,那么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解析:边长为6 cm的边有可能是腰也有可能是底.答案:6 cm,2 cm或4 cm,4 cm5.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AC上一点,且AD=BD=BC.求∠A的度数.解:设∠A=x°,∵AD=BD,∴∠1=∠A.∴∠2=∠1+∠A=2x°.∵BD=BC,∴∠C=∠2=2x°.∵AB=AC,∴∠ABC=∠C=2x°.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A+∠ABC+∠C=180°,即5x=180, 解得x=36.∴∠A的度数为36°.6.(2015·佛山中考)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请你用尺规作图将△ABC 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并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理由.(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解:由作图可知∠BAD=∠CAD,又AB=AC,AD=AD,则△ABD≌△ACD(SAS).第1课时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三线合一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页随堂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的1,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ABC中,若AB=AC,∠A=44°,则∠B=度.2.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3.在△ABC中,AB=AC,∠BAC=120°,延长BC到D,使CD=AC,则∠CDA=度.4.如图所示,已知AB=AC,FD⊥BC于D,DE⊥AB于E,若∠AFD=145°,则∠EDF=度.5.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长为16,则直角边的长为.【能力提升】6.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它的高是()A.aB.aC.aD.a7.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8.如图所示,△ABC中,AC=BC,直线l经过点C,则()A.l垂直ABB.l平分ABC.l垂直平分ABD.l与AB的位置关系不能确定9.(2015·宜昌中考)如图所示,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A.1个B.2个C.3个D.4个10.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45°,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拓展探究】11.如图所示,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求证AD平分∠BAC.1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 cm和11 cm两部分,求此三角形的底边长.【答案与解析】1.68(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2.15(解析:腰长是6,底边长是3,故周长为6+6+3=15.)3.154.55(解析:易求出∠CFD=35°,因为AB=AC,所以∠B=∠C=55°,从而求出∠A=70°,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可求出∠EDF=55°.)5.8(解析:由勾股定理可求.)6.B7.B8.D9.C(解析:要使△ABP与△ABC全等,点P到AB的距离应该等于点C到AB的距离,故点P1,P3,P4均符合条件,共3个.故选C.)10.D(解析:有一个底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1.证明:∵∠1=∠2,∴BD=DC.∵AB=AC,AD=AD,∴△ADB≌△ADC.∴∠BAD=∠CAD.即AD平分∠BAC.12.提示:分两种情况,底边长为6 cm或 cm.本节通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在学期初对以往知识的整合和串联,从整册教材的角度构想本课时的教学.在具体活动中,如何在学生活动与结论总结之间建立一个恰当的衔接,各部分时间比例的分配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状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运用上,让学生猜想、实践、探索、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感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随堂练习(教材第3页)1.提示:(1)70°. (2)36°.2.(1)证明:∵BC=CD,AC=AC,∠ACB=∠ACD=90°,∴△ACB≌△ACD(SAS),∴AB=AD,即△ABD是等腰三角形. (2)提示:90°.习题1.1(教材第4页)1.已知已知公共边SSS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2.证明:∵BE=CF,∴BC=EF,在△ABC和△DEF中,AB=DE,AC=DF,BC=EF,∴△ABC≌△DEF.∴∠A=∠D.3.解:∵AB=AC,AD⊥BC,∴∠BAD=∠CAD.∵∠BAC=108°,∴∠BAD=×108°=54°.4.解:∠BAD=∠CAD,∠BEA=∠CEA,∠ABE=∠ACE, ∠BED=∠CED, ∠EBD=∠ECD, ∠BDE=∠CDE, ∠ABC=∠ACB.由图中易得△ABD≌△ACD, △ABE≌△ACE, △BED≌△CED,继而得到以上各组相等的角.5.已知: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和等腰三角形DEF中,∠A=∠D,BC=EF.求证△ABC≌△DEF.证明:∵△ABC和△DEF都是等腰三角形,∠A=∠D,∴∠B=∠E,∠C=∠F,∵BC=EF,∴△ABC≌△DEF(AAS或ASA).6.解:BD=CE,证明如下:如图所示,过点A作AF⊥BC于点F,∵AB=AC,∴BF=CF,∵AD=AE,∴DF=EF,∴BD=CE..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中,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得出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这些都为证明本节有关命题做了铺垫.本节回顾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有关定理,并进一步利用这些定理、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由于具备了上面所说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本节可以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如图所示,已知∠A=15°,AB=BC=CD=DE=EF,求∠DEF的度数.解:∵∠A=15°,AB=BC=CD=DE=EF,∴∠CBD=∠BAC+∠BCA=30°,∴∠BCD=120°,∴∠DCE=∠CED=180°-15°-120°=45°,∴∠EDF=∠A+∠AED=15°+45°=60°,∴∠DEF=60°.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E∥BC.求证AE平分∠DAC.证明:∵AB=AC,∴∠B=∠C.∵AE∥BC,∴∠C=∠EAC,∠B=∠DAE.∴∠DAE=∠EAC,∴AE平分∠DAC.第课时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引导学生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经历作辅助线的证明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难点】命题书写的格式.【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导入一: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后得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对这些命题给出多种方法的证明.[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导入二: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观察后解答下列问题:(1)你能从图中发现一些相等的线段吗?(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得到的结论吗?(3)你能结合图形分别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吗?[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回顾,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法1:∵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1=∠ABC,∠2=∠ACB,∴∠1=∠2.在△BDC和△CEB中,∵∠ACB=∠ABC,BC=CB,∠1=∠2,∴△BDC≌△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2:∵AB=AC,∴∠ABC=∠ACB.∵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3=∠ABC,∠4=∠ACB,∴∠3=∠4.在△ABD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证明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过程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或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同时注意对证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线也分别相等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来证明.(补充例题)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BD=CE.这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类似.证明如下:∵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ABD=∠ABC,∠ACE=∠ACB,∴∠ABD=∠ACE.在△BDA和△CEA中,∵∠ABD=∠ACE,BA=CA,∠A=∠A,∴△BDA≌△CEA(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ABC中,AB=AC,∠ABD=∠ABC,∠ACE=∠ACB,就一定有BD=CE成立(n≥1).(2) 在△ABC中,AB=AC,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如果AD=AC,AE=AB,那么BD=CE.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在△ABC中,AB=AC,AD=AC,AE=AB,那么BD=CE(n≥1).证明如下: ∵AB=AC,AD=AC,AE=AB,∴AD=AE.在△ADB和△AEC中,∵AB=AC,∠A=∠A,AD=AE,∴△ADB≌△AEC(SAS).∴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C.求证:∠A=∠B=∠C=60°.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又∵AC=BC(已知),∴∠A=∠B(等边对等角).∴∠A=∠B =∠C.在△ABC中,∵∠A+∠B +∠C=180°,∴∠A=∠B=∠C=60°.[设计意图]让学生规范地写出对于“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的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80°B.80°或20°C.80°或50°D.20°解析:这个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故选B.2.(2015·衡阳中考)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11B.16C.17D.16或17解析:分两种情况:当三边长为5,5,6时,周长为16;当三边长为5,6,6时,周长为17.故选D.3.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BC,若∠ADE=48°,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B=48°B.∠AED=66°C.∠A=84°D.∠B+∠C=96°答案:B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的外角∠DAC=130°,则∠B=.解析:∵AB=AC,∴∠B=∠C,∵∠DAC=130°,∴∠BAC=50°,∴∠C=∠B=65°.故填65°.5.如图所示,在△PBQ中,BP=6,点A,C,D分别在BP,BQ,PQ上,且CD∥PB,AD∥BQ,∠QDC=∠PDA,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答案:126.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解析:根据已知求得底角∠ABC=72°,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ABD=54°,从而求得∠DBC=18°.故填18°.第2课时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页随堂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1.2的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C.顶角的2倍D.底角的一半2.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x,y满足方程组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5B.4C.3D.5或43.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其周长为20 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A.1 cm<AB<4 cmB.5 cm<AB<10 cmC.4 cm<AB<8 cmD.4 cm<AB<10 cm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连接AD,AE,若只添加一个条件使∠DAB=∠EA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BD=CEB.AD=AEC.DA=DED.BE=CD5.(2014·苏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A.35°B.45°C.55°D.60°【能力提升】6.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R,PS⊥AC于S,则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①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 ②AS=AR;③QP∥AR; ④△BRP≌△CSP.A.全部正确B.仅①和②正确C.仅②③正确D.仅①和③正确7.在等腰三角形中,马彪同学做了如下研究:已知一个角是60°,则另两个角是唯一确定的(60°,60°),已知一个角是9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45°,45°),已知一个角是12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30°,30°).由此马彪同学得出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则另两个角的度数也是唯一确定的.马彪同学的结论是的.(填“正确”或“错误”)8.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6,D是BC上一点,且BC=3BD,△ABD绕点A旋转后得到△ACE,则CE的长度为.9.如图所示,已知AB∥CD,AB=AC,∠ABC=68°,则∠ACD=.。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课件

2.(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7_5_°__, _3_0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36°,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7_2_°__,_7_2_°__或__3_6°___,1_0_8_°;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2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3_0_°__,3_0_°___.
n
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B?D=CE吗? BD=CE
过底边的端点且与底边夹角相等的两线段相等.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1)如果AD=
1 为什么? BD=CE
(2)如果AD=
1 4
AC,AE=
1 4
AB,
那么BD=CE吗? 为什么? BD=CE
NM
求证: BM=CN.
证明:∵AB=AC(已知),∴∠ABC=∠ACB. B
C
又∵CM=
1 AC 2
,BN=
1 AB, 2
∴CM=BN.
在△BMC与△CNB中, ∵ BC=CB,∠MCB=∠NBC, CM=BN,
∴△BMC≌△CNB(SAS).
∴BM=CN.
例3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方法二:作顶角的平分线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A
求证: ∠B= ∠C.
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则∠BAD=∠CAD.
在△BAD和△CAD中 AB=AC ( 已知 ),
B DC
∠BAD=∠CA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 △BAD ≌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议一议:
A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1)如果∠ABD= 1∠ABC , ∠ACE= 1∠ACB, 3 那么BD=3CE吗? 为什么? BD=CE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

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和性质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2.证题的思路:⎪⎪⎪⎪⎪⎪⎪⎩⎪⎪⎪⎪⎪⎪⎪⎨⎧⎩⎨⎧⎪⎪⎩⎪⎪⎨⎧⎪⎩⎪⎨⎧⎪⎩⎪⎨⎧)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典型例题】1.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能说明∠AOC =∠BOC 的依据是( )A .SSSB .ASAC .AASD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B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两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如图,△ABC ≌ΔADE ,若∠B =80°,∠C =30°,∠DAC =35°,则∠EAC的度数为()A.40°B.35°C.30°D.25°4.已知:如图,在△MPN中,H是高MQ和NR的交点,且MQ=NQ.求证:HN=PM。

5.用三角板可按下面方法画角平分线: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OM=ON(如图5-7),再分别过点M、N作OA、OB的垂线,交点为P,画射线OP,则OP平分∠AOB,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图5-7【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B.斜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D.一边长相等的两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若△ADB≌△EDB≌△EDC,则∠C的度数为()A.15°B.20°C.25°D.30°3.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4.如图4-9,已知ΔABC≌ΔA'B’C',AD、A’D’分别是ΔABC和ΔA’B’C'的角平分线.(1)请证明AD=A'D’;(2)把上述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3)你还能得出其他类似的结论吗?图4-95.如图4-10,在△ABC中,∠ACB=90°,AC=BC,直线l经过顶点C,过A、B两点分别作l的垂线AE、BF,E、F为垂足.(1)当直线l不与底边AB相交时,求证:EF=AE+BF.图4-10(2)如图4-11,将直线l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l与底边AB交于点D,请你探究直线l在如下位置时,EF、AE、BF之间的关系.①AD>BD;②AD=BD;③AD<BD.图4-11【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③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高、中线也相等.【典型例题】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12 B.15 C.12或15 D.18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80°B.80°或20°C.80°或50°D.20°3.已知△ABC中,AB=AC=x,BC=6,则腰长x的取值范围是()A.0<x<3 B.x>3 C.3<x<6 D.x>64.如图,∠MON=43°,点A在射线OM上,动点P在射线ON上滑动,要使△AOP为等腰三角形,那么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5.如图,在△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DE过O且平行于BC,已知△ADE的周长为10cm,BC的长为5cm,求△ABC的周长.6、如下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MD=MA.【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B∥CD,∠DCF=110°且AE=AF,则∠A等于()A.30°B.40°C.50°D.70°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顶角和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B.顶角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D.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3.如图,是一个5×5的正方形网格,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 和点B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点C也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若△ABC为等腰三角形,满足条件的C点的个数为( )A.6 B.7 C.8 D.94.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MN∥BC交AB于M,交AC于N,若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A.6 B.7 C.8 D.95.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D点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BD=CE,过D作DG∥AC交BC于G.求证:(1)△GDF≌△CEF;(2)△ABC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三: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叫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典型例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有一腰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B.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C.斜边相等、一条直角边也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2.如图,在等边△ABC中,∠BAD=20°,AE=AD,则∠CDE的度数是()A.10°B.1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教学课件
北师版 八年级 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讲授新课
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AC, ∠BAC=30°,AB=10 cm,CB1⊥AB,B1C⊥AC1,垂 足分别是B1、C1,那么BC的长是多少? B1C1呢?
解:在R
∴BC=0.5AB=5 cm.
∵CBl⊥AB,∴∠B+∠BCBl=90°
1.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 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 的一半,那么它所对的锐角等于300.
讲授新课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角的所对的边相等. 勾股定理:
证明方法: 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法
讲授新课
已知:如图,在△ABC中,∠C=90°,BC=a,AC=b,AB=c.
求证: a2 b2 c2
A
证明:延长CB至D,使BD=b,作∠EBD=∠A,并取BE=c,
连接ED、AE(如图),则△ABC≌△BED.
∴∠BDE=90°,ED=a.
∴四边形ACDE是直角梯形.
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只列不解)
设:竹竿x尺,得
x 42 x 22 x2
讲授新课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及其三种语言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或
如图,在△ABC和△A′B′C′中, ∠C=∠C′=900 , ∵AC=A′C ′, AB=A′B′(已知), ∴R
∴ 因∠此,A=△∠ADB=C9是0°直(全角等三三角角形形.的对应角相等).E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综合培优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综合培优提升训练

2021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综合培优提升训练(附答案)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直线AC于点E,∠AEB=80°,那么∠EBC等于()A.15°B.25°C.15°或75°D.25°或85°2.能将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一条线段是()A.三角形的高线B.边的中垂线C.三角形的中线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3.如图,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角平分线AE交CD于H,EF⊥AB于F,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CD=∠B B.CH=CE=EF C.AC=AF D.CH=HD4.如图,在△ABC中,E为边AC的中点,CD⊥AB于点D,AB=2,BC=1,DE=,则∠CDE+∠BCD=()A.60°B.75°C.90°D.105°5.若一条长为31cm的细线能围成一边长等于7cm的等腰三角形,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A.7cm B.9cm C.7cm或12cm D.12cm6.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D=α,且AE=AD,则∠EDC=()A.αB.αC.αD.α7.如图,△ABC中,AB=AC,AD⊥BC,垂足为D,DE∥AB,交AC于点E,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CAD=∠BAD B.BD=CD C.AE=ED D.DE=DB8.如图,在第1个△A1BC中,∠B=30°,A1B=CB;在边A1B上任取一点D,延长CA1到A2,使A1A2=A1D,得到第2个△A1A2D;在边A2D上任取一点E,延长A1A2到A3,使A2A3=A2E,得到第3个△A2A3E,…按此做法继续下去,则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内角度数是()A.B.C.D.9.如图,在Rt△ABC中,∠ABC=90°.AB=5,AC=13,BC=12,∠BAC与∠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点M、N分别在边AB、BC上,且∠MDN=45°,连接MN,则△BMN的周长为.10.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8,AC=4,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 从A点出发以2/秒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运动秒时,△DEB与△BCA全等.11.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BC=1.将三角板中30°角的顶点D放在AB边上移动,使这个30°角的两边分别与△ABC的边AC,BC相交于点E,F,且使DE始终与AB垂直.(1)求证:△BDF是等边三角形;(2)若移动点D使EF∥AB时,求AD的长.12.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13.如图,△ABC中AB=AC,BD和CD分别平分△ABC的内角∠CBA和外角∠ECA,BD 交AC于F,连接AD.(1)求证:AD平分∠GAC;(2)求证:AD∥BC.14.已知:如图,∠ABC=∠ADC=90°,E、F分别是AC、BD的中点.求证:EF⊥BD.15.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是AD上任意一点.(1)如图1,连接BE、CE,则BE=CE吗?说明理由;(2)若∠BAC=45°,BE的延长线与AC垂直相交于点F时,如图2,BD=AE吗?说明理由.16.如图,在△ABC中,AD是∠BAC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延长线于F、E.求证:(1)∠EAD=∠EDA;(2)DF∥AC;(3)∠EAC=∠B.17.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过AC的中点F作线段GE 交∠DAC的平分线于E,交BC于G,且AE∥BC.(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若AE=8,AB=10,GC=2BG,求△ABC的周长.18.如图,已知在△ABC中,BD⊥AC于D,CE⊥AB于E,M,N分别是BC,DE的中点.(1)求证:MN⊥DE;(2)若BC=10,DE=6,求△MDE的面积.19.如图,在△ABC中,∠C=90°,点P在AC上运动,点D在AB上,PD始终保持与P A相等,B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E,交BD于点F,连接DE.(1)判断DE与DP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AC=6,BC=8,P A=2,求线段DE的长.20.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CE平分∠DCB交AB于点E.(1)求证:∠AEC=∠ACE;(2)若∠AEC=2∠B,AD=1,求BD的长.21.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两条平行线AB,CD和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尺EFG(∠EFG=90°,∠EGF=60°)”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1)如图(1),若三角尺的60°角的顶点G放在CD上,若∠2=2∠1,求∠1的度数;(2)如图(2),小颖把三角尺的两个锐角的顶点E、G分别放在AB和CD上,请你探索并说明∠AEF与∠FGC间的数量关系.参考答案1.解:如图1,∵DE垂直平分AB,∴AE=BE,∴∠BAC=∠ABE,∵∠AEB=80°,∴∠BAC=∠ABE=50°,∵AB=AC,∴∠ABC==65°,∴∠EBC=∠ABC﹣∠ABE=15°如图2,∵DE垂直平分AB,∴AE=BE,∴∠BAE=∠ABE,∵∠AEB=80°,∴∠BAE=∠EBA=50°,∴∠BAC=130°∵AB=AC,∴∠ABC==25°∴∠EBC=∠EBA+∠ABC=75°故选:C.2.解: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故选:C.3.解:A、∵∠B和∠ACD都是∠CAB的余角,∴∠ACD=∠B,故正确;B、∵CD⊥AB,EF⊥AB,∴EF∥CD∴∠AEF=∠CHE,∴∠CEH=∠CHE∴CH=CE=EF,故正确;C、∵角平分线AE交CD于H,∴∠CAE=∠BAE,又∵∠ACB=∠AFE=90°,AE=AE,∴△ACE≌△AEF,∴CE=EF,∠CEA=∠AEF,AC=AF,故正确;D、点H不是CD的中点,故错误.故选:D.4.解:∵CD⊥AB,E为AC边的中点,∴AC=2DE=,∵AB=2,AC=1,∴BC2+AC2=12+()2=4=22=AB2,∴∠ACB=90°,∴∠B=60°,∴∠BCD=∠A=30°,∴∠DCE=60°,∵DE=CE,∴∠CDE=60°,∴∠CDE+∠BCD=90°,故选:C.5.解:若腰长为7cm,设底边长为xcm,则7+7+x=31,解得x=17,此时三边长7cm、7cm、17cm,∵7+7<17∴此三角形不成立;若底边长为7cm,设腰长为xcm,由题意得7+x+x=31,解得x=12,此时三边长7cm、12cm、12cm.答: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cm.故选:D.6.解:根据题意:在△ABC中,AB=AC∴∠B=∠C∵AE=AD∴∠ADE=∠AED,即∠B+∠α﹣∠EDC=∠C+∠EDC化简可得:∠α=2∠EDC∴∠EDC=α.故选:A.7.解:∵AB=AC,AD⊥BC,∴∠CAD=∠BAD,A正确,不符合题意;BD=CD,B正确,不符合题意;∵DE∥AB,∴∠EDA=∠BAD,∵∠EAD=∠BAD,∴∠EAD=∠EDA,∴AE=ED,C正确,不符合题意;DE与DB的关系不确定,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8.解:∵在△CBA1中,∠B=30°,A1B=CB,∴∠BA1C==75°,∵A1A2=A1D,∠BA1C是△A1A2D的外角,∴∠DA2A1=∠BA1C=×75°;同理可得∠EA3A2=()2×75°,∠F A4A3=()3×75°,∴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底角度数是()n﹣1×75°.故选:C.9.解:过D点作DE⊥AB于E,DF⊥BC于F,DH⊥AC于H,如图,∵DA平分∠BAC,∴DE=DH,同理可得DF=DH,∴DE=DF,∵∠DEB=∠B=∠DFB=90°,∴四边形BEDF为正方形,∴BE=BF=DE=DF,在Rt△ADE和Rt△ADH中,∴Rt△ADE≌Rt△ADH(HL),∴AE=AH,同理可得Rt△CDF≌Rt△CDH(HL),∴CF=CH,设正方形BEDF的边长为x,则AE=AH=5﹣x,CF=CH=12﹣x,∵AH+CH=AC,∴5﹣x+12﹣x=13,解得x=2,即BE=2,在FC上截取FP=EM,如图,∵DE=DF,∠DEM=∠DFP,EM=FP,∴△DEM≌△DFP(SAS),∴DM=DP,∠EDM=∠FDP,∴∠MDP=∠EDF=90°,∵∠MDN=45°,∴∠PDN=45°,在△DMN和△DPN中,,∴△DMN≌△DPN(SAS),∴MN=NP=NF+FP=NF+EM,∴△BMN的周长=MN+BM+BN=EM+BM+BN+NF=BE+BF=2+2=4.故答案为4.10.解:①当E在线段AB上,AC=BE时,△ACB≌△BED,∵AC=4,∴BE=4,∴AE=8﹣4=4,∴点E的运动时间为4÷2=2(秒);②当E在BN上,AC=BE时,∵AC=4,∴BE=4,∴AE=8+4=12,∴点E的运动时间为12÷2=6(秒);③当E在线段AB上,AB=EB时,△ACB≌△BDE,这时E在A点未动,因此时间为0秒;④当E在BN上,AB=EB时,△ACB≌△BDE,AE=8+8=16,点E的运动时间为16÷2=8(秒),故答案为:0,2,6,8.11.(1)证明:∵∠A=30°,∠ACB=90°,∴∠B=60°,∵DE⊥AB,∴∠EDB=90°,∵∠EDF=30°,∴∠FDB=60°=∠B,∴DF=BF,∴△BDF是等边三角形;(2)解:∵EF∥AB,DE⊥AB,∴EF⊥DE,∴∠DEF=90°,∵∠EDF=30°,∴DF=2EF,DE=EF,设EF=x,则DE=x,DF=2x,∵∠ACB=90°,∠A=30°,BC=1,∴AB=2BC=2,∵△BDF是等边三角形,∴DF=BF=BD=2x,∴AD=AB﹣BD=2﹣2x,在Rt△ADE中,∠ADE=90°,∠A=30°,∴AD=DE,即2﹣2x=•x,解得:x=,∴AD=2﹣2×=.12.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Rt△ADC≌Rt△AFE(HL).∴CD=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即BC=BE.13.(1)证明:过点D作DN⊥BA,DK⊥AC,DM⊥BC,垂足分别为点N、K、M.∵BD、CD分别平分∠EBA、∠ECA,DN⊥BA,DK⊥AC,DM⊥BC,∴DM=DN=DK,∴AD平分∠GAC,∠ABD=∠DBC,∴∠GAD=∠DAC,∴AD平分∠GAC.(2)证明:∵∠GAC=∠ABC+∠ACB,∠GAD=∠DAC,又∵AB=AC,∴∠ABC=∠ACB,∴∠GAD=∠ABC,∴AD∥BC.14.证明:如图,连接BE、DE,∵∠ABC=∠ADC=90°,E是AC的中点,∴BE=DE=AC,∵F是BD的中点,∴EF⊥BD.15.解:(1)成立.理由:∵AB=AC,D是BC的中点,∴∠BAE=∠CAE.在△ABE和△ACE中,,∴△ABE≌△ACE(SAS),∴BE=CE;(2)成立.理由:∵∠BAC=45°,BF⊥AF.∴△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F=BF,由(1)知AD⊥BC,∴∠EAF=∠CBF在△AEF和△BCF中,,∴△AEF≌△BCF(ASA),∴AE=BC,∵BD=BC,∴BD=AE.16.证明:(1)∵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AE=DE,∴∠EAD=∠EDA;(2)∵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AF=DF,∴∠F AD=∠FDA,∵AD是∠BAC平分线,∴∠F AD=∠CAD,∴∠FDA=∠CAD,∴DF∥AC(3)∵∠EAC=∠EAD﹣∠CAD,∠B=∠EDA﹣∠BAD,且∠BAD=∠CAD,∠EAD =∠EDA,∴∠EAC=∠B.17.证明:(1)∵AE∥BC,∴∠B=∠DAE,∠C=∠CAE.∵AE平分∠DAC,∴∠DAE=∠CAE.∴∠B=∠C.∴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F是AC的中点,∴AF=CF.∵AE∥BC,∴∠C=∠CAE.由对顶角相等可知:∠AFE=∠GFC.在△AFE和△CFG中,∴△AFE≌△CFG.∴AE=GC=8.∵GC=2BG,∴BG=4.∴BC=12.∴△ABC的周长=AB+AC+BC=10+10+12=32.18.(1)证明:连接ME、MD,∵BD⊥AC,∴∠BDC=90°,∵M是BC的中点,∴DM=BC,同理可得EM=BC,∴DM=EM,∵N是DE的中点,∴MN⊥DE;(2)解:∵BC=10,ED=6,∴DM=BC=5,DN=DE=3,由(1)可知∠MND=90°,∴MN===4,∴S△MDE=DE•MN=×6×4=12.19.解:(1)DE⊥DP,理由如下:∵PD=P A,∴∠A=∠PDA,∵EF是BD的垂直平分线,∴EB=ED,∴∠B=∠EDB,∵∠C=90°,∴∠A+∠B=90°,∴∠PDA+∠EDB=90°,∴∠PDE=180°﹣90°=90°,∴DE⊥DP;(2)连接PE,设DE=x,则EB=ED=x,CE=8﹣x,∵∠C=∠PDE=90°,∴PC2+CE2=PE2=PD2+DE2,∴42+(8﹣x)2=22+x2,解得:x=4.75,则DE=4.75.20.解:(1)∵∠ACB=90°,CD⊥AB,∴∠ACD+∠A=∠B+∠A=90°,∴∠ACD=∠B,∵CE平分∠BCD,∴∠BCE=∠DCE,∴∠B+∠BCE=∠ACD+∠DCE,即∠AEC=∠ACE;(2)∵∠AEC=∠B+∠BCE,∠AEC=2∠B,∴∠B=∠BCE,又∵∠ACD=∠B,∠BCE=∠DCE,∴∠ACD=∠BCE=∠DCE,又∵∠ACB=90°,∴∠ACD=30°,∠B=30°,∴Rt△ACD中,AC=2AD=2,∴Rt△ABC中,AB=2AC=4,∴BD=AB﹣AD=4﹣1=3.21.解:(1)如图(1),∵AB∥CD,∴∠1=∠EGD,又∵∠2=2∠1,∴∠2=2∠EGD,又∵∠FGE=60°,∴∠EGD=(180°﹣60°)=40°,∴∠1=40°;(2)如图(2),∵AB∥CD,∴∠AEG+∠CGE=180°,即∠AEF+∠FEG+∠EGF+∠FGC=180°,又∵∠FEG+∠EGF=90°,∴∠AEF+∠FGC=9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章末复习课件(共70张)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章末复习课件(共70张)

章末复习
相关题2-1 [宜昌中考]如图1-Z-4, 在 △ ABC 中 , AB = A C , ∠A=30°, 以B为圆心, BC的长为半径 的圆弧交AC于点D, 连接BD, 则∠ABD的度数为
( B ). A.30° C.60°
B.45° D.90°
章末复习
相关题2-2 在△ABC中, AB=AC, 且过△ABC的某一顶点的直 线可将△ABC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试求△ABC各内角的度数.
【要点指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证明线段(角)相等提供了根据. 一 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四种:“SSS”“SAS”“ASA”和“AAS”. 直角 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它的判定方法除了上述四种之外, 还有 “HL”. 在具体问题中, 一般只直接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有的甚至一个 条件也不直接给出), 其余条件常隐含于条件或图形中, 而找出这些隐 含条件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章末复习
(ⅱ)如图④,过点 B 的直线交 AC 于点 G,且 BG=AG,CB=CG.
设∠A=β°,则∠ABG=β°,∠CBG=∠CGB=(2β)°,∠C=∠ABC=
直角 三角 形
角平 分线
三角形的证明
性 线段垂直平分线 质 上的点到这条线
段两个端点的距 离相等
判 到一条线段两个 定 端点距离相等的
点, 在这条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
性 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 到这个角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
在一个角的内部,
判 定
到角的两边距离 相等的点在这个 角的平分线上
章末复习
归纳整合
专题一 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章末复习
例2 如图1-Z-3, 在△ABC中, AB=AC, ∠ABC, ∠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作EF∥BC, 分别交AB, AC于点E, F. 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请说明EF与BE, CF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证明单元检测卷1.(4分)(2013•钦州)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80°B.80°或20°C.80°或50°D.20°2.(4分)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如果a>0,b>0,则a+b>0 B.直角都相等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若a=6,则|a|=|b| 3.△ABC中,∠A:∠B:∠C=1:2:3,最小边BC=4 cm,最长边AB的长是A.5cm B.6cm C.7cm D.8cm4.(4分)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A.∠A=∠C B.A D=CB C.B E=DF D.A D∥BC 5.(4分)如图,在△ABC中,∠B=30°,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垂足为D.若ED=5,则CE的长为()A.10 B.8C.5D.2.56.如图,D为△ABC内一点,CD平分∠ACB,BE⊥CD,垂足为D,交AC于点E,∠A=∠ABE.若AC=5,BC=3,则BD的长为()A.2.5 B.1.5 C.2D.17.(4分)如图,AB=AC,BE⊥AC于点E,CF⊥AB于点F,BE、CF相交于点D,则①△ABE≌△ACF;②△BDF≌△CDE;③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以上结论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8.(4分)如图所示,AB⊥BC,DC⊥BC,E是BC上一点,∠BAE=∠DEC=60°,AB=3,CE=4,则AD等于()A.10 B.12 C.24 D.489.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是△ABC内两点,AD平分∠BAC.∠EBC=∠E=60°,若BE=6,DE=2,则BC的长度是()A. 6 B.8 C.9 D.1010.(4分)(2013•遂宁)如图,在△ABC中,∠C=90°,∠B=30°,以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M和N,再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点D,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AD是∠BAC的平分线;②∠ADC=60°;③点D在AB的中垂线上;④S△DAC:S△ABC=1:3.A.1B.2C.3D.4(0,6),动点C在直线y=x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A.2B.3C.4D.5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四边形CDFE不可能为正方形,③DE长度的最小值为4;④四边形CDFE的面积保持不变;⑤△CDE面积的最大值为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B .①④⑤C .①③④D.③④⑤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4.(4分)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___.15.(4分)若(a﹣1)2+|b﹣2|=0,则以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16.(4分)如图,在Rt△ABC中,∠ABC=90°,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交BC于点E,∠BAE=20°,则∠C=_________.17.(4分)如图,在△ABC中,BI、CI分别平分∠ABC、∠ACF,DE过点I,且DE∥BC.BD=8cm,CE=5cm,则DE等于_________.18.如图,圆柱形容器中,高为1.2m,底面周长为1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0.3m 的点B处有一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0.3m与蚊子相对的点A处,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距离为m.19.如图,在Rt△ABC中,∠C=90°,∠B=60°,点D是BC边上的点,CD=1,将△ABC沿直线AD翻折,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若点P是直线AD上的动点,则△PEB的周长的最小值是.三、解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20.(7分)如图,C是AB的中点,AD=BE,CD=CE.求证:∠A=∠B.21.(7分)如图,两条公路OA和OB相交于O点,在∠AOB的内部有工厂C和D,现要修建一个货站P,使货站P到两条公路OA、OB的距离相等,且到两工厂C、D的距离相等,用尺规作出货站P的位置.四、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2.(10分)在四边形ABCD中,AB∥CD,∠D=90°,∠DCA=30°,CA平分∠DCB,AD=4cm,求AB的长度?23.(10分)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交CB于点D,过点D作DE⊥AB于点E.(1)求证:△ACD≌△AED;(2)若∠B=30°,CD=1,求BD的长.24.(10分)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形ACB(∠ACB=90°)绕着顶点B顺时针旋转60°,使得点C旋转到AB边上的一点D,点A旋转到点E 的位置.F,G分别是BD,BE上的点,BF=BG,延长CF与DG交于点H.(1)求证:CF=DG;(2)求出∠FHG的度数.25.(10分)已知:如图,△ABC中,∠ABC=45°,DH垂直平分BC交AB于点D,BE平分∠ABC,且BE⊥AC于E,与CD相交于点F.(1)求证:BF=AC;(2)求证:.五、解答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6.(12分)如图,在△ABC中,D是BC是中点,过点D的直线GF交AC于点F,交AC的平行线BG于点G,DE⊥DF交AB于点E,连接EG、EF.(1)求证:BG=CF;(2)求证:EG=EF;(3)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7.(12分)△ABC中,AB=AC,点D为射线BC上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以AD为一边向AD的左侧作△ADE,使AD=AE,∠DAE=∠BAC,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直线AB于点F,连接BE.(1)如图1,若∠BAC=∠DAE=60°,则△BEF是_________三角形;(2)若∠BAC=∠DAE≠60°①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上移动,判断△BEF的形状并证明;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BEF是什么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结论并画出相应的图形.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2014年单元检测卷A (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4分)(2013•钦州)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 )A . 80°B . 80°或20°C . 80°或50°D . 20°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 分类讨论.分析: 分80°角是顶角与底角两种情况讨论求解. 解答: 解:①80°角是顶角时,三角形的顶角为80°,②80°角是底角时,顶角为180°﹣80°×2=20°,综上所述,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80°或20°.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求解. 2.(4分)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 如果a >0,b >0,则a+b >0 B . 直角都相等 C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 . 若a=6,则|a|=|b|考点: 命题与定理.分析: 先写出每个命题的逆命题,再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解;A .如果a >0,b >0,则a+b >0:如果a+b >0,则a >0,b >0,是假命题; B .直角都相等的逆命题是相等的角是直角,是假命题;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D .若a=6,则|a|=|b|的逆命题是若|a|=|b|,则a=6,是假命题.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3.(4分)△ABC 中,∠A :∠B :∠C=1:2:3,最小边BC=4 cm ,最长边AB 的长是( ) A . 5cm B . 6cm C . 7cm D .考点: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 三个内角的比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及直角三角形中角的一半.解答: 解:根据三个内角的比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直角三角形中的最小内角是边是斜边的一半,得最长边是最小边的2倍,即8,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是运用了直角三角形中角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4.(4分)(2013•安顺)如图,已知AE=CF ,∠AFD=∠CEB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 ≌△CBE 的是( )A . ∠A=∠CB . A D=CBC . B E=DF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分析: 求出AF=CE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即可. 解答: 解:∵AE=CF ,∴AE+EF=CF+EF ,∴AF=CE ,A 、∵在△ADF 和 ∴△ADF ≌△CBEB 、根据AD=CB ,C 、∵在△ADF 和△CBE 中∴△ADF ≌△CBE (SAS ),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D 、∵AD ∥BC , ∴∠A=∠C ,∵在△ADF 和△CBE 中∴△ADF ≌△CBE (ASA ),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 5.(4分)(2012•河池)如图,在△ABC 中,∠B=30°,B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E ,垂足为D .若ED=5,则CE 的长为( )A . 10B . 8C . 5D . 2.5 考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 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出BE=CE ,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BE 的长,即可求出CE 长.解答: 解:∵DE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BE=CE ,∠BDE=90°(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B=30°,∴BE=2DE=2×5=1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CE=BE=10.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应用,关键是得到BE=CE 和求出BE 长,题目比较典型,难度适中. 6.(4分)(2013•邯郸一模)垂足为D ,交AC 于点E , A . 2.5B . 1.5C . 2D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由已知条件判定△BEC 的等腰三角形,且BC=CE ;由等角对等边判定AE=BE ,则易﹣BC ).解答: 解:如图,∵CD 平分∠ACB ,BE ⊥CD ,∴BC=CE . 又∵∠A=∠ABE , ∴AE=BE .∴BD=BE=AE=(AC ﹣BC ). ∵AC=5,BC=3,∴BD=(5﹣3)=1.故选D .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等腰三角形“三合一”性质的运用. 7.(4分)如图,AB=AC ,则①△ABE ≌△ACF ;②结论正确的是( )A . ①B . ②C . ①②D .①②③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专题: 常规题型.分析: 从已知条件进行分析,首先可得△ABE ≌△ACF 得到角相等和边相等,运用这些结论,进而得到更多的结论,最好运用排除法对各个选项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最终答案.解答: 解:∵BE ⊥AC 于E ,CF ⊥AB 于F∴∠AEB=∠AFC=90°,∵AB=AC ,∠A=∠A ,∴△ABE ≌△ACF (①正确)∴AE=AF ,∴BF=CE ,∵BE ⊥AC 于E ,CF ⊥AB 于F ,∠BDF=∠CDE ,∴△BDF ≌△CDE (②正确) ∴DF=DE , 连接AD ,∵AE=AF ,DE=DF ,AD=AD , ∴△AED ≌△AFD , ∴∠FAD=∠EAD , 即点D 在∠BAC 的平分线上(③正确) 故选D .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知识点,要求学生要灵活运用,做题时要由易到难,不重不漏.8.(4分)如图所示,AB ⊥BC ,DC ⊥BC ,E 是BC 上一点,∠BAE=∠DEC=60°,AB=3,CE=4,则AD 等于( )A . 10B . 12C . 24D .考点: 勾股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运用,解答时要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解答: 解:∵AB ⊥BC ,DC ⊥BC ,∠BAE=∠DEC=60°∴∠AEB=∠CDE=30°∵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AE=6,DE=8 又∵∠AED=90° 根据勾股定理 ∴AD=10. 故选A . 点评: 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运用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30°所对的直角边的性质. 9.(4分)如图所示,在△∠BAC .∠EBC=∠E=60°,若考点: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 作出辅助线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E=6,DE=2,进而得出△BEM 为等边三角形,△EFD 为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BN 的长,进而求出答案. 解答: 解:延长ED 交BC 于M ,延长AD 交BC 于N ,作DF ∥BC ,∵AB=AC ,AD 平分∠BAC , ∴AN ⊥BC ,BN=CN , ∵∠EBC=∠E=60°,∴△BEM 为等边三角形, ∴△EFD 为等边三角形, ∵BE=6,DE=2, ∴DM=4,∵△BEM 为等边三角形, ∴∠EMB=60°, ∵AN ⊥BC , ∴∠DNM=90°, ∴∠NDM=30°, ∴NM=2, ∴BN=4,∴BC=2BN=8,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能求出MN 的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确的个数是( )①AD 是∠BAC 的平分线;S △ABC =1:3.A . 1B . 2C . 3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图—基本作图.专题: 压轴题.分析: ①根据作图的过程可以判定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②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推知∠CAD=30°,则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求∠ADC ③利用等角对等边可以证得△ADB 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的“三合一”的性中垂线上;④利用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求两个三角解答: 解:①根据作图的过程可知,故①正确;②如图,∵在△ABC ∴∠CAB=60°.又∵AD 是∠BAC ∴∠1=∠2=∠CAB=30∴∠3=90°﹣∠2=60故②正确;④∵如图,在直角△ACD 中,∠2=30°, ∴CD=AD ,∴BC=CD+BD=AD+AD=AD ,S △DAC =AC •CD=AC •AD . ∴S △ABC =AC •BC=AC •AD=AC •AD , ∴S △DAC :S △ABC =AC •AD :AC •AD=1:3. 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是:①②③④,共有4个.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作图﹣基本作图.解题时,需要熟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A . 2B . 3C . 4D . 5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坐标与图形性质.专题: 压轴题.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B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求出AB 的长,以点A 为圆心,以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与直线y=x 的交点为点的距离可知以点B 为圆心,以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与直线没有交点. 解答: 解:如图,AB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A (0,2),B (∴AB=6﹣2=4,以点A 为圆心,以∵OB=6,∴点B 到直线y=x ∵3>4,∴以点B 为圆心,以所以,点C 的个数是故选B .13.(4分)(2009•重庆)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90°,AC=8,F 是AB 边上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 .连接DE ,DF ,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 ①△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考点: 正方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专题: 压轴题;动点型.分析: 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判断△DEF 是否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作常规辅助线连接CF ,由SAS 定理可证△CFE 和△ADF 全等,从而可证∠DFE=90°,DF=EF .所以△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证①正确,②错误,再由割补法可知④是正确的;判断③,⑤比较麻烦,因为△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DF ,当DF 与BC 垂直,即DF 最小时,DE取最小值4,故③错误,△CDE 最大的面积等于四边形CDEF 的面积减去△DEF的最小面积,由③可知⑤是正确的.故只有①④⑤正确.解答: 解:连接CF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B=∠A=45°,CF=AF=FB ;∵AD=CE ,∴△ADF ≌△CEF ;∴EF=DF ,∠CFE=∠AFD ; ∵∠AFD+∠CFD=90°,∴∠CFE+∠CFD=∠EFD=90°, ∴△E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此①正确.当D 、E 分别为AC 、BC 中点时,四边形CDFE 是正方形. 因此②错误.∵△ADF ≌△CEF ,∴S △CEF =S △ADF ∴S 四边形CEFD =S △AFC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能力要求全面,难度较大.但作为选择题可采此题难度稍稍降低一些.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 考点: 反证法.分析: 熟记反证法的步骤,直接填空即可.解答: 解:根据反证法的步骤,第一步应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即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故答案为:每一个内角都大于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反证法,反证法的步骤是: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 15.(4分)(2013•雅安)若(周长为 5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三角形三边关系. 专题: 分类讨论.分析: 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a 、b 再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a ﹣1=0,b ﹣2=0,解得a=1,b=2,①若a=1是腰长,则底边为2,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1、1、2, ∵1+1=2,∴不能组成三角形, ②若a=2是腰长,则底边为1,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2、1,能组成三角形,周长=2+2+1=5.故答案为:5.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非负数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在于要讨论求解.16.(4分)如图,在Rt △ABC 中,∠ABC=90°,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 ,交BC 于点E ,∠BAE=20°,则∠C= 35° .考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分析: 由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CE ,又由在Rt △ABC 中,∠ABC=90°,∠BAE=20°,即可求得∠C 的度数.解答: 解:∵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AE=CE ,∴∠C=∠CAE ,∵在Rt △ABE 中,∠ABC=90°,∠BAE=20°, ∴∠AEC=70°,∴∠C+∠CAE=70°, ∴∠C=35°. 故答案为:35°.点评: 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7.(4分)如图,在△ABC DE ∥BC .BD=8cm ,CE=5cm 等于 3cm .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 由BI 、CI 分别平分∠ABC 、∠ACF ,DE 过点I ,且DE ∥BC ,易得△BDI 与△E 得答案. 解答: 解:∵BI 、CI 分别平分∠ABC 、∠ACF , ∴∠ABI=∠CBI ,∠ECI=∠ICF , ∵DE ∥BC , ∴∠DIB=∠CBI ,∠EIC=∠ICF , ∴∠ABI=∠DIB ,∠ECI=∠EIC , ∴DI=BD=8cm ,EI=CE=5cm , ∴DE=DI ﹣EI=3(cm ). 故答案为:3cm .点评: 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注意由角平分线与平行 18.(4分)(2013•东营)如图,圆柱形容器中,高为1.2m ,底面周长为1m ,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0.3m 的点B 处有一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0.3m 与蚊子相对的点A 处,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距离为 1.3 m (容器厚度忽略不计).考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专题:压轴题.分析:将容器侧面展开,建立A关于EF的对称点A′,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的长度即为所求.解答:解:如图:∵高为1.2m,底面周长为1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0.3m的点B处有一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0.3m与蚊子相对的点A处,∴A′D=0.5m,BD=1.2m,∴将容器侧面展开,作A关于EF的对称点A′,连接A′B,则A′B即为最短距离,A′B===1.3(m).故答案为:1.3.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将图形展开,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也考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周长的最小值是1+.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专题:压轴题.分析:连接CE,交AD于M,根据折叠和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E=BC+BE,先求出BC和BE长,解答:解:连接CE,交∵沿AD折叠C和∴∠ACD=∠AED=90∴AD垂直平分CE∴当P和D重合时,∵∠DEA=90°,∴∠DEB=90°,∵∠B=60°,DE=1点评: 本题考查了折叠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关键是求出P 点的位置,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三、解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20.(7分)(2013•常州)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BE ,CD=CE . 求证:∠A=∠B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 证明题;压轴题.分析: 根据中点定义求出AC=BC ,然后利用“SSS ”证明△ACD 和△BCE 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证明即可.解答: 证明:∵C 是AB 的中点,∴AC=BC ,在△ACD 和△BCE 中,, ∴△ACD ≌△BCE (SSS ),∴∠A=∠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比较简单,主要利用了三边对应相等,两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1.(7分)(2013•兰州)如图,两条公路OA 和OB 相交于O 点,在∠AOB 的内部有工厂C 和D ,现要修建一个货站P ,使货站P 到两条公路OA 、OB 的距离相等,且到两工厂C 、D 的距离相等,用尺规作出货站P 的位置.(要求: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写出结论)考点: 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分析: 根据点P 到∠AOB 两边距离相等,到点C 、D 的距离也相等,点P 既在∠AOB 的直平分线上,即∠AOB 的角平分线和CD 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即为点P . 解答: 解:如图所示:作CD 的垂直平分线,∠AO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P 即为所求.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作法.这些基本作图要熟练掌握四、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2.(10分)(2013•攀枝花模拟)CA 平分∠DCB ,AD=4cm 求AB 的长度?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AD 的长.解答: 解:∵∠D=90°,∠DCA=30°,AD=4cm ,∴AC=2AD=8cm ,∵CA 平分∠DCB ,AB ∥CD , ∴∠CAB=∠ACB=30°, ∴AB=BC ,过B 作BE ⊥AC ,∴AE=AC=4cm , ∴cos ∠EAB==,∴cm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作高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AB 的长. 23.(10分)(2013•温州)如图,在△ABC 中,∠C=90°,AD 平分∠CAB ,交CB 于点D ,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 (1)求证:△ACD ≌△AED ;(2)若∠B=30°,CD=1,求BD 的长.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CD=DE ,根据HL 定理求出另三角形全等即可;(2)求出∠DEB=90°,DE=1,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即可. 解答: (1)证明:∵AD 平分∠CAB ,DE ⊥AB ,∠C=90°,∴CD=ED ,∠DEA=∠C=90°, ∵在Rt △ACD 和Rt △AED 中∴Rt △ACD ≌Rt △AED (HL );(2)解:∵DC=DE=1,DE ⊥AB , ∴∠DEB=90°, ∵∠B=30°, ∴BD=2DE=2.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4.(10分)(2013•大庆)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形B 顺时针旋转60°,使得点G 分别是BD ,BE 上的点,(1)求证:CF=DG ;(2)求出∠FHG 的度数.(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证得解答: (1)证明:∵在△,∴△CBF ≌△DBG (SAS ), ∴CF=DG ;(2)解:∵△CBF ≌△DBG , ∴∠BCF=∠BDG , 又∵∠CFB=∠DFH , ∴∠DHF=∠CBF=60°,∴∠FHG=180°﹣∠DHF=180°﹣60°=120°.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25.(10分)已知:如图,△ABC 中,∠ABC=45°,DH 垂直平分BC 交AB 于点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 (1)求证:BF=AC ; (2)求证:.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专题: 证明题.分析: (1)由ASA 证△BDF ≌△CDA ,进而可得出第(1)问的结论;(2)在△ABC 中由垂直平分线可得AB=BC ,即点E 是AC 的中点,再结合第一问的结论即可求解.解答: 证明:(1)∵DH 垂直平分BC ,且∠ABC=45°,∴BD=DC ,且∠BDC=90°,∵∠A+∠ABF=90°,∠A+∠ACD=90°,∴∠ABF=∠ACD ,∴△BDF ≌△CDA , ∴BF=AC .(2)由(1)得BF=AC ,∵BE 平分∠ABC ,且BE ⊥AC , ∴在△ABE 和△CBE 中,,∴△ABE ≌△CBE (ASA ), ∴CE=AE=AC=BF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问题,应五、解答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12分)如图,在△ABC 中,D 是BC 是中点,过点D 的直线GF 交AC 于点F ,交AC 的平行线BG 于点G ,DE ⊥DF 交AB 于点E ,连接EG 、EF . (1)求证:BG=CF ; (2)求证:EG=EF ;(3)请你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 (1)求出∠C=∠(2)根据全等得出(3)根据全等得出解答: (1)证明:∵BG ∴∠C=∠GBD ,∵D是BC是中点,∴BD=DC,在△CFD和△BGD中∴△CFD≌△BGD,∴BG=CF.(2)证明:∵△CFD≌△BGD,∴DG=DF,∵DE⊥GF,∴EG=EF.(3)BE+CF>EF,证明:∵△CFD≌△BGD,∴CF=BG,在△BGE中,BG+BE>EG,∵EF=EG,∴BG+CF>EF.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是等边三角形;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分析:(1)根据题意推出即可推出△EFB为等边三角形,意画出图形,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通过求证三角形.解答:解:(1)∵AB=AC∴△AED和△ABC∴∠C=∠ABC=60∴△EAB≌△DAC∴∠EBA=∠C=60∵EF∥BC,∴∠EFB=∠ABC=60∵在△EFB中,∠②AB=AC,点D为射线BC上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以AD为一边向AD的左侧作△ADE,使AD=AE,∠DAE=∠BAC,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直线AB于点F,连接BE.∵△BEF为等腰三角形,∵AB=AC,AD=AE,∠BAC=∠DAE,∴△AED和△ABC为等腰三角形,∴∠ACB=∠ABC,∠EAB=∠DAC,∴△EAB≌△DAC,∴∠EBA=∠ACD,∴∠EBF=∠ACB,∵EF∥BC,∴∠AFE=∠ABC,∵∠ABC=∠ACB,∴∠AFE=∠ACB,∵在△EFB中,∠EBF=∠AFE,∴△EFB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根据题意画出图形,通过求证三角形全等,推出等量关系,即可推出结论.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yangwy;zcx;gbl210;dbz1018;星期八;zjx111;sd2011;py168;kuaile;HLing;yeyue;lhz6918;caicl;lantin;MMCH;Linaliu;zhjh;ZHAOJJ(排名不分先后)菁优网2014年2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