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实地实地实地调查为例调查为例贾 敏导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具特色。

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研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我国的民族研究及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为此,笔者对布依族婚俗进行了专项调查。

以实地研究的方法,从布依族青年恋爱、订婚、结婚等过程中不同的风俗习惯入手,探究了布依族的婚姻习俗。

并对布依族婚俗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作了详细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有逐步被汉化的趋势。

布依族的婚俗正从过去的传统、复杂、感性变得更趋向现代、简单、理性。

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村民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具体做法是:先以洛省村的八个组的名单为抽样框(八个组分别是:洛省一、 洛省二组、 纳相一组、 纳相二组、 浪改组、 纳岩组、 落艾组、喜乐组),随机抽取一个组。

这个组就是笔者进行实地研究的基地。

最后抽到的是洛省二组,由于在调查中也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从洛省二组中80户人家中随机抽取的50户。

2,资料收集方法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研究方法收集资料。

从2010年1月27日开始,作者就与同伴一起前往丫他镇洛省村进行实地研究,吃住都与村民一样。

亲身体验布依族生活,实地了解当地的婚姻习俗。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也采用了结构式访问中的当面访问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比较简单,问题包括您多少岁结婚、您和恋人之间是否有定情信物、结婚时您印象最深的仪式是什么等等。

3,资料整理与分析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由笔者利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

实地研究收集的资料主要由笔者及同伴进行核实、整理,最后进行归类。

边远地区农村青年女性的“别样逃婚”研究——基于镇宁G乡的田野调查

边远地区农村青年女性的“别样逃婚”研究——基于镇宁G乡的田野调查

2019年8月第33卷第3期Aug.,2019Vol.33,No.3陕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公共行政文章编号:1673-9973(2019)03-0088-08边远地区农村青年女性的“别样逃婚”研究——基于镇宁G乡的田野调查李雪彦(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受制于男女比例失调、生存环境恶劣、文化习俗冲撞、利己观念普遍等因素,我国西部地区的部分边远村落出现了女性逃婚现象。

总体上看,这类逃婚呈现出行为主体低龄化、生育行为普遍化、发生时间后置化几项特征。

作为应对措施,预防早婚、早育、保持性别比例均衡、延长女子的受教育时间、鼓励适婚男女领取结婚证是必要的介入点。

关键词:边远地区;青年女性;“别样逃婚”中图分类号:D669.1文献标识码:A D01:10.13411/ki.sxsx.2019.03.016 The Different Young Women Escaping Marriage in Remote Villages------A Fiel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G Township Zhenning CountyLI Xue-ya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 nshun College,Anshun561000,China)Abstract:Famil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For the imbalance of the ratio of men and women,the harsh living environment,the clash of cultural customs,the general concept of self-interest and other factors,some remote villag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our country have met the phenomenon of large-scale female escaping from marriage.Generally speaking,this kind of es­cape from marriage present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the involved person is young,the fertility behavior is universal,and the time of oc­currence is postdated.As a response,prevention of early marriage and early childbearing,maintaining gender balance,prolonging girl e-ducation and encouraging married men and women to obtain marriage certificates are necessary ways.Key words:remote areas;young women;different escaping marriage当前,学界对农村社会成年男性的婚姻挤压问题给予了相对充分的关注,其视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挤压模式的归纳及趋势预测。

贵州贫困地区早婚现象调查

贵州贫困地区早婚现象调查

贵州贫困地区早婚现象调查
吴峰;李靖;熊舒
【期刊名称】《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6)001
【摘要】@@ 一、资料来源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各省县、直辖市计划生育"资料,以及有关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人口资料,我们抽出黔东南地区5个比较贫困县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并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46)
【作者】吴峰;李靖;熊舒
【作者单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9741班,210042;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9741班,210042;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9741班,21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相关文献】
1.被束缚的青春——宛西农村"早婚"现象调查报告
2.中国当代农村青年早婚问题成因探析--以湖南D村青年早婚实证调查为例
3.农村经济发展与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悖论分析——基于X村回族女性的调查研究
4.农村经济发展与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悖论分析--基于X村回族女性的调查研究
5.贫困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早婚现象浅析——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早婚调研报告

农村早婚调研报告

农村早婚调研报告农村早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早婚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早婚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村早婚问题的解决。

二、调研方法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随机抽样调查了300名农村居民,包括青少年、父母和村民代表。

问卷内容涵盖了婚龄、婚姻观念、经济状况等方面。

深度访谈:我们选择了10个早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婚姻观念、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对早婚的影响,并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三、调研结果1. 早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早婚率普遍较高,尤其是女性。

有高达60%的女性在18岁之前结婚,而男性的早婚率也接近30%。

2. 婚姻观念影响: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居民仍然存在着传统婚姻观念,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种观念使得家庭普遍希望孩子早日结婚生子,追求传宗接代的目标。

3. 经济因素:经济状况是农村早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较差,家庭经济负担重,很多家庭希望通过早日婚姻减轻经济压力。

此外,一些贫困家庭还希望借助婚姻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4. 教育意识薄弱: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偏低,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同时缺乏对性教育的认识和了解。

这导致了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婚姻观念和对早婚的认知。

5. 早婚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早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早育导致孕产妇健康问题的增加,以及子女教育程度的降低等。

此外,早婚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建议和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农村地区的性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早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2. 经济扶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降低早婚的诱因。

毕节市早婚早育调研报告

毕节市早婚早育调研报告

毕节市早婚早育调研报告毕节市早婚早育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毕节市早婚早育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早婚早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毕节市早婚早育的主要原因和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调查对象为毕节市18-25岁的未婚青年,共计500人。

三、调研结果1. 早婚现象普遍存在:调研结果显示,毕节市存在相当一部分未婚青年在18岁之前就已结婚,其中女性占比更高。

早婚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和社会风俗习惯。

2. 早育情况较为严重:调研数据显示,早育现象在毕节市较为突出,未婚青年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生育一个或多个孩子。

早育现象主要受到早婚的影响,再加上缺乏性教育和计划生育知识的普及,导致青少年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生育。

3. 早婚早育带来的影响:早婚早育给未成年的青少年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早孕和早育对女性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早婚早育也给青少年的教育和就业带来了阻碍,限制了其个人发展的空间。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性教育和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未婚青年对早婚早育危害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2.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严禁未成年人早婚早育,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3. 支持农村发展: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压力和社会风俗习惯,加强扶贫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经济负担是解决早婚早育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4. 强化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年轻人的正确价值观和婚育观,为他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指导。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毕节市早婚早育现象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制度、支持农村发展和强化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

农村女性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农村女性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农村女性青年早婚现象研究【摘要】在结婚年龄推迟,城市“剩男剩女”盛行的今天,农村早婚现象仍是非常普遍。

本文着重从外部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农村女性青年早婚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农村;女性青年;早婚早婚是指指尚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也未依法进行婚姻登记,便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举办婚礼,以夫妻名义巧同生活和生产的行为。

还有一种就是相对于晚婚而言,刚到法定结婚年龄就结婚的。

我们这里所指的早婚是第一种概念,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是无法想象到不到20岁的姑娘为人妻为人母的样子。

一、早婚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传统婚姻思想的“绑架”。

虽然现在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很少存在,但是父母的婚姻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早婚青年在经济上还未独立,彩礼、房子、婚礼的费用等等还需要靠父母,特别是女生,父母往往打着“你还小,有好多事情不明白,怕你被人骗了”的口号,婚事自然也得父母来定。

2.重男轻女的教育。

教育公平化是我们一直渴望的,也是政府一直在做的,但政府做的是城乡、区域。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公平,是指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教育。

这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加上农村家庭的孩子数目要多于城市,所以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往往看到,当男孩和女孩之间只有一个能继续接受教育的时候,往往是女孩被选择辍学。

3.性别比失衡。

全国男女性别比例是108:100,在农村估计要高于这个比例。

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桎梏,形成了一个姑娘要被好多个男生相亲,择优录取的局面。

在性别比上不占优势的男生就会有很大的危机感,只有尽量早婚才能避免沦为光棍的可能性。

而女生虽然在性别比上占有优势,但受“男高女低”思想的影响,女生若要实现满意度最大化,就必须选择尽早的结婚。

4.打工潮的负面影响。

90年代以来,打工潮对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愿望就是赶紧离开学校出去打工,这样就能看到大人所描述的外面的“花花世界”,可以自己挣钱独立养活自己。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的现状和影响分析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的现状和影响分析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的现状和影响分析发布时间:2021-06-03T03:43:59.52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陆志坤[导读] 由此可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本文就初中生早婚早育的原因和影响给予分析。

云南省广南县坝美镇八达初级中学校云南省广南县 663321摘要:即便现代社会进步了,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明显提高,但这些也不能完全说明还有问题或者缺陷的存在,比如早婚早育这样的社会问题还存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相对偏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方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本文就初中生早婚早育的原因和影响给予分析。

关键词: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早婚早育相关背景:早婚早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农村地区最为普遍,农村地区又是以少数民族最为严重。

一直以来国家也在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措施来减少这样的问题,比如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男的结婚不能早于22岁,女的不得早于20岁,一旦早于这两个年龄就属于非法早婚。

可是法律对于早婚早育的人并起不到什么作用,到最后这样的情况只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去探究。

一、早婚早育形成的因素(一)家庭因素一方面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成长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的每个选择就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对于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程度少的父母思想意识远远落后,本着“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来早生孩子,早传宗接代方可安心。

另一方面很多农村人都以家庭自行种植农作物为主,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而劳动力又要以男性为主,不仅要早婚早育,还产生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有一句俗语说:早生孩子,早发家。

(二)社会因素受传统的分封建社会陋习影响,人们对于早婚早育的思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即便我国也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了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以及提倡“晚婚晚育”但是真正的宣传教育却少之又少,导致偏远地区的人们对于意识依然淡薄,或者意识不到早生早育的危害。

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在百姓间的不断深入开展,早婚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如以往那样普遍。

但是笔者从一些相关的报道中发现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该现象依旧是比较严重的,基于对这种现象产生及其成因的好奇,笔者着手进行了此项研究。

在研究地点的选择上,基于地区经济因素的考虑,笔者选取了我国目前经济较为欠发达的贵州省。

再基于少数民族这个群体的考虑,笔者选取了贵州省的铜仁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该乡为侗族自治乡,少数民族占到97%。

通过定量以及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笔者对该乡的已婚妇女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不同的现象,由此透过该现象笔者进行一些解读,并给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此类相关的研究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早婚打工群体计划生育实际婚龄生殖健康绪论一、调查地背景介绍本次调查的地点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下属的一个县级市的一个侗族乡,该乡少数民族的数量占到总数的97%,主要由侗族以及苗族等少数民族构成(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该乡的少数民族有一部分是由汉族转变过来的,因为要申请民族乡所以有些汉族该变了民族属性)。

在经济方面,据该乡的官方数据显示,该乡的人年均收入为1500元,属于贫困乡。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该乡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这些打工者中又以女性为主,男性在家务农的较女性要多。

而据了解这群外出务工的女性正是早婚现象的集中群体。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青年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目前在国内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特征均有不同的划分①。

在本次研究中鉴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卫生组织1992年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即:18至44岁。

2、早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心理分析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心理分析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心理分析摘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会导致一系列的危害,不仅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符,还不利于祖国下一代的成长。

在社会都在进步的时代中,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寄宿制导致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少,农村地区社会环境差,为未成年人的早婚早育埋下了隐患,加上农村生活贫乏,生产方式主要来源于土地,农作物,当地普遍穷困,学校教育缺位,地方监管空白,缺少社会保障,这些情况都是导致孩子们的早婚早育心理的罪魁祸首,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以上原因诱导孩子们,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年龄。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分析在我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着早婚早育这一现状,其主要原因,农村及少数民族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以农作物或外出务农来取得经济来源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较穷。

而几十年代前流行的一句话,现在还广泛流行在农村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可能就包含了早早成家立业的含义【1】。

导致现在孩子们早婚早育现象的频繁。

1.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早婚早育现状1.基于2020年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来看,我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平均初婚年龄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所示。

2020年分地区平均初婚年龄对比2、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位置偏僻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偏僻的,而在每个村落中居住下来的人家并不多,最终,男女比例就更加的不平衡,导致了早婚早育现象的产生。

3、早婚早育的主要原因婚龄的大小主要原因还是跟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由该条件所导致的各种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周围的环境带来的贫穷、生活质量的底下、社交关系的浅弱、交通出行的不便利、教育水平的落后、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丢失等,都让早婚早育得到了机会,促使了早婚早育的产生【2】。

1.导致初中生群体早婚早育的原因1.寄宿制的管理,导致孩子们产生早恋、厌学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上学都要经过很远的路,教育部门设立的大规模集中并校,使得一些离家远的孩子们只能寄校,而这样的寄宿制很容易导致孩子们产生不适;一是缺乏安全感,在未成年阶段,父亲母亲的鼓励和安慰有利于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安全感。

关于农村未成年人早婚早育现象的调查与研究(1)

关于农村未成年人早婚早育现象的调查与研究(1)

关于农村未成年人早婚早育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曹颖法学院法0809 学号08040009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可在当下我市的某些乡村,早婚现象却普遍存在,结婚出现低龄化,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早婚如同瘟疫,正在农村蔓延。

这不是危言耸听。

早婚的典型表现及特点这次暑假回家耳闻目睹了一些早婚案例。

在与村干部、村民的交谈中得知,近几年来结婚的青年多数达不到法定年龄。

据他们反映,这种现象不是某个村的特例,而是当下农村的普遍现象。

通过分析梳理,可以把早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经成年但彼此都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即男未满二十二周岁、女未满二十周岁。

另一类是未成年即未满十八周岁就结婚。

更有甚者,十五六岁便已完婚。

由此便出现了“少年夫妻”和“少父少母”这一奇怪的现象。

深入考察后你会发现,这些“少年夫妻”和“少父少母”现象的出现大都带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无视《婚姻法》的存在。

可在这儿,与其说是“无视”还不如说是“法盲”或许更为准确。

这是其一。

其二:结婚不但达不到法定年龄,且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三是具有普遍性,它不是发生在某个家庭的个案,也不是发生在某个地方的特例,而是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且早婚者大都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贫困山区。

早婚的原因早婚的原因多种多样。

经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一,“早成就早好。

”不少农村父母认为,先成家后立业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早点让孩子成家,就能早些让他们挑起生活的重担,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对他们是一种磨炼。

其二,卸担子的心理。

在农村,还有一种“头清脚清”的说法,即作为一个人,只有上送走了父母、下成就了子女(让子女完婚),才算完成人生的任务。

在他们看来,为孩子成了家,就完成了自己的一项任务,卸下了肩上的一副担子。

其三,避免出丑。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在恋爱,生怕他们未婚先孕,在乡亲们面前出丑,就急忙为他们举行婚礼,以此来避免未婚先孕的发生。

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调查研究审批稿

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调查研究审批稿

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调查研究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调查研究绪论近年来,与城市中出现许多大龄剩女,晚婚不婚现象日趋平常相反的,农村青年早婚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而由于农村青年早婚直接间接导致的社会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深入研究农村青年早婚现象;找出早婚原因;了解早婚影响,对于预防和消除农村青年早婚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研究背景笔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早婚现象也是见怪不怪。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本人就参加了我刚满22周岁的堂哥和他刚满20周岁的妻子的婚礼。

而就在席间,笔者还见到了堂哥的同龄好友的妻子(已经怀孕5个多月)。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八十年代以来,曾经一度大幅度下降的早婚早育正在回升,并且有如下特点:1、回升势头猛、幅度大、速度快;2、男性早婚急剧增长。

回升中,男性早婚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女性;3、城乡差别显着。

城市早婚人口占同龄人的比重为2.47%,平均每40人中有一人早婚。

乡村则占6.81%,平均每15人中就有1人早婚;4、早婚早育向法定婚龄集中。

越是接近法定婚龄,早婚早育的人中比重越高。

由此,笔者对农村青年早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青年从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出发,当前我国青年的年龄界定应确立为16-25岁2、早婚(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所谓“早婚”是指男女青年未达到法定婚龄,不依婚姻法规定进行结婚登记,而依当地风俗举行结婚仪式,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

(一方或双方未到法定婚龄即行结婚的,是无效婚姻,法律不予承认。

)(2)相对于晚婚而言,男女双方刚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进行结婚登记。

(此类早婚属于法律承认的婚姻)(二)早婚原因根据对国内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观点1社会原因一是受传统婚恋观念的影响严重。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规则中的早婚问题调查分析及解决途径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规则中的早婚问题调查分析及解决途径
步提 高 , 因黔 东 南特 殊 的地 域 性 , 婚 问题 仍 然 未 能从 根 本 上 解 决 , 年 来 又 有反 弹 的趋 势。 早 近 20 年《 01 婚姻 法》 改后 国家加 强 了对婚姻登 记 的规 范化 管理 , 修 以及 黔 东南各级 地 方政 府对 生 育 指标 的严格控 制 , 东南苗族婚 姻 习惯法 与 国家法的 冲 突也 就在所 难免 , 黔 采取何 种途 径 解决也就
已经 达 到 法 定 年龄 却 没 有 结 婚 的 人 还 施 以 严 刑 。 在 南 方 等
山地 民族 聚 居 地 区 , 山 的 自然 条 件 造 成 了艰 苦 的 劳 动 环 多
1 8周岁 , 并没有与《 婚姻法 》 相衔接 。而这一结婚年龄 随着
社 会 的变 化 也逐 渐 为 大 多 数 村 寨 所 接 受 , 并 没 有 形 成 相 但 应 的制 度 约 束 , 是 一 种 自然 而 然 的 约 定 俗 成 。 贵 州 地 处 只
口的4 .7 13 %。本文的 田野 调查地点 便选择 黔东南 州。婚
姻 问题 能 够 全 面 反 映 一 个 民族 的 特 征 , 民族 文 化 的集 中 是
七 八 岁 左 右 。 与 城 市 的 晚 婚 和 适 龄 结 婚 相 比 , 村 早 婚 现 农 象仍然很严重。随着 国家加 强对婚姻 登记 的规范 化管理 ,
体现 , 因此 笔 者 从 苗 族 的婚 姻 变 迁 人 手 , 眼 于 早 婚 问题 的 着
解决 。

黔东南各级地方 政府也 对生育 指标实 行严 格控制 , 黔东南
黔 东南 苗 族 婚 姻 习 惯 法 中的 早 婚 现 状 总述 苗 族 婚 姻 习 惯法 与 国家 法 的 冲 突 也 就 在 所 难 免 。一 直 到 现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的民族志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的民族志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 的民族志
2023-11-09
目 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的现状 •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的原因分析 •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的影响与后果 • 对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社会认知
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可能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的 不良认知,导致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文化传承
布努瑶族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初中生早 恋早婚现象可能影响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6
对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 现象的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
强化家庭监管
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关注,尤其是对情感和婚姻方面的态 度和观念,及时发现并引导孩子走出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式、沟通方式等。
数据来源
访谈数据
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收集关于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 婚现象的数据,包括文化背景、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
观察数据
通过对布努瑶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进行参与观察,收集关于 早恋早婚现象的行为和表现的数据,包括交往方式、沟通 方式等。
文献资料
收集与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 历史文献、研究报告等,了解该现象的历史背景、文化背 景和社会背景。
布努瑶初中生早恋早婚现象与 其所处的民族文化、社会环境 、家庭观念等密切相关。
早恋早婚现象对布努瑶初中生 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家庭 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研究展望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布努瑶初中生对早恋早婚现象的认 识和危害性的了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遏制早恋早婚现象的 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贵州农村青年包办婚姻问题

贵州农村青年包办婚姻问题

作者: 杨柏
作者机构: 中国青年报社
出版物刊名: 青年研究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包办婚姻;婚姻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贵州台江;农村青年;贵州省;已婚妇女;新婚姻法;
中国青年;女青年
摘要: <正> 当前,贵州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包办婚姻问题。

据前不久贵州省妇联刚刚结束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封建包办婚姻问题依然有增无减,而且在一些地区还有上升趋势,不少青年身受其害,叫苦不迭。

1983年,贵州台江县曾发生一起一对相爱的苗族青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在结合无望的情况下,双双自杀。

中国青年报《青运情况》曾反映过这个情况,嗣后《人民日报》也作了公开报道。

曾引起了相当大的社。

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在百姓间的不断深入开展,早婚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如以往那样普遍。

但是笔者从一些相关的报道中发现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该现象依旧是比较严重的,基于对这种现象产生及其成因的好奇,笔者着手进行了此项研究。

在研究地点的选择上,基于地区经济因素的考虑,笔者选取了我国目前经济较为欠发达的贵州省。

再基于少数民族这个群体的考虑,笔者选取了贵州省的铜仁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该乡为侗族自治乡,少数民族占到97%。

通过定量以及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笔者对该乡的已婚妇女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不同的现象,由此透过该现象笔者进行一些解读,并给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此类相关的研究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早婚打工群体计划生育实际婚龄生殖健康绪论一、调查地背景介绍本次调查的地点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下属的一个县级市的一个侗族乡,该乡少数民族的数量占到总数的97%,主要由侗族以及苗族等少数民族构成(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该乡的少数民族有一部分是由汉族转变过来的,因为要申请民族乡所以有些汉族该变了民族属性)。

在经济方面,据该乡的官方数据显示,该乡的人年均收入为1500元,属于贫困乡。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该乡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这些打工者中又以女性为主,男性在家务农的较女性要多。

而据了解这群外出务工的女性正是早婚现象的集中群体。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青年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目前在国内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特征均有不同的划分①。

在本次研究中鉴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卫生组织1992年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即:18至44岁。

2、早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关于农村早婚现象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早婚现象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早婚现象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村早婚现象越来越普遍。

早婚现象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结婚,或者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结婚。

农村早婚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长,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研。

一、文献调研我们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到农村早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由于农村地区家庭比较贫困,一些家庭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就会让孩子早婚,通过婚嫁的方式,让孩子“嫁出去”或“娶进门”,这样就少了家庭的负担。

同时,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是导致早婚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农村地区,父母们认为女儿过了嫁妆期就会被视作“过不去的”单身女子,而儿子没有结婚就没有建立家庭的基础,都是“大事成了小事,小事成了大事”,因此,早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二、问卷调查我们采用问卷方式对农村青少年进行调查,我们的问卷主要涵盖了以下的问题:1、是否知道早婚的危害?2、是否支持早婚?3、早婚是哪些因素所导致的?4、有没有遭受过早婚带来的后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的农村青少年都不知道早婚对健康的危害,他们也不太支持早婚。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人会支持早婚。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的早婚都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所导致的。

三、实地调研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村地区,了解了一些农村的现状。

我们发现,在农村地区,父母一般会安排自己的孩子早婚,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很多的女孩子在没有完成学业就被大人们强行嫁出去,这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在失去学习机会的同时,这些女孩子面临着婚姻衰退和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也成为了早婚现象的一部分原因。

四、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村早婚现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教育,推广性教育通过增加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推广性教育课程,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早婚对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2、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政府应该实施扶贫政策,为农村地区提供就业和扶持政策,使得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浅谈现代经济社会影响下的贫困山区小花苗的婚恋观带来的危害

浅谈现代经济社会影响下的贫困山区小花苗的婚恋观带来的危害

浅谈现代经济社会影响下的贫困山区小花苗的婚恋观带来的危害发布时间:2022-08-20T18:34:26.010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8月作者:熊桂平[导读] 小花苗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贫困山区的小花苗苗族成年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使苗寨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时候失去了家长的监管,更是在他们陈旧婚恋习俗的影响下,使早恋、辍学、早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山区小花苗的婚恋观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熊桂平贵州省福泉市仙桥中学摘要:小花苗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贫困山区的小花苗苗族成年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使苗寨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时候失去了家长的监管,更是在他们陈旧婚恋习俗的影响下,使早恋、辍学、早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山区小花苗的婚恋观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关键词:山区小花苗婚恋习俗早婚 “跳圆”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8-007-01小花苗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及贵州其他地方的边远山区,在贵州省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开阳县几县交界地区生活着一些小花苗族人群,总人口有8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福泉市的仙桥乡。

仙桥乡地处几县交界,偏远,土地贫瘠,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是 “省级100个贫困乡”之一。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贫困山区的小花苗苗族成年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使苗寨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时候失去了家长的监管,使很多苗族学生染上了抽烟、酗酒、赌博的恶习,更是在他们陈旧婚恋习俗的影响下,使早恋、辍学、早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山区小花苗的婚恋观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观点:一、小花苗的村寨及节日活动在以仙桥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大山里,以小花苗族人为主,形成了一个个的自然村寨。

贵州侗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背离

贵州侗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背离

贵州侗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背离摘要: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贵州侗族的婚姻习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存在诸多冲突,甚至相悖。

本文分析了贵州侗族婚姻法的特点:早婚是贵州侗族的传统婚俗;近亲结婚;包办婚姻;“鸡卜”婚姻;“合八字”婚姻。

期望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关键词:贵州侗族婚姻习俗特点贵州侗族聚居地大都地处偏僻的山村,交通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致这些传统的、落后的,甚至与现行法律(主要是婚姻法)法规具有明显冲突的婚姻习俗至今仍旧不衰,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贵州侗族婚姻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早婚贵州侗族千百年来早婚相沿成俗。

孩子长到十一、二岁,作父母的就开始操办子女的婚事了。

如果十七、八岁的男女,特别是女娃尚未完婚,那就要遭人指着脊梁骨说长道短,受人嫌弃。

据了解,解放初期,三江贵州侗族仍习惯于十五六岁成亲,甚者十二三岁就为郎为妇丫。

五十年代后,只是某些时期采用了一些强制性手段,早婚现象才有所减少,但是,早婚意识仍然潜伏人们脑中。

“行歌坐月”是贵州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传统方式。

从往至今,贵州侗族地区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就被称为“勒汉”、“勒勉”,可以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请求歌手教情歌,或对唱情歌。

近几年来,一些高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晚上常常放弃学业,跑去“行歌坐月”。

这种古老的恋爱方式固然有利于男女青年自由交往,但由于允许乳臭未干的“娃娃”们“行歌坐月”,涉足情海,在现实生活中催化了广大青少年产生早婚的愿望。

以独省乡巴团村为例,一九八四年,该村有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女青年,因未嫁而招尽非议,附近村村风雨,逼使得她“名”传遐迩,难以安生。

翌年,她被迫遵从母命远嫁高寒山区一个素未谋面的大龄未婚汉子。

传统的早婚潜在意识未变,虽然行政命令可以使早婚风力减弱,但只要政治环境稍有变化,早婚习俗不免故态复萌而风行。

二、近亲结婚《婚姻法》第七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农村早婚早孕现象探究

农村早婚早孕现象探究

农村早婚早孕现象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早婚早孕现象正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早婚早孕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农村早婚早孕现象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对农村早婚早孕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农村早婚早孕现象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保守和封闭的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家长普遍认为女孩的出嫁是大事,越早出嫁越好。

对于早婚早孕,家庭环境、社会舆论对此持容忍的态度,给了一些早婚早孕现象可乘之机。

2. 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差,师资不足。

这导致了儿童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性知识教育,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导致早婚早孕的发生。

3. 经济压力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家庭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希望通过早婚让女儿尽早脱离家庭。

一些家庭为了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通过女儿的早婚来扩大家庭劳动力。

4. 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早婚早孕现象的普遍程度高的社会风气,社会对早婚早孕的论调往往是宽容和包容的,这种思想会很容易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 个人发展受阻早婚早孕现象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们不能完整地接受教育,影响个人的发展,丧失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2. 家庭关系受损早婚早孕对家庭会带来不良影响,一些因为早婚早孕而导致的家庭破裂,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痛苦。

3. 社会稳定受到挑战早婚早孕现象导致了社会稳定受到挑战,早婚早孕的出现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人口负担和养老负担,也会增加社会救助支出。

1. 完善法律法规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早婚早孕现象进行规范。

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早婚早孕的打击力度,加大处罚力度,从法律上约束早婚早孕的发生。

2.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推广性教育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儿童的性教育水平。

3. 宣传倡导加强对早婚早孕现象的宣传倡导,营造正能量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普及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在百姓间的不断深入开展,早婚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如以往那样普遍。

但是笔者从一些相关的报道中发现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该现象依旧是比较严重的,基于对这种现象产生及其成因的好奇,笔者着手进行了此项研究。

在研究地点的选择上,基于地区经济因素的考虑,笔者选取了我国目前经济较为欠发达的贵州省。

再基于少数民族这个群体的考虑,笔者选取了贵州省的铜仁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该乡为侗族自治乡,少数民族占到97%。

通过定量以及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笔者对该乡的已婚妇女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不同的现象,由此透过该现象笔者进行一些解读,并给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此类相关的研究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早婚打工群体计划生育实际婚龄生殖健康绪论一、调查地背景介绍本次调查的地点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下属的一个县级市的一个侗族乡,该乡少数民族的数量占到总数的97%,主要由侗族以及苗族等少数民族构成(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该乡的少数民族有一部分是由汉族转变过来的,因为要申请民族乡所以有些汉族该变了民族属性)。

在经济方面,据该乡的官方数据显示,该乡的人年均收入为1500元,属于贫困乡。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该乡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这些打工者中又以女性为主,男性在家务农的较女性要多。

而据了解这群外出务工的女性正是早婚现象的集中群体。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青年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目前在国内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特征均有不同的划分①。

在本次研究中鉴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卫生组织1992年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即:18至44岁。

2、早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基于此,因此在本次调查中,笔者界定早于二十周岁结婚的女性为早婚。

(二)国内相关研究1、我国目前早婚现象的分布情况首先,从地理维度上分析,在我国早婚现象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早婚比率高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早婚比率高于东部地区。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至19岁年龄组巳婚人口比重,市、镇、县分别为1.26%、1.59%、3.67%,农村早婚人口比重分别高于市、镇2.5%、2.17%②。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早婚比率分别为9.1%、8.9%、11.2%、12.5%、18.7%、①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10-12②刘庆相.中国早婚人口状况的分析.人口学刊,Population Journal,编辑部邮箱1992年02期29.5%③。

其次,从性别维度上分析,受到我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在初婚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主要体现为女性早婚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早婚的比例。

据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男性的早婚比率为28.84%,女性的早婚比率为71.16%,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到尽管如此,相较于1982人口普查时的17.9%比82.1%,其之间的比例呈下降趋势④。

再次,从文化维度分析,透过相关的数据,笔者发现受教育的程度与早婚现象之间存在这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早婚现象越低。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至19岁的育龄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中早婚的比例分别为1.445%、1.835%、2.565%、1.397%、0.00%⑤。

但是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因此文盲以及小学学历的人群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对于早婚现象的缓解相信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后,从民族分布上分析,笔者发现,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据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初婚年龄为15至19岁的年龄组中,最高的为维吾尔族,早婚比例高达56.75%,其后依次为哈尼族、彝族、回族,分别为40.37%、38.89%、34.50%。

而汉族的早婚比例为26.72%。

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本民族的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2、早婚现象的成因分析透过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分析,笔者总结出造成目前我国早婚现象的以下几点因素:首先,传统婚恋观对早婚现象的影响。

这种影响因素在我国的一些农村等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一般女子长到十五六岁即嫁为人妻,虽然我们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这种落后的观点,在一些偏远地区业已根深蒂固⑥。

其次,经济因素对早婚现象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早婚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较落后,部分农业仍停留在以人力为主的阶段,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早婚、早育现象的出现。

此外,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也是促使早婚以及早育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⑦。

再次,受文化程度的制约。

通常说来,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眼界通常也越宽③赵璇.1982年全国妇女初婚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人口与经济.1985年第四期④刘庆相.中国早婚人口状况的分析.人口学刊,Population Journal,编辑部邮箱1992年02期⑤曾鸿.我国妇女早婚状况归因分析.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ion,编辑部邮箱1987年03期⑥唐贵忠.中国农村早婚原因透视.社会,Society,编辑部邮箱1990年11期⑦朱莲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广,从而对人生的追求也就越高,其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较少早婚⑧。

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育龄妇女其法制观念也比较强,对婚姻通常表现出较为理智的看法。

最后,受淡薄的法制观念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法制宣传通常流于形式,很多农民对婚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在1989年6、7月份,民政部婚姻管理司组织的一次调查中显示,有55.9%的人对《婚姻法》中所规定的法定婚龄不甚了解⑨。

3、早婚的危害对于早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于当事人自身以及社会两个方面。

对于婚姻当事人自身而言,早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影响了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据资料显示,早婚造成的早育,其产妇的死亡率要比正常年龄生育者的死亡率要高,表现为20岁以下的产妇其死亡率高达8.6‰,而20到29岁的产妇死亡率则为4.5‰。

且早孕造成的婴儿死亡率则达到109‰⑩。

其次,早婚现象加重了青少年在成长期间不思进取的心理11,因为早婚行为很多都是父母包办,因此,减少了青少年在婚姻这方面的部分压力,使得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

就整个社会而言,早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早婚现象的存在加快了我国人口的增长,正如一位理论工作者所言:“若按现在婚龄(18岁)计算,与平均24岁婚龄相比较,每隔72年,整整多生出一代人,意味着计划生育工作效率抵消了40%。

12”其次,早婚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早婚造成私婚、童婚、换亲、转亲以及拐卖妇女等社会丑恶现象逐渐加强,对社会治安构成了重大的隐患13。

4、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早婚现象这方面的研究中,通常都停留在二十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而近十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笔者认为早婚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

同时,造成早婚现象的影响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变化。

而这种新的变化,正是本次研究中笔者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研究方法⑧曾鸿.我国妇女早婚状况归因分析.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ion,编辑部邮箱1987年03期⑨朱莲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⑩朱莲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11韩惊鸣.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不良影响.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12妇女之友.1990年第1期13我国人口早婚现象明显加重.经济参考研究.1993年z6期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运用问卷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将收集上来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其次,在问卷收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二)调查对象贵州省铜仁地区下辖的某县某少数民族自治乡的已婚适龄(即已婚年龄为44周岁以下)妇女。

(三)研究对象的抽样受到研究者自身条件以及对调查地熟悉度的限制,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采用滚雪球的非概率抽样方式进行抽样,即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14。

(四)资料收集方式本次研究笔者主要采取实地调查的形式,通过在当地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进行相应的访谈进行本次资料的收集。

本论调查发现与分析(一)早婚这个话题对当地妇女而言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在开始本次调查之前,笔者考虑到早婚现象由于与政府的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是相左的,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阻碍,但是在真正开展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早婚这个话题,当地妇女所表现出的敏感程度要比我们想象中的高。

这种对该话题的敏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调查者所采取的回避的态度。

在本次的调查前期,项目组预计的调查问卷数量是200份,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当地44岁以下的育龄妇女的数量,以及除去在调查过程中该乡外出打工的人群,估计可完成问卷数量在100份左右。

然而在随着调查的开展,笔者发现多数当地妇女当看到问卷的标题,或者当调查员向被调查的人员解释调查的内容时,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妇女对调查员表示出了回避的态度,委婉地拒绝填写问卷。

这一来给本次调查的开展造成的一定的阻碍,二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妇女对于早婚现象的一种认识,明白该行为是不适当的,因此不愿暴露自己的早婚行为。

对于该行为的解释,笔者在随后会进一步做出。

1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7其次,问卷填写的真实度有待商榷。

在此处所说的真实度,主要是指在初婚年龄该项的填写上,在(表1)中,大家可以看到在所收集到的仅有32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位是早婚的,也就是说从这张表格上看,早婚现象似乎并不是很严重。

但是笔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即,将被调查者的实际年龄减去其长子(或长女)的年龄时,却又呈现出另一种现象(见表2)。

表1:初婚年龄表2:实际的初婚年龄从(表2)实际的初婚年龄中,大家可以看到要比(表1)高出6.3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